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他们紧紧相拥,仿佛要将对方融入自己的骨血,在这静谧的新婚夜里,许下无声的永恒誓言。
婚后,赵铮和阮玲珑生活回归日常,却又增添了新的责任与期盼。
徐闻道既然应承了为文静治疗眼疾,便一直在为此精心准备药材、推敲针法。这天,他认为时机已到,双方的状态也调整至最佳,便将文静请到特意布置的静室中。
“夫人,今日便开始施针,或有不适,需忍耐些。”徐闻道的声音依旧沉稳。
文静深吸一口气,带着紧张与希冀:“有劳徐先生,我……不怕。”
赵铮作为徐闻道名义上的助手和实际上的弟子,自然被要求在旁观摩学习。
出乎意料的是,徐闻道也示意阮玲珑留下旁观:“玲珑也看着吧,多学些总没坏处。”
静室内,光线柔和。文静端坐在椅子上,双目轻闭。
徐闻道凝神静气,手指捻起一根细如牛毫的金针。他出手如电,认穴精准无比,动作却带着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韵律。一根根金针,或深或浅,或捻或转,精准地刺入文静头部、颈后以及眼周特定的穴位。
针法繁复无比,一套下来,足有七七四十九针。
每一针落下,都伴随着徐闻道精纯内力的缓缓注入,引导着药力疏通淤塞的经络,滋养受损的视神经。
文静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身体微微颤抖,显然承受着不小的痛楚,但她紧咬着唇,一声未吭。
施针完毕,徐闻道已是脸色苍白,额头布满汗水,气息也明显粗重了许多。
以他七十八岁的高龄,完成如此耗费心神与内力的针法,负荷极大。
徐闻道强撑着精神,对阮玲珑道:“玲珑,接下来半个时辰,需以特制药汤浸透的温帕,敷于夫人眼上,同时辅以轻柔按摩,促进药力吸收和气血运行。按摩手法,我现在教你。”
说完,他仔细示范了按摩眼周穴位的力道和方向。
接着徐闻道又吩咐赵铮:“铮哥儿,去将小炉上那罐药煎上,三碗水煎成一碗,文火慢煎,不可急躁。煎好后,端来给夫人服下。”
安排妥当两人后,徐闻道才缓缓站起身。他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袭来,眼前发黑,脚下也有些虚浮。
但他不愿在两个小辈面前显露疲态,尤其今日是治疗的关键,不能让他们分心担忧。
徐闻道强自稳住身形,深吸一口气,对赵铮和阮玲珑摆摆手,声音尽量平稳:“老夫有些乏了,回房歇息片刻,你们……好生照料夫人。”
说完,他不再停留,步履略显蹒跚却异常坚定地独自走出了静室。徐闻道回到自己房中,关上门,才扶着桌子,长长地吁出一口浊气,闭目调息。
赵铮去煎药,阮玲珑则按照刚刚徐爷爷教的方法,细心地为文静热敷、按摩。
阮玲珑一边轻柔地给文静按压穴位,一边回想着徐爷爷施针时的专注与疲惫,还有他对自己身上那股“生气”的评价。
徐爷爷曾说过,习武且内力深厚之人,身上会有股内劲儿,使其体魄强健,异于常人。
阮玲珑知道自己身上那蓬勃的生机并非内力,而是来自末世的木系异能。这异能让她在蛊毒缠身时得以存活,让她能感知植物、催生良种,同时也赋予了她远超常人的恢复力和生命力。
徐闻道显然察觉到了她的“特别”,但他并未深究,只是含蓄地将其归为阮玲珑的奇遇,并庆幸她身处平安镇这样民风淳朴之地,未被险恶之人觊觎。
这份通透的包容与保护,让阮玲珑心中充满感激。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因此行事也越发低调务实。
不久后,朝廷派来采购良种的官差如期而至。
阮玲珑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今年试验田中产出的大部分优质稻谷都卖给了官府。
今年受大旱影响,粮价飞涨,她出售的价格和往年持平,保持在一个合理且让朝廷能够接受的范围。
这笔收入,加上之前的赏银,让她和赵铮的家底更加殷实。
平安镇的老百姓,在阮玲珑抗旱方法的指导和自身的辛勤努力下,加上降雨及时,大部分人家的存粮虽不宽裕,但省吃俭用,再挖些雨后新长出的野菜,勉强能支撑到明年夏粮收获。
然而,平安镇的这点安稳,在整个大周朝的苦难面前,如同杯水车薪。
京城,勤政殿。
新帝周衡昌的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几乎要将他淹没。每一份奏折都如同沉甸甸的铅块,压得他喘不过气。
“北地三州饥民百万,饿殍载道,饥民易子而食,惨不忍睹……”
“江南干旱后疫病横行,粮仓已空,赈济无门,民变在即……”
“西川流民啸聚山林,攻城掠地,官府无力弹压……”
“东郡粮价已涨至斗米千钱,富户闭粜(禁止出售粮食的行为),贫民待毙……”
触目惊心的字眼,字字泣血。
周衡昌的脸色阴沉得可怕,手指捏着奏折的边缘,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粮荒的根源:夏季大旱导致夏粮歉收,紧接着与北狄开战又提前征收了秋粮税赋以充军需。原本寄希望于秋粮能有所弥补,谁料旱情持续,秋粮几乎绝收!
各地官府的粮仓,早已在平定周胤叛乱的内战中消耗一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刚刚以铁血手段肃清了柳家、高家等反对势力,稳定了朝局,却立刻要面对一个更加残酷、更加棘手的难题。
如何喂饱这嗷嗷待哺的千万子民?
之前的内战,已经掏空了大半个国库和各地的储备粮仓。
如今,他拿什么去赈灾?
拿什么去平抑粮价?
拿什么去安抚那些濒临绝境的流民?
“混账!”周衡昌猛地将一份描述灾民惨状的奏折狠狠摔在地上,胸膛剧烈起伏,眼中是焦灼、愤怒,更有深深的无力感。
他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无数双因饥饿而绝望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京城,盯着他这个刚刚坐上龙椅的皇帝。
周衡昌派出去采购粮食的钦差,带回的消息也令人沮丧。
周边邻国要么趁火打劫抬高粮价,要么自身粮食储备不足。大周朝内那些囤积居奇的粮商巨贾,更是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鬣狗,纷纷捂紧了粮仓,坐等粮价飞升,大发国难财!
难道他周衡昌,刚刚结束内乱,好不容易登上帝位,就要眼睁睁看着他的子民在饥饿中挣扎、死去,看着他的江山在粮荒中再次陷入动荡吗?
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狠狠压在周衡昌的心头。
他推开窗,望着阴沉沉的天空,他眉头紧锁,仿佛在质问上苍,也仿佛在寻求那渺茫的生机。
解决粮荒,成了周衡昌登基后,面临的最严峻、也最迫切的挑战。
64
第64章 铁腕
◎命运,终究给了他一份意想不到的厚礼◎
面对如同燎原野火般的粮荒危机,新帝周衡昌展现出了远超其兄长的铁腕与务实。
他深知,此刻任何迟疑或空谈都意味着成千上万条生命的逝去。
于是,一道道紧急诏令如同雪片般从勤政殿飞出,目标直指大周朝摇摇欲坠的根基。
首先,广开“野”源,官民自救。
周衡昌急命户部与司农寺,集全国有经验的老农、医官、博物学者之力,以最快速度编纂、绘制《大周野蔬野果可食图鉴》。
该图鉴详细列出各地常见,可安全食用的野菜、野果、块茎、树皮甚至部分昆虫,配以清晰图样和食用方法、禁忌。
这些图样由朝廷出资,不计成本地大量刻印,由驿卒快马加鞭送往各州县,再由县衙组织人手,在城门口、集市、乡村广泛张贴、宣讲、分发。
周衡昌甚至严令各地官府及驻军,必须全力支持并组织引导缺粮百姓上山下地,寻找图鉴中所列的可食之物。
官府须提供必要的工具:如锄头、镰刀、背篓,派出熟悉山林的衙役、兵丁带队,划定安全区域,防止百姓误入险境或误食毒物。
对于老弱妇孺,要求邻里互助,或由官府集中组织青壮代为采集分发。此举意在最大限度挖掘自然界的潜力,让山野成为百姓最后的粮仓。
周衡昌清楚地知道,仅靠朝廷和百姓自救远远不够。
他秘密召集心腹重臣,拟定了一份极其优厚的“劝捐令”,以密旨形式发往全国各地有实力的大粮商、大地主及豪富之家。密令的核心是重赏在困难时期,为大周朝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比如开仓放粮达到一定规模或捐银购粮数额巨大者,直接赐予象征无上荣宠和一定特权的丹书铁券或御赐金牌,可传子孙。
还可按捐赠数额,给予其名下产业不同年限、不同比例的税赋减免。
又或者,直接赐予其家族子弟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名额,这是通往仕途的黄金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