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这种自绝后路的事情黎见微做不出来,更别说北境的百姓是她用性命护了足足十三年的。
不能凭借一腔怒气行事的话,那就要谋定而后动。
“继续打听消息,额外注意京城过来的人,不要让奸细混进来。”黎见微冷静吩咐,随后将密报用烛火点燃烧毁,“我让你请的将领们都到了吗?”
亲卫:“张将军和韩将军一刻钟前就到了,其余八位将军到了七位,剩余一位在边境巡防要晚些才到。”
黎见微点头,随后从书房起身,大步朝着会客厅走去。
“见过将军!”众人起身行礼。
黎见微点头,在首位上入座,“诸位,京城密报,奸臣蛊惑陛下将勾结匈奴的罪名硬扣在父亲和兄长头上,还有意将驻守北境的士兵调到南方平定叛乱。”
“这怎么使得!大将军遇害一事已经被匈奴得到消息,他们正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减少在北境驻军,岂不是完全不顾北境百姓死活!”
“朝廷这是想要卸磨杀驴打散北境军!根本就不管北境将士和百姓的死活。”
“陛下为奸臣所惑,我等应当南下清君侧!除掉蛊惑陛下的奸臣!免得奸臣误国!”
能受邀来议事的将领都是黎见微信得过的人,除了韩将军外每个人的脑子动的都很快,他们熟读兵法史书,自然能从细枝末节的消息中推测出许多内容。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每个武将都会担心的事情。
而就在不久前,比这样更恶劣的事情发生了,匈奴未定镇北大将军就被皇帝扣上污蔑逼死,皇帝甚至连其家眷都没有放过,想要对其赶尽杀绝。
对于武将来说,被效忠的君主逼死实在太过屈辱,甚至比被匈奴活捉还要耻辱数倍!每每想到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个大将军,他们就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刻拔刀做些什么。
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被大将军一手提拔起来,跟着大将军和少将军出生入死的存在。于公于私,他们都会和黎见微站在统一战线上。
“父亲要我守住北境的将士和百姓。”黎见微开口说道,“这是父亲最后留给我的嘱托。”
张将军第一个开口:“将军,属下盘点过目前的粮草,足够将士们吃上一年。不妨对外征兵五万,随后留下二十万边境军驻守在此地,其余十五万大军由将军统领南下清君侧。”
“大将军的遗愿是守住北境,我们可以将计就计,故意卖出破绽给匈奴,将他们打残以后再上京城除掉奸臣!”另一位将领开口。
有人带头以后,这些擅长打仗的将领就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场的将领一共十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挥军南下剑指京城有什么问题。
“今年南方有旱灾,粮食的收成怕是不太好,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还加赋税,这是在逼着他们造反。”黎见微开口说道,其余人飞快安静下来。
“朝廷的诏令不日就会抵达北境,如果我不奉诏行事的话,最新的粮草和军饷户部肯定会扣着不发。”
“再过几月就是秋收,此时动兵南下不妥。”黎见微说着顿了一下,“而且边境军的责任就是守住北境,所以不妨采用李将军的意见,故意露出破绽引诱匈奴动手,然后找机会重创他们。”
“双方交手后,我会八百里加急将军报送到京城,请求朝廷给我们运送粮草。”
“如若粮草如期而至,那么就代表陛下并没有被奸臣完全蛊惑,父亲的枉死或许可以翻案。”
“如若陛下在知道将士在前线为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时,依旧听信谗言将粮饷扣住不发,那我们就在第二年开春……除奸臣,清君侧!”
黎见微一点隐瞒自己打算的想法都没有,一旦她揭竿而起,眼前这些人就是她的班底,她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
“将军,打仗的时候我听你的,现在我也听你的。”韩将军第一个表态,他很清楚自己的脑袋不如将军聪明,干脆就放弃思考。
“如此也好,我等可以慢慢安置家眷。”张将军说着轻叹一声,“只是要委屈大将军暂时留在京城一段时间。”
“如果他们连我父兄的尸体也不放过,那就不是清君侧那么简单了。”黎见微沉着脸说道。
定下大概方向后,需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给予匈奴迎头痛击,让其在短时间内做不到再次侵犯边境。
这一讨论就是足足两个时辰,留下这些将领用过晚饭后,黎见微才送他们各自离开,最后只留下后勤军的统领。
其余人一走,统领就迫不及待开口:“将军,属下……”
黎见微开口打断:“我知道,好好训练她们,如若挥军南下,我会在后勤营挑选一万人加入我的直属部队中。”
统领眼睛更亮了,“将军放心,我会好好盯着她们的!”
“记得选一些骑术出色的士兵出来,诱敌计谋如果成功,军内可用战马数量也会跟着上来,上阵杀敌,骑兵的战斗力更强。”黎见微几乎明示。
统领重重点头,她明白自家将军的意思。训练得当一千骑兵至少能冲散五千人的步兵队伍,后勤军想要取得一席之地,骑兵是必不可少的。
-
派出去的钦差不见踪影,反而是来自北境的一份战报被摆在皇帝的御案前。
黎见微一个女将军竟然有胆子抗旨不遵从,这是皇帝没有想到的,因此他把三个儿子和五名内阁大学士喊来议事。
“北境的军报,有三万匈奴陈兵边境,随时有可能发起大规模战斗,黎见微以此为由问朕索要大军粮草。”皇帝面无表情的开口,“你们觉得朕要不要给这个抗旨不尊的黎见微粮草?”
皇帝的话看似是在向大臣咨询,可话语中的偏向已经非常明显。
“父皇,匈奴来犯不是小事。如若北境失守,匈奴即可一路畅通无阻抵达京城,儿臣觉得应当给出粮草。”三皇子诚王第一个开口。
皇帝不语,视线落在两位两个儿子身上。
“父皇,黎见微这是在威胁您,儿臣觉得不应该给黎见微粮食,就算给,也要她自己来京城拿。”大皇子开口。
冲动的行为让大皇子魏王被狠狠骂了一顿,可魏王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觉得自己的做法非常好,提前把最有威胁的黎良父子除去,只留下一个不足为惧的黎见微。
一个女将军能掀起什么风浪,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北境不出来,靠着她父亲带出来的旧部苟延残喘。
“父皇,儿臣觉得可以派遣合适的大臣押送一部分粮草过去,顺带接手空悬的镇北大将军之位。”二皇子周王拱手说道。
“诸位爱卿觉得他们的想法如何?”皇帝把问起抛给大臣。
五名内阁大学生互相交换眼神,先前他们中并没有人旗帜鲜明的支持某位皇子,陛下这是要逼他们做出选择?
“陛下,臣觉得国事为重,既然匈奴来势汹汹,那就选出合适的主帅统领边境军,带着粮草北上击退匈奴。”文华殿大学士开口。
“黎见微抗旨不尊,实乃对陛下的大不敬,臣觉得不可就此揭过,陛下应当下诏问罪,从京城一路通传到北境。”中极殿大学士语气倨傲。
“国有国法,不可因为一场战事就乱了规矩,如若有了不好的开始,日后就越发难约束在外任职的武将。长此以往,国之基石怕是不稳。”
“此言差矣,外敌当前,繁文缛节可以先放一放,应当以北境为重,以百姓为重。”文渊阁大学士提出反对,“忠勇侯一案还未彻底下定论,小黎将军说不定只是怒气上头错犯了一个小错。”
“陛下,南方未定,北方不可再出事端。”东阁大学士直击皇帝痛点。
如若不是南方叛乱未平,驻守京城的军队不过十万,皇帝是绝对不会喊他们来议事的,只会直接把战报压下当作没看见。
大学士们各执己见,皇子们的看法也达不成一致,小朝会可以说是乱成一锅粥。
皇帝面色沉重不说话,负责记录的舒珩下意识放缓呼吸,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自从那份草拟出那份让黎见微回京面圣的诏令后,舒珩时不时就会被皇帝点名随侍左右,和北境相关的大小朝会舒珩更是一场都没落下。
按理来说,这是被皇帝重视的表现。舒珩应当抓住这个机会揣摩圣意,然后抓住机会好好表现,说不定就能一飞冲天成为宠臣。
可在舒珩从皇帝的言行举止中琢磨出他的内心的想法后,比起出头她更多的是抵触和厌恶。
舒珩在心里想了很多,不过手里的动作一刻不带停,如实记录下皇子和大臣的发言。
“舒珩,朕想听听你的意见。”皇帝冷不丁开口,一下让站在一边的舒珩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
舒珩立刻放下笔,身着青袍的她恭恭敬敬出列,站在一堆红袍蟒袍中极为显眼。
“回陛下的话,微臣觉得应当派遣大臣押送粮草支援北境将士,同时也可以向黎将军传达圣意。”舒珩低着头说道。
不能凭借一腔怒气行事的话,那就要谋定而后动。
“继续打听消息,额外注意京城过来的人,不要让奸细混进来。”黎见微冷静吩咐,随后将密报用烛火点燃烧毁,“我让你请的将领们都到了吗?”
亲卫:“张将军和韩将军一刻钟前就到了,其余八位将军到了七位,剩余一位在边境巡防要晚些才到。”
黎见微点头,随后从书房起身,大步朝着会客厅走去。
“见过将军!”众人起身行礼。
黎见微点头,在首位上入座,“诸位,京城密报,奸臣蛊惑陛下将勾结匈奴的罪名硬扣在父亲和兄长头上,还有意将驻守北境的士兵调到南方平定叛乱。”
“这怎么使得!大将军遇害一事已经被匈奴得到消息,他们正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减少在北境驻军,岂不是完全不顾北境百姓死活!”
“朝廷这是想要卸磨杀驴打散北境军!根本就不管北境将士和百姓的死活。”
“陛下为奸臣所惑,我等应当南下清君侧!除掉蛊惑陛下的奸臣!免得奸臣误国!”
能受邀来议事的将领都是黎见微信得过的人,除了韩将军外每个人的脑子动的都很快,他们熟读兵法史书,自然能从细枝末节的消息中推测出许多内容。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每个武将都会担心的事情。
而就在不久前,比这样更恶劣的事情发生了,匈奴未定镇北大将军就被皇帝扣上污蔑逼死,皇帝甚至连其家眷都没有放过,想要对其赶尽杀绝。
对于武将来说,被效忠的君主逼死实在太过屈辱,甚至比被匈奴活捉还要耻辱数倍!每每想到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个大将军,他们就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刻拔刀做些什么。
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被大将军一手提拔起来,跟着大将军和少将军出生入死的存在。于公于私,他们都会和黎见微站在统一战线上。
“父亲要我守住北境的将士和百姓。”黎见微开口说道,“这是父亲最后留给我的嘱托。”
张将军第一个开口:“将军,属下盘点过目前的粮草,足够将士们吃上一年。不妨对外征兵五万,随后留下二十万边境军驻守在此地,其余十五万大军由将军统领南下清君侧。”
“大将军的遗愿是守住北境,我们可以将计就计,故意卖出破绽给匈奴,将他们打残以后再上京城除掉奸臣!”另一位将领开口。
有人带头以后,这些擅长打仗的将领就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场的将领一共十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挥军南下剑指京城有什么问题。
“今年南方有旱灾,粮食的收成怕是不太好,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还加赋税,这是在逼着他们造反。”黎见微开口说道,其余人飞快安静下来。
“朝廷的诏令不日就会抵达北境,如果我不奉诏行事的话,最新的粮草和军饷户部肯定会扣着不发。”
“再过几月就是秋收,此时动兵南下不妥。”黎见微说着顿了一下,“而且边境军的责任就是守住北境,所以不妨采用李将军的意见,故意露出破绽引诱匈奴动手,然后找机会重创他们。”
“双方交手后,我会八百里加急将军报送到京城,请求朝廷给我们运送粮草。”
“如若粮草如期而至,那么就代表陛下并没有被奸臣完全蛊惑,父亲的枉死或许可以翻案。”
“如若陛下在知道将士在前线为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时,依旧听信谗言将粮饷扣住不发,那我们就在第二年开春……除奸臣,清君侧!”
黎见微一点隐瞒自己打算的想法都没有,一旦她揭竿而起,眼前这些人就是她的班底,她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
“将军,打仗的时候我听你的,现在我也听你的。”韩将军第一个表态,他很清楚自己的脑袋不如将军聪明,干脆就放弃思考。
“如此也好,我等可以慢慢安置家眷。”张将军说着轻叹一声,“只是要委屈大将军暂时留在京城一段时间。”
“如果他们连我父兄的尸体也不放过,那就不是清君侧那么简单了。”黎见微沉着脸说道。
定下大概方向后,需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给予匈奴迎头痛击,让其在短时间内做不到再次侵犯边境。
这一讨论就是足足两个时辰,留下这些将领用过晚饭后,黎见微才送他们各自离开,最后只留下后勤军的统领。
其余人一走,统领就迫不及待开口:“将军,属下……”
黎见微开口打断:“我知道,好好训练她们,如若挥军南下,我会在后勤营挑选一万人加入我的直属部队中。”
统领眼睛更亮了,“将军放心,我会好好盯着她们的!”
“记得选一些骑术出色的士兵出来,诱敌计谋如果成功,军内可用战马数量也会跟着上来,上阵杀敌,骑兵的战斗力更强。”黎见微几乎明示。
统领重重点头,她明白自家将军的意思。训练得当一千骑兵至少能冲散五千人的步兵队伍,后勤军想要取得一席之地,骑兵是必不可少的。
-
派出去的钦差不见踪影,反而是来自北境的一份战报被摆在皇帝的御案前。
黎见微一个女将军竟然有胆子抗旨不遵从,这是皇帝没有想到的,因此他把三个儿子和五名内阁大学士喊来议事。
“北境的军报,有三万匈奴陈兵边境,随时有可能发起大规模战斗,黎见微以此为由问朕索要大军粮草。”皇帝面无表情的开口,“你们觉得朕要不要给这个抗旨不尊的黎见微粮草?”
皇帝的话看似是在向大臣咨询,可话语中的偏向已经非常明显。
“父皇,匈奴来犯不是小事。如若北境失守,匈奴即可一路畅通无阻抵达京城,儿臣觉得应当给出粮草。”三皇子诚王第一个开口。
皇帝不语,视线落在两位两个儿子身上。
“父皇,黎见微这是在威胁您,儿臣觉得不应该给黎见微粮食,就算给,也要她自己来京城拿。”大皇子开口。
冲动的行为让大皇子魏王被狠狠骂了一顿,可魏王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觉得自己的做法非常好,提前把最有威胁的黎良父子除去,只留下一个不足为惧的黎见微。
一个女将军能掀起什么风浪,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北境不出来,靠着她父亲带出来的旧部苟延残喘。
“父皇,儿臣觉得可以派遣合适的大臣押送一部分粮草过去,顺带接手空悬的镇北大将军之位。”二皇子周王拱手说道。
“诸位爱卿觉得他们的想法如何?”皇帝把问起抛给大臣。
五名内阁大学生互相交换眼神,先前他们中并没有人旗帜鲜明的支持某位皇子,陛下这是要逼他们做出选择?
“陛下,臣觉得国事为重,既然匈奴来势汹汹,那就选出合适的主帅统领边境军,带着粮草北上击退匈奴。”文华殿大学士开口。
“黎见微抗旨不尊,实乃对陛下的大不敬,臣觉得不可就此揭过,陛下应当下诏问罪,从京城一路通传到北境。”中极殿大学士语气倨傲。
“国有国法,不可因为一场战事就乱了规矩,如若有了不好的开始,日后就越发难约束在外任职的武将。长此以往,国之基石怕是不稳。”
“此言差矣,外敌当前,繁文缛节可以先放一放,应当以北境为重,以百姓为重。”文渊阁大学士提出反对,“忠勇侯一案还未彻底下定论,小黎将军说不定只是怒气上头错犯了一个小错。”
“陛下,南方未定,北方不可再出事端。”东阁大学士直击皇帝痛点。
如若不是南方叛乱未平,驻守京城的军队不过十万,皇帝是绝对不会喊他们来议事的,只会直接把战报压下当作没看见。
大学士们各执己见,皇子们的看法也达不成一致,小朝会可以说是乱成一锅粥。
皇帝面色沉重不说话,负责记录的舒珩下意识放缓呼吸,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自从那份草拟出那份让黎见微回京面圣的诏令后,舒珩时不时就会被皇帝点名随侍左右,和北境相关的大小朝会舒珩更是一场都没落下。
按理来说,这是被皇帝重视的表现。舒珩应当抓住这个机会揣摩圣意,然后抓住机会好好表现,说不定就能一飞冲天成为宠臣。
可在舒珩从皇帝的言行举止中琢磨出他的内心的想法后,比起出头她更多的是抵触和厌恶。
舒珩在心里想了很多,不过手里的动作一刻不带停,如实记录下皇子和大臣的发言。
“舒珩,朕想听听你的意见。”皇帝冷不丁开口,一下让站在一边的舒珩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
舒珩立刻放下笔,身着青袍的她恭恭敬敬出列,站在一堆红袍蟒袍中极为显眼。
“回陛下的话,微臣觉得应当派遣大臣押送粮草支援北境将士,同时也可以向黎将军传达圣意。”舒珩低着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