第12章
听了这话的史氏气的倒仰,同保龄侯道:“哥哥,你看嫂子说的这叫什么话,我这个做小姑子的有事,她连出面都不愿意,要是先嫂子在,一定不会这样的。”
保龄侯听后叹息了一声,似在回忆亡妻,一边安抚着妹妹,只道自己去找贾代善聊聊。将史氏安抚下去后,次日让人去给贾代善传信,约在了茗源楼。
贾代善在小二的引路下登上了茗源楼二楼,天字三号包厢中,保龄侯早已在等着贾代善了。见着大舅子保龄侯,贾代善心中明白这是为了夫人因自己纳妾一事回了娘家,上门来要说法来了,想到温婉可人的表妹,以及母亲所说的表妹的八字利于子嗣,原本对夫人的一丝愧疚被压了下去。二人聊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保龄侯不占理,毕竟这些年史氏也没生下个一儿半女,贾代善至今无子!
两人商讨后决定各退一步,贾代善亲自上门接史氏回府,贾代善纳贵妾进门可以,但绝对不能越过史氏,以后有了儿子要抱养在史氏膝下,贾代善应下了。
在接了史氏回府后,荣国公府开始安排起了纳苏氏进门一事。到了进门这天,荣国公府挂起了红绸,四处红艳艳的,十分喜庆,苏氏是以贵妾的身份进的门,因此可以带着一些嫁妆,苏氏的嫁妆虽比不上史氏,但看起来也不错,身为姑妈和未来婆婆的荣国公夫人补贴了不少,贾代善私下里也用自己的私房补贴了不少好东西,这般苏氏欢欢喜喜的进了荣国公府的门。
秋瑾院中襄宁长公主听着新提上来的大丫鬟丹桂和青荷说着隔壁荣国公府纳妾的场面,提到了世子夫人史氏脸色十分难看,仪式一结束就回了栖梧院。
襄宁听着她们说起的情景,脸上乐开了花,一边的碧竹和素梅也很高兴,要知道在主子怀孕的时候,史氏可是送来了许多脏东西,要不是徐嬷嬷和陈嬷嬷发现了,怕是主子就着了道了。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凡事伤害主子的人就是她们的仇人,虽说主子在出了月子后已经报复了回去,将史氏对她使的手段全都还到了史氏身上,而且都是宫廷出品,更加隐秘,保准查不出来,史氏这辈子都别想再有孩子了。
龙有逆鳞,史氏这回对孩子出手,真的是惹到襄宁了,她在史氏的栖梧院和荣国公夫人身边安插了几个眼线,时不时的给史氏添些乱子,这次纳贵妾入门就是有她的人在中间撺掇,那位刚进门的苏姨娘身边她也安排了人,必然会帮助苏姨娘夺得荣国公世子的宠爱,甚至生下孩子,襄宁等着看史氏的笑话。
之后果真如襄宁所愿,苏姨娘在身边嬷嬷的提点下,一举夺得了荣国公世子的宠爱,有亲姑姑荣国公夫人撑腰,剑锋直指史氏,两人之间勾心斗角,火花四溅。
襄宁在悠闲的看着热闹,见着史氏过得不好,她就高兴极了。
转眼间到了隆兴六年,一开年宫里就传来了不好的消息,隆兴六年二月初一,怀孕九月的皇后发动了,艰难的生产了一天一夜,最后挣命似的诞下了嫡子,生产之后大出血,已经不行了,但为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不沾上生而克母的名头,硬是让太医开了药,撑到了第二天才去了。
听着宫中传来的丧钟声,整个京中迅速换下了艳丽的颜色。
宫中皇后的尸身已经清理过了,换上了一身朝服,灵棺中皇后的身旁放满了陪葬品,宫中命诸诰命夫人们入宫为皇后守灵,襄宁也换了一身素净的衣服进了宫。
一路上所有人也都收到了消息,皇后昨日诞下皇子,难产后于今日凌晨薨逝了。有人惋惜皇后年纪轻轻就去了,也有人可怜小皇子刚出生便没了母亲,但不论怎样,皇后薨逝属于国丧,她们要在宫中守灵哭灵,整个流程下来,怕是要去了半条命了。
因皇后薨逝,民间自闻讣日为始,在京禁屠宰四十九日,在外三日。停音乐祭祀百日,停嫁娶官一百日、军民一月。
第13章 嫡子归属
慈宁宫中,一身素色青衣的襄宁长公主正陪伴着太后,皇后石氏乃是隆兴帝原配发妻,出身老牌勋贵缮国公府,性格温和有礼,上敬太后,与隆兴帝夫妻感情甚笃,对待宫中妃嫔亦是宽和有度,下关爱皇子皇女,心地纯善,对宫中的宫女太监也是多番体恤,这样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怎生偏命不好,早早便去了。
对于皇后的崩逝,太后也是十分伤心的,平日里隆兴帝忙于政务,襄宁长公主到底是嫁人了,不好频繁进宫,故而这一双儿女平日里见的其实不多,倒是皇后时常来慈宁宫陪伴太后,婆媳之间相处融洽。如今皇后突然间去了,太后满怀伤感,一时半会儿走不出去,难免有些意志消沉。
襄宁长公主见此十分担心,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时常进宫陪伴着太后,与太后分享一些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许是平日里有女儿陪伴着,听着两个未曾见面的小外孙的糗事,感情渐渐有了寄托,太后也从悲伤中慢慢走了出来。
前朝隆兴帝已经考虑好了皇后崩逝后的一系列事情,先是追封皇后为孝淑贤仁明德昭穆端钦静和懿安显皇后,简称孝淑显皇后,入葬帝陵,待隆兴帝百年之后与其合葬。
只是对于皇后留下的年幼的嫡子,该如何安置,还未曾决定。七七四十九日后,孝淑显皇后已经下葬,宫中已经恢复了往日严肃清冷的样子,若非挂着满目的白幡,以及双目所视之处见不到艳丽的色彩,怕是与皇后未逝前无异。
这日隆兴帝正在紫宸殿中处理政务,忽然听见殿外传来一阵喧闹声,闹得他无法静下心来。侯在一旁的太监总管夏守忠见此忙走出了宫殿,瞧瞧是何人这般大胆在此喧哗。
刚出了殿门,就瞧见先皇后身边的大宫女绘春在往殿内张望,一边守在殿外的小太监正拦着呢。自先皇后逝世后,原本身边伺候的奴才大都拖了关系去了别的地方当差,只留下对先皇后忠心耿耿的奴才去了小皇子身边伺候。想到这里夏守忠不敢耽搁,连忙走近。
绘春被一边的小太监拦在了紫宸殿外,急得不行,瞧见了夏守忠,忙叫到:“夏公公,求您通传一声吧,小皇子染了风寒,高烧不退,请陛下去见见小皇子吧,求求您了!”
听见小皇子高烧不退的消息,夏守忠连忙应下了,让其在外侯着,转身进了殿内禀报,丝毫不敢耽搁,急匆匆走进紫宸殿内,向隆兴帝回禀:“陛下,殿外是先皇后身边的大宫女绘春求见,说小皇子感染风寒,高烧不退,请您去看看。”
听到这话原本不在意的隆兴帝放下了手中的奏折,道:“前面带路。”
夏守忠连忙在一边道:“是,奴才遵旨。”说罢在一旁开路一路去了先皇后的凤仪宫,自先皇后去后,小皇子一直养在那里。殿外的绘春见着隆兴帝往凤仪宫赶去,连忙跟了上去。
到了凤仪宫,不过是没了主人几个月,已经开始显出一片颓败的模样。见着三三两两凄冷的人影,隆兴帝大怒,发落了小皇子身边玩忽职守的奴才。虽因皇后逝世之故,一直避着这个孩子,但这并不代表自己不重视他,只是不知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孩子。
见着正在为小皇子把完脉的太医,问道:“小皇子怎么样了?”
一旁的太医忙回到:“回禀陛下,小皇子这是风邪入体,臣开个方子,让乳母按时服药,通过母乳让小皇子吸收药力,修养月余便能好转。”
听到太医的回话隆兴帝紧紧揪着的心放了下来,还好这孩子没事,若是有个万一,该如何向已逝的孝淑显皇后交代呀。
也是此时,隆兴帝心中有了个念头,这个孩子已经没有了母亲,若是连自己都不重视他,怕是要沉寂在这深宫中了。
考虑到这个孩子正在病中,凤仪宫太过冷清,便让夏守忠将紫宸殿偏殿收拾出来,小皇子暂时养在紫宸殿。
发落了玩忽职守的奴才后,嘱咐绘春等忠心的奴才照顾好小皇子,隆兴帝则起身去了慈宁宫,小皇子养在紫宸殿一事还需知会太后一声。
来到慈宁宫后,太后听隆兴帝说要将小皇子养在紫宸殿,觉得有些不合规矩,但见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不好再劝说。想到隆兴帝与孝淑显皇后感情甚笃,且这个嫡出的小孙子一出生便没了母亲,若是不重视起来,怕是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失在这皇宫当中了。今日之事便是个提醒,只是因皇后刚刚薨逝,一时没有顾及到,便差点出了事,此事背后或有疑点也说不定。想到这深宫中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以及皇帝膝下单薄的子嗣,想到去岁冬日里李容华和赵良媛膝下夭折的小皇子,到底是默许了。
此后这位元后嫡出的小皇子便长居在紫宸殿中,由隆兴帝亲自抚养长大,在小皇子三岁时册封为太子,手把手教导其为君之道,父子二人之间关系亲密,远胜其他皇子。
眨眼间来到了隆兴六年五月,宁国公府迎来了两个孩子的周岁宴,因皇后崩逝,便只请了荣国公府及几位极亲近的人家,一场周岁宴举办的非常低调。
保龄侯听后叹息了一声,似在回忆亡妻,一边安抚着妹妹,只道自己去找贾代善聊聊。将史氏安抚下去后,次日让人去给贾代善传信,约在了茗源楼。
贾代善在小二的引路下登上了茗源楼二楼,天字三号包厢中,保龄侯早已在等着贾代善了。见着大舅子保龄侯,贾代善心中明白这是为了夫人因自己纳妾一事回了娘家,上门来要说法来了,想到温婉可人的表妹,以及母亲所说的表妹的八字利于子嗣,原本对夫人的一丝愧疚被压了下去。二人聊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保龄侯不占理,毕竟这些年史氏也没生下个一儿半女,贾代善至今无子!
两人商讨后决定各退一步,贾代善亲自上门接史氏回府,贾代善纳贵妾进门可以,但绝对不能越过史氏,以后有了儿子要抱养在史氏膝下,贾代善应下了。
在接了史氏回府后,荣国公府开始安排起了纳苏氏进门一事。到了进门这天,荣国公府挂起了红绸,四处红艳艳的,十分喜庆,苏氏是以贵妾的身份进的门,因此可以带着一些嫁妆,苏氏的嫁妆虽比不上史氏,但看起来也不错,身为姑妈和未来婆婆的荣国公夫人补贴了不少,贾代善私下里也用自己的私房补贴了不少好东西,这般苏氏欢欢喜喜的进了荣国公府的门。
秋瑾院中襄宁长公主听着新提上来的大丫鬟丹桂和青荷说着隔壁荣国公府纳妾的场面,提到了世子夫人史氏脸色十分难看,仪式一结束就回了栖梧院。
襄宁听着她们说起的情景,脸上乐开了花,一边的碧竹和素梅也很高兴,要知道在主子怀孕的时候,史氏可是送来了许多脏东西,要不是徐嬷嬷和陈嬷嬷发现了,怕是主子就着了道了。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凡事伤害主子的人就是她们的仇人,虽说主子在出了月子后已经报复了回去,将史氏对她使的手段全都还到了史氏身上,而且都是宫廷出品,更加隐秘,保准查不出来,史氏这辈子都别想再有孩子了。
龙有逆鳞,史氏这回对孩子出手,真的是惹到襄宁了,她在史氏的栖梧院和荣国公夫人身边安插了几个眼线,时不时的给史氏添些乱子,这次纳贵妾入门就是有她的人在中间撺掇,那位刚进门的苏姨娘身边她也安排了人,必然会帮助苏姨娘夺得荣国公世子的宠爱,甚至生下孩子,襄宁等着看史氏的笑话。
之后果真如襄宁所愿,苏姨娘在身边嬷嬷的提点下,一举夺得了荣国公世子的宠爱,有亲姑姑荣国公夫人撑腰,剑锋直指史氏,两人之间勾心斗角,火花四溅。
襄宁在悠闲的看着热闹,见着史氏过得不好,她就高兴极了。
转眼间到了隆兴六年,一开年宫里就传来了不好的消息,隆兴六年二月初一,怀孕九月的皇后发动了,艰难的生产了一天一夜,最后挣命似的诞下了嫡子,生产之后大出血,已经不行了,但为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不沾上生而克母的名头,硬是让太医开了药,撑到了第二天才去了。
听着宫中传来的丧钟声,整个京中迅速换下了艳丽的颜色。
宫中皇后的尸身已经清理过了,换上了一身朝服,灵棺中皇后的身旁放满了陪葬品,宫中命诸诰命夫人们入宫为皇后守灵,襄宁也换了一身素净的衣服进了宫。
一路上所有人也都收到了消息,皇后昨日诞下皇子,难产后于今日凌晨薨逝了。有人惋惜皇后年纪轻轻就去了,也有人可怜小皇子刚出生便没了母亲,但不论怎样,皇后薨逝属于国丧,她们要在宫中守灵哭灵,整个流程下来,怕是要去了半条命了。
因皇后薨逝,民间自闻讣日为始,在京禁屠宰四十九日,在外三日。停音乐祭祀百日,停嫁娶官一百日、军民一月。
第13章 嫡子归属
慈宁宫中,一身素色青衣的襄宁长公主正陪伴着太后,皇后石氏乃是隆兴帝原配发妻,出身老牌勋贵缮国公府,性格温和有礼,上敬太后,与隆兴帝夫妻感情甚笃,对待宫中妃嫔亦是宽和有度,下关爱皇子皇女,心地纯善,对宫中的宫女太监也是多番体恤,这样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怎生偏命不好,早早便去了。
对于皇后的崩逝,太后也是十分伤心的,平日里隆兴帝忙于政务,襄宁长公主到底是嫁人了,不好频繁进宫,故而这一双儿女平日里见的其实不多,倒是皇后时常来慈宁宫陪伴太后,婆媳之间相处融洽。如今皇后突然间去了,太后满怀伤感,一时半会儿走不出去,难免有些意志消沉。
襄宁长公主见此十分担心,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时常进宫陪伴着太后,与太后分享一些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许是平日里有女儿陪伴着,听着两个未曾见面的小外孙的糗事,感情渐渐有了寄托,太后也从悲伤中慢慢走了出来。
前朝隆兴帝已经考虑好了皇后崩逝后的一系列事情,先是追封皇后为孝淑贤仁明德昭穆端钦静和懿安显皇后,简称孝淑显皇后,入葬帝陵,待隆兴帝百年之后与其合葬。
只是对于皇后留下的年幼的嫡子,该如何安置,还未曾决定。七七四十九日后,孝淑显皇后已经下葬,宫中已经恢复了往日严肃清冷的样子,若非挂着满目的白幡,以及双目所视之处见不到艳丽的色彩,怕是与皇后未逝前无异。
这日隆兴帝正在紫宸殿中处理政务,忽然听见殿外传来一阵喧闹声,闹得他无法静下心来。侯在一旁的太监总管夏守忠见此忙走出了宫殿,瞧瞧是何人这般大胆在此喧哗。
刚出了殿门,就瞧见先皇后身边的大宫女绘春在往殿内张望,一边守在殿外的小太监正拦着呢。自先皇后逝世后,原本身边伺候的奴才大都拖了关系去了别的地方当差,只留下对先皇后忠心耿耿的奴才去了小皇子身边伺候。想到这里夏守忠不敢耽搁,连忙走近。
绘春被一边的小太监拦在了紫宸殿外,急得不行,瞧见了夏守忠,忙叫到:“夏公公,求您通传一声吧,小皇子染了风寒,高烧不退,请陛下去见见小皇子吧,求求您了!”
听见小皇子高烧不退的消息,夏守忠连忙应下了,让其在外侯着,转身进了殿内禀报,丝毫不敢耽搁,急匆匆走进紫宸殿内,向隆兴帝回禀:“陛下,殿外是先皇后身边的大宫女绘春求见,说小皇子感染风寒,高烧不退,请您去看看。”
听到这话原本不在意的隆兴帝放下了手中的奏折,道:“前面带路。”
夏守忠连忙在一边道:“是,奴才遵旨。”说罢在一旁开路一路去了先皇后的凤仪宫,自先皇后去后,小皇子一直养在那里。殿外的绘春见着隆兴帝往凤仪宫赶去,连忙跟了上去。
到了凤仪宫,不过是没了主人几个月,已经开始显出一片颓败的模样。见着三三两两凄冷的人影,隆兴帝大怒,发落了小皇子身边玩忽职守的奴才。虽因皇后逝世之故,一直避着这个孩子,但这并不代表自己不重视他,只是不知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孩子。
见着正在为小皇子把完脉的太医,问道:“小皇子怎么样了?”
一旁的太医忙回到:“回禀陛下,小皇子这是风邪入体,臣开个方子,让乳母按时服药,通过母乳让小皇子吸收药力,修养月余便能好转。”
听到太医的回话隆兴帝紧紧揪着的心放了下来,还好这孩子没事,若是有个万一,该如何向已逝的孝淑显皇后交代呀。
也是此时,隆兴帝心中有了个念头,这个孩子已经没有了母亲,若是连自己都不重视他,怕是要沉寂在这深宫中了。
考虑到这个孩子正在病中,凤仪宫太过冷清,便让夏守忠将紫宸殿偏殿收拾出来,小皇子暂时养在紫宸殿。
发落了玩忽职守的奴才后,嘱咐绘春等忠心的奴才照顾好小皇子,隆兴帝则起身去了慈宁宫,小皇子养在紫宸殿一事还需知会太后一声。
来到慈宁宫后,太后听隆兴帝说要将小皇子养在紫宸殿,觉得有些不合规矩,但见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不好再劝说。想到隆兴帝与孝淑显皇后感情甚笃,且这个嫡出的小孙子一出生便没了母亲,若是不重视起来,怕是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失在这皇宫当中了。今日之事便是个提醒,只是因皇后刚刚薨逝,一时没有顾及到,便差点出了事,此事背后或有疑点也说不定。想到这深宫中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以及皇帝膝下单薄的子嗣,想到去岁冬日里李容华和赵良媛膝下夭折的小皇子,到底是默许了。
此后这位元后嫡出的小皇子便长居在紫宸殿中,由隆兴帝亲自抚养长大,在小皇子三岁时册封为太子,手把手教导其为君之道,父子二人之间关系亲密,远胜其他皇子。
眨眼间来到了隆兴六年五月,宁国公府迎来了两个孩子的周岁宴,因皇后崩逝,便只请了荣国公府及几位极亲近的人家,一场周岁宴举办的非常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