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427节
  看着张福的穿着和气质就像个领导,张山立马道:“没,厂里没开。就是我现在干不了啥活,厂里给我办了个病退。工资还是有的,就是按照厂里最低的工作工岗位给。厂里还是很照顾我的。”
  这话说的倒是没错了,张山现在食品厂干不了什么事。给他办理一个病退,然后按照最低岗位工资给他发点钱,已经是很照顾他了。这还是考虑到他是先进工作者,给厂里立过功的情况。
  但是张福和李青都知道,虽然说是办理了病退,能拿到最低工资标准。但是病退后的年限是不算工龄的,以后的退休金也会受到影响。
  张山的媳妇骂骂咧咧了好一会儿,李青一个劲的道歉,把礼物送来。他的态度很真诚,最后把这个直爽的女子给弄的没什么可说的了。最后她气哼哼的让李青坐下,她去弄点水来。
  “我现在糊纸壳子,一天也能赚个几毛钱。”张山看着李青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说道:“再加上厂里每个月也有二十八块钱的补助,也还行。”
  李青却道:“张山哥,你有三个孩子呢,现在正是读书花钱的时候。你,哎。”
  李青不知道说些什么,但是张山却摆摆手:“我说了,这事儿不能怪你。但是李青啊,你以后要知道了,干什么活儿都不能马虎大意。工作无小事,干什么都要小心谨慎。可不能在酿成大错了。”
  张福暗暗对张山的觉悟竖起大拇指。
  张山继续道:“我听说你被厂子开了,日子不好过吧。找到单位没有?你要是找到单位,单位有顾虑。你就说是我当时没注意撞的你。到时候让别的单位的人来问我,我给你打掩护就是了。反正我现在都拿着厂里的病退补助了,不怕别的了。”
  张福则是立马摆手道:“张山老哥,这事儿不能做。做伪装证,到时候你和李青都不好过。”
  这时候张山才仔细大量张福:“这位领导是?”
  “我胡同里的哥哥,张福。张山哥,你别看张福哥年轻。他已经是领到了。而且他特别有主意。”当下李青就把张福给他支招的事情给说了一遍。
  听到李青靠着小摊子也能赚到钱,张山就松了一口气,他拍了拍张山的肩膀:“那你就好好干。把食品卫生搞好,别搞的吃东西的人跑肚拉稀。”
  李青迟疑道:“其实我这次来,除了向您道歉赔罪,还有一个事儿。我知道嫂子有做油旋的手艺。”
  “我摆摊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除了吃串串,还是需要吃主食的。嫂子的油旋是现在北京市面上极少见到的一种主食。如果能一起卖,估计也能挣不少。”
  恰好这个时候张山的媳妇梅香回来了。这个直爽的女人听到李青的话,她连忙摆手:“我个妇道人家出去摆摊像什么话。”
  梅香还是比较保守的,出去摆摊抛头露面让她有些害怕。
  “再说了,老张现在这个样子,我也走不脱啊。医生说他最少还要好好休养半年呢。”
  李青却道:“那这样,嫂子。你做好油旋,我每天过来拿。卖了的钱我再给你送过来,怎么样?”
  这话说的梅香心动了:“真的能挣钱?”
  “能!”李青笃定道:“如张福哥所说的,现在市面上大家对新奇的东西和口味都充满好奇。油旋是你老家的东西,在北京还没有过呢。”
  张山也摸摸额头道:“油旋,我也学着做过。你嫂子交的。每次过节的时候都有亲戚朋友想吃,我就跟着一起做。现在我一条腿断了,但是做油旋的很多工艺可以坐着干。我看李青的主意行。”
  听见老公都这么说了,再加上养活三个孩子确实难,梅香想了想道:“行。那你啥时候出摊啊?咱做五十个油旋出去卖卖看?”
  张福笑着看着这一切,自己只不过给李青指了一条路,他立刻就能举一反三。
  难怪主席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呢。只要适当的点播,他们就能自己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而在第二天,当李青带着张山和梅香制作的五十个油旋去摆摊后,销售效果远超预期。
  仅仅是一个中午的时间,五十个油旋就卖完了。一个油旋卖一毛钱。因为油旋要用猪油或者酥油做,比较吃油。但是这样卖的时候李青会把油旋放在火炉上热一热,那种油脂的香味就会强烈的渗出来。
  一毛钱的油旋,再花三毛两分钱搭配八个串串,只要不是大肚汉都能吃饱了。因为张山家的油旋个头大,吃着扎实。
  抛开材料费,五十个油旋卖五块钱,张山和梅香能挣两块钱。
  不过张山脑子活泛,觉得不能让李青白卖。怎么也要给对方几毛钱,毕竟出摊卖的活儿都给李青忙了。
  不过李青坚决推辞。而之后每天的油旋需求也越来越大,张山和梅香一天要做一百多个油旋,赶上节假日一天要做两百个油旋。虽然是累的够呛,但是生活又有奔头了。也就不觉得苦了。
  张福得知情况,还是建议李青收一点分成。不然张山和梅香时间长了会觉得不舒服,因为这一家都是敞亮人。不想欠人情。李青收个几毛钱的好处费,这合作才能长久。
  而伴随着李青的关东煮、麻辣烫和张山家的油旋在南门菜市场打开销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心里开始活泛。
  既然大家都喜欢有特色的东西,那么就要把自家有特色的东西给弄出来啊。
  而这样一来,也逼着各个国营饭店需要更新自己了。
  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服务升级,也在此拉开一角。新中国要开始慢慢的跑步前进了。
  第二百六十七章  多见民生
  1965年,中国人民的需求开始慢慢的提升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重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前些年,依靠香港、日本之类的口岸,中国内地做了很多外国贴牌产品。高中低的产品都有。
  当然不仅仅是欧美的一些不可公开的交易,还有很多如苏联、南斯拉夫、越南等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订单。
  还有如埃及之类中东摇摆国家的订单也都是有做的。
  这些订单产业刺激了国内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让中国的重、轻工业都赚到了第一桶金,能让国内的经济运转起来。这是最重要的。
  而现在美国国内的乱象,昂撒集团和犹太集团的对立,让相当一部分原本承接美国订单的产能给空出来了。
  因为美国现在断了很多订单了,毕竟不管是犹太集团还是昂撒集团现在都不想要被对方抓住把柄。因为赫克托尔是真的敢抓人搞人的。比之前的非美运动搞的一点不差。
  而这些产能空出来,李锐所领导的计划经济委员会让其无缝衔接进国内市场需求,满足国内需求,不让产能空置。
  当初在设置这些产线的时候就考虑过了,欧美的贸易是随时可能脱钩的。
  一旦脱钩,那么这些产能要去哪儿?实体产业是不能随意停工的。
  因为一旦停工就会出现整条产业链出现震荡,最后导致整个产业链出现断裂,进而导致产业萎缩。
  在这方面元时空后世的美国就给中国上了完美的一课。
  犹太集团说服国会进行的金融改革,让他们可以只投资一个公司中的某个部门。然后美国国内就只留下了设计类的部门,把涉及到实际生产的部门全都给弄出去到国外了。
  而美国后悔吗?没有。
  因为当时美国是真的相信一点。那就是国际大分工中,他们可以永远占据上游。他们可以永远保持足够多的设计、创意、金融部门。而其他国家永远都追不上他们。
  所以美国将会永远是这些产业的上游源头,其他所有的国家都会被美国钳制,只能在下游产业吃点土。
  这不仅仅是当时美国所认为的,一直到元时空后世的二十一世纪,美国依旧这么认为。
  而纵观全球,也不能说美国的布局有问题。因为在元时空之中不管是越南、泰国、印度、墨西哥、巴西在内的所有国家,一直在国际大分工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打工仔。
  剧本就是按照美国写的方式进行下去,他们占据着金融、教育、技术、设计、研发、创意等头脑部分。其他国家只能在里面分到一小杯羹。
  可惜,这个世界中有中国这个巨大的变量。它没有按照美国的剧本写下去。
  元时空之中的二十一世纪初,当时有不少公知在说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他们就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那就不要那么多大学生嘛。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是当打工仔角色的,我们要的是更多的蓝领工人,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只要大学生少了,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
  美国需要那么多大学生是因为美国是源头部门,所以能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嘛。
  还真别说,这种观点在二十一世纪初还真的挺有市场的。
  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这位公知的设计去做,那么中国就真的永远是国际分工中的打工仔了。一点变量都没有了。
  而本时空之中,已经知道发展路径的李锐和教员以及现在的聂主席等人,知道知道该如何发展。
  所以当那些原本对口美国的产能因为美国国内震荡的局势,而导致出口受损后。
  直接对接了国内的需求。这也是这次加工资的原因之一。
  而这样一来,就让广大的中国老百姓发现,市场上突然繁荣起来。尤其是各种工业产品。
  不管是收音机、随身听、闹钟、手表、钢笔等等。这些东西的供应好像都一下子变得充足了。
  百货商店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变多了。
  现在已经退休了的冯石,现在每天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和老婆那兰英到处闲逛。
  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但是冯石人虽然退了,但是对于国家的发展,军工的发展,民生的发展都还是很关心的。
  他有觉悟,退休了之后不随便打听消息。哪怕李锐是他的老战友,也是他女婿,他也不乱打听。
  他更喜欢去看,就像是早上起床运动一会儿之后,和自己媳妇纳兰英一起熘熘达达的前往南门菜市场买菜。
  现在南门菜市场门口的摊位变多了,各种各样天南海北的东西也都有了。
  不光是李青的关东煮和麻辣烫、油旋的摊子。还有来自陕西的肉夹馍。这东西本来在北京也只有西安饭店这样的国营饭店在做。
  但是现在也有人在菜市场门口开摊了。
  不过肉夹馍价格贵,毕竟里面都是大块大块的猪肉,就算混一些卤豆干来压低成本,但是价格还是贵。所以卖的不算很多,更多人是解馋。
  冯石和那兰英买了一个,两个人分着吃。
  “这东西好,之前只能去西安饭店才能吃。现在好了,菜市场门口的小摊子也有了。老百姓不用去西安饭店了。”冯石连连称赞。
  纳兰英道:“西安饭店那么大的门头,一般老百姓怕是不敢随意进去。都怕进去吃顿饭要好几块钱呢。”
  除了肉夹馍,还有凉皮这种玩意儿也出现在了摊位上。菜市场里面也出现了一个卖水煎包的摊位。之前北京几乎是没有卖水煎包的。
  这水煎包的摊位不是上海那种生煎馒头的路数,而是河南河北一带肉菜粉条混合馅料的那种。
  这样的水煎包比生煎馒头更适合现在的北京。因为这样的水煎包价格能更低,还能有些肉香味,吃着过瘾。
  冯石对着纳兰英笑道:“有些时间没出来逛菜市场了,没有想到现在菜市场花样多多了。”
  正排在冯石和纳和兰英后面也准备买水煎包的一个小哥听到这话,他笑着接茬:“老同志看起来是有段时间没逛街了。现在你真要好好逛逛。这菜市场一繁荣,东西一多。那些国营饭店都不一样啦!”
  第二百六十八 章  改进与讨论
  冯石和纳兰英跟着队伍一起买水煎包。这种河南风味的水煎包在之前的北京是真的很少见很少见。
  虽然北京也有国营的河南饭店,但是河南饭店一般做的都是大菜,比如说鲤鱼背面之类的菜色。
  这和西安饭店还不一样,西安饭店有做羊肉泡馍、烤羊肉串、肉夹馍之类的小吃。那是因为这些小吃也算是上的了台面的东西。毕竟都用了牛羊猪肉做主料了。而且用料还不少,还是主材。怎么样也上台面了。
  但是河南有很多小吃真的是很民间很乡土。就像是这粉条水煎包这种东西。肉很少很少,最多就是有点点肉味。多的是粉条和菜的味道。
  但是这种碳水加碳水,然后煎一下的做法有一种令人舒适的饱腹感。
  这种乡土小吃虽然没有那么上得了厅堂,但是能存在这么多年也是很有道理的。没那么华丽,但是却令人舒适。当然,主要是便宜。
  两毛钱能买五个水煎包,要是女生的话,差不多都能吃饱了。
  冯石咬了一口后赞道:“嗯,不错。和我在河南出差的时候吃到的味道几乎一样。挺香,猪肉粉条韭菜的,韭菜挺鲜亮。”
  纳兰英也尝了一口,吃个新奇:“就是吃起来感觉挺饱的。又是面皮又是粉条子的。”
  之前和他们搭话的年轻人也用盒饭装着水煎包,边吃边说:“可惜啊,没有我姥姥老家的胡辣汤。要是有胡辣汤再配上这水煎包,那可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