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还怪礼貌,也不叫嚷,就叩门上大铁环。
  霍彦偏头对苍头道,“一会儿再给他们送些饼,叩来叩去的,也累。”
  苍头点头。
  他这才回去,现下晨雾还没散,天空上还有残星。
  他想着回去接着睡。
  谁料,刚摸回来,就看见了霍光。
  霍光一夜未眠,瞅着仲兄上朝时间到了,才抱着已经会咿咿呀呀的霍嬗,身边还跟着一只体型越发硕大的白虎“白白勺”,匆匆赶来。
  只是在门外等了许久不见动静,心中担忧不已,以为兄长伤势有变,心里慌的很。
  直到听见霍彦叫他,霍光才松了口气。
  两人简单洗漱一番,霍彦又仔细检查了霍去病后背的伤势,确认没有崩裂渗血,才叫人摆上朝食。
  饭厅里,炭盆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三人一虎对坐。霍嬗被乳母抱着,津津有味地吃着肉糊糊。白白勺则霸占着一块巨大的肉排,啃得正香。
  霍光看着自己面前满满一桌精致菜肴,却有些食不知味。
  他不知晓内情,但没由来的担忧。
  目光总是不自觉地飘向紧闭的府门方向。门外,可不止是寒风,还有不知多少人在叩门呢。
  真就这么一直关着不开吗?
  他小心翼翼地偷瞥坐在主位的霍彦。
  霍彦正慢条斯理地夹起一块清蒸黄鱼,鱼肉雪白,鲜香扑鼻。他尝了一口,心中暗自点头,喜娘办事还是那么靠谱。
  察觉到霍光的目光,霍彦眼皮都没抬,只是淡淡地问,“不合胃口?”
  霍光立刻像受惊的兔子般低下头,猛扒了几口饭:“没,没有,仲兄,很好吃。”
  他哪里敢提门外的事。
  因着霍彦的财力,霍府的膳食在长安城顶尖勋贵圈里都算上乘。一日三食,点心不断,极尽精细。
  霍光刚来时还担心寄人篱下,后来就只顾着惊叹和吃了。
  今日的菜色相对清淡些。
  豆腐皮包子,百花松子糕,虾饺,胡饼。几碟时蔬小炒,雪里蕻、素炒青菜,风干鸭丝,什锦虾仁,凉拌海带丝。
  主食是上次刘彻赐的碧粳米做的粥,配上一盅温补的排骨汤。又兼一道清蒸黄鱼,难得的鲜美。
  霍光注意到黄鱼,忍不住小声问:“仲兄,去病兄长……能食鱼吗?”他记得书上说伤口愈合要忌发物。
  霍彦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意,“你全吃光就是。”
  “否则若叫他知道,你不叫他吃,”他语气带着调侃,“他能把你连人带榻一起掀出家门信不信?”
  霍光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默默打了个寒颤,立刻埋头苦吃,不敢再多言。
  霍彦夹了一筷子海带,心中想着胶东的事。
  胶东海产品的产业链已经差不多了,杏脯可以分给关中地区的百姓做。正好配上盐铁官营,他可以借此杀几个豪强,然后就有钱了。
  他想着胶东,此时临海的胶东郡守府衙内,咸湿的海风从敞开的窗户灌入,带着特有的腥气。司马迁一夜未眠,正伏案疾书,案几上堆满了文书和账册,前不久刚收了税,一郡之刑事,民事,千头万绪,他忙得脚不沾地。但此刻他脸上并无太多愁苦,反而隐隐带着一丝满足的疲惫。
  自从按照霍彦的指点,利用胶东丰富的海产资源,大规模晾晒海盐、贩卖海带等海产,靠海吃海,局面便豁然开朗。
  他也没想到,这海里不起眼的海草,晒干后耐储存,泡发后分量足,自带咸味,加上阿言发达的商路,价格低廉到一枚铜钱能买一大块,足够贫寒之家吃上许久,省下买盐的钱。这简直是上天赐给天下百姓的活路。
  现下,霍氏商行和其名下的酒业司隶迅速接手了分销,凭借强大的渠道网络,将胶东海带卖遍了大半个汉朝。虽说阿言从中抽取三分利,但海产的七分利哪怕扣下朝廷税收,他也还能剩下钱投入地方建设和改善民生。加上杜周又陆续除了豪强那些毒瘤,霍彦租借的新农具和新搞的常平仓低价售粮,合理价格收余粮,还有低价的货款。
  司马迁治下的胶东郡今年竟成了少有的富庶之地,府库充盈,连贫瘠地方的耕地都早已被种上了粟,百姓脸上也多了笑容。
  司马迁觉得自己啥也没干,就被阿言给带飞了。阿言还给他交罚金。
  “阿言真好。”
  他今天第三次想给阿言写传记,他没跟霍彦说的是,他干了一件阳奉阴违的事儿,就是阿言让他以郡守的名义担保贷款,他用了,稍偏一点地方的百姓不相信他。于是他用了杜周的主意,以治黄的霍公名义担保了,百姓一听是霍公就去了。
  他揉了揉眼睛,抽出一张纸,百忙之中,为他的阿言又写了一段传记,写完就划掉了。
  “不够完美。”
  就在郡守写大作之际,赵喜娘正在清点新一批准备发往长安的海产品,除了惯例的咸鱼干,更多的是新鲜海货。硕大的海蟹、活蹦乱跳的对虾、肥美的牡蛎,以及珍贵的干贝。这些需要用霍氏工坊特制的、内嵌硝石冰块的“冰箱”木箱,由水运船只接力运输,才能保证送到长安时依旧新鲜。
  赵喜娘听闻她小爹并着冠军侯,大将军都回了长安,心道肯定得吃些好的补补,这次挑选得格外用心。
  “大人,运农具的船又到了,还有主君的信。”
  一名属下恭敬地呈上一个密封的竹筒。
  赵喜娘接过竹筒。拆开火漆封口,里面是霍彦略显随性的字迹。信中除了问候,还提到了长安局势以及自己替司马迁交了罚金,让他和杜周最近少杀些豪强,最后并再次强调了推广海产,惠及百姓的重要性。
  看着信中那句“黎庶之安,系于立足,国富则民安。胶东百姓衣食之事,托于喜娘,我心甚安,喜娘乃艳枝红冠,某窃以喜娘为傲也。”
  我私下里总把喜娘当成我的骄傲。
  赵喜娘心头一热,她提笔写下回信,除了汇报海带销售的盛况,还特意提到。
  “今岁渔获亦丰,喜娘特精选海蟹、对虾、牡蛎、干贝若干,供主君尝鲜,长安天凉,主君与君侯需加衣多进。主君安,君侯安,即胶东安。胶东之事,仆定竭驽钝,不负所托。”
  写完信,她望向窗外繁忙的码头,那里正有胶东百姓在装运海带,每个人都带着笑。
  她也笑了。
  她想,有主君在,这东海之滨的繁华早晚有一天会成为整个大汉的模样。
  喜娘有幸,生在此世。
  霍府。
  早食已吃的差不多了。
  霍彦放下银箸,对霍光道,“司马迁上次捎来的干货不少,上好的干贝、还有虾干什么的,你瞧着贵的,带去给据儿他们尝尝。你去病兄长和我不出门,你就当替我俩帮他在长安贵戚圈里在寻几个大主顾。”
  刘据的带货能力有目共睹,他上次随口提了句胶东的杏脯,立刻引得长安贵胄争相求购,让司马迁并着霍彦赚得盆满钵满。
  “哦,对了,”霍彦像是才想起,语气随意,“我若不当官了,那你这太子伴读的差事,应是也悬了。”
  霍光点点头,心中合计应该是,但小少年神色平静,完全没有什么怨气,“嗯,应是如此。”
  他言罢,又担心霍彦因着他,还要死撑着去上朝,连忙抓住霍彦的手,露出一个温和的安抚笑容,“仲兄不必勉强自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而今便很好,仲兄开颜,长兄开颜,没有什么是迈不过去的。”
  霍彦见他这个小大人样,轻笑,带着点漫不经心的傲气,“认什么命啊,你只需记住,你命极好。”
  霍光乖乖点头。
  “毕竟有我当你兄长,命得有多好。”霍彦臭美完,还脑子一抽,道,“你知道的你命由你不由天,天若拦你……”
  他顿了顿,指尖在案几上轻轻一划,“那你绕路。”
  说罢,把他自己逗笑了。
  霍光:……
  仲兄这独特的、只有长兄能懂的幽默感。
  “光儿,”霍彦笑够了,话锋一转,“胶东那边有个协理账目的活儿,你想不想去?”
  霍光一愣,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困惑。他才十岁出头,这就要离家远行了吗?
  “我……我能行吗?”
  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霍彦笑眯眯地看着他,眼神温和。
  “没拒绝,就是想去。”
  霍光看着仲兄的眼睛,那里面有一种让他安心的力量。
  他想当官,想做事,想证明自己不只是寄人篱下的孩子。他用力点头,眼神坚定。
  “想!”
  霍彦满意地抚掌大笑,“甚好。那便收拾行囊,明日启程吧。”
  霍光:啊?
  这也太快了吧!但他看着霍彦不容置疑的神色,把疑问咽了回去,起身行礼,“喏!光这就去准备。”
  说罢,匆匆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