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府小厨房 第257节
  这是告诉安亲王妃身边的嬷嬷,国公府上上下下,就连宫里的榴姐儿也是敬重这位小娘子的。
  安亲王妃的嬷嬷赶紧收敛了脸上的神色,恭恭敬敬地福了福身:“倒是我想差了,还是国公府体恤下人。”
  谁料老太太又摇摇头:“说是下人也不尽然,早就说了要放她出去,还想着回头把她认作我干孙女,以后也好照应。”
  老太太先前不过是有这么一个念头,可是昨儿个就已经想清楚了,林杏月是一定要好好拉拢的。
  这下子,这嬷嬷连话也说不出来,在那里噎了半天,也只说了句老太太厚道。
  就说他们安亲王府,即便是最得力的下人,也没人能叫老太太亲自开口说放出去,还收成干孙女的。
  这个厨娘可真是不简单。
  嬷嬷请完安,就被领到旁边的屋子里,先吃着茶、喝着点心。
  桌上摆着的都是林杏月先前做的各色果盘,这嬷嬷先前随王妃来求取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见过,也有新鲜头一次见的。
  嬷嬷知道这些东西都好吃得很,想着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所以也没有客气,拿起来就尝了尝。
  林杏月来到老太太这边的耳房,才知道安亲王府里来的人,说是要给那个得了厌食症的小娘子再求取些新鲜的吃食。
  林杏月进来是想问问老太太,是不是她就能回大厨房那边了。
  虽然在这里和花嬷嬷、平嬷嬷相处的也很是融洽,到底是不如在大厨房那边自在。
  一听安亲王府里来了人,只得先忙这件事情。
  想着这安娘子多少能吃些东西了,虽说每日吃的还不多,有时候吃了也会有呕吐的现象,但最起码心里那层障碍稍微克服了些。
  这就是大大的进步。
  【作者有话说】
  [绿心]
  111
  第111章
  ◎山药粥+扬州炒饭◎
  山药粥要想好吃,这山药首先得选那口感绵密、质地坚实的,最好粘液也很丰富,这样煮出来的粥才能更加香浓。
  米的选择也有讲究,最好选用上好的粳米。
  山药洗净去皮之后,要放在清水里面,省得表面发红氧化。
  煮的时候得用小火慢熬,这样粥在小火中才能慢慢熬出滋味。
  山药放进去之后,也要时不时搅拌,直到山药完全变得软烂,粥体变得浓稠。
  那边安亲王妃身边的嬷嬷吃了不少点心,听说那厨娘已然来了,在膳房给二娘子做山药粥时,就怔愣了一下。
  “只这些点心都好吃的,怎生做了那粥来?”
  大抵是嬷嬷没想到林杏月要做的吃食竟是山药粥,说话语气也冲了一些。
  这东西实在太常见了,就是他们府里才学厨艺的小娘子也能做出来。
  若安娘子能吃这些寻常吃食,他们何至于这般大费周章来国公府讨这些东西?”
  慧莺见这嬷嬷脸上神色复杂,就替林杏月辩解:“嬷嬷,别看只是粥,这做起来也是复杂的,咱们府上的娘子吃了这粥,是又开胃又健脾呢。”
  嬷嬷挤出来一抹笑:“说的也是,只是以为这娘子会做些其他吃食,倒是没想到做的是这东西。”
  “大道至简,我家林小娘子做这些,可是有缘由的。”
  这嬷嬷看出来了,国公府的人,不管是丫鬟婆子,还是上头的老太太,对这小娘子都颇有推崇,怕是今儿就算是拿出来个馒头,他们也能说出花来。
  看来回头还得同安亲王妃说上一说。
  等粥熬好之后,林杏月便盖上盖子,放在食盒里,让小丫鬟交给那嬷嬷,又让人去问问老太太,她可否要回大厨房那边。
  老太太把那嬷嬷打发走了,听慧莺说了熬粥之后的情形,才笑了两声,觉得这嬷嬷也不是个有见识的,不是非得大鱼大肉才好,她家娘子这样,反而是这些简单的东西反而好。
  “还不如我这一个小丫鬟有见识。”慧莺也凑趣。
  “她这可不是没见识,只是他们这些亲王府,一个个都高高在上惯了,从没有低头这般上门求取过东西。知道咱们家娘子做的东西顶用的时候,怕也是心不甘情不愿,恨不得咱们做好了双手奉上。”
  老太太说了这么一通,就摇摇头不再提,想到林杏月问的话,颇有些不舍。
  只是要是让林杏月一直留在膳房这边,周大娘子、大老爷他们说不得就要天天过来蹭吃蹭喝。
  老太太虽觉得他们吵架斗嘴有意思,可不想天天看见腻歪的很,想了想就道:“你回头和她说上一声,要是做了什么好的吃食,可别忘了给咱们这边院子捎带上。”
  慧莺笑着应了声,自去把这事给林杏月说了。
  花嬷嬷和平嬷嬷两个人知道了,很是不舍。
  平嬷嬷前几天又生出了把林杏月认成干女儿的心思,只是这话没说出来,就听到老太太的意思是想把她认成干孙女,这下子才是不敢说,只是拉着她的手,把这些年从宫里得来的几件体己拿出来都给了她。
  “咱们虽然没有师徒之名,你却也是把知道的都教给了咱们,这些都得收下才是。”
  林杏月看那些物件都是极好的,推辞不肯收:“这话说的,嬷嬷们也把宫里的那些做法也都教给了我,咱们这叫互相学习。你们给了我这些东西,倒是叫我以后不敢再来了。”
  说完这些,林杏月麻溜地和两个嬷嬷告别,生怕再来回推拒。
  只是走了之后还是有几分伤感,虽然都在一个府里,可以后想见到就要花费力气去找,还是有些费劲的。
  大厨房那边就不一样了,李妈妈他们早就在翘首以盼,也不知道林杏月是不是今儿回来。
  李妈妈就想让杨宏娘去打听一下,杨宏娘正和杨奶奶闹别扭,就不大想去。
  “去问我娘还不如我直接去问问月姐儿呢。”
  她这样说,大厨房里的其他人可就都好奇了,追问她到底怎么了:“前段时间不是还看到你给你娘,做了许多吃食的?”
  “是做了,可她心里面除了我哥也没别人,老是给她做那些,也没意思。”
  李妈妈见劝不动,自个儿就往外走:“我去找慧莺姑娘打听打听。”
  走到老太太房那边的时候,就见林杏月往外走,慧莺拉着她不知在说着什么话。
  李妈妈就停住了脚步,往后退了退。
  “你可要常来常往些,老太太这边你也是知道的,有时候不大好意思开口,却是想吃你做的那些东西。”
  林杏月点头应道:“姐姐放心,我知道了。”
  这些话慧莺方才已经来说了一声,大可不必再跑来说一遍,林杏月就猜着慧莺肯定还有其他的话说。
  等慧莺说完这些客套的,就开口说起来她此次过来的目的:“这话我也不知如何说出口,只是到底我和巧燕也在一个屋子里许多年,她的事我又不能不管。如今她看你能说在老太太跟前说上话,就想着托你在老太太说说情,说还想回府里走一趟。”
  林杏月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慧莺一看她这样子,赶紧就说:“你也别恼,我知道这事说出来是极不合适的,只是她这般求了我,我才想着试一试,你要是不答应,直接回绝就是。”
  林杏月和巧燕的来往并不多,只是老太太这人,她也算是看出来了,虽说看着很好说话,可要是拿定主意的事情,绝不改变。
  巧燕的事,巧燕本就一而再地拂了老太太的面子,又听说巧燕当初是不想出去,想做了大老爷的通房,这中间就又隔了大娘子和大老爷两个人,老太太能答应才怪。
  林杏月直接回绝了:“姐姐,这事我办不合适,我说来道去,不过是个做吃食的,上不得台面。”
  慧莺笑了笑,脸上看不出多少失望,反倒是有了完成事情的轻松:“那我回头同她说上一声。你记着我说的话,到时候我派了小丫鬟去找你。”
  林杏月送走了她,没多远就撞上了李妈妈。
  李妈妈方才把事情听得一清二楚,看见林杏月来,就拉着她的手,皱着眉头压低声音说:“刚才我都听见了,这慧莺是怎么回事?他们房里的事情,何苦找上你?”
  林杏月也觉得这事情不像慧莺能做出来的,即便巧燕开口让她帮忙,慧莺那边也该一口回绝的:“这里头的弯弯绕绕,咱们谁知道。”
  李妈妈也不再去想这事,亲亲热热拉着林杏月的手:“总算是回来了,咱们见天的不知有多想你。”
  “是想我,还是想我那手艺?”
  “这还用说,自然是都想的。”
  官家走之后,杨管家也放松下来,先去找了杨奶奶请安。
  他来这里也不是别的目的,是想看看还有没有那些新鲜的吃食。
  这府里都知道林杏月的手艺极好,花样又多,可也不是谁都能吃上她做的那些东西,尤其是那些点心,都精贵着呢。倒是杨宏娘偶尔会做了给杨奶奶送一些来。
  杨奶奶看见他来,先念叨了几句,不过见他这段时间比以往消瘦了几分,也知道他辛苦,念叨了几句就闭了嘴。
  “娘,姐姐最近是怎么回事,一直没给送来吃食?”
  杨管家扫了一圈,没看到自个儿要找的东西,颇有些失望。
  杨奶奶也觉得杨宏娘这段时间不像之前那样总是过来,只是嘴上不承认,推脱着说:“那个林小娘子一直在老太太这边的膳房,她们又没学做新花样,今儿给其他府里做吃食,根本顾不上。”
  杨管家怅然若失:“上次吃的那几个味道都是极好的,还以为能再吃着。”
  一听说儿子想吃,杨奶奶立刻坐不住了:“我这就让人去问问,让她赶紧给做一些出来。”
  杨管家点点头,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就在杨奶奶这里边喝茶水边等着。
  原以为最多一个时辰左右,东西也应该送过来了,可是信是送过去了,东西迟迟不见。
  杨奶奶坐不住,怕儿子等的时间长了,又派了一个小丫鬟过去问。
  这次小丫鬟直接回来说了杨宏娘让转达的话:“这几日忙,顾不上,怕是得等哪天得空了才能做了。”
  一句话就把他们两个给打发了。
  杨奶奶自觉失了面子,这女儿从前可一直过来巴结她,说软和话的诶:“真是翅膀硬了,不是求着我给她擦屁股的时候了。”
  杨管家心里失望,也觉得该让杨宏娘得上几分教训,说了几句就走了。
  林杏月把这事看了个来龙去脉,往杨宏娘那边看了好几眼,见她像是没事的人一般,继续在那边跟着学做东西。
  柳娘子就在一旁笑着说:“这不是那句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这一走好多天,是不是发现咱们都变了?”
  林杏月回嘴:“别以为我没听出来,你这张嘴闭嘴都是嫌我去了好多天了。”
  柳娘子大方点头:“是嘞,你这一去,咱们大厨房吃东西的人也少了不少,可让咱们知道当时小厨房的那些人是如何不乐意你来的了。”
  林杏月一回来,何娘子那边就点了饭,说是昌哥儿近日有些火大,吃东西都不利索。
  林杏月就打算做一份扬州炒饭来。
  这扬州炒饭相传源于碎金饭,炒出来之后颜色很好看:白的米饭、黄的鸡子、红的火腿、绿的青豆。
  做这个就需要家里早就腌制好的火腿,上次宋石头和徐叔出门的时候带了些,留着路上吃,左右也放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