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第46节
  常芳看得出来,她们还是被吓到了,平时什么都不怕的警察,因为一群孩子在悬崖边上,想要挖药材,被吓到脸色惨白。
  便是这个时候常芳才慢慢的理解到——
  原来这种环境很危险,原来大人应该像这样担心孩子才对。
  她无法避免地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想起了在自己过去生活中出现的那些大人们。
  过去,她总觉得脾气好,说话温和的二姨对她最好,大姨和三姑,两个人都喜欢骂她,对她不好。
  可现在,她想起了更多的事情。
  其实最喜欢骂她,骂她妈,骂她爸,骂她奶奶,全家一个都没有落下的三姑,可能才是对她最好的人。
  三姑本来就讨厌她的爷爷奶奶,也讨厌她爸妈,可她还是在大姨二姨都不要她的时候把她收下了。
  读书这件事,也是三姑顶着三姑父的骂声,把她送去村校读了书。
  还有后面她要回大姨家,三姑也送了她。
  大姨养自己时间最久,不管怎么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二姨就算了,常芳现在是想明白了,就算自己那个时候不去二姨家,二姨的大儿子依旧会带着小儿子去池塘捞螺蛳,人还是会死,那个时候村子里肯定会说是大儿子害死了弟弟,现在她帮大表哥背了这个罪名,那她就不再想对二姨好了。
  这种迟来的感受,让她心里很希望能够对三姑好一点,她想要让三姑明白,对她好是有回报的,让三姑庆幸当初对她好。她心里隐隐也存着一种报复心理,想让人当初对她不好的人后悔,后悔没有对她好。
  常芳的钱看得不紧,就像第一次挣了钱,她就能拿钱给妹妹上幼儿园,平时妹妹每天还有一毛钱的零花钱。
  于是,下一次上去的时候,常芳给大姨和三姑家一家背了一块五花肉,大刀切出来的猪肉,肉肥皮厚。
  “三姑——”常芳到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三姑也从山坡上回来了。
  三姑这段时间脾气好一些了,也许是她心里的仇恨找到了真正的出口,当她冲着她的母亲问出那些心里话时,她的仇恨就得到了宣泄,于是她不再向着自己的孩子发脾气。
  她慢慢地开始意识到,过去对常芳的抱怨,对常芳的看不惯,来源于她讨厌弟弟弟妹这两个人。
  可人要体面,不能撕破脸,所以她对她们的不满就一直压着,最后全部都倒给了常芳。
  她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又去了一趟娘家,把弟弟骂了一遍,心里头舒坦多了。
  现在看到常芳,她整个人果然平和了很多,也不会觉得不舒服了。
  过去,无论骂多少次常芳,都没有这个效果,而且那个时候骂得越多越狠,她好像心里的愤怒就越多。
  “三姑,我给你送点肉来。”常芳一边说一边放下背篓,道:“今天赶场天,正好杀猪匠杀了猪。”
  她像个大人一样,开始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尽管还有些不熟练,可她感觉到很舒服。
  隔壁邻居一直在看呢,看这个被警察带走了的女娃。
  这个村子有好几个孩子会给常芳提供药材,可这里的大人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于是大家只知道常芳经常跟着警察去几个村子,并不知道她现在在做什么。
  大家其实也没有指望她能做什么,毕竟在大家印象里,她还是那个被父母送走,在几个亲戚家轮流寄宿的可怜女娃。
  现在见常芳回来了,这姑娘好像变化不小。
  “你那个侄女来做什么?”
  “给我送猪肉。”
  “乖乖,这么大一块猪肉,要不少钱吧,她哪儿来的钱?”
  “她哪有什么大钱,就是小孩子过家家,挣了一点钱,这个肉我给她熏着,等后面再给她。”
  邻居听了直咋舌,看不出来,以前常芳在这里的时候,就是个锯了嘴的葫芦,现在居然有钱买肉了。
  稀奇了!
  另一边,云松一行人又在三人会议。
  “花京说得没错,没有看到她,她的事情在同林镇可能用处不大。”佟锦说道。
  “同林镇自己也有自己的人才宝库,要不然直接从自己这里选?”
  不见兔子不撒鹰。
  唐朝道:“其实咱们也有一个非常好的人选。”
  她没有直接说,但云松知道对方说的是常芳。
  常芳,没有户口,现在挣了钱,还把妹妹送去幼儿园读书,又是在同林镇村子里里长大。
  云松摇头:“大规模传播常芳的事情,对常芳并不是好事。”
  云松考虑过后,决定还是宣传雨兰镇这位人物,她削弱故事中比较复杂的部分,比如说学校相关的东西,强化这个事情中大家熟悉的那部分。
  比如说,老师和校长去学生家里接人。
  要知道,同林镇这个初中,以前是雨兰镇,同林镇和隔壁百合镇共用,导致学校在这里的话语权非常大,而且有一段时间的校长非常看重升学率,为了让升学率好看,那个时期,很多末位的学生会被要求休学转学,或者降级,所以同林镇很多学生家长都吃过这种苦。
  传播中,把学校老师和校长到家里接孩子去读书,放在一开始,吸引人的注意。
  后续重点则是她们家因为出了这个大学生而得到了多少好处。
  自然不是自己去乡下宣传,现在几个村子对她们敌意太大了,她们去说,人家防备心太重,自然不会当一回事。
  现在田里地里的活并不多,正是农闲时节,这个时节大家都要去山里打柴,准备过冬的柴火。
  通常这种时候,妇女们都是成群结队,一边打柴,一边说点新鲜事。
  这些事情就正好能用上。
  没过多久,几个村子都知道了雨兰镇这位改变全家生活的女娃。
  云松原本在想如何把隔壁镇的陌生人家的故事深入到大家的生活中。
  却不想,她们开了一个头,村子里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有了新的方向。
  村子里并非所有人都在生儿子,也有一些人生了两个女娃后就不生了,或者是生了四五个女儿,不想生了。
  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这样的事情,本身就能够安抚到她们的情绪。
  于是,自己家女孩子能读书的,就会跟人说这个故事。
  自己家孩子读书不行的,心里也不甘啊,怎么全村子人都开始做这种美梦了,就她们没有是吧?
  那不行。
  而这个时候,正好是常芳给自己的三姑送猪肉,大家才意识到,常芳……这个姑娘不得了啊。
  那个雨兰镇的女娃,大家都没有见过,可常芳不一样,这个娃儿从小就出名,从小不是在大姨就是在二姨三姑家,那个时候村子里面有些好事的人就会故意去问她“你妈老汉是哪个?”
  那个时候,这个娃儿还小,大家一问,她就会傻呼呼地说:“不能说,我妈说了,这件事不要说出去,要不然会被老虎拖走,你们也不要说了。”
  后来长大了,就只看到她低着头干活,听说她这么大了,还是没有户口,准备找个婆家,由婆家给她上户口。
  明面上大家不说,私下里还是很同情她,没有想到这个娃儿她居然去做生意了,而且还有声有色的。
  于是,家里孩子读书不行的,就有了新的对标。
  “也不只是读书这一条路,张家那个不给上户口的常芳,也没有读过两年书,现在在做生意了,不仅把自己妹妹送到镇上幼儿园读书,还给自己的姑姨买了猪肉。”
  “说起来,她好像只给她三姑和大姨送了猪肉吧?”
  “这要怪就怪她自己爹妈不当人,这么好的闺女,要是好好养着,说不一定就跟雨兰镇那个女娃一样了。”
  这些在打柴的时候,做胡豆瓣酱的时候,流传在大人们嘴里的话,也被孩子们听进了心里。
  于是,同林镇家里不上户口的女娃子现在吵架又有了新的攻击方式了——
  “你们等着,等我有了钱,我一分钱都不会给你们!”
  像常芳那样!
  第49章
  同林镇这一 代的女娃本身就和常芳的三姑那一代不一样。
  村子里好多人家外面的墙上就是明晃晃地喷着“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
  村子里也有不少跟着国家走的村民,能够顶住外界的压力,只剩一个女儿或者就两个女儿。
  比如说三里村的女孩们就都知道梅家有个梅悦,她们家就她一个女娃。
  老麻村的女娃们则是知道河坝上面那户人家,家里只有两个女儿,但送两个女儿都读书。
  这些人,在村子里大人口中就是“不晓得她们在想什么?以后女儿大了,嫁人了怎么办?”“招上门女婿也不好,毕竟女婿只是半个儿子,半个儿子哪有自己儿子贴心。”“等他们老了就晓得厉害了。”
  这些话,自然不会避着家里的孩子,可这些话,听在家里那个为了追生儿子而超生下来没有户口的女孩耳里,会完全变了样——
  有人能够不追儿子,对女儿也很好。哪怕被人这样说,依旧对女儿好。
  尤其是这些人就在自己村子里,每天都能看到,能看到人家去山里打柴,父母背篓里有一个带盖的搪瓷茶杯,她们这些半大的娃儿在打柴的时候喜欢摘桑葚,人家父母也跟着摘,说是家里娃儿喜欢。
  她们割猪草回家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放学回家和她们差不多大的女娃正在拿着勺子吃茶杯里的桑葚。
  这怎么能不让人羡慕?
  “要是我能遇到那种父母就好了。”“为什么我爸妈不能像那样呢?”
  当大人们不断地说着“你要让着弟弟,要不是为了生你弟弟,怎么可能生你?”的时候,这一代女娃和上一代的选择就不一样了,这一代就会选择在心里埋怨父母。
  ——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能像梅悦的父母那样呢?为什么一定要追生儿子呢?那些没有追生儿子的人家,也不是过不下去啊?而且自己干的活比弟弟多得多,凭什么就觉得女儿没有用?
  那些爱女儿的家庭,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也给村子里其他女孩提供了一个生命的落脚点。
  而现在,大人们开始说着雨兰镇的故事,说着常芳的故事,一小部分大人回到自己家,看着家里这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原本只想考这个儿子,现在想想别人家,不免心里头也有了一些想法。
  这种家庭的孩子们年纪都小,于是就有想法,看看送去读书,能不能撞个大运。
  而另一部分大人则不一样,家里超生的女儿都十几岁了,读书也不行,人还死犟死犟。
  大人们便教育这种半大的孩子:“看看别人家的娃儿,都是吃饭长大的,怎么就这么争气?再看看你们,没一个省心的。”
  家里女娃长这么大,会自然而然地把雨兰镇的花京带入到村子里那些读过书的女孩身上,说道:“那是她家里愿意供她读书啊,要是她读不了书,她肯定就没有那么钱了。”
  “常芳也没有读书,现在也有出息。”
  “常芳姐姐是我的榜样,现在有出息,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有出息,她爹妈肯定后悔死了,常芳姐姐有出息了也不管她爹妈,因为她爹妈不让她读书,不养她,对她不好,所以她不管她们。”
  这话换来了一顿打。
  打完了以后,父母也只能得到:“你们对我不好,户口不给我上,读书也不让我读,今天早上弟弟有鸡蛋,我连鸡蛋都没有!我以后有出息了,我绝对不会管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