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舒珩,陛下让你写诏令召黎见微回京。”上司带着命令回来。
“是,下官马上草拟诏书。”舒珩下意识应道,随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成为帮凶。
陛下对忠勇侯一家的敌意已经非常明显,此时召黎见微回京,不过是为了更好夺取兵权顺带斩草除根而已。
不过也不一定是斩草除根,陛下既然已经饶恕忠勇侯的家眷,或许只是想要夺走兵权而已。
小黎将军在被夺权后,说不定还会被‘施恩’指婚。
舒珩在磨墨的时候想了许多,随后多次提笔后放下,叹气不知道多少次后,才将草拟好的诏书送去。
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从六品翰林院编纂,连父亲的冤案都翻不了,哪里有手段插手这种涉及到谋逆的大事?
只盼着这位小黎将军是个心中有成算的,不会盲目听从诏令,真的一个人傻乎乎回到京城,随后任人摆弄。
【作者有话说】
搓手手踩个点让我康康]
第42章 世界三【2】
◎谋定后动◎
在张将军的好消息到来前,黎见微先一步见到所谓的宣旨钦差。
“罪臣之女黎见微还不跪下接旨!”被派来宣读旨意的是一位宫中太监,趾高气扬的站在将军府门口,身后还有十多个禁卫军打扮的人,手上拿着腰刀。
“罪臣?谁是罪臣?”黎见微穿着轻甲站在他的对面,面无表情将左手搭在剑柄上。
“原忠勇侯镇北大将军黎良有意勾结匈奴犯上作乱,更是大胆冒犯后妃,被撞破后已畏罪自杀。陛下念在其镇守北境三十余载于国有功,所以特此赦免家眷,黎见微你还不领旨谢恩!”
太监尖锐的嗓音传出去很远,他此次赶往北境的任务有两个,一个就是把黎良的罪名宣扬出去,另一个就是把黎见微带回京城。
“可笑,如若我父亲真有犯上的意图,肯定是带着大军回京,怎么可能只身赴京!”
“陛下英明神武,怎么会听信这种荒谬的话,你一定是被匈奴买通的奸细,意图乱我大晋北境!”
“我黎家向来和匈奴势不两立,如若投敌,苍天早就将我五雷轰顶!”黎见微中气十足的嗓门可比一个阉人要大得多,声音传出去的也更远。
围观的军民也从最开始的小声讨论加重音量,在有人带走的情况下大声喊道。
“就是,大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把妻儿家眷都留在京城不说,每次京城来召第二天动身回京述职,怎么可能会犯上作乱!”
“大将军斩杀无数匈奴!少将军更是斩杀多名匈奴王子大将,怎么可能会勾结匈奴!简直胡扯!”
“一定是假消息!大将军如此刚正不阿,怎么可能会畏罪自杀!一定是谣言!是匈奴想要犯我北境!”
“奸细!奸细!此人一定是奸细!”
“请将军诛杀奸细!杀掉他们!杀掉这些妖言惑众之人!”
听到周围军民越来越响亮的议论声后,只带了十多名禁军陪同的宣旨太监有些慌。
“尔等难道要质疑钦差,冒犯圣上不成!我可是带着圣上旨意来的!”太监高举圣旨,试图用皇权来逼迫这些人低头。
这样的手段放在京城周围或许管用,可这里是北境,一个大部分百姓只知道黎家大将军和少将军的地方,怎么可能会畏惧从未见过面的皇帝?
保护他们安居的是将军,帮助他们种地的也是将军,在他们粮食收成不足的时候给他们一口饭吃的也是将军,他们凭什么不站在将军这一边,而是站在要谋害将军的不知名人士这边?
“大胆!竟然敢假冒钦差假传圣旨!”黎见微适当露出愤怒的神色,随后直接抽出手里的长剑,利落将眼前矮自己半截的阉人脑袋砍下。
其余亲卫跟着行动,不过三个呼吸的时间,跟着过来的十多个禁军也断了呼吸。
其中一名亲卫手疾眼快,立刻扒拉开禁军的盔甲,从里面‘掏’出一份没拆封的书信。
“将军,这是一封要送给匈奴可汗的信件!”亲卫高呼,随后将信件奉上。
围观的军民这下更是笃定自己的想法,觉得眼前被杀的这拨人不是匈奴假扮的,就是已经被匈奴收买的奸细,他们说大将军畏罪自杀一定是个假消息。
黎见微抖去剑身上的血液,随后将长剑入鞘,撕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信件。
一目十行看完上面的内容后,黎见微脸上露出极为明显的愤怒,“荒谬!信件竟然是一位朝中大臣寄给匈奴可汗的!说什么已经用离间计让陛下将我父兄以莫须有问罪,还让匈奴可以准备南下侵犯我北境疆土!”
“诸位,父亲在回京述职前特意告诉我,要我守住北境,决计不能让匈奴侵扰我北境子民。”黎见微神情严肃的开口,同时还把信件让亲卫递给人群中一位识文断字的老村长。
“虽不知父亲为何进京月余都没有消息传来,但只要我还在北境,就绝对不会让匈奴的奸计得逞!我也绝对不相信圣明君主会听信这种离谱传言,觉得镇守北境三十年的大将军会勾结匈奴!”
“请诸位在平日里多加防范,如若有行迹可疑之人,速速报给巡逻军队将其抓获!”
“我会修书一封寄回京城,让父亲防范京城中真正勾结匈奴通敌卖国的奸臣小人!”
黎见微在北境百姓眼中的形象极好,话音才落下就得到军民们的应声附和,纷纷表示自己只相信将军,绝对不会被奸细诓骗。
安抚好百姓后,黎见微特意没有收回那封信件,任由它在人群中被传阅。
只是让人把这十多具尸体砍碎喂狗,以儆效尤。
不过还没有机会被打开的圣旨倒是被黎见微扣下,带到书房内认真研究。
假造圣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物资不够充足的北境,想要找到对应的材质和绣出纹样的绣娘都难。
不过在原有基础上对内容加以修改倒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找到能模仿笔记和会修缮字画的人就行。
-
在‘奸细’尸骨无存的第五天,张将军带着几十名骑兵回来,去的时候身着黑色盔甲,回来的时候则是身披白袍在将军府前满眼含泪。
“将军,大将军和世子被奸臣构陷,为保北境将士不被波及,在皇宫门口同世子一起以死明志!可陛下依旧听信奸臣谗言,笃定大将军和世子勾结匈奴,还要对大将军夫人和不足十五的二小姐赶尽杀绝!”
“多亏大将军府上的亲卫以命相护,才让夫人和二小姐顺利脱身!只可惜属下去的太迟,其余护卫皆被刺客所杀,只救下夫人和二小姐!”
张将军说着就流下两行清泪,从怀里颤抖着掏出之前被亲卫送来的那封血书。
“将军!这是夫人拼死带出来的血书!大将军和世子死的冤枉啊!还请将军为大将军伸冤找回清白!不要让大将军死不瞑目!”
黎见微脸刷的一下就白了,颤抖着接过张将军递过来的血书,脸上的神色七分真三分假。
“怎么会,父亲和我说过,他同陛下君臣同心,陛下时常会写信给他,让他注意身体,陛下怎么可能会逼我父亲和兄长以死证清白!”
“父亲和兄长的尸首呢?母亲和妹妹可还安好?”黎见微身体踉跄,要不是亲卫扶着估计就要倒下。
“属下无能,只知道大将军和世子的尸体被扣在京城,至今没有入土为安。夫人和二小姐受到惊吓不宜快速赶路,要再过三日后能安全抵达北境。”
黎见微没说什么,只是让张将军回去好好休息,但在她再次出现在亲卫面前时,头上和腰间都系着一条白布。
黎见微是什么都没说,但将士和百姓都是有眼睛和脑子的。
结合一下最近的传闻和自家将军的表现,也都清楚大将军怕是真的被奸臣构陷,为不连累北境将士所以以死明志。
只可惜奸臣当道,即便如此君主依旧不放过大将军,还要将大将军的家眷赶尽杀绝!这样的君主还有必要效忠吗?
说不定之前那些被收买的奸细,就是藏在朝廷中的奸臣派来的,想要将他们的将军诱骗离开北境,随后故技重施。
-
“将军,将士和百姓已经自发在手臂上系白布,为大将军和世子守孝。”亲卫汇报道。
“街头巷尾的百姓对朝廷的意见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在您抱着夫人痛哭后,妇人们的声音也逐渐变多,她们甚至开始给大将军立牌位上香。”
黎见微缓缓吐出一口气,在看到母亲和妹妹身上满是伤口的时候,她都想直接揭竿而起打到京城去,面对面质问那个在龙椅上昏君为什么这样做。
为什么要将对大晋忠心耿耿的父亲杀害,为什么要将弃武从文的兄长一并逼死!他的肚量就如此之小?作为君主竟然连忠心的臣子都容不下。
但黎见微忍下来了,三十五万大军确实足够打上京城。可对应的代价就是放弃北境的百姓和土地,任由他们被匈奴劫掠。
“是,下官马上草拟诏书。”舒珩下意识应道,随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成为帮凶。
陛下对忠勇侯一家的敌意已经非常明显,此时召黎见微回京,不过是为了更好夺取兵权顺带斩草除根而已。
不过也不一定是斩草除根,陛下既然已经饶恕忠勇侯的家眷,或许只是想要夺走兵权而已。
小黎将军在被夺权后,说不定还会被‘施恩’指婚。
舒珩在磨墨的时候想了许多,随后多次提笔后放下,叹气不知道多少次后,才将草拟好的诏书送去。
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从六品翰林院编纂,连父亲的冤案都翻不了,哪里有手段插手这种涉及到谋逆的大事?
只盼着这位小黎将军是个心中有成算的,不会盲目听从诏令,真的一个人傻乎乎回到京城,随后任人摆弄。
【作者有话说】
搓手手踩个点让我康康]
第42章 世界三【2】
◎谋定后动◎
在张将军的好消息到来前,黎见微先一步见到所谓的宣旨钦差。
“罪臣之女黎见微还不跪下接旨!”被派来宣读旨意的是一位宫中太监,趾高气扬的站在将军府门口,身后还有十多个禁卫军打扮的人,手上拿着腰刀。
“罪臣?谁是罪臣?”黎见微穿着轻甲站在他的对面,面无表情将左手搭在剑柄上。
“原忠勇侯镇北大将军黎良有意勾结匈奴犯上作乱,更是大胆冒犯后妃,被撞破后已畏罪自杀。陛下念在其镇守北境三十余载于国有功,所以特此赦免家眷,黎见微你还不领旨谢恩!”
太监尖锐的嗓音传出去很远,他此次赶往北境的任务有两个,一个就是把黎良的罪名宣扬出去,另一个就是把黎见微带回京城。
“可笑,如若我父亲真有犯上的意图,肯定是带着大军回京,怎么可能只身赴京!”
“陛下英明神武,怎么会听信这种荒谬的话,你一定是被匈奴买通的奸细,意图乱我大晋北境!”
“我黎家向来和匈奴势不两立,如若投敌,苍天早就将我五雷轰顶!”黎见微中气十足的嗓门可比一个阉人要大得多,声音传出去的也更远。
围观的军民也从最开始的小声讨论加重音量,在有人带走的情况下大声喊道。
“就是,大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把妻儿家眷都留在京城不说,每次京城来召第二天动身回京述职,怎么可能会犯上作乱!”
“大将军斩杀无数匈奴!少将军更是斩杀多名匈奴王子大将,怎么可能会勾结匈奴!简直胡扯!”
“一定是假消息!大将军如此刚正不阿,怎么可能会畏罪自杀!一定是谣言!是匈奴想要犯我北境!”
“奸细!奸细!此人一定是奸细!”
“请将军诛杀奸细!杀掉他们!杀掉这些妖言惑众之人!”
听到周围军民越来越响亮的议论声后,只带了十多名禁军陪同的宣旨太监有些慌。
“尔等难道要质疑钦差,冒犯圣上不成!我可是带着圣上旨意来的!”太监高举圣旨,试图用皇权来逼迫这些人低头。
这样的手段放在京城周围或许管用,可这里是北境,一个大部分百姓只知道黎家大将军和少将军的地方,怎么可能会畏惧从未见过面的皇帝?
保护他们安居的是将军,帮助他们种地的也是将军,在他们粮食收成不足的时候给他们一口饭吃的也是将军,他们凭什么不站在将军这一边,而是站在要谋害将军的不知名人士这边?
“大胆!竟然敢假冒钦差假传圣旨!”黎见微适当露出愤怒的神色,随后直接抽出手里的长剑,利落将眼前矮自己半截的阉人脑袋砍下。
其余亲卫跟着行动,不过三个呼吸的时间,跟着过来的十多个禁军也断了呼吸。
其中一名亲卫手疾眼快,立刻扒拉开禁军的盔甲,从里面‘掏’出一份没拆封的书信。
“将军,这是一封要送给匈奴可汗的信件!”亲卫高呼,随后将信件奉上。
围观的军民这下更是笃定自己的想法,觉得眼前被杀的这拨人不是匈奴假扮的,就是已经被匈奴收买的奸细,他们说大将军畏罪自杀一定是个假消息。
黎见微抖去剑身上的血液,随后将长剑入鞘,撕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信件。
一目十行看完上面的内容后,黎见微脸上露出极为明显的愤怒,“荒谬!信件竟然是一位朝中大臣寄给匈奴可汗的!说什么已经用离间计让陛下将我父兄以莫须有问罪,还让匈奴可以准备南下侵犯我北境疆土!”
“诸位,父亲在回京述职前特意告诉我,要我守住北境,决计不能让匈奴侵扰我北境子民。”黎见微神情严肃的开口,同时还把信件让亲卫递给人群中一位识文断字的老村长。
“虽不知父亲为何进京月余都没有消息传来,但只要我还在北境,就绝对不会让匈奴的奸计得逞!我也绝对不相信圣明君主会听信这种离谱传言,觉得镇守北境三十年的大将军会勾结匈奴!”
“请诸位在平日里多加防范,如若有行迹可疑之人,速速报给巡逻军队将其抓获!”
“我会修书一封寄回京城,让父亲防范京城中真正勾结匈奴通敌卖国的奸臣小人!”
黎见微在北境百姓眼中的形象极好,话音才落下就得到军民们的应声附和,纷纷表示自己只相信将军,绝对不会被奸细诓骗。
安抚好百姓后,黎见微特意没有收回那封信件,任由它在人群中被传阅。
只是让人把这十多具尸体砍碎喂狗,以儆效尤。
不过还没有机会被打开的圣旨倒是被黎见微扣下,带到书房内认真研究。
假造圣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物资不够充足的北境,想要找到对应的材质和绣出纹样的绣娘都难。
不过在原有基础上对内容加以修改倒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找到能模仿笔记和会修缮字画的人就行。
-
在‘奸细’尸骨无存的第五天,张将军带着几十名骑兵回来,去的时候身着黑色盔甲,回来的时候则是身披白袍在将军府前满眼含泪。
“将军,大将军和世子被奸臣构陷,为保北境将士不被波及,在皇宫门口同世子一起以死明志!可陛下依旧听信奸臣谗言,笃定大将军和世子勾结匈奴,还要对大将军夫人和不足十五的二小姐赶尽杀绝!”
“多亏大将军府上的亲卫以命相护,才让夫人和二小姐顺利脱身!只可惜属下去的太迟,其余护卫皆被刺客所杀,只救下夫人和二小姐!”
张将军说着就流下两行清泪,从怀里颤抖着掏出之前被亲卫送来的那封血书。
“将军!这是夫人拼死带出来的血书!大将军和世子死的冤枉啊!还请将军为大将军伸冤找回清白!不要让大将军死不瞑目!”
黎见微脸刷的一下就白了,颤抖着接过张将军递过来的血书,脸上的神色七分真三分假。
“怎么会,父亲和我说过,他同陛下君臣同心,陛下时常会写信给他,让他注意身体,陛下怎么可能会逼我父亲和兄长以死证清白!”
“父亲和兄长的尸首呢?母亲和妹妹可还安好?”黎见微身体踉跄,要不是亲卫扶着估计就要倒下。
“属下无能,只知道大将军和世子的尸体被扣在京城,至今没有入土为安。夫人和二小姐受到惊吓不宜快速赶路,要再过三日后能安全抵达北境。”
黎见微没说什么,只是让张将军回去好好休息,但在她再次出现在亲卫面前时,头上和腰间都系着一条白布。
黎见微是什么都没说,但将士和百姓都是有眼睛和脑子的。
结合一下最近的传闻和自家将军的表现,也都清楚大将军怕是真的被奸臣构陷,为不连累北境将士所以以死明志。
只可惜奸臣当道,即便如此君主依旧不放过大将军,还要将大将军的家眷赶尽杀绝!这样的君主还有必要效忠吗?
说不定之前那些被收买的奸细,就是藏在朝廷中的奸臣派来的,想要将他们的将军诱骗离开北境,随后故技重施。
-
“将军,将士和百姓已经自发在手臂上系白布,为大将军和世子守孝。”亲卫汇报道。
“街头巷尾的百姓对朝廷的意见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在您抱着夫人痛哭后,妇人们的声音也逐渐变多,她们甚至开始给大将军立牌位上香。”
黎见微缓缓吐出一口气,在看到母亲和妹妹身上满是伤口的时候,她都想直接揭竿而起打到京城去,面对面质问那个在龙椅上昏君为什么这样做。
为什么要将对大晋忠心耿耿的父亲杀害,为什么要将弃武从文的兄长一并逼死!他的肚量就如此之小?作为君主竟然连忠心的臣子都容不下。
但黎见微忍下来了,三十五万大军确实足够打上京城。可对应的代价就是放弃北境的百姓和土地,任由他们被匈奴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