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可她忘了一点,能容纳她所有野心的位置,只有那个至高无上的帝座。
  谢定夷皱眉,说:“可那是长姐啊。”
  那确实是长姐,可同样的,谢定仰这些年所受的完全是太子的尊崇,她比她年长了七岁,也比她多受了七年培养,如若从一开始她就没有被赋予那么大的期望或是按照太子的路子走下去,这储位也许还能商量,事到如今,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
  如果谢定仰顺利登基,她会不会对军功卓绝的谢定夷心生猜忌,处处掣肘?如果谢定夷登基,她又会不会心生不甘,觉得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被人夺去?
  一旦产生了一点试探的苗头,那所有的亲情和信任都会如高楼般崩塌,再难重起。
  毕竟人心是最捉摸不透的东西,尤其是在皇家。
  但此时此刻面对一片赤诚的谢定夷,谢檀并没说什么,而是松口道:“你不愿去就不去吧。”
  昭熙二十二年,谢定夷再次领兵去往了边关——燕济拿下后各国的平衡被打破,当一国的势力或领土过于强盛的时候,别的国家一定会倍加防备,说不定还会在对中梁共同的忌惮下联合起来
  ,她没办法看着隐患扩而大之,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向东宛发起了征伐,随着战线一路推进,原本待在梁安的谢定仰却领着援军出现在了边关。
  谢定夷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来,只说此地危险,让她快点离开,可谢定仰却拿一种欲言又止的神情望着她,直到几天后的一封捷报传入帐中,她在电光火石之间猛地明白了谢定仰来到此地的意思。
  她想要军功。
  如何能顺利登基,又能不出现功高盖主之事,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也有相当的军功,可燕济之胜实在太大了,想要超过它,唯一的办法就是也吞并一个大国。
  所以她来到此地,想要谢定夷把东宛的军功让给她。
  想明白之后,谢定夷心中第一时间产生的不是失望,而是:这个办法好像也可以。
  她没再说让谢定仰离开的事情,也没戳破她的那点私心,而是让她跟着贺穗出征,一开始只是清扫残兵,渐渐的开始参加议事,举兵攻城。
  虽然谢定仰没有多少实战经验,但她足够聪明,也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能力,所以大部分时候只听从谢定夷的安排,按照她和各位将领商量出来的战术严丝合缝的执行,绝不节外生枝。
  可谢定夷毕竟不是神人,不可能永远算无遗策,在战线推至东宛都城数十里之外的永山城时,东宛的精锐已经差不多损耗殆尽了,谢定夷提出从两翼包抄,顺利的话三日之内就能彻底攻下东宛,为保万无一失,她让经验更丰富的朱执水同谢定仰往北边防守更薄弱的地方进攻,她则带着其他人从南面与其交锋。
  原本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敌方军中出现了阙敕的战旗。
  燕济灭国时候,东宛就曾派出使者去往阙敕,想要联合起来对付日益壮大起来的中梁,阙敕皇帝公仪施认为中梁和阙敕相去甚远,不会波及自身,所以拒绝了这一请求,直至东宛接连战败,她才在吾丘寅的建议下向永山派去了援军。
  南边大军正面交锋,北边埋伏偷袭,谢定仰和朱执水没有看到阙敕战旗,以为此战不过是清扫残兵,很快就能攻到都城,于是便带兵追敌十数里,最终进入了敌军的包围圈。
  谢定夷在看到阙敕战旗的那一刻便知道北边一定会有陷阱,于是命大军立刻后撤支援,但最终还是没有赶上。
  那队人马几乎全军覆没,谢定夷赶到的时候,朱执水正带着数十残兵负隅顽抗。
  谢定仰身边的亲卫全数身亡,她自己则身中数箭,倒在一堆辨不清容貌的尸体中间,谢定夷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找到她的,抱起她遗体的那一刻,她身上的乱箭也同样穿透了她的灵魂。
  ……
  母亲,长姐,谢定夷长跪久叩,最后向胞弟谢定俭的石碑走去。
  她始终没有说话,只是驻足略看了看就离去了,身后的谢持没有跟上来,垂首站在谢定仰碑前,谢定夷回头看了一眼,没说什么,带着随从去往了半山腰的皇陵寺。
  第41章
  皇陵寺静卧于山腰,寺外古柏参天,枝干虬曲,一路行去,石阶上苔痕深重,零星几颗小草顽强地扎根在石骨间,随风摇摆。
  天冷了,昨夜下了场小雨,连带着脚下的青石板都被雨水打磨得泛出温润的光泽,方青崖和宁荷不远不近地缀在谢定夷身后,跟着两列整整齐齐的带刀侍卫。
  皇陵寺自中梁迁都梁安时便已矗立在此,百年间经历多次修缮,历经风霜,外围的寺墙是后来新建的,寺内东侧是原寺的旧址,只剩几面斑驳的黄墙,残漆剥落处隐隐露出旧年的朱红,像血色褪去后留下的伤疤。
  谢定夷挥手摒退了行礼后想要随行的主持,顺着寺间小径一路往里行去,最终停在一颗老梅树下。
  这颗梅树的年岁比她还长,枝干半枯,偏偏每年初春还能开花,开的花极瘦极白,像是从雪里淬出来的骨,和她幼年所见已然大相径庭。
  她伸手抚了抚粗粝的树身,抬眸望向前方高低错落的石塔林。
  午后的天光从云缝间落下来,为那大小不一的塔尖镀上了一层灰光,风过时,柏树微响,吹塌了不远处被扫成一堆的枯叶,几片小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了个旋,落到谢定夷脚边。
  身形枯瘦的僧人拿着笤帚,从两座石塔的夹缝中走了出来,洗得发白的僧袍像是布袋子一样套在他身上,在萧瑟的秋风中发出空荡的回响。
  两厢对视间,谁也没有发出一言,僧人只是淡淡地看了她一眼,就继续低下头清扫落叶,笤帚唰得一声落下,带着沙响在石砖上轻轻拂过。
  塔声斑驳,风雨刻下的纹路深浅不一,石缝里长出几从细小的青苔,颜色极深,像是旧梦里始终不肯消散的吉光片羽。
  谢定夷始终冷静地看着这一幕,心里没有任何情绪,直到祭拜完毕的谢持找到了她,张口唤道:“母皇。”
  还未等她应声,谢持便也看见了那僧人,瞪大眼睛,道:“皇……”
  那声称呼还没喊出口,她的手腕就被谢定夷用力摁住,力道之大像是要将她的手骨生生捏碎,谢持吃痛,咬着牙关畏惧地看着她。
  好在她只失态了这一瞬,很快便又垂下了手,谢持不敢多言,用余光去扫那僧人,试图和他相视,可那人却像是没看见似的,至始至终都只专心干着手上的活计。
  脚边的落叶被扫走了,荒烟蔓草之间,他拾阶而下,又缓缓消失在了错落的塔林之中。
  扬起的灰尘在塔林的光束中荡开一圈细小的涟漪,随着两方人的背道而去缓缓下沉,消失无踪。
  ————————————————
  午饭是在膳堂用的素斋。
  谢持似乎还没从刚刚的情景中回过神来,脸色苍白地坐在一边,半句话也没有,谢定夷用不大不小地声音道:“不是早知道他在这吗?还一脸被吓到的样子做什么?”
  谢持低着头道:“儿臣、儿臣只是很久没见……那位师父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她倒是学聪明了,不再像刚刚那样脱口而出就是旧称,谢定夷没说什么,示意她拿起筷子,道:“吃饭吧。”
  谢持应是,小心翼翼地去挟菜,全程都没敢再多说一句话。
  饭毕,谢定夷准备午憩,便让谢持等人退出了禅房,过了好一会儿,宁荷回来禀告,道:“太子殿下朝东殿去了。”
  谢定夷的神色没什么波澜,靠在躺椅上翻看着手中的经书,问道:“那人见了吗?”
  宁荷道:“一开始没见,但殿下强闯禅房,周围没人敢拦。”
  谢定夷又轻轻翻过一页,道:“随她吧。”
  窗外落花飘落,掠过古朴的简舍,停驻在谢持脚边,她死死地望着站在门口不让她进屋的僧人,抿唇道:“祖父,您忘了阿持了吗?”
  这一声祖父带着说不尽的委屈和心酸,但那人听在耳中,却依旧没什么反应,道:“我不是你祖父。”
  谢持又上前一步,道:“祖父,您这些年过得怎么样?阿持每日都在想您和祖母,想母亲,母皇她……”
  “你若还有点聪明劲,就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谢持闻言,闭上嘴怯怯地望了一眼远处等候的侍从,又收回视线可怜地望向他。
  那人道:“不用在我面前装出一副这么可怜的样子,需要信的不是我。”
  此话一出,谢持的神情极短暂地滞涩了一瞬,若非站在近处根本看不出她的反应,瞬息之后,她的眉间蹙的更紧,声音哀哀道:“祖父……您为何会变成现在这样,您真的不记得阿持了么……”
  那人道:“谁是你祖父,你祖父早就死透了,若是想找,去你祖母的陵寝里翻一翻,说不定还能挖出点骨头。”
  他像是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惊人的话语,语气平淡至极,没等谢持做出应有的反应,他又垂眼看着她,道:“看来你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