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443节
  结果他们才开始,就被大娘领着文森特进来给破坏了。
  大娘一看大院里的四五个小家伙围在电视房里打游戏,她一嗓子就吼了出去:“暑假作业写了吗?就开始玩!老孙家的,老李家的,快过来!皮猴子们又发作了。”
  文森特赶紧落跑。而这一幕幕都被记录了下来,放到了全球的电视机观众面前。
  很多观众纷纷发出感叹:“这样的生活叫做很不好吗?”要知道,很多观众现在可没有电视机,他们可能是在某些店里蹭别人的电视看视。
  一个大杂院里四户人家一起出钱共同改善生活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天方夜谭的感觉。但是又有些向往,这好像是一种更高级的邻里关系。
  而接下来,文森特又想要去找血汗工厂和血汗工地。
  但是观众不知道啊,只以为文森特是想要关心中国工人的生活。
  结果文森特一直碰壁,他去找学生问他们有没有工作(童工问题),学生们吃着便宜的奶油冰棍眨巴眼睛:“啥?你要介绍我们去打工吗?”
  好吧,文森特没办法。他继续招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他想要的。
  结果碰见了建筑队大叔他们,建筑队的人以为他是要打工。还把他给介绍去建国门外端盘子呢。
  而还有一些在北京的留学生也以为文森特是要打工。来自东欧的一个留学生,用着同样半熟不白的普通话说道:“嘿,朋友。你想要打工的话,要不要去我打工的餐厅去。工资不错,可以覆盖我们留学的费用,还能赚点。四年书读完,还能带一笔钱回去。当然,你要是能唱东欧民歌就更好了。可以给你更高的工资了!”
  现在的文森特,真的就像是一个傻蛋一样,在电视画面里面目痴呆如同蠢货。只差发出两声:阿巴阿巴~
  第一十三章 开心?不开心?无所谓
  文森特在画面里面阿巴阿巴,文森特在画面外面也是阿巴阿巴。
  一时之间已经分不出到底是阿巴阿巴,还是阿巴阿巴了。
  不过对于文森特来说这都不重要了。因为在接下来的画面里,文森特会继续展现他的阿巴阿巴的功底的。
  尤其是在寻找打工(至少观众看着他是想要打工)无果之后,文森特碰上了工地大叔的那些对话。更是奠定了他一个臭昂撒的跑来北京要饭来了。
  这整个一段节目,把北京人民的那种自信给提现的非常足。
  当然,你要说是老北京人的那股子优越感也行。但至少电视里这帮老北京没蹬鼻子上脸的那种展现优越感。算得上是大气了。
  因为这么多年了,李锐一直在引导国内的教育和舆论建设。地域歧视这种事情不可取,这种风气是一定要改正的。本时空之中,学生和青壮年虽然没有上山下乡,但是支农助农之类的工作其实一直都有。农忙的时候,组织单位和学校的学生去助农干活,这也是一种时代的特色了。
  所以电视画面里的人对文森特也是表现出了一种既没有因为你是外国人就高看你一眼,也没有因为你是外国人所以就低看你一眼都感觉。
  平等教育这种事情,大概新中国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尤其是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有的国家可是特别喜欢给人划分出三六九等呢。虽然说是封建时代结束了,但是头上的假发还没摘呢。
  所以看着退休的中级锻工和普通工地上捆钢筋的工人都能对文森特侃侃而谈,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是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的。
  而更加匪夷所思的还在后面呢。因为在这个新闻片的后面,文森特的独自大冒险结束了。大刘和小于“终于”找到了他。
  文森特为了表现出他真的是走迷路了。所以真的表现出一种傻乎乎的气质。所以这就给新闻片一开始定下的调性很相符了。
  就是一个傻乎乎的英国佬来了北京,经历了一场傻蛋大冒险。
  关于伦敦人是傻子都说法是肯定跑不掉了。
  而这就是所有的结束吗?当然不是。
  就在文森特觉得电视上的拷打已经结束的时候,画面直接切换到了直播间里。
  两名电视主持人面带笑容,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新闻纪录片里的文森特表现而笑的,还是为了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而笑的。
  只听到男主持人当起了逗哏说道:“诶,你有没有发现咱们这新闻片算是说是播放完了,但是有一件事还没做呢?”
  当这捧哏角色的女主持人也非常配合的发出疑问句:“嗯?有吗?还有什么没做呢?咱们片子都播放完了啊。”
  男主持人用夸张的语气说道:“嗨!电视新闻片里的那个大刘不是都说了嘛,咱们偷偷的记录下这位bbc记者文森特的动态,然后看见他最真实的一面,然后发出来。但是咱们也要告诉他这件事啊。”
  女主持人【恍然大悟】:“哦,你说这事儿啊。还真实,还没和人打招呼呢。现在打招呼来得及吗?”
  男主持人微笑越来越盛道:“当然来得及,因为咱们啊,早就给文森特记者准备了一个惊喜呢。”
  坐在餐厅里的文森特:阿巴阿巴?
  什么?
  我吗?
  还能有我什么事情啊。
  很快,文森特就知道能有他什么事情了。因为现在的电视画面一转,直接被切到了一个直播现场。
  而这个直播的现场怎么那么熟悉啊。这街景,怎么好像是自己刚刚走过啊?
  嘿,这书店自己刚刚路过过。这运动品商店,自己刚刚还想着要不要买一套乒乓球用具回去呢。
  哎呀,这直播画面里的地方怎么这么熟悉呢?
  认识了,认识了!这不就是北京唯一的一家老伦敦英国菜馆嘛?特产炸鱼薯条,自己正坐在这店里的b05号桌这边呢。
  这画面怎么距离这老伦敦菜馆越来越近啊。
  怎么还推开了门?
  哪里来的强光?啊!摄像机怎么出现了!
  当大刘和小于带着摄影团队出现在英国菜餐厅的时候,文森特都懵了。
  你们这是干什么?这还是中国吗?发生了什么?
  大刘和小于满脸笑容的对着文森特问道:“怎么样,文森特记者。这次是不是给你一个巨大的惊喜?”
  文森特的大脑已经陷入了宕机的状态。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不知道该说什说么了。原本自己写了很多很多黑中国的文案,但是在这一刻,他却是一个字都吐不出来。整个人难受的就像是得了慢性咽炎一样,咳不出来咽不下去。
  而就在在这个时候,今天难得坐满了人的伦敦菜餐厅的食客们也纷纷站了起来。他们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了一个个小型拉炮花。这种东西没有火药,就是依靠弹力把装填的纸片花弹射出去,形成漫天花雨的效果。
  现在客人们纷纷站起来,对着文森特就是一顿输出。
  噗~噗~噗~
  纸片花飞的满天都是,也被直播的摄像机全都忠实的记录了下来。
  这还真的是给文森特一个巨大的惊喜了。紧接着小于也从服务员手上接过本该就是给文森特送来的炸鱼薯条套餐。
  小于笑容满面的将套餐放到了文森特面前。
  他和大刘一左一右的夹住文森特,让他端着炸鱼薯条,然后大刘笑容满面的对文森特说道:“文森特记者,是不是出乎你意料的惊喜?”
  文森特僵硬:“什么?”
  “看起来我们的记者朋友太开心了,已经忘记该怎么说话了。”小于接过了大刘的话题,然后还说:“来比个v手。你们国家丘吉尔首相的最爱。”
  文森特就像是个被操控的玩偶一样,大脑宕机,被大于和小刘一左一右夹着,对着全世界的观众比出v型剪刀手。他的嘴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塞进了一根炸鱼和几根薯条。他双眼呆滞,但是谁又能说他不开心呢。
  而这样的节目,自然也是传遍了全世界了。
  第十四章 买买买
  还真别说,这么一搞,文森特的大冒险这个节目还真的是收视率特别好。
  虽然说是和文森特最开始的打算:抹黑中国然后成名。这个计划不太相符合吧。
  但是文森特至少是做到了一点,那就是成名了。你也别管他是成了美名、恶名、笑名,这些都无所谓。人生在世,能成名就不错了。
  多少人想要这个机会都要不到呢。
  至于文森特最后回去bbc,能不能凭借他在中国的这场杰出表演然后给他赚取他想要的金钱地位?
  那就不好说了。
  但是这次全世界很多人都记住了他,这个来自英国bbc的傻蛋。
  至于bbc,原本他们还有很多打算阴阳中国亚运会的新闻报道的。但是现在被中国这么一整,他们有些不会了,不知道后续该不该出。
  因为中国的媒体人用笑料的方式解构了bbc。如果一个媒体,人们一提起它的时候想到的就是一堆笑话。那么何谈权威性?这就像是一个人家看着就想要笑的喜剧演员去演一个严肃的正剧,还要演领导人角色。这本来就很困难。
  至少在亚运会这段期间,对bbc来说会很困难。他们没法在这么短时间内让丢掉的权威性重新弄起来。
  主要是他们不管说什么,都会被理解成是对中国媒体搞出笑料的故意反击之类的。
  这些事情就留给英国bbc和它的朋友们头疼去吧。
  不过对于全世界其他的观众来说,其实跟随着文森特大冒险的视角,很多人看到了另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论绝对的发达程度,那和美英法这些老牌强国自然是没得比。那可是相差的太远了。
  但是有的东西还是很不错的。
  比如说现在的中国已经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家里能看到了。
  虽然说是在四合院里,四户人家一起集资买了一台来公用的。
  但那还是彩色电视机啊!这玩意儿很先进的好吧。至少现在苏联还没大规模上市。这方面是中国和日本联合走到了全世界前面了。
  还有就是在那新闻片里可以看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包括餐饮、居住条件、生活电器等等。
  普通的老百姓,生活条件并没有那么好,家里也有了家用电器了。而且食物很充足,没有一些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中国人会吃老鼠、猴子来补充肉类不足。
  明明他们吃的很正常。有非常正常的肉类供给,不管是猪肉还是鱼肉或者是其他东西,都是全世界人民都吃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中国人在电视里展现出来的那种精气神。饱满而高昂的精神。
  就算是路边扫马路的环卫工人,那也是挺着挺着胸膛在干活的。是啊,他们为什么不挺着胸膛呢?干环卫的也是街道里的工人,就算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一个月也有两百八十块,而且环卫工的工作脏苦累所以还不是按最低标准走的。
  一个环卫工人也能养家糊口。在现在的新中国,一直在搞一件事。那就是工作虽然是分工不同,但是人的人格是需要平等的。
  还是公平、公平和他妈的公平。
  这其实就是很多人所求的东西了。如果用一种不太标准的描述,那就是本时空七十年代的中国人。
  大概拥有原时空九十年代初期的经济物质水平,同时又拥有五十年代朝鲜战争刚胜利时期的精气神。
  物质没有达到顶峰,但是精神也没从顶峰上下来。
  所以电视前的观众们喜欢什么呢?当然是喜欢这种生活状态。物质不匮乏虽不说非常充裕但略有盈余,而精神很饱满。这是胜过物质充裕但精神颓唐的世界。
  而很多人是想要有这样的生活的。就像是很多资本世界的商家会鼓吹某一种生活,然后把这种生活强绑定在某些商品上。
  比如说某些家用电器,拥有了它们你就是精英中产。
  比如说某些汽车,拥有了你就是商业翘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