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他枯瘦的手指几乎戳到旁边一个富态中年人的鼻尖,“徐翁!你徐家那些私铸的铜钱,往日何等抢手?如今呢?官钱一出,币值统一,你那私钱熔了当铜卖都嫌费柴火!”
他又猛地转向另一侧,对着一个穿着锦缎、面色阴沉的瘦高个,“陈公!你陈家放贷,几时不是一本万利?如今盐铁官营,霍氏又助着朝廷设了均输平准,那些贱民、盐工,竟也能贷得官钱周转!你那印子钱,放给鬼去?!”
被点名的徐氏家主徐茂、陈氏家主陈平,脸上肌肉抽搐,眼里闪着怨毒的光徐茂捏紧了拳头,骨节发白,“司马迁…都是那个司马迁!”
“杀人父母?”陈平阴恻恻地接口,声音像毒蛇吐信,“他们这是要掘我胶东豪强的根!盐、铁、钱…哪一样不是我等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全被朝廷攥在手里,我等…我等与砧板上的鱼肉何异?”
“那又怎么样,他身后可是泰安侯!”徐茂接道,“泰安侯是什么人物,不消我说吧。”
绝望的沉默再次笼罩厅堂。
海涛不知疲倦地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空洞的轰鸣,更添几分末路的凄凉。田贲布满血丝的眼珠缓缓转动,扫过在场每一张写满怨毒与恐惧的脸,最终定格在角落里一个一直沉默不语、身着儒衫的中年人身上,“王公,你怎么看。”
那王公捋了捋稀疏的胡须,眼中闪烁着算计的精光。他慢悠悠地开口,声音不高,却像淬了毒的针,“诸位啊,稍安勿躁。司马迁,不过一介书生,仗着长安霍彦之势,才敢如此张狂。霍彦远在漠北,鞭长莫及。至于卫步…”他嘴角勾起一丝轻蔑,“不过是个空有武力的莽夫,耳根子软,性子懦,守着司马迁罢了,成不了大气候。”
他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声音陡然压低,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司马迁在胶东推行新法,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根基浅薄,全赖霍彦威名。他孤身在此,犹如无根浮萍。我等只需…”他做了个虚握的手势,“暂时隐忍,示敌以弱。他不是要教化我等,要我等共襄盐政盛举么?好!我们就给他演一出心悦诚服的戏码!”
田贲浑浊的眼睛猛地一亮,“你的意思是…?”
“设宴!”王公斩钉截铁,“以共商盐政,捐弃前嫌为名,盛情邀请相国大人司马迁赴宴!只要扣住司马迁,对外只说他醉酒失足,需静养数日。胶东群龙无首,卫步必乱!届时,盐场停工,商路阻塞,人心惶惶,朝廷迫于压力,焉敢不与我等重新议价?霍彦远在万里,又能如何?”
“妙!”徐茂一拍大腿,脸上横肉抖动。
田贲深吸一口气,焦黄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声音带着孤注一掷的狠厉,“就这么办!备宴!备最烈的酒!叫人套马,我等亲自去请司马相国!”
第104章 大决战(三)
胶东。
杜周深夜得了司马迁的召唤,匆忙与卫步赶来。
“大人,出了何事?”
卫步将将把门扉掩上,二人就急急找司马迁。他俩匆匆越过屏风,抬眼就看见了司马迁躺在屏风旁边的软榻上,面上糊了张帛书。
那帛书随着他的呼吸,发出微微的波动。
杜周也搞不清楚这太守怎么了,他只能一把拽了帛书想与司马迁对话,这一拽不要紧,一摸他就察觉到了这帛书的不一般,这帛书触手是上等丝调的温润,微凉,他对着摇晃的油灯细看,仿佛是凭手截留了一段水。
卫步也稀奇,他问司马迁,“阿言送的吗?”
他们得了这么好的缎子都是裁衣裳,边角才裁帕子。唯有阿言从不问名不名贵,合眼缘的就裁帕子。所以他有此一问。
他不问还好,一问司马迁就叹气。“若是阿言赠的才好呢。”
他言语中全是烦燥,引得卫步一头雾水,好在杜周很快就看完了,他将帛书放在案头,眉头紧锁,“田氏、徐氏、陈氏几家联名,邀司马兄明日赴王氏的别院夜宴,说是…共商盐政,捐弃前嫌。”
司马迁补充道,“言辞极为谦恭,姿态放得很低。”
卫步闻言眉头微蹙,“捐弃前嫌?共商盐政?田贲那只老狐狸,何时变得如此深明大义了?”
杜周仔细翻看,目光锐利如刀,“中尉大人,猛虎收起利爪,并非心慈,而是蓄势待发。恶狼伏低身躯,也非顺服,只为更致命的一扑。他们此刻的谦卑,不过是麻痹你我的毒药。这宴,是刀山火海,万不能去!”
司马迁叹气,“他们树大根深,盘踞胶东数十年,门生故吏遍布郡县。若公然拒之,恐激其变,反为不美。如今盐政初定,根基未稳…,我不如…不如虚与委蛇一番?”
杜周摇头,力劝他莫去。
双方争执不定,齐齐看向卫步,卫步本性温和,最不喜与人冲突。他实在是不太懂,就道,“那我也跟着去。”
他搓了搓手,低声道,“我多带些精锐甲士随行护卫,谅他们也不敢在席间如何。”
杜周看着卫步眼中那份息事宁人的期盼,心中微叹霍彦料事如,卫步是好人,武艺也高强,霍彦派他来保护司马迁,看中的是他的忠诚可靠。可这份过分的温和,在此等虎狼环伺之地,有时反成掣肘。
“卫中尉,司马太守,君侯临行前,嘱我等遇事多商议,稳妥为上。”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况且,他们若真想谈盐政,何不在这官署大堂,光明正大地谈?偏要选那王氏?此中必有蹊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宴,绝不可赴!未听过明珠往风尘投的!”
卫步被他说得脸上有些发烫,讷讷道,“那不去。”
一盏油灯,晃晃忽忽。
又起风了。
“你们皆从长安来,那应该听过阿言的明珠投暗论。”司马迁挑了一根灯芯,火光陡然变大,他望着窗外墨色沉沉、涛声阵阵的大海,语气带着文人特有的执拗。“此地虽暗,然,为政者,岂能畏惧!若是能与他们商议,使盐铁通行胶东,利归于朝廷,百姓方能得实惠,国库方能得充盈,此乃富国强兵之正道!”
他顿了顿,扯下腰间玺绶给杜周。“真明珠就不怕暗处,阿言将此重任托付于我,而今他不在,庇护不得,迁…当一往无前!”
士为国而死,为知己者而死。
他缓缓下拜,“若我不归,请长史代我。”
风起得更大了,海发了怒,掀起丈高的浪。
杜周接住那重若千斤的玺印,他定定地注视了他的顶头上司片刻。
过了好久,忽然明白霍彦为何定下能力不行的司马迁镇守一方了。
他心服了。
“周定不负所托。”
然后他附耳在司马迁耳边低语了几句。
胶东起大风,与此同时,卫青与单于伊稚斜鏖战的河谷战场,已化作真正的人间炼狱。
战斗已持续了半日,惨烈程度却远超想象。卫青的五万兵马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左贤王部,并非是汉军主力,兵力对比霍去病的亲兵差太多。
偏偏他们面对的是匈奴单于伊稚斜亲率的、人数占优且困兽犹斗的匈奴王庭主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仅仅半天,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枯黄的草地,汇成暗红色的溪流。空气中浓重的血腥味令人作呕,尘土飞溅,几乎遮蔽了天空。
一个个匈奴人手持弯刀往上,跟敢死队一般,将长刀雨点似的打在汉军中段。
“报——!左翼公孙敖将军处,匈奴左大将率部猛攻,车阵出现缺口!”
“报——!中军曹襄将军负伤,仍在死战!”
“报——!右翼箭矢将尽!”
“报——!后军发现小股匈奴游骑试图迂回,已被赵食其将军击退!”
大军后面,伊稚斜高踞马背紧盯着战场上的情形,不必身边的人提醒他的目光自然落在了汉军的帅旗处,他黝黑的眼睛渐渐地眯了起来,许久,终于咬牙切齿的吐出了一句匈奴语,依稀是个名字。
“卫青。”大漠的枭雄,匈奴的共主高举弯刀,手中刀光在夕阳下闪着金光,不知不觉已打了一天了,伊稚斜像只恶狼一样死死盯着卫青,用匈奴语高喊,“杀了他!”
粗旷的嗓声响遍战场。
坏消息接踵而至。迎面匈奴人成群,卫青漠然抽剑,长刃如雪,一道道军令依旧清晰、沉稳、不容置疑,“调中军最后两曲预备队,驰援左翼!堵住缺口!”
“命强弩手集中箭矢,优先支援右翼!告诉李沮,再顶一个时辰!”
“传令曹襄,退至第二道车阵后包扎,命其副将接替指挥!不得有失!”
“后军赵食其,扩大警戒范围!再发现游骑,格杀勿论!”
卫青依旧屹立在帅旗之下。玄色甲胄上布满了刀箭的划痕和喷溅的污血,头盔下的脸庞沾染着泥灰,唯有那双眼睛,直直对上大军后的伊稚斜,依旧沉静、深邃、广博如海。他如同狂风暴雨中岿然不动的礁石,任凭惊涛骇浪拍打,自巍然不动。
他又猛地转向另一侧,对着一个穿着锦缎、面色阴沉的瘦高个,“陈公!你陈家放贷,几时不是一本万利?如今盐铁官营,霍氏又助着朝廷设了均输平准,那些贱民、盐工,竟也能贷得官钱周转!你那印子钱,放给鬼去?!”
被点名的徐氏家主徐茂、陈氏家主陈平,脸上肌肉抽搐,眼里闪着怨毒的光徐茂捏紧了拳头,骨节发白,“司马迁…都是那个司马迁!”
“杀人父母?”陈平阴恻恻地接口,声音像毒蛇吐信,“他们这是要掘我胶东豪强的根!盐、铁、钱…哪一样不是我等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全被朝廷攥在手里,我等…我等与砧板上的鱼肉何异?”
“那又怎么样,他身后可是泰安侯!”徐茂接道,“泰安侯是什么人物,不消我说吧。”
绝望的沉默再次笼罩厅堂。
海涛不知疲倦地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空洞的轰鸣,更添几分末路的凄凉。田贲布满血丝的眼珠缓缓转动,扫过在场每一张写满怨毒与恐惧的脸,最终定格在角落里一个一直沉默不语、身着儒衫的中年人身上,“王公,你怎么看。”
那王公捋了捋稀疏的胡须,眼中闪烁着算计的精光。他慢悠悠地开口,声音不高,却像淬了毒的针,“诸位啊,稍安勿躁。司马迁,不过一介书生,仗着长安霍彦之势,才敢如此张狂。霍彦远在漠北,鞭长莫及。至于卫步…”他嘴角勾起一丝轻蔑,“不过是个空有武力的莽夫,耳根子软,性子懦,守着司马迁罢了,成不了大气候。”
他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声音陡然压低,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司马迁在胶东推行新法,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根基浅薄,全赖霍彦威名。他孤身在此,犹如无根浮萍。我等只需…”他做了个虚握的手势,“暂时隐忍,示敌以弱。他不是要教化我等,要我等共襄盐政盛举么?好!我们就给他演一出心悦诚服的戏码!”
田贲浑浊的眼睛猛地一亮,“你的意思是…?”
“设宴!”王公斩钉截铁,“以共商盐政,捐弃前嫌为名,盛情邀请相国大人司马迁赴宴!只要扣住司马迁,对外只说他醉酒失足,需静养数日。胶东群龙无首,卫步必乱!届时,盐场停工,商路阻塞,人心惶惶,朝廷迫于压力,焉敢不与我等重新议价?霍彦远在万里,又能如何?”
“妙!”徐茂一拍大腿,脸上横肉抖动。
田贲深吸一口气,焦黄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声音带着孤注一掷的狠厉,“就这么办!备宴!备最烈的酒!叫人套马,我等亲自去请司马相国!”
第104章 大决战(三)
胶东。
杜周深夜得了司马迁的召唤,匆忙与卫步赶来。
“大人,出了何事?”
卫步将将把门扉掩上,二人就急急找司马迁。他俩匆匆越过屏风,抬眼就看见了司马迁躺在屏风旁边的软榻上,面上糊了张帛书。
那帛书随着他的呼吸,发出微微的波动。
杜周也搞不清楚这太守怎么了,他只能一把拽了帛书想与司马迁对话,这一拽不要紧,一摸他就察觉到了这帛书的不一般,这帛书触手是上等丝调的温润,微凉,他对着摇晃的油灯细看,仿佛是凭手截留了一段水。
卫步也稀奇,他问司马迁,“阿言送的吗?”
他们得了这么好的缎子都是裁衣裳,边角才裁帕子。唯有阿言从不问名不名贵,合眼缘的就裁帕子。所以他有此一问。
他不问还好,一问司马迁就叹气。“若是阿言赠的才好呢。”
他言语中全是烦燥,引得卫步一头雾水,好在杜周很快就看完了,他将帛书放在案头,眉头紧锁,“田氏、徐氏、陈氏几家联名,邀司马兄明日赴王氏的别院夜宴,说是…共商盐政,捐弃前嫌。”
司马迁补充道,“言辞极为谦恭,姿态放得很低。”
卫步闻言眉头微蹙,“捐弃前嫌?共商盐政?田贲那只老狐狸,何时变得如此深明大义了?”
杜周仔细翻看,目光锐利如刀,“中尉大人,猛虎收起利爪,并非心慈,而是蓄势待发。恶狼伏低身躯,也非顺服,只为更致命的一扑。他们此刻的谦卑,不过是麻痹你我的毒药。这宴,是刀山火海,万不能去!”
司马迁叹气,“他们树大根深,盘踞胶东数十年,门生故吏遍布郡县。若公然拒之,恐激其变,反为不美。如今盐政初定,根基未稳…,我不如…不如虚与委蛇一番?”
杜周摇头,力劝他莫去。
双方争执不定,齐齐看向卫步,卫步本性温和,最不喜与人冲突。他实在是不太懂,就道,“那我也跟着去。”
他搓了搓手,低声道,“我多带些精锐甲士随行护卫,谅他们也不敢在席间如何。”
杜周看着卫步眼中那份息事宁人的期盼,心中微叹霍彦料事如,卫步是好人,武艺也高强,霍彦派他来保护司马迁,看中的是他的忠诚可靠。可这份过分的温和,在此等虎狼环伺之地,有时反成掣肘。
“卫中尉,司马太守,君侯临行前,嘱我等遇事多商议,稳妥为上。”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况且,他们若真想谈盐政,何不在这官署大堂,光明正大地谈?偏要选那王氏?此中必有蹊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宴,绝不可赴!未听过明珠往风尘投的!”
卫步被他说得脸上有些发烫,讷讷道,“那不去。”
一盏油灯,晃晃忽忽。
又起风了。
“你们皆从长安来,那应该听过阿言的明珠投暗论。”司马迁挑了一根灯芯,火光陡然变大,他望着窗外墨色沉沉、涛声阵阵的大海,语气带着文人特有的执拗。“此地虽暗,然,为政者,岂能畏惧!若是能与他们商议,使盐铁通行胶东,利归于朝廷,百姓方能得实惠,国库方能得充盈,此乃富国强兵之正道!”
他顿了顿,扯下腰间玺绶给杜周。“真明珠就不怕暗处,阿言将此重任托付于我,而今他不在,庇护不得,迁…当一往无前!”
士为国而死,为知己者而死。
他缓缓下拜,“若我不归,请长史代我。”
风起得更大了,海发了怒,掀起丈高的浪。
杜周接住那重若千斤的玺印,他定定地注视了他的顶头上司片刻。
过了好久,忽然明白霍彦为何定下能力不行的司马迁镇守一方了。
他心服了。
“周定不负所托。”
然后他附耳在司马迁耳边低语了几句。
胶东起大风,与此同时,卫青与单于伊稚斜鏖战的河谷战场,已化作真正的人间炼狱。
战斗已持续了半日,惨烈程度却远超想象。卫青的五万兵马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左贤王部,并非是汉军主力,兵力对比霍去病的亲兵差太多。
偏偏他们面对的是匈奴单于伊稚斜亲率的、人数占优且困兽犹斗的匈奴王庭主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仅仅半天,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枯黄的草地,汇成暗红色的溪流。空气中浓重的血腥味令人作呕,尘土飞溅,几乎遮蔽了天空。
一个个匈奴人手持弯刀往上,跟敢死队一般,将长刀雨点似的打在汉军中段。
“报——!左翼公孙敖将军处,匈奴左大将率部猛攻,车阵出现缺口!”
“报——!中军曹襄将军负伤,仍在死战!”
“报——!右翼箭矢将尽!”
“报——!后军发现小股匈奴游骑试图迂回,已被赵食其将军击退!”
大军后面,伊稚斜高踞马背紧盯着战场上的情形,不必身边的人提醒他的目光自然落在了汉军的帅旗处,他黝黑的眼睛渐渐地眯了起来,许久,终于咬牙切齿的吐出了一句匈奴语,依稀是个名字。
“卫青。”大漠的枭雄,匈奴的共主高举弯刀,手中刀光在夕阳下闪着金光,不知不觉已打了一天了,伊稚斜像只恶狼一样死死盯着卫青,用匈奴语高喊,“杀了他!”
粗旷的嗓声响遍战场。
坏消息接踵而至。迎面匈奴人成群,卫青漠然抽剑,长刃如雪,一道道军令依旧清晰、沉稳、不容置疑,“调中军最后两曲预备队,驰援左翼!堵住缺口!”
“命强弩手集中箭矢,优先支援右翼!告诉李沮,再顶一个时辰!”
“传令曹襄,退至第二道车阵后包扎,命其副将接替指挥!不得有失!”
“后军赵食其,扩大警戒范围!再发现游骑,格杀勿论!”
卫青依旧屹立在帅旗之下。玄色甲胄上布满了刀箭的划痕和喷溅的污血,头盔下的脸庞沾染着泥灰,唯有那双眼睛,直直对上大军后的伊稚斜,依旧沉静、深邃、广博如海。他如同狂风暴雨中岿然不动的礁石,任凭惊涛骇浪拍打,自巍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