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没想到又出新版了,司马迁是也被秦皇勾魂了吧。他弟说啥就信啥。
刘彻搓了搓手,问,“你钱够出书吗?先给朕来一本。”
霍彦给了他一个自己人的眼神,表情是懂的都懂,
[好家伙,阿言为啥跟政哥过不去呢。]
[阿言纯恨战士。]
[大狐狸精,勾魂,感觉没毛病。]
[我有幸看过小耳坠子报恩记,阿言是爱极了他的小耳坠子。]
[据说原型是他的老师。]
[哦,所以已知小耳坠子报秦皇的恩,小耳坠子是阿言老师,那就是阿言老师跟秦皇有一腿。]
[妈耶,野史这么野吗?]
[我也想来一本。]
……
主父偃终于不想死了,只是有了厌马症,现在出门都骑驴。
自从花霍彦的钱后,淳于缇萦收养孤儿越收越带劲儿,现在据说已经收养了五千口了,除了一些学医的,剩下的跟着那些造水车的匠人四处走动,帮忙造水车和农具。而淳于缇萦已经游历到西南夷了。霍彦寄信只希望她别死在西南夷,到时候他不好用她的名声做事。
霍彦原本留在印刷厂跟着博士们读书的工人小孩子,己经被分配到茶厂那边做管事和教书先生了,他还打算在茶厂那边建几所小学,先作个试点,后面放到长安,提高一下工厂人的认字率。
元朔二年,夏。
皇后的椒房殿里玻璃冰鉴置于殿中显眼处,内盛冰块,晶莹剔透,丝丝寒气自鉴缶散发,殿中案几上,摆放着晶莹剔透的冰酥酪,以及用井水湃过的脆甜的梨。
室中的一圈人或坐或倚,皇女中排行第一的卫长公主、第三的诸邑公主、第四的石邑公主,还有卫君孺的儿子公孙敬声,霍彦和霍去病,一群半大孩子围坐在一起兀自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没办法,卫青今日难得闲,皇后便叫了他来问话,连带着卫少儿和卫君孺也都在这儿。
霍彦将手搭在腿上,与卫长他们说笑,一边伸手把正在爬的刘据放到霍去病怀里。
霍去病不说话,只安静闭目,刘据不像是刘彻的种,也安静的不说话。
一片热闹之中,他俩那片跟禅修似的。
霍彦不错峰的用余光盯着刘据,最后确定这宝宝就是生性安静。
他顿了顿,止住话头,戳了一下霍去病,小声附耳道,“你把孩子给我。”
霍去病示意他自己抱。
霍彦直接抱着刘据,轻捏了一下他的小手,笑眯眯着眼睛问道,“据儿还认不认得兄长啊!”
刘据害羞的抿唇,呼了句兄,低头往卫长怀里钻。
霍彦有些叹气。
这宝宝生性安静,又有母亲和姐姐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加上他阿兄这种不爱说话的,他这种所有事都给你干好的兄长,性子更加文弱。但这不是缺点,利用的好,便是优点。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手下太子文弱不是坏事,生性安静不显山露水,性格无妨,有手段才是大事。有时候太像,反而会出事呢。
不过,一味文弱不好,不好。
那边,卫子夫便是担忧此事,才召了卫青。
皇子文弱,不类生父。
那怕皇子眼下尚且年幼,又是宫里唯一的皇子,又兼卫青与霍去病和霍彦起势,太子之位几乎板上钉钉,可卫子夫身为人母,就不能不想得更深。
皇帝薄情,与她早已没了往昔的情分,现而今宠着王夫人,第二位皇子的降生,不过是时间问题。到那时,皇帝要看的,对母亲的喜爱程度,娘家的得力都不过是锦上添花,皇子自身的资质才是关键。
王太后对卫子夫不感冒,对唯一的长孙却是疼爱甚深,不过她偶尔也会在言语间透露出,刘据的性子与皇帝大相径庭。
太后许是顺嘴一说,过后即忘,卫子夫却会因此惶恐,小皇子再过两年还是这般羞涩内向,加之新皇子的出生,她只怕,据儿的处境难矣。
她这一说,卫氏姐妹都叹气。
唯有卫青心大的说,“没事儿,阿言以前也这样,给他削把剑就行了。”
卫子夫大喜过望,就让他回去削,亲手给刘据,刘据喜欢卫青,到时候一定练剑。
他们这边想着,那边霍彦直接怀里抱着刘据,带着一群小孩去沧池采莲。
未央宫巧引活水,活水蜿蜒流入,汇聚成清波荡漾的沧池。沿沧池精心营造园林,园中怪石罗列,假山层峦叠嶂,形态各异,巧夺天工。一步一景,景景相连,宛如天然画卷,令人目不暇接,蔚为壮观。
作为皇家专属的休闲娱乐与观赏游玩胜地,池苑占地广袤无垠。其间广植桃柳,遍栽花草。四时景致各有千秋 。
现在正值夏日,抬眼望去,莲花肆意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有的花瓣全展,露出嫩黄的莲蓬;有的才露尖尖角,含苞待放。
蜻蜓在花间轻盈飞舞点水,泛起层层涟漪。
霍彦把刘据放下,自己让侍人准备小舟,然后拉着霍去病和其他人就下池子。
他们下了池子,侍人们不放心,也驾了一艘小船亦步亦趋地跟着。
霍去病坐在船头,看霍彦费力拨拉船桨,缓缓吐出两个字,“太弱。”
霍彦听闻霍去病这般评价,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诡计得逞的笑意,“哟,嫌我划得慢,那你来试试?”。
说着,他手上动作不停,故意猛地一桨拍在水面,溅起大片水花,水珠噼里啪啦地洒落在霍去病身上。
霍去病眉头微皱,眼中却闪过一丝促狭,“那便如你所愿。”
话音刚落,他身形敏捷地站起身,接过船桨,看似随意地划动几下,小舟竟如离弦之箭般飞速前行,在密集的荷叶间灵活穿梭,惊起一群水鸟振翅高飞。卫长等一众小孩兴奋地尖叫起来,就连小刘据也叫起来,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惊喜。
不一会儿,小舟愈行愈深,便冲进了莲花最为茂密之处。
霍彦伸手想去够一朵盛开的红莲,身子却因船身晃动而有些不稳,然后悻悻地收了手,他直接递了配剑给霍去病,指着那莲花道,“阿兄,我的。”
霍去病点头。
卫少也挑花,指着不远处的另一朵道,“去病兄长,我也要!”
霍去病也点头。
他向来不拒绝自家弟弟妹妹的请求,记下了荷花的位置,荷叶密密层层,如翠盖相连。荷花或亭亭玉立,或娇羞半掩,清香萦绕。少年立身船头,手中长剑出鞘,刹那间寒光夺目。
他旋身而起,剑随心动,凌厉的剑势裹挟着风声。每一次挥剑,都带起飒飒风声。偶尔剑刃扫过荷叶,荷叶断处,清新的汁水便飞溅而出,溅落在衣袖袍角。荷花在剑影中摇曳,花瓣簌簌飘落,似粉白雪花。
霍去病旋转腾挪,身姿矫健,花瓣绕身飞舞。随着他的动作,带起湖面层层涟漪,惊得藏在荷叶下的鱼儿四散逃窜,霍彦趁机点了点水面,欣赏了一下鱼的惊恐失措。
荷叶与荷花在剑下纷纷让路,不多时,周围已被霍去病开辟出一片空间。停下剑势,霍去病环顾四周,伸手采摘那些被预定好的荷花。这些花朵茎干纤细,又被砍得要落不落,轻轻一折便入手。霍去病小心地将摘下的荷花抱在怀中,挨个分发给这群小孩子。
众小孩的目光都快闪成星星了,尤其是还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刘据,正好落入霍彦的圈套中,立志他要跟去病兄长学剑打荷花。
后来,刘据好不容易挨到长大,如愿跟他心心念念的去病兄长学剑,然后他就体会到了那句阿言兄长的那句霍去病教人,狗都不玩的含义。
去病兄长啊,不是你打一遍,我就会了。
阿言兄长,你能别跟旁边念那本三年太子,五年模拟了吗?你要是闲,去挣钱不香吗!
第64章 他是你能骗的吗?
暮秋时分,一则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消息如同鬼魅一般自淮南地起,穿梭在大汉的大街小巷。
那些话就像种子一样,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很快,整个长安城都被这劲爆的流言所充斥,街头巷尾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着齐王的丑事。从热闹的集市到各家各户的府邸后院,从达官贵人的宴会上到平民百姓的茶余饭后,人们都在窃窃私语着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自古以来,下三路的丑事,尤其是此等天家乱/伦丑事,最容易传下来。毕竟齐王殿下都亲身上阵,为广大同胞找乐子了,你不吃两口小道消息也不好吧。
流言从淮南传到长安时,神神鬼鬼,大大小小的有几十个版本,但一点都不妨碍一知半解的人们添加自已的想象构成他们笃定的现实,并振振有词的宣布出来。
戏楼里,卫少儿拉着卓文君起劲儿的聊着,司马迁在一旁支着耳朵也听得起劲儿,黑漆漆的眼睛亮得吓人,手中的笔刷刷写个不停。
他的《杂论》又有新素材了,嘿嘿。
司马迁自少时遍历史书,也曾立志序书,他的阿翁说史官的笔是用来以他们度笔下人,为古今之人禀笔直言,作序添彩的。
刘彻搓了搓手,问,“你钱够出书吗?先给朕来一本。”
霍彦给了他一个自己人的眼神,表情是懂的都懂,
[好家伙,阿言为啥跟政哥过不去呢。]
[阿言纯恨战士。]
[大狐狸精,勾魂,感觉没毛病。]
[我有幸看过小耳坠子报恩记,阿言是爱极了他的小耳坠子。]
[据说原型是他的老师。]
[哦,所以已知小耳坠子报秦皇的恩,小耳坠子是阿言老师,那就是阿言老师跟秦皇有一腿。]
[妈耶,野史这么野吗?]
[我也想来一本。]
……
主父偃终于不想死了,只是有了厌马症,现在出门都骑驴。
自从花霍彦的钱后,淳于缇萦收养孤儿越收越带劲儿,现在据说已经收养了五千口了,除了一些学医的,剩下的跟着那些造水车的匠人四处走动,帮忙造水车和农具。而淳于缇萦已经游历到西南夷了。霍彦寄信只希望她别死在西南夷,到时候他不好用她的名声做事。
霍彦原本留在印刷厂跟着博士们读书的工人小孩子,己经被分配到茶厂那边做管事和教书先生了,他还打算在茶厂那边建几所小学,先作个试点,后面放到长安,提高一下工厂人的认字率。
元朔二年,夏。
皇后的椒房殿里玻璃冰鉴置于殿中显眼处,内盛冰块,晶莹剔透,丝丝寒气自鉴缶散发,殿中案几上,摆放着晶莹剔透的冰酥酪,以及用井水湃过的脆甜的梨。
室中的一圈人或坐或倚,皇女中排行第一的卫长公主、第三的诸邑公主、第四的石邑公主,还有卫君孺的儿子公孙敬声,霍彦和霍去病,一群半大孩子围坐在一起兀自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没办法,卫青今日难得闲,皇后便叫了他来问话,连带着卫少儿和卫君孺也都在这儿。
霍彦将手搭在腿上,与卫长他们说笑,一边伸手把正在爬的刘据放到霍去病怀里。
霍去病不说话,只安静闭目,刘据不像是刘彻的种,也安静的不说话。
一片热闹之中,他俩那片跟禅修似的。
霍彦不错峰的用余光盯着刘据,最后确定这宝宝就是生性安静。
他顿了顿,止住话头,戳了一下霍去病,小声附耳道,“你把孩子给我。”
霍去病示意他自己抱。
霍彦直接抱着刘据,轻捏了一下他的小手,笑眯眯着眼睛问道,“据儿还认不认得兄长啊!”
刘据害羞的抿唇,呼了句兄,低头往卫长怀里钻。
霍彦有些叹气。
这宝宝生性安静,又有母亲和姐姐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加上他阿兄这种不爱说话的,他这种所有事都给你干好的兄长,性子更加文弱。但这不是缺点,利用的好,便是优点。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手下太子文弱不是坏事,生性安静不显山露水,性格无妨,有手段才是大事。有时候太像,反而会出事呢。
不过,一味文弱不好,不好。
那边,卫子夫便是担忧此事,才召了卫青。
皇子文弱,不类生父。
那怕皇子眼下尚且年幼,又是宫里唯一的皇子,又兼卫青与霍去病和霍彦起势,太子之位几乎板上钉钉,可卫子夫身为人母,就不能不想得更深。
皇帝薄情,与她早已没了往昔的情分,现而今宠着王夫人,第二位皇子的降生,不过是时间问题。到那时,皇帝要看的,对母亲的喜爱程度,娘家的得力都不过是锦上添花,皇子自身的资质才是关键。
王太后对卫子夫不感冒,对唯一的长孙却是疼爱甚深,不过她偶尔也会在言语间透露出,刘据的性子与皇帝大相径庭。
太后许是顺嘴一说,过后即忘,卫子夫却会因此惶恐,小皇子再过两年还是这般羞涩内向,加之新皇子的出生,她只怕,据儿的处境难矣。
她这一说,卫氏姐妹都叹气。
唯有卫青心大的说,“没事儿,阿言以前也这样,给他削把剑就行了。”
卫子夫大喜过望,就让他回去削,亲手给刘据,刘据喜欢卫青,到时候一定练剑。
他们这边想着,那边霍彦直接怀里抱着刘据,带着一群小孩去沧池采莲。
未央宫巧引活水,活水蜿蜒流入,汇聚成清波荡漾的沧池。沿沧池精心营造园林,园中怪石罗列,假山层峦叠嶂,形态各异,巧夺天工。一步一景,景景相连,宛如天然画卷,令人目不暇接,蔚为壮观。
作为皇家专属的休闲娱乐与观赏游玩胜地,池苑占地广袤无垠。其间广植桃柳,遍栽花草。四时景致各有千秋 。
现在正值夏日,抬眼望去,莲花肆意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有的花瓣全展,露出嫩黄的莲蓬;有的才露尖尖角,含苞待放。
蜻蜓在花间轻盈飞舞点水,泛起层层涟漪。
霍彦把刘据放下,自己让侍人准备小舟,然后拉着霍去病和其他人就下池子。
他们下了池子,侍人们不放心,也驾了一艘小船亦步亦趋地跟着。
霍去病坐在船头,看霍彦费力拨拉船桨,缓缓吐出两个字,“太弱。”
霍彦听闻霍去病这般评价,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诡计得逞的笑意,“哟,嫌我划得慢,那你来试试?”。
说着,他手上动作不停,故意猛地一桨拍在水面,溅起大片水花,水珠噼里啪啦地洒落在霍去病身上。
霍去病眉头微皱,眼中却闪过一丝促狭,“那便如你所愿。”
话音刚落,他身形敏捷地站起身,接过船桨,看似随意地划动几下,小舟竟如离弦之箭般飞速前行,在密集的荷叶间灵活穿梭,惊起一群水鸟振翅高飞。卫长等一众小孩兴奋地尖叫起来,就连小刘据也叫起来,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惊喜。
不一会儿,小舟愈行愈深,便冲进了莲花最为茂密之处。
霍彦伸手想去够一朵盛开的红莲,身子却因船身晃动而有些不稳,然后悻悻地收了手,他直接递了配剑给霍去病,指着那莲花道,“阿兄,我的。”
霍去病点头。
卫少也挑花,指着不远处的另一朵道,“去病兄长,我也要!”
霍去病也点头。
他向来不拒绝自家弟弟妹妹的请求,记下了荷花的位置,荷叶密密层层,如翠盖相连。荷花或亭亭玉立,或娇羞半掩,清香萦绕。少年立身船头,手中长剑出鞘,刹那间寒光夺目。
他旋身而起,剑随心动,凌厉的剑势裹挟着风声。每一次挥剑,都带起飒飒风声。偶尔剑刃扫过荷叶,荷叶断处,清新的汁水便飞溅而出,溅落在衣袖袍角。荷花在剑影中摇曳,花瓣簌簌飘落,似粉白雪花。
霍去病旋转腾挪,身姿矫健,花瓣绕身飞舞。随着他的动作,带起湖面层层涟漪,惊得藏在荷叶下的鱼儿四散逃窜,霍彦趁机点了点水面,欣赏了一下鱼的惊恐失措。
荷叶与荷花在剑下纷纷让路,不多时,周围已被霍去病开辟出一片空间。停下剑势,霍去病环顾四周,伸手采摘那些被预定好的荷花。这些花朵茎干纤细,又被砍得要落不落,轻轻一折便入手。霍去病小心地将摘下的荷花抱在怀中,挨个分发给这群小孩子。
众小孩的目光都快闪成星星了,尤其是还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刘据,正好落入霍彦的圈套中,立志他要跟去病兄长学剑打荷花。
后来,刘据好不容易挨到长大,如愿跟他心心念念的去病兄长学剑,然后他就体会到了那句阿言兄长的那句霍去病教人,狗都不玩的含义。
去病兄长啊,不是你打一遍,我就会了。
阿言兄长,你能别跟旁边念那本三年太子,五年模拟了吗?你要是闲,去挣钱不香吗!
第64章 他是你能骗的吗?
暮秋时分,一则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消息如同鬼魅一般自淮南地起,穿梭在大汉的大街小巷。
那些话就像种子一样,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很快,整个长安城都被这劲爆的流言所充斥,街头巷尾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着齐王的丑事。从热闹的集市到各家各户的府邸后院,从达官贵人的宴会上到平民百姓的茶余饭后,人们都在窃窃私语着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自古以来,下三路的丑事,尤其是此等天家乱/伦丑事,最容易传下来。毕竟齐王殿下都亲身上阵,为广大同胞找乐子了,你不吃两口小道消息也不好吧。
流言从淮南传到长安时,神神鬼鬼,大大小小的有几十个版本,但一点都不妨碍一知半解的人们添加自已的想象构成他们笃定的现实,并振振有词的宣布出来。
戏楼里,卫少儿拉着卓文君起劲儿的聊着,司马迁在一旁支着耳朵也听得起劲儿,黑漆漆的眼睛亮得吓人,手中的笔刷刷写个不停。
他的《杂论》又有新素材了,嘿嘿。
司马迁自少时遍历史书,也曾立志序书,他的阿翁说史官的笔是用来以他们度笔下人,为古今之人禀笔直言,作序添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