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为了不引人注目,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三人装作回京探亲的三兄妹,上了一艘称不上多华丽但是也不算寒酸的客船。
船家是个和善的中年男人,倒也没怎么打听三人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都在船头安静地划船。
春桃有些晕船,早早就歇下了。
李自安没坐过幽州一带的小客船,这里的州牧崇尚天地共生,所以湖水很干净,从湖面吹来的风也没有鱼腥味或者水草味,十分宜人。
他时不时就要从船身上的小窗探出去望两眼,狭长的丹凤眼中是遮掩不住的好奇,面上倒是端着一副成熟稳重的模样。
易殊觉得有些好笑,倒也借故陪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一想到置身于广阔的湖面,心也平静了下来。
晚上湖面几乎无风,客船行得很平稳,大概很久才会轻轻晃动一次。
像是想起了什么,李自安正了正身形,望着易殊道:“那年庆州,赠予倾之的生辰礼物可曾打开?”
“礼物?”易殊闻言垂下纤长的睫毛,眼神有些迷离。
李自安呼吸一滞:“倾之不会弄丢了吧?”他向来稳重,很少会这样紧张。
靠着船身的青袍人挑了挑眉,低声笑出了声,荡开了安静的夜色。
“倾之在捉弄我。”这是肯定句,李自安的声音有些无奈,但不可否认刚才他的确被吓到了。
易殊心情颇好地嗯了一声,然后从精简的行囊中拿出了李自安想要的东西。
李自安松了口气,又随口问道:“倾之走得匆忙,怎么还想得起带走它?”不仅这个生辰礼物,还有代表李自安的白色小猫泥塑。
“顺手。”易殊若无其事地道。他避开自家殿下的视线,防止对方再问一些让人不好回答的问题。
湖面多风,船上的灯为了防风格外加固了灯笼,所以看起来格外明亮。
易殊将灯笼提到面前的桌案上,神色认真地指着手中锦囊的花纹道:“这是只有皇后才配用的九尾凤凰,是孝德皇后留给殿下的东西。”
李自安点了点头:“倾之打开看过吗?”
易殊诚实地摇了摇头,一开始是因为雍景城的事情他消沉了了好长一段时间没心情打开,后来则是想着这是先皇后的东西,没有正式的场景不适合打开。
他看了一眼目不转睛盯着自己手中锦囊的李自安,有些好奇地问答:“殿下也不知道是什么?”
“母亲要我将它赠予最重要的人。”提及先皇后,李自安的眼神变得更加温和。不过他对于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有些无奈,要不是先皇后留下的遗物够多,恐怕他真的忍不住打开。
无论是因为先皇后的遗物,还是因为最重要这个词,易殊蹙了蹙眉头:“太贵重了,我……”
“天上人间,若非倾之,再无一人当得起。”像是料到了易殊会推辞,李自安及时打断了对方。
他说话并不快,和缓中带着一丝坚定,像是冬日的暖炉,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
而让人错不开眼的是那双真挚的眉眼,多年来从未改变,明晃晃地只映着一道青色的身影。
“殿下……”
白色云纹暗绣长袖中伸出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温柔地替易殊将额间的碎发挽到耳后,突如其来的温热触感让易殊忘记自己在殿下后面想要说什么话。
手指本来将头发挽在耳后就该抽离,却不知为何又顺着耳廓沿着下颌向下,指尖抵着易殊并不明显的耳垂,掌心托着易殊的下巴。
整个手掌的温度沿着皮肤传到易殊脸上,烫红了整张脸。
李自安温柔地向上抬了抬手,然后微微伏下头。
空气越来越稀薄,从别人口中也掠夺不了丝毫,心脏在剧烈地跳动着,声音大到好像长在耳朵旁边。
易殊踉跄着往后退了半步,咽了一口气才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先前被抚过的耳朵红成一片。
“那我看看究竟是什么。”他低头手忙脚乱地打开了锦囊,暖黄色的灯光下躺着一块精致的扇面状的玉石,入手温润,光泽柔和。
“殿下,这……”易殊有些犹豫起来。玉璜,是定情的信物。
李自安擦了擦嘴角的水渍,望向玉石的时候也愣了一瞬:“这是母后的意思,我并不知情。”
这种回答就连追云来了也会叫一声糟糕。
果然,红晕还未消的青袍男子眯了眯尚带水光的双眸,眼神便染上一层寒意,一字一句道:“那、我、还、给、殿、下。”
“送出去的东西哪有收回来的道理,”李自安有些气恼自己的嘴笨,着急地解释道,“是我失言,只是觉得若是早知道是玉璜,应当再郑重一些送给倾之。”
易殊颇为欣赏地扫了一眼李自安的慌乱,心里偷偷扳回来一程,才‘大人不记小人过’地原谅了嘴笨的太子殿下。
第69章 启程3
船上可以供消遣的物件不多, 时光颇为难捱,但总归也是到了第三日夜里。
春桃生性就闲不得,船上供她活动的地方又小, 刚上船可能还有一点新鲜劲儿, 现在一连漂了三天脚也踩不到实地上,整个人像是打焉了的茄子,神色恹恹地靠在船尾的横木上望着湖面发呆。
易殊同殿下已经连着下了三日棋,纵使以前下得再久都不会觉得无趣, 现下也实在是下不下去了。他坐在船舱内, 倚着明瓦窗闭目养神,手腕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手中羽扇。
幸好船舱不怎么透风, 炉火又很温暖, 扇出来的风都是热风,不然大冬天的, 只怕会受凉。
平日对什么都好奇的李自安也已经看倦了江景,不过他倒是习惯这种安静的氛围,即使再无趣他也捱得过去。
此时正淡然自若地捧着自己倾之赠与的《五臧山经》失传孤本,专注得让人觉得他与外界隔着一道屏障。
不知时间过了多久,窗外的天色早已由明到暗, 李自安眯了眯眼睛,眼部传来一阵酸痛之感,想来是看书太长时间了。
他抬手揉了揉困乏的双眼, 刚准备翻到下一卷, 一只骨节分明的手骤然凭空出现, 遮挡住了陈旧竹简上有些泛黄模糊的字迹。
“嗯?”李自安有些不明所以地抬起头,试图寻找自家倾之的意图。
却见青袍公子用手压着举在半空的竹简,一点一点往下按, 直至自己的手背触及到桌案才罢休。
把竹简按下去了还不收手,易殊微俯下身,那张隽秀的脸缓缓靠近了李自安,呼出的热气轻轻扑在对方脸上。
好近。
李自安脑子一片空白,上一刻他还同书中西山经中一种名为‘嚣’擅投掷的野兽周旋,现在突然离倾之这么近,近到他都担心自家侍读纤长的睫毛会扎到他的眼睛。
“这是做什么?”李自安轻轻眨了一下狭长的丹凤眼,下意识出声问道。
而当事人则是像没意识到两人有多近一样,神色如常,轻启薄唇道:
“月寄兰桡,莫要辜负春宵。”
?
倾之在说什么?
月寄兰桡,莫要……辜负……春……宵
春宵?!
脑中的弦‘噔’地一声断掉,李自安迷蒙的双眼脩然睁大,写满了不可置信。
不知哪来的热气开始上涌,蒸得人头脑发晕,他滚动了一下喉结,声音有些不稳:“……倾之……”
“嗯?”易殊像是为了听清楚眼前人说话一般,又凑近了一些。他偏了偏头,澄澈的双眸不染一丝涟漪,模糊的声音从喉间溢出。
看到青袍人干净的双眸,刚刚局促的太子殿下像是突然被圣水洗濯了一般,呼吸渐渐平稳了起来,身上的热气也消散了一大半,抬眸间眼神清明了三分:“倾之在说什么?”
易殊眉梢微微上扬,唇边噬着一丝调侃的笑容:“殿下难得乘船出行,若是一直待在船舱看书,实在是有负此行。”话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目光真挚地望着李自安,“殿下以为是什么?”
李自安被呛得咳嗽起来,整张脸都染上红意,像春日燃放在家家户户铺子门口的火红的爆竹。
易侍读连忙好心给殿下拍了拍后背,好似刚刚说出令人旖旎遐想的话是不小心的一般。
见李自安稍稍平稳下来,易殊才缓缓收回手道:“方才春桃在船尾招呼了我们好几声,不过殿下看书入神没听见。”
李自安脸上的热意渐渐散去,放下了刚刚咳嗽时都没放下的竹简,正色道:“发生何事?现在赶过去吧。”
“嘘……”易殊伸出一根手指靠近唇边,比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然后不疾不徐道,“殿下请听。”
李自安看自家侍读淡然的神色,知道定然不是什么急事,便也安下心来。而易殊之所以不着急,不过是因为春桃第一声唤他们的时候,他就已经去船尾察看情况了,只不过殿下看书太认真,根本没发现他已经出去一趟又回来了。
李自安依言屏息凝神,此时夜虽不深,但是湖上可是比陆地安静得多。
船家是个和善的中年男人,倒也没怎么打听三人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都在船头安静地划船。
春桃有些晕船,早早就歇下了。
李自安没坐过幽州一带的小客船,这里的州牧崇尚天地共生,所以湖水很干净,从湖面吹来的风也没有鱼腥味或者水草味,十分宜人。
他时不时就要从船身上的小窗探出去望两眼,狭长的丹凤眼中是遮掩不住的好奇,面上倒是端着一副成熟稳重的模样。
易殊觉得有些好笑,倒也借故陪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一想到置身于广阔的湖面,心也平静了下来。
晚上湖面几乎无风,客船行得很平稳,大概很久才会轻轻晃动一次。
像是想起了什么,李自安正了正身形,望着易殊道:“那年庆州,赠予倾之的生辰礼物可曾打开?”
“礼物?”易殊闻言垂下纤长的睫毛,眼神有些迷离。
李自安呼吸一滞:“倾之不会弄丢了吧?”他向来稳重,很少会这样紧张。
靠着船身的青袍人挑了挑眉,低声笑出了声,荡开了安静的夜色。
“倾之在捉弄我。”这是肯定句,李自安的声音有些无奈,但不可否认刚才他的确被吓到了。
易殊心情颇好地嗯了一声,然后从精简的行囊中拿出了李自安想要的东西。
李自安松了口气,又随口问道:“倾之走得匆忙,怎么还想得起带走它?”不仅这个生辰礼物,还有代表李自安的白色小猫泥塑。
“顺手。”易殊若无其事地道。他避开自家殿下的视线,防止对方再问一些让人不好回答的问题。
湖面多风,船上的灯为了防风格外加固了灯笼,所以看起来格外明亮。
易殊将灯笼提到面前的桌案上,神色认真地指着手中锦囊的花纹道:“这是只有皇后才配用的九尾凤凰,是孝德皇后留给殿下的东西。”
李自安点了点头:“倾之打开看过吗?”
易殊诚实地摇了摇头,一开始是因为雍景城的事情他消沉了了好长一段时间没心情打开,后来则是想着这是先皇后的东西,没有正式的场景不适合打开。
他看了一眼目不转睛盯着自己手中锦囊的李自安,有些好奇地问答:“殿下也不知道是什么?”
“母亲要我将它赠予最重要的人。”提及先皇后,李自安的眼神变得更加温和。不过他对于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有些无奈,要不是先皇后留下的遗物够多,恐怕他真的忍不住打开。
无论是因为先皇后的遗物,还是因为最重要这个词,易殊蹙了蹙眉头:“太贵重了,我……”
“天上人间,若非倾之,再无一人当得起。”像是料到了易殊会推辞,李自安及时打断了对方。
他说话并不快,和缓中带着一丝坚定,像是冬日的暖炉,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
而让人错不开眼的是那双真挚的眉眼,多年来从未改变,明晃晃地只映着一道青色的身影。
“殿下……”
白色云纹暗绣长袖中伸出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温柔地替易殊将额间的碎发挽到耳后,突如其来的温热触感让易殊忘记自己在殿下后面想要说什么话。
手指本来将头发挽在耳后就该抽离,却不知为何又顺着耳廓沿着下颌向下,指尖抵着易殊并不明显的耳垂,掌心托着易殊的下巴。
整个手掌的温度沿着皮肤传到易殊脸上,烫红了整张脸。
李自安温柔地向上抬了抬手,然后微微伏下头。
空气越来越稀薄,从别人口中也掠夺不了丝毫,心脏在剧烈地跳动着,声音大到好像长在耳朵旁边。
易殊踉跄着往后退了半步,咽了一口气才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先前被抚过的耳朵红成一片。
“那我看看究竟是什么。”他低头手忙脚乱地打开了锦囊,暖黄色的灯光下躺着一块精致的扇面状的玉石,入手温润,光泽柔和。
“殿下,这……”易殊有些犹豫起来。玉璜,是定情的信物。
李自安擦了擦嘴角的水渍,望向玉石的时候也愣了一瞬:“这是母后的意思,我并不知情。”
这种回答就连追云来了也会叫一声糟糕。
果然,红晕还未消的青袍男子眯了眯尚带水光的双眸,眼神便染上一层寒意,一字一句道:“那、我、还、给、殿、下。”
“送出去的东西哪有收回来的道理,”李自安有些气恼自己的嘴笨,着急地解释道,“是我失言,只是觉得若是早知道是玉璜,应当再郑重一些送给倾之。”
易殊颇为欣赏地扫了一眼李自安的慌乱,心里偷偷扳回来一程,才‘大人不记小人过’地原谅了嘴笨的太子殿下。
第69章 启程3
船上可以供消遣的物件不多, 时光颇为难捱,但总归也是到了第三日夜里。
春桃生性就闲不得,船上供她活动的地方又小, 刚上船可能还有一点新鲜劲儿, 现在一连漂了三天脚也踩不到实地上,整个人像是打焉了的茄子,神色恹恹地靠在船尾的横木上望着湖面发呆。
易殊同殿下已经连着下了三日棋,纵使以前下得再久都不会觉得无趣, 现下也实在是下不下去了。他坐在船舱内, 倚着明瓦窗闭目养神,手腕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手中羽扇。
幸好船舱不怎么透风, 炉火又很温暖, 扇出来的风都是热风,不然大冬天的, 只怕会受凉。
平日对什么都好奇的李自安也已经看倦了江景,不过他倒是习惯这种安静的氛围,即使再无趣他也捱得过去。
此时正淡然自若地捧着自己倾之赠与的《五臧山经》失传孤本,专注得让人觉得他与外界隔着一道屏障。
不知时间过了多久,窗外的天色早已由明到暗, 李自安眯了眯眼睛,眼部传来一阵酸痛之感,想来是看书太长时间了。
他抬手揉了揉困乏的双眼, 刚准备翻到下一卷, 一只骨节分明的手骤然凭空出现, 遮挡住了陈旧竹简上有些泛黄模糊的字迹。
“嗯?”李自安有些不明所以地抬起头,试图寻找自家倾之的意图。
却见青袍公子用手压着举在半空的竹简,一点一点往下按, 直至自己的手背触及到桌案才罢休。
把竹简按下去了还不收手,易殊微俯下身,那张隽秀的脸缓缓靠近了李自安,呼出的热气轻轻扑在对方脸上。
好近。
李自安脑子一片空白,上一刻他还同书中西山经中一种名为‘嚣’擅投掷的野兽周旋,现在突然离倾之这么近,近到他都担心自家侍读纤长的睫毛会扎到他的眼睛。
“这是做什么?”李自安轻轻眨了一下狭长的丹凤眼,下意识出声问道。
而当事人则是像没意识到两人有多近一样,神色如常,轻启薄唇道:
“月寄兰桡,莫要辜负春宵。”
?
倾之在说什么?
月寄兰桡,莫要……辜负……春……宵
春宵?!
脑中的弦‘噔’地一声断掉,李自安迷蒙的双眼脩然睁大,写满了不可置信。
不知哪来的热气开始上涌,蒸得人头脑发晕,他滚动了一下喉结,声音有些不稳:“……倾之……”
“嗯?”易殊像是为了听清楚眼前人说话一般,又凑近了一些。他偏了偏头,澄澈的双眸不染一丝涟漪,模糊的声音从喉间溢出。
看到青袍人干净的双眸,刚刚局促的太子殿下像是突然被圣水洗濯了一般,呼吸渐渐平稳了起来,身上的热气也消散了一大半,抬眸间眼神清明了三分:“倾之在说什么?”
易殊眉梢微微上扬,唇边噬着一丝调侃的笑容:“殿下难得乘船出行,若是一直待在船舱看书,实在是有负此行。”话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目光真挚地望着李自安,“殿下以为是什么?”
李自安被呛得咳嗽起来,整张脸都染上红意,像春日燃放在家家户户铺子门口的火红的爆竹。
易侍读连忙好心给殿下拍了拍后背,好似刚刚说出令人旖旎遐想的话是不小心的一般。
见李自安稍稍平稳下来,易殊才缓缓收回手道:“方才春桃在船尾招呼了我们好几声,不过殿下看书入神没听见。”
李自安脸上的热意渐渐散去,放下了刚刚咳嗽时都没放下的竹简,正色道:“发生何事?现在赶过去吧。”
“嘘……”易殊伸出一根手指靠近唇边,比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然后不疾不徐道,“殿下请听。”
李自安看自家侍读淡然的神色,知道定然不是什么急事,便也安下心来。而易殊之所以不着急,不过是因为春桃第一声唤他们的时候,他就已经去船尾察看情况了,只不过殿下看书太认真,根本没发现他已经出去一趟又回来了。
李自安依言屏息凝神,此时夜虽不深,但是湖上可是比陆地安静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