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哎呀,赵君不要管,奴婢就来收拾。”
秋芙把花盆扔在门槛外,擦擦手提裙跑进来。
负责联络通讯的老仆为救傅润而死,满城阴谋,再想到李轩昂那样放肆直白地明示他和傅润不清不楚的关系……但傅润始终是无所谓的,不仅无所谓,还红着脸傻兮兮地笑了。
既然当事人都无所谓,他何必——
赵彗之越想越不痛快。他因一个“权臣之子”的名头被傅润连敲打带怀疑的疏远、另一个“权臣之子”却能让傅润收敛脾气一笑了之……落差感使他对山洞内发生的“意外”的惭愧磨灭了大半。
他目光冷厉,压低下巴示意试图收拾桌案的秋芙出去。
李轩昂年二十有八,听说妻子俱在,最大的儿子已经六岁开蒙读《论语》了。傅润如果真的和先帝一样男女不忌,难保不喜欢这样有家室的……呵,起码不会占据他傅家的宗牒。
秋芙敏锐地察觉到主子平静的外表下潜藏着万分危险的情绪,小心翼翼往外走。
方嬷嬷高声喊她抽空去取新制的玻璃灯,她慢了半拍梗着脖子应声,又下意识讪讪地笑,不慎瞥见画中神情绝肖陛下、春衫半遮半掩、容貌漂亮的青年和右上角一个未写完的“取”字。
取?娶?聚?
还是——
赵彗之手腕一僵,临时改成布局歪歪扭扭的“取而代之”,偏过头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的眼睛。
秋芙吓得牙齿哆嗦打颤,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灰着脸飞快窜回廊下。
*
是夜。阵雨断断续续地顺风而落。
橘黄色的灯火如豆,瑟缩在一盏青铜茶碗中央。
李悯举着油纸伞站在门口,几次想走,最终还是镇定心神屈指敲门。
门没关,一敲就推开了一条缝隙。
他轻咳两声,脱了雨靴,赤脚走进去,顺着坐在草蒲团上的青年的目光挑了张矮凳盘腿坐下。
“台吉(太子)殿下,你真能做皇帝?我看你弟弟不是好惹的。”
傅瑛左手扣佛珠,闭目诵经,诵罢一卷方睁眼道:“你怕了?他赏给你几个宫女,李世子,你不会因此就沉醉温柔乡、乐不思蜀吧。若如此……上回与你商议行刺,是我鲁莽,识人不清。”
李悯大急,上前剖白心意,“台吉殿下,不是的,我听你的舍弃了金氏,你们刑部的官员说她死前咬断十指在白绫上写血书咒我不得超生——这个贱女人!这几夜我有些不舒服罢了。”
傅瑛轻笑,手中佛珠啪地断了线、滚落一地。
李悯下垂眼皮忍辱负重替他找佛珠,刚拾起两颗,抬眼望见傅瑛的脸。
那是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台吉的脸上满是不甘、愤怒、轻蔑、仇恨与……极可怖的狰狞。
像一条剥光鳞片的黑蛟,从地狱里长出猩红的血肉。
“傅润是不好惹——济天殿的皇位是他从孤手里抢走的,你们若当他是运气好捡了漏,那可就和李季臣一样蠢了。当年孤低估了他的手段和心计,父皇也是,璨弟亦如此……所有人都以为阿润一事无成、游手好闲,哈哈,哪知道他实是一个同室操戈、卧薪尝胆的疯子。”
李悯声音里带着一丝恐惧:“台、台吉。”
傅瑛站起来,养尊处优的手拍宠物似的拍了拍李悯白胖的脸,“孤是太子,是太后与先帝所生的嫡长子,自当杀了不听话的二弟继承大统。李世子,你说呢?”
--------------------
台吉是对成吉思汗家族孛儿只斤的一种称呼,但同时也是“太子”的音译念法,所以我妄断一下,草率设定被蒙古铁骑征服过的高丽人是这么读“太子”的;本文纯属虚构,与历史、现实无涉。
【摄影棚设定拍摄花絮奇怪小剧场】
陛下:太难了。人人想篡位,当初校园霸凌的混球一个个活得好好的,唯一的“老婆”还整天泥塑我(意有所指)。
赵六:……泥塑?是……捏泥人么。唔,我虽不懂,你若喜欢,等正文完结我可以学(皱眉看向扛着摄像头码字的导演)。
陛下(本来气鼓鼓的,正默背接下来第32章的台词,忽然笑场):低头,让哥哥亲一下。
第三十二章 木樨
翌日。寿康宫。
徐太后有咳疾尚在病中,梳洗罢穿戴端庄得体,一步一回首走出内殿。
下朝后“忧心侍疾”的傅润在正殿等她,懒洋洋地听女官汇报一日里用膳吃药的情形。
见到死敌的儿子,她面色苍白,柔顺的乌鬓新添两缕银丝,咬着浅红色的下唇慢吞吞地问:
“陛下当真要杀了大公主驸马?他是张家年纪最小的儿子,三十岁的人了还未收敛玩心,若说无意被人当了棋子是极可能的,若说有意通敌、密谋行刺……老身量他没有这个胆子。”
傅润摆手命女官收声,令宫娥上前搀扶徐氏入座,眸底却是一片凉薄,“太后猜猜今日大朝后孤遇着什么稀奇的事了?张兴惟捧着太宗赐予他祖父的丹书铁券问孤要一个恩典。”
徐太后柳眉微挑,一时顾不上躲在屏风后的大公主,先叹道:“他老了,听说一天只能吃半碗汤水,将死之人,头脑昏沉,有时挂念子孙的性命,或许忘记他永世是陛下的臣子。”
傅润抚掌笑,“正是。孤念他是先帝的太傅,又致仕多年,入宫倒还记得朝拜大礼,命他两个儿子把他带家去了。孤本想夺张家的爵位,唔且缓两年,也不算平白收回他的免死金牌。”
话已至此,再顺着傅润的意思讲……
恐怕驸马张德显是板上钉钉的死人,从族谱族志彻底删去的那种;国史奸佞传将载他的名。
徐太后从未干政,与妃嫔勾心斗角争宠也是许多年前的往事——何况当时她斗得最厉害的正是傅润的生母姚氏。思及此处,她几度启齿,因胸闷气短,实在无法说出一句有条理的话。
她的长子如今是庶人,最疼爱的幼子尚在傅润手里,不知高矮胖瘦、有无亏损……
“唉,阿琳,你出来罢。”
徐太后幽幽叹气,说罢惊觉不知从何日起,自己竟不敢在傅润面前流露丝毫厌恶之情!
屏风后走出来一位略施薄粉的贵妇人,发髻间仅用三支镶玉银钗点缀,衣着格外朴素。
“臣妇见过陛下。”
这女子便是大公主傅琳,字长姝,年纪三十有一。
傅润和十来个姐姐妹妹没有关系亲近的,不过记事时傅琳已定了婚事,两人无甚么龃龉。
“大姐姐不必求情。”傅润收敛笑意,就这么看着傅琳跪地磕头,“孤出行前已发觉张德显神色慌张,特意问他有无什么事瞒着孤,哼,他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合该抄家斩首。”
傅琳眼圈发红,哑声替丈夫一再辩解开脱,见傅润不耐烦要走,掩面痛哭道:
“那么还请陛下看在姐弟亲情的份上,饶了你外甥罢。他才十三岁,小孩子,尚未娶亲呢。”
傅润垂着眼,脑海里有一瞬间浮现垂死之际拽着他的手满面是泪的姚妃,以及无尽的黑血。
傅琳哭得很是伤心,直到傅润停下脚步,冷声问她:“那孩子是张德显和媵妾所生,孤记得大姐姐还曾为了此事跪在寝宫外求父皇出面干预——现你要保他的命?”
傅琳擦拭面颊上的粉泪,重重点头,“是。他毕竟叫我一声母亲。”
“那么你亲生的三个女儿呢?”
“……陛下愿意也饶她们一命?”傅琳怯怯地问,神情中夹杂一丝半缕尴尬。
“不。”傅润心如明镜,稍稍触动的心肠在这一刻复又冷硬,道:“张德显因罪伏诛,大姐姐仍是傅家人,你生的女儿也算是孤的外甥,留着倒没什么。其余的人……孤意已决。”
傅琳哭得直抽气,连连摇头,“好歹保住他唯一的血脉。陛下、陛下——陛下!”
傅润接过刘福双臂奉上的雨伞,用斑竹伞柄点了点傅琳的肩膀,眸光闪烁,似笑非笑道:
“留你一命,是念你无知,并不知晓张德显的计划。你当你想留着张德显的儿子以便将来替父报仇的心思藏得很好,嗯?大姐见过太子几回了?在大慈恩寺捐了多少斤香油?”
此话一落,满室寂静。
徐太后面若金纸,柔软的指甲死死掐着手心,目光在大公主和傅润之间游移。阿、阿瑛?
傅琳早忘记了自己在禁宫内是如何活泼明丽的骄女,哪怕数年如一日厌恶数落她的丈夫已入狱,她的肩膀上也架着一具沉重的木枷锁,非死不能解脱。丈夫与儿子就是她的天。
“我、我——没有——母后!母后你说句什么也好——”
徐太后两眼发黑,不留痕迹地别过脸,继而抬手收走被傅琳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的衣袖。
“既然你不要女儿,王长全,记录着:即日起,公主长姝幽禁宛县,三女黜宗室,便如是。”
王长全低眉顺眼应声。
秋芙把花盆扔在门槛外,擦擦手提裙跑进来。
负责联络通讯的老仆为救傅润而死,满城阴谋,再想到李轩昂那样放肆直白地明示他和傅润不清不楚的关系……但傅润始终是无所谓的,不仅无所谓,还红着脸傻兮兮地笑了。
既然当事人都无所谓,他何必——
赵彗之越想越不痛快。他因一个“权臣之子”的名头被傅润连敲打带怀疑的疏远、另一个“权臣之子”却能让傅润收敛脾气一笑了之……落差感使他对山洞内发生的“意外”的惭愧磨灭了大半。
他目光冷厉,压低下巴示意试图收拾桌案的秋芙出去。
李轩昂年二十有八,听说妻子俱在,最大的儿子已经六岁开蒙读《论语》了。傅润如果真的和先帝一样男女不忌,难保不喜欢这样有家室的……呵,起码不会占据他傅家的宗牒。
秋芙敏锐地察觉到主子平静的外表下潜藏着万分危险的情绪,小心翼翼往外走。
方嬷嬷高声喊她抽空去取新制的玻璃灯,她慢了半拍梗着脖子应声,又下意识讪讪地笑,不慎瞥见画中神情绝肖陛下、春衫半遮半掩、容貌漂亮的青年和右上角一个未写完的“取”字。
取?娶?聚?
还是——
赵彗之手腕一僵,临时改成布局歪歪扭扭的“取而代之”,偏过头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的眼睛。
秋芙吓得牙齿哆嗦打颤,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灰着脸飞快窜回廊下。
*
是夜。阵雨断断续续地顺风而落。
橘黄色的灯火如豆,瑟缩在一盏青铜茶碗中央。
李悯举着油纸伞站在门口,几次想走,最终还是镇定心神屈指敲门。
门没关,一敲就推开了一条缝隙。
他轻咳两声,脱了雨靴,赤脚走进去,顺着坐在草蒲团上的青年的目光挑了张矮凳盘腿坐下。
“台吉(太子)殿下,你真能做皇帝?我看你弟弟不是好惹的。”
傅瑛左手扣佛珠,闭目诵经,诵罢一卷方睁眼道:“你怕了?他赏给你几个宫女,李世子,你不会因此就沉醉温柔乡、乐不思蜀吧。若如此……上回与你商议行刺,是我鲁莽,识人不清。”
李悯大急,上前剖白心意,“台吉殿下,不是的,我听你的舍弃了金氏,你们刑部的官员说她死前咬断十指在白绫上写血书咒我不得超生——这个贱女人!这几夜我有些不舒服罢了。”
傅瑛轻笑,手中佛珠啪地断了线、滚落一地。
李悯下垂眼皮忍辱负重替他找佛珠,刚拾起两颗,抬眼望见傅瑛的脸。
那是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台吉的脸上满是不甘、愤怒、轻蔑、仇恨与……极可怖的狰狞。
像一条剥光鳞片的黑蛟,从地狱里长出猩红的血肉。
“傅润是不好惹——济天殿的皇位是他从孤手里抢走的,你们若当他是运气好捡了漏,那可就和李季臣一样蠢了。当年孤低估了他的手段和心计,父皇也是,璨弟亦如此……所有人都以为阿润一事无成、游手好闲,哈哈,哪知道他实是一个同室操戈、卧薪尝胆的疯子。”
李悯声音里带着一丝恐惧:“台、台吉。”
傅瑛站起来,养尊处优的手拍宠物似的拍了拍李悯白胖的脸,“孤是太子,是太后与先帝所生的嫡长子,自当杀了不听话的二弟继承大统。李世子,你说呢?”
--------------------
台吉是对成吉思汗家族孛儿只斤的一种称呼,但同时也是“太子”的音译念法,所以我妄断一下,草率设定被蒙古铁骑征服过的高丽人是这么读“太子”的;本文纯属虚构,与历史、现实无涉。
【摄影棚设定拍摄花絮奇怪小剧场】
陛下:太难了。人人想篡位,当初校园霸凌的混球一个个活得好好的,唯一的“老婆”还整天泥塑我(意有所指)。
赵六:……泥塑?是……捏泥人么。唔,我虽不懂,你若喜欢,等正文完结我可以学(皱眉看向扛着摄像头码字的导演)。
陛下(本来气鼓鼓的,正默背接下来第32章的台词,忽然笑场):低头,让哥哥亲一下。
第三十二章 木樨
翌日。寿康宫。
徐太后有咳疾尚在病中,梳洗罢穿戴端庄得体,一步一回首走出内殿。
下朝后“忧心侍疾”的傅润在正殿等她,懒洋洋地听女官汇报一日里用膳吃药的情形。
见到死敌的儿子,她面色苍白,柔顺的乌鬓新添两缕银丝,咬着浅红色的下唇慢吞吞地问:
“陛下当真要杀了大公主驸马?他是张家年纪最小的儿子,三十岁的人了还未收敛玩心,若说无意被人当了棋子是极可能的,若说有意通敌、密谋行刺……老身量他没有这个胆子。”
傅润摆手命女官收声,令宫娥上前搀扶徐氏入座,眸底却是一片凉薄,“太后猜猜今日大朝后孤遇着什么稀奇的事了?张兴惟捧着太宗赐予他祖父的丹书铁券问孤要一个恩典。”
徐太后柳眉微挑,一时顾不上躲在屏风后的大公主,先叹道:“他老了,听说一天只能吃半碗汤水,将死之人,头脑昏沉,有时挂念子孙的性命,或许忘记他永世是陛下的臣子。”
傅润抚掌笑,“正是。孤念他是先帝的太傅,又致仕多年,入宫倒还记得朝拜大礼,命他两个儿子把他带家去了。孤本想夺张家的爵位,唔且缓两年,也不算平白收回他的免死金牌。”
话已至此,再顺着傅润的意思讲……
恐怕驸马张德显是板上钉钉的死人,从族谱族志彻底删去的那种;国史奸佞传将载他的名。
徐太后从未干政,与妃嫔勾心斗角争宠也是许多年前的往事——何况当时她斗得最厉害的正是傅润的生母姚氏。思及此处,她几度启齿,因胸闷气短,实在无法说出一句有条理的话。
她的长子如今是庶人,最疼爱的幼子尚在傅润手里,不知高矮胖瘦、有无亏损……
“唉,阿琳,你出来罢。”
徐太后幽幽叹气,说罢惊觉不知从何日起,自己竟不敢在傅润面前流露丝毫厌恶之情!
屏风后走出来一位略施薄粉的贵妇人,发髻间仅用三支镶玉银钗点缀,衣着格外朴素。
“臣妇见过陛下。”
这女子便是大公主傅琳,字长姝,年纪三十有一。
傅润和十来个姐姐妹妹没有关系亲近的,不过记事时傅琳已定了婚事,两人无甚么龃龉。
“大姐姐不必求情。”傅润收敛笑意,就这么看着傅琳跪地磕头,“孤出行前已发觉张德显神色慌张,特意问他有无什么事瞒着孤,哼,他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合该抄家斩首。”
傅琳眼圈发红,哑声替丈夫一再辩解开脱,见傅润不耐烦要走,掩面痛哭道:
“那么还请陛下看在姐弟亲情的份上,饶了你外甥罢。他才十三岁,小孩子,尚未娶亲呢。”
傅润垂着眼,脑海里有一瞬间浮现垂死之际拽着他的手满面是泪的姚妃,以及无尽的黑血。
傅琳哭得很是伤心,直到傅润停下脚步,冷声问她:“那孩子是张德显和媵妾所生,孤记得大姐姐还曾为了此事跪在寝宫外求父皇出面干预——现你要保他的命?”
傅琳擦拭面颊上的粉泪,重重点头,“是。他毕竟叫我一声母亲。”
“那么你亲生的三个女儿呢?”
“……陛下愿意也饶她们一命?”傅琳怯怯地问,神情中夹杂一丝半缕尴尬。
“不。”傅润心如明镜,稍稍触动的心肠在这一刻复又冷硬,道:“张德显因罪伏诛,大姐姐仍是傅家人,你生的女儿也算是孤的外甥,留着倒没什么。其余的人……孤意已决。”
傅琳哭得直抽气,连连摇头,“好歹保住他唯一的血脉。陛下、陛下——陛下!”
傅润接过刘福双臂奉上的雨伞,用斑竹伞柄点了点傅琳的肩膀,眸光闪烁,似笑非笑道:
“留你一命,是念你无知,并不知晓张德显的计划。你当你想留着张德显的儿子以便将来替父报仇的心思藏得很好,嗯?大姐见过太子几回了?在大慈恩寺捐了多少斤香油?”
此话一落,满室寂静。
徐太后面若金纸,柔软的指甲死死掐着手心,目光在大公主和傅润之间游移。阿、阿瑛?
傅琳早忘记了自己在禁宫内是如何活泼明丽的骄女,哪怕数年如一日厌恶数落她的丈夫已入狱,她的肩膀上也架着一具沉重的木枷锁,非死不能解脱。丈夫与儿子就是她的天。
“我、我——没有——母后!母后你说句什么也好——”
徐太后两眼发黑,不留痕迹地别过脸,继而抬手收走被傅琳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的衣袖。
“既然你不要女儿,王长全,记录着:即日起,公主长姝幽禁宛县,三女黜宗室,便如是。”
王长全低眉顺眼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