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458节
  那些被消灭的巫医信仰又会假死回魂,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害人。
  在这里【路】成为了小说中一种通向文明的象征,而阻挡修路的【山】就成为了一种现实中的阻碍。
  所以到了后期,主角的困局就在如何打破山的禁锢,修建出一条路。
  在海明威往昔的小说里,涉及到冰山、高山之类的具体象征时,往往表示着这是不可战胜的某种困难。是命运倒向悲剧的索引。如果是以个体命运为索引,又会将其描写精神升华之地。如《乞力马扎罗的雪》。
  在他的表述中,险峻的高山是一种象征。牢固的象征。
  如果按照海明威原本的小说写法,主角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前往高山下开始他的修路大业。亦或者是在修路过程中感染上疾病之类的,然后临死前看着高山顿悟出什么东西。
  这多是一种理想主义者面对理想崩塌和无法对抗命运后,做出的一种有尊严的想法。也是海明威的个人经历。
  但是《良医》在给张金福看了,并且被张金福否了之后,海明威就把《良医》的草稿全都推翻重来了。
  一个人的个体再强大,也不可能修出一条凿穿山脉的路。如果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整个故事必然是悲剧英雄。
  但假如是那些被良医帮助过的人呢?他们一起来呢?
  所以,这本书给了开放式的结尾。主角修路,村民们陆陆续续的来帮忙。村里的孩子听到山的那头有机械的响动。
  主角他们更加卖力的修路了。
  故事没有给出所有的答案,路修好了吗?外界的响动是来帮忙的?还是来破坏的?
  来帮忙修路的人们都是真心的吗?里面也有被主角拆穿过骗局的人。
  如此种种,结尾复杂,耐人寻味。但是整本书的调子已经算的上是非常明快向上了。
  其实这一本书,海明威写的还是有些纠结的。因为从个体主义到集体主义,这等于把海明威前半辈子精神世界里的一些东西给毁了重建。
  所以海明威还是比较变扭的,因为写的东西和原来的不太一样。但是他写完了之后,对于海明威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蜕变。
  是自我的一种突破。
  而到了写第二本《钢与雪》的时候,他就已经适应很多了。而且这一次,他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观察和深入生活。
  《良医》取材于中国农村,《钢与雪》取材于过去十余年轰轰烈烈的苏联基建运动。
  尤其是中苏之间现在改造提速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其中最关键的素材。
  当冰冷的扳手在零下四十五度的气温中和铁轨碰撞,那冰冷到令人齿寒的感觉似能从声音中传递出来一般。
  而在这里,海明威也巧妙的在书中把中国、苏联的具体名称隐匿掉了。而是有了其他名称代指。因为他希望自己的这书也能进入美国市场,能让美国的读者看到。也不仅仅是美国,还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反正用魔幻现实的方式写比较保险,也比较有希望不被欧美那边禁掉。
  《钢与雪》写的是两支语言不通的维修队,在风雪夜里迷路,然后相遇。同时在两支维修队的队长带领下,合力完成临时抢修任务。
  确保重要的物资火车在没有晚点也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从一个国家顺利抵达到另一个国家。确保了物资的正常流转,确保了人民的生活正常运行。
  这期间有两个维修队队员之间的竞争和比拼,也有一些人对往事的追忆。
  当然最重要的团结协作。在零下四十五度的夜晚,他们顶着头灯工作。伏特加在队员之间流转。
  南腔北调,语言不通。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同样的目的。
  当火车轰隆行驶而过,抢修的铁轨经受住了超级载重火车的考验。
  不会断裂的铁轨预示着想主义者之间的链接。
  写到这一本,海明威就已经很熟练了。他觉得这样写也没什么不好的。因为他在工地上看到过那些工人们,他们确实是如此。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主义故事。或许是在工地上的一次灵机一动拯救危险,或者是在家里做一个顶天立地的顶梁柱。并不只是只有干今天动地的大事儿才算英雄主义。义
  他们这样的英雄主义很小,但是个体的英雄们集合在了一起,那就是一个英雄的集体了。
  而他最后写的那本《太阳升起之时》,则是一本爱情小说了。
  只不过和传统的爱情小说,只关注于性差异与爱慕。
  《太阳升起之时》还有一些更深刻的东西。海明威在探讨,爱情只有男欢女爱吗?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如果在一场伟大的事业中,那会成为什么样子?
  所以海明威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两对青年情侣的分分合合的爱情,不如说是他们在寻找自我,寻找精神寄托,最终从纨绔子弟与美丽农家女的普通爱情故事。变成了两个人精神的蜕变,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伴侣的故事。
  ……
  渡边很耐心的等待着海明威把一千套书籍都签完。
  海明威写完之后甩甩手。一千套小说签名写下来,他的手都有些酸了:“好了,就这些吧。”
  “是的。”渡边去咖啡厅外招呼自己的工作人员来帮忙搬书,一千套书呢。要一辆市内跑的微型卡车运了。
  “我们已经打通了其他国家的关节了。您的书也会有很多其他的版本上市。等到成绩出来了,我会来通知您的。”渡边恭敬的对着海明威说到。
  海明威哈哈一笑:“好,我等你通知。我想知道,那些欧美的媒体和读者们,看到我的新书,他们到底会怎么样。”
  第三十九章 卖书的黑手党
  美国,洛杉矶。
  “朋友,要录像带吗?”
  “新出的,要吗?便宜了。不要吗?还有其他好用的小玩意儿。”
  在洛杉矶的街头,总是会是有很多兜售各种玩意儿的人。因为总是有在街头讨生活的人存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街头兜售的人,基本上都是隶属于某个黑帮组织,或者就是某个黑手党家族的直属。
  他们会在一些地方兜售毒品、大麻等等。现在的美国还不像是元时空之中那么抽象。至少赫克托尔在当司法部长的时候可不会允许一点毒品出现在美国的国土上。这人在这方面的坚持是毫无疑问的。
  赫克托尔上台至今,是美国毒品最少的时期。墨西哥的毒枭毒品集团遭受了致命性的打击。也导致了毒品在美国的贩卖变少了。不过瘾君子总是有的,所以美国现在利用化学品搞事情的绝命毒师比元时空多多了。
  这是某种进步?
  不过对于黑手党之类的团伙来说,既然现在毒品产业的风险太大,他们也有其他的方式来赚钱。其中自然有比较传统的色情行业,如应招小姐和脱衣舞俱乐部之类的。
  还有酒吧和餐厅之类的正当生意。
  当然,要说这些年,那一样生意才是让很多黑手党家族吃的满嘴流油,那必然是黑市售卖的走私生意了。
  多亏赫克托尔先生,他严厉的打击了毒品生意的同时,和林登总统合力搞了一个什么美国制造的话题。将美国境内,各种来自于中国的贴牌产品全都给扫了出去。
  比如说之前很有名的美国星半导体公司。据说那个倒霉的老板富兰克林是当年麦克阿瑟大总统扶持的。
  就是因为中国那边推出了便携式随身听这个东西,对美国造成的冲击太大了。还有音乐录音带。
  所以就算是造假也要弄出一个能对标的玩意儿。
  结果就有了美国星。
  然后赫克托尔前些年查美国造假贴牌。发现美国星自己是一点东西都不生产,纯纯的就是一个贴商标的公司。所有零部件全是中国那边来的。
  就这,它还干成了全美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这样也就算了,他是个贴牌的公司还打压同行。
  压制其他真正本国可能可以生产的半导体公司。不管是用低价销售策略,还是说服当地政府给人家搞事情,反正他们都是做了。
  把那些人都给搞破产了。让他们根本竞争不过自己。
  美国星牌越做越大,俨然成为了美国半导体行业的老大。但是富兰克林这个骗子起家的人,怎么可能把钱投入到实际研发生产之中?中国那边总能提供优越且成本低廉的代替品。自己只要贴个牌就赚个盆满钵满。
  不需要去应付工会,也不需要支付大量的工资,还没有生产上的安全隐患。简直就是把所有烦心事都拿走了,只要自己坐稳了,就可以赚钱啊!自己努力个屁啊。
  对于美国星牌来说,他们的敌人不是中国的产品,而是欧美的同行。
  而在富兰克林这样畸形的打压之下,美国的半导体产业虽然说是在实验室和发明车间里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大规模工业量产,然后量变引发更高质量的质变的情况没有发生。
  因为根本就没有量。
  这逼的一些有创意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只能远走欧洲或其他地方来寻求产品落地。而其他地区又不能提供美国一样庞大的市场,也很难将他们的产品变成世界级的大品牌。
  所以当美国星牌被查出来之后,赫克托尔在内的一群人是真的气炸了。
  没错,富兰克林做的事情非常的符合一个资本主义商人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他做的事情却不符合一个美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你这不是刨我大美利坚的根嘛!
  而且美国星牌一直在被查之前,一直都能获得来自中国的零件产品,而且基本上和中国那边没太多代差。
  赫克托尔严重怀疑,是中国那边故意这么干的。只要这样,美国的资本就没有去另起炉灶的打算。
  还真别说,赫克托尔猜的可真准啊!
  这事儿还真就是中国故意这么干的。当时李锐可不光想给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上点眼药,原本网络方面也想要上的,也就是他们爆雷太快了。不然眼药肯定上上去,让美国人好好见识一下什么叫做资本主义。
  结果美国星牌爆雷,上市的股票又是重创。然后又是对着各种贴牌查查查。
  很多东西都被查了。作为黑手党成员的拉多克不理解美国政府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意就是生意,他们为什么放着白捡的钱都不赚?
  他们是有病吧。
  不过他们不赚没关系,我们黑手党赚。拉多克供职于洛杉矶的德拉纳家族。现在就是干这个事情。
  他也不知道家族的货源是从哪里来的。但是他知道,这些都是抢手货。
  比如说星牌倒闭之后,美国确实迅速崛起了几家半导体企业来抢占之前美国星牌的市场。
  但是他们的技术力不够。磁头很容易磨损,一般使用两百个小时就要更换磁头。虽然说他们推出了终身包更换磁头的服务。
  但还是太折腾了。所有有的人会选择来街头寻找来自中国的半导体品牌。他们的质量更好一点。
  现在还有一个随身听可以插两个耳机的设备。方便和朋友们一起分享音乐。
  还有其他各种玩意儿,在拉多克这里都可以买到。
  拉多克他穿着色彩明快的南意大利风格的衬衫和皮鞋,看上去像是个艺人多过黑手党份子。
  他今天还没开张呢,在路边停了一辆面包车,里面就是他今天带来的货物。
  只是今天拉多克不明白,为什么要拉那么多的书来。书籍这玩意儿不好卖吧。因为拉多克虽然长的人模狗样的,但他本人其实压根不看书。所以也就不明白书有什么好看的。
  他拉着路人推销,还打算继续推销自己的强力产品随身听,还有新上市的红色乐队的磁带呢。
  结果迎面就走来俩年轻人:“拉多克,你这有海明威的新书吗?”
  看起来来的是老顾客,都认识拉多克了。
  拉多克一拍脑门:“有!居然真有人买书啊。来来来,这是海明威先生的新书大作。要几套?”
  “两套。”
  “我给你们拿个包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