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316节
“不光是这苏大昌该打,那个赵老四也该打。不光是赵老四该打,独山县锑矿的领导都该打!”张祥骂的犹不尽兴。
“你猜那瘪犊子的苏大昌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赵老四的儿子?就因为赵老四可以办理内退,然后把锑矿的班顶给儿子。你听听,你听听!这是什么混账话?”
“有好工作就父传子是吧!这还是锑矿,下矿还算辛苦的工作。如果是其他的呢。这天下要被这帮人搞成家天下了吗?!”
张祥骂骂咧咧的骂的很难听。张福都阻止不了老父亲的发泄。
他只能等老爹骂完了之后道:“那个苏大昌我让人去打听了。没什么事儿。都是外伤,没有伤经动骨的。就是当时打了俩伤口,看着血丝乎拉的吓人,实际没什么事儿。爹啊,你是不是该出来了?”
张祥一挥手:“不出去,那苏大昌卖女儿有错。我冲动了打人还打成那样了,我也有错。有错就要受罚,不然国家的律法不是白弄了。你别以为自己现在大小是个人物,有省厅的人陪你下来,你就能无视法律。我还要关到明天中午十二点呢。你十二点再来接我。”
面对这样的老爹,张福还能怎么样呢?只能尊重他了。
独山县派出所的所长都是无奈。这老爷子当真是比钢都硬,比铁都强了。这个脾气绝了啊。
张福也没办法,陪他下来的是省厅里陈光的秘书。
这秘书也大概知道这边是什么情况了。卖女儿,这事儿还真不能说是张祥的错。这秘书也是穷人家出来的,读了书到了高中,然后分配工作,这才一步步的做到厅长陈光身边的秘书的。
他是知道贵州下面那些贫穷的乡县里的情况的。从个人情感上,他是很同情苏月的。因为当年他爹妈就卖过他的姐姐,然后没几年当地村里闹疫病,当时当地的卫生条件不够,他姐姐和姐夫也就死在了这场疫病里。
这让他以后有能力了,想要救赎自己的家姐都做不到,成了心中永远的一根刺。因为能供养他读完高中,是靠卖他姐姐的彩礼来的。
到的位置越高,这根刺也就越痛。
所以在张福和张祥见面的时候,秘书去处理了一下苏家的事情。
苏大昌被打之后,整个苏家就乱套了。苏大昌媳妇自然是不允许张顺这个苏月的表叔带走苏月。
而苏月又寻死觅活的。
现在也只能是僵着,当地的妇女部门介入, 把苏月安排到了当地一个妇女部门成员的家里暂住。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秘书倒是可以动用自己的权力把这事简单的办了。但是事情不是这么办的。
所以他找到张福,简单的说了下自己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让苏月转学去贵阳,继续读书。读寄宿学校就好了。苏月的成绩不错,考上高中问题不大。
不过到了高中就不是义务教育了。苏家肯定是不会付钱给她读书的。既然张祥同情苏月,看看张祥能不能收苏月当干女儿,让他出些钱供养苏月。
秘书之前觉得自己不方便出面的地方就是关于苏月学费生活费这个方面。他不可能动用公款来解决这个事情。
听了秘书这么说,张福道:“钱这方面倒是不用担心。我爹出头了,他自然是想到了这点。”
“不过我刚和我老爹聊天了,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现在气的事情怕不是一个苏月,而是这独山,这贵州,这中国怕有千千万个苏月。我爹这人,最好的一点就是他有责任心。最累的一点也是有责任心。”
这秘书听到这里,他忍不住道:“张老爹觉悟高啊。”
“是啊,觉悟太高了。他总说自己是工人先锋队,要有觉悟。我就怕他太累了。贵州有千千万万个苏月在。靠他这样是救不了所有人的。还是要搞产业啊。”张福低声叹气。
秘书也是道:“是啊。”
而果不其然,第二天张祥出来了,得知了苏月的安排之后,他点点头大手一挥:“让她读书,钱我出了。养个闺女怕个啥。”
“那爹你现在要干嘛?”
“干嘛?回北京!”
“啊?”
“独山这边的事情你别插手了,你也别管了,我回北京自然有我的事情做。”
就在张祥回北京做大事的时候。一封信件也伴随着邮递员从贵州独山邮寄到了千里之外的东南沿海城市。
蒋建国等了两个月,终于收到了自己最好笔友小苏的回信了!
他放学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把小苏的来信打开。
那是一张被泪水沾湿后又变干的信纸,皱巴巴的,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全然不像小苏平时写信时那端庄秀丽的字迹。
十四岁的少年心中莫名有些不好的预感。他耐着性子看完来信。
等到看完,这十四岁的少年愤怒的咆哮着:“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叫喊之声,整栋单元楼都能听见。
第八十五章 救救孩子
东南之地,泉州市第一中学,初二。
班主任同时也是语文老师的于老师站在讲台上非常高兴的对着同学们说道:“上次大家参观军营,回来写的观后感都很好。”
“我们学校和其他几个兄弟学校搞了作文比赛。经过我们几个学校语文组老师的一致评定,已经选出了前三名。在这里我们恭喜我们班上的蒋建国同学,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说完,于老师就带头鼓掌。全班同学在发出了哇哇的赞叹声之后,也纷纷开始热烈鼓掌。
坐在第三排的蒋建国听到自己的作文拿到了这次比赛的第三名,他却脸上没有什么高兴的表情。
要是从前,他肯定已经是挺起胸膛,骄傲的和个孔雀一样了。
现在却是于老师叫了他一次,他才反应过来走上讲台领奖。
学校的奖品很简单,一张奖状,十本盖了【奖章】的作业本还有一个文具盒。
这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奖励了。很多同学都发出了羡慕的声音:“哇哦~”
而于老师也对蒋建国说:“蒋建国,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写出这么好的观后感的。让同学们也向你好好学习。”
蒋建国想要说什么,却是说不出来。但是看着于老师那鼓励的眼神,他转头对于老师问道:“老师,在军营里参观的时候,那些解放军叔叔都说,想要成为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就要成为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因为只有真正正直勇敢的人,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伟大战士。于老师,你说这话对吗?”
于老师点点头:“当然是对的。解放军战士们都是勇敢正直的。你看我们国家从抗美援朝再到解放台湾,还有对印自卫反击战等等。再加上国内的各种抗震救灾,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最不害怕牺牲的一个群体。”
“我也知道,我们班上很多同学们长大后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所以大家要好好的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和学习。想要成为高技术兵种,大家都要努力啊!”
于老师也不愧是于老师,什么时候都不忘记提醒同学们好好学习。
不过他这一次说完,到是给蒋建国下定了决心。他站在讲台上面,放下了自己的奖状和奖品。
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那张皱巴巴的信纸,然后直接当众念了出来。
苏月的来信写的很情真意切,因为这是她的切肤之痛。她不想十五岁就和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定亲,更不想十六岁就和人园房,二十岁和人扯证。
她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情什么是爱的年纪,可能就要成为孩子的妈妈。
苏月的信中写满了她的绝望,她的无奈。她不知人生该如何。
而这些,是泉州市第一中学的同龄人们所无法感知的。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泉州也是东南重镇,工业相对发达。
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苏月的经历简直就是骇人听闻。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班上的那些女学生们。
她们中确实有些人是读完初中就不打算继续读书,准备去工作了。但是家里却也没有这样把她们卖了的打算。
苏月的经历就像是天方夜谭,又引起了这群少男少女的共鸣。
“同学们,这是我在贵州的一个笔友,她叫苏月。她现在正面临着人生最大的困难,在向我求助。我不知该如何办。但是我知道,我们都该成为正直的人。我想给《新中学生》杂志写信,我希望我们中学生团结起来,一起救出苏月,和苏月信中那些和她有同样经历的人。”
蒋建国的话,在班里也是一呼百应,大家伙都心气很高。
于老师旁观着,也不阻止,反而在那里暗自鼓掌。
他甚至道:“好,你们写。写完之后我帮你们改改。”
于老师四十八岁了,年轻的时候是跟着革命教导队在福建这边扫盲建立文化班的教员。后来被调到了泉州第一中学当老师。年纪大了之后,身上那股子如火如荼的革命气也是消磨了不少。
但是今天听着同学们这么说,他身上那股子气还是能在闪烁燃烧一下的。
哪怕他知道,就算是用力了,也未必能成功。就算是成功了,可能也只能救出一个苏月。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苏月救不下来。
但是就因为没办法救下所有人,所以就连一个人也不救吗?
于老师觉得这不对。
革命就是救下每一个能救的人,只有你今天救下了这个,明天你们才能合力救下另一个。
不救,你革命的道路上只会同伴越来越少。
教书,除了教学教生知识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就是教人的品行。
于老师放任蒋建国他们施为。就像是看着三十年前福建的农会里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们在四处奔走的模样。
那时候,农会里的那些年轻革命者们中很多也就是这个年岁吧。十五六七,踌躇满志。
蒋建国趁着下课间隙还有放学的间歇,和学校里其他班级、年纪的同学们讲述着苏月的事情,讲述着贵州还有很多和苏月一样的孩子。
他希望学校里的同学们能支持自己。他要写一封长长的信,要写给《新中学生》杂志社。要让他们看到泉州第一中学的同学们都在支持苏月。
只是签一个名字,同学们在得知了苏月的事情之后都签了。还有一些人主动帮蒋建国传播这个事情。
有的人弟弟在泉州第一中学上学,哥哥在第二中学上学。弟弟也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告诉哥哥。
希望哥哥也帮自己同学一把。
这个年级正是年少热血的时候,这种小事又何谈得上一个“帮”字呢?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顺手而为罢了。
所以故事传播的烈度远比蒋建国想象的快。在初高中里,很多学生都签署了自己的大名。
而蒋建国也写好了自己的信件,想要寄给《新中学生》杂志社。
在给于老师最后浏览的时候,于老师除了纠正了几个语法上的错误之外,并没有做过多的修改。
只是帮助蒋建国改了标题。
蒋建国的标题是《救救苏月》,而于老师将其修改为《救救孩子》。
第八十六章 齐心合力
《新中学生》杂志社成立也差不多有十年了。
这个杂志社也算是李锐一手促成的重要媒体之一。另外的像是《曙光》《希望》《星火》等杂志、报纸就更多了。
毕竟李锐来本时空之后,他自己举起手第一个下刀子的方向就是传媒、影视、文娱。当时都杀疯了,导致主席都不得不撸掉他的位置,让他安生了两年也是保全了他两年在出来。
《新中学生》杂志的创立,就是为了给新中国年轻的学生们搞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
毕竟李锐也是从年轻人的时候过来的。他可是很清楚,十来岁的少男少女爱看的文章和故事,和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国内几个大的杂志社搞的散文。或者是故事文集之类的东西。他们大多数还是以成年人的视角聚焦在成年人所能看到的事情上。
不管是农村事情。还是城市里面发生的事情。大人的角度和少年孩童的角度往往是截然不一样的。
“你猜那瘪犊子的苏大昌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赵老四的儿子?就因为赵老四可以办理内退,然后把锑矿的班顶给儿子。你听听,你听听!这是什么混账话?”
“有好工作就父传子是吧!这还是锑矿,下矿还算辛苦的工作。如果是其他的呢。这天下要被这帮人搞成家天下了吗?!”
张祥骂骂咧咧的骂的很难听。张福都阻止不了老父亲的发泄。
他只能等老爹骂完了之后道:“那个苏大昌我让人去打听了。没什么事儿。都是外伤,没有伤经动骨的。就是当时打了俩伤口,看着血丝乎拉的吓人,实际没什么事儿。爹啊,你是不是该出来了?”
张祥一挥手:“不出去,那苏大昌卖女儿有错。我冲动了打人还打成那样了,我也有错。有错就要受罚,不然国家的律法不是白弄了。你别以为自己现在大小是个人物,有省厅的人陪你下来,你就能无视法律。我还要关到明天中午十二点呢。你十二点再来接我。”
面对这样的老爹,张福还能怎么样呢?只能尊重他了。
独山县派出所的所长都是无奈。这老爷子当真是比钢都硬,比铁都强了。这个脾气绝了啊。
张福也没办法,陪他下来的是省厅里陈光的秘书。
这秘书也大概知道这边是什么情况了。卖女儿,这事儿还真不能说是张祥的错。这秘书也是穷人家出来的,读了书到了高中,然后分配工作,这才一步步的做到厅长陈光身边的秘书的。
他是知道贵州下面那些贫穷的乡县里的情况的。从个人情感上,他是很同情苏月的。因为当年他爹妈就卖过他的姐姐,然后没几年当地村里闹疫病,当时当地的卫生条件不够,他姐姐和姐夫也就死在了这场疫病里。
这让他以后有能力了,想要救赎自己的家姐都做不到,成了心中永远的一根刺。因为能供养他读完高中,是靠卖他姐姐的彩礼来的。
到的位置越高,这根刺也就越痛。
所以在张福和张祥见面的时候,秘书去处理了一下苏家的事情。
苏大昌被打之后,整个苏家就乱套了。苏大昌媳妇自然是不允许张顺这个苏月的表叔带走苏月。
而苏月又寻死觅活的。
现在也只能是僵着,当地的妇女部门介入, 把苏月安排到了当地一个妇女部门成员的家里暂住。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秘书倒是可以动用自己的权力把这事简单的办了。但是事情不是这么办的。
所以他找到张福,简单的说了下自己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让苏月转学去贵阳,继续读书。读寄宿学校就好了。苏月的成绩不错,考上高中问题不大。
不过到了高中就不是义务教育了。苏家肯定是不会付钱给她读书的。既然张祥同情苏月,看看张祥能不能收苏月当干女儿,让他出些钱供养苏月。
秘书之前觉得自己不方便出面的地方就是关于苏月学费生活费这个方面。他不可能动用公款来解决这个事情。
听了秘书这么说,张福道:“钱这方面倒是不用担心。我爹出头了,他自然是想到了这点。”
“不过我刚和我老爹聊天了,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现在气的事情怕不是一个苏月,而是这独山,这贵州,这中国怕有千千万个苏月。我爹这人,最好的一点就是他有责任心。最累的一点也是有责任心。”
这秘书听到这里,他忍不住道:“张老爹觉悟高啊。”
“是啊,觉悟太高了。他总说自己是工人先锋队,要有觉悟。我就怕他太累了。贵州有千千万万个苏月在。靠他这样是救不了所有人的。还是要搞产业啊。”张福低声叹气。
秘书也是道:“是啊。”
而果不其然,第二天张祥出来了,得知了苏月的安排之后,他点点头大手一挥:“让她读书,钱我出了。养个闺女怕个啥。”
“那爹你现在要干嘛?”
“干嘛?回北京!”
“啊?”
“独山这边的事情你别插手了,你也别管了,我回北京自然有我的事情做。”
就在张祥回北京做大事的时候。一封信件也伴随着邮递员从贵州独山邮寄到了千里之外的东南沿海城市。
蒋建国等了两个月,终于收到了自己最好笔友小苏的回信了!
他放学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把小苏的来信打开。
那是一张被泪水沾湿后又变干的信纸,皱巴巴的,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全然不像小苏平时写信时那端庄秀丽的字迹。
十四岁的少年心中莫名有些不好的预感。他耐着性子看完来信。
等到看完,这十四岁的少年愤怒的咆哮着:“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叫喊之声,整栋单元楼都能听见。
第八十五章 救救孩子
东南之地,泉州市第一中学,初二。
班主任同时也是语文老师的于老师站在讲台上非常高兴的对着同学们说道:“上次大家参观军营,回来写的观后感都很好。”
“我们学校和其他几个兄弟学校搞了作文比赛。经过我们几个学校语文组老师的一致评定,已经选出了前三名。在这里我们恭喜我们班上的蒋建国同学,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说完,于老师就带头鼓掌。全班同学在发出了哇哇的赞叹声之后,也纷纷开始热烈鼓掌。
坐在第三排的蒋建国听到自己的作文拿到了这次比赛的第三名,他却脸上没有什么高兴的表情。
要是从前,他肯定已经是挺起胸膛,骄傲的和个孔雀一样了。
现在却是于老师叫了他一次,他才反应过来走上讲台领奖。
学校的奖品很简单,一张奖状,十本盖了【奖章】的作业本还有一个文具盒。
这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奖励了。很多同学都发出了羡慕的声音:“哇哦~”
而于老师也对蒋建国说:“蒋建国,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写出这么好的观后感的。让同学们也向你好好学习。”
蒋建国想要说什么,却是说不出来。但是看着于老师那鼓励的眼神,他转头对于老师问道:“老师,在军营里参观的时候,那些解放军叔叔都说,想要成为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就要成为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因为只有真正正直勇敢的人,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伟大战士。于老师,你说这话对吗?”
于老师点点头:“当然是对的。解放军战士们都是勇敢正直的。你看我们国家从抗美援朝再到解放台湾,还有对印自卫反击战等等。再加上国内的各种抗震救灾,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最不害怕牺牲的一个群体。”
“我也知道,我们班上很多同学们长大后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所以大家要好好的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和学习。想要成为高技术兵种,大家都要努力啊!”
于老师也不愧是于老师,什么时候都不忘记提醒同学们好好学习。
不过他这一次说完,到是给蒋建国下定了决心。他站在讲台上面,放下了自己的奖状和奖品。
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那张皱巴巴的信纸,然后直接当众念了出来。
苏月的来信写的很情真意切,因为这是她的切肤之痛。她不想十五岁就和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定亲,更不想十六岁就和人园房,二十岁和人扯证。
她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情什么是爱的年纪,可能就要成为孩子的妈妈。
苏月的信中写满了她的绝望,她的无奈。她不知人生该如何。
而这些,是泉州市第一中学的同龄人们所无法感知的。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泉州也是东南重镇,工业相对发达。
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苏月的经历简直就是骇人听闻。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班上的那些女学生们。
她们中确实有些人是读完初中就不打算继续读书,准备去工作了。但是家里却也没有这样把她们卖了的打算。
苏月的经历就像是天方夜谭,又引起了这群少男少女的共鸣。
“同学们,这是我在贵州的一个笔友,她叫苏月。她现在正面临着人生最大的困难,在向我求助。我不知该如何办。但是我知道,我们都该成为正直的人。我想给《新中学生》杂志写信,我希望我们中学生团结起来,一起救出苏月,和苏月信中那些和她有同样经历的人。”
蒋建国的话,在班里也是一呼百应,大家伙都心气很高。
于老师旁观着,也不阻止,反而在那里暗自鼓掌。
他甚至道:“好,你们写。写完之后我帮你们改改。”
于老师四十八岁了,年轻的时候是跟着革命教导队在福建这边扫盲建立文化班的教员。后来被调到了泉州第一中学当老师。年纪大了之后,身上那股子如火如荼的革命气也是消磨了不少。
但是今天听着同学们这么说,他身上那股子气还是能在闪烁燃烧一下的。
哪怕他知道,就算是用力了,也未必能成功。就算是成功了,可能也只能救出一个苏月。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苏月救不下来。
但是就因为没办法救下所有人,所以就连一个人也不救吗?
于老师觉得这不对。
革命就是救下每一个能救的人,只有你今天救下了这个,明天你们才能合力救下另一个。
不救,你革命的道路上只会同伴越来越少。
教书,除了教学教生知识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就是教人的品行。
于老师放任蒋建国他们施为。就像是看着三十年前福建的农会里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们在四处奔走的模样。
那时候,农会里的那些年轻革命者们中很多也就是这个年岁吧。十五六七,踌躇满志。
蒋建国趁着下课间隙还有放学的间歇,和学校里其他班级、年纪的同学们讲述着苏月的事情,讲述着贵州还有很多和苏月一样的孩子。
他希望学校里的同学们能支持自己。他要写一封长长的信,要写给《新中学生》杂志社。要让他们看到泉州第一中学的同学们都在支持苏月。
只是签一个名字,同学们在得知了苏月的事情之后都签了。还有一些人主动帮蒋建国传播这个事情。
有的人弟弟在泉州第一中学上学,哥哥在第二中学上学。弟弟也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告诉哥哥。
希望哥哥也帮自己同学一把。
这个年级正是年少热血的时候,这种小事又何谈得上一个“帮”字呢?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顺手而为罢了。
所以故事传播的烈度远比蒋建国想象的快。在初高中里,很多学生都签署了自己的大名。
而蒋建国也写好了自己的信件,想要寄给《新中学生》杂志社。
在给于老师最后浏览的时候,于老师除了纠正了几个语法上的错误之外,并没有做过多的修改。
只是帮助蒋建国改了标题。
蒋建国的标题是《救救苏月》,而于老师将其修改为《救救孩子》。
第八十六章 齐心合力
《新中学生》杂志社成立也差不多有十年了。
这个杂志社也算是李锐一手促成的重要媒体之一。另外的像是《曙光》《希望》《星火》等杂志、报纸就更多了。
毕竟李锐来本时空之后,他自己举起手第一个下刀子的方向就是传媒、影视、文娱。当时都杀疯了,导致主席都不得不撸掉他的位置,让他安生了两年也是保全了他两年在出来。
《新中学生》杂志的创立,就是为了给新中国年轻的学生们搞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
毕竟李锐也是从年轻人的时候过来的。他可是很清楚,十来岁的少男少女爱看的文章和故事,和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国内几个大的杂志社搞的散文。或者是故事文集之类的东西。他们大多数还是以成年人的视角聚焦在成年人所能看到的事情上。
不管是农村事情。还是城市里面发生的事情。大人的角度和少年孩童的角度往往是截然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