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第45节
  光是命数这些肯定不够。
  这一代当家做主的村民,长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是国家困难时期,村子里的人的上升渠道太小了,去城里工厂打工都得要介绍信。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命里就是这样一辈子了,也接受自己的下一代这辈子都是在村子里。
  云松编的这些命数相关的东西,对孩子影响肯定更大,但大人们估计还需要下一剂猛药。
  如果只是说命数好,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估计很难撼动那些陈旧的思想。
  要怎样让这些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要直接看到了别人获利了,人们对于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人获利感触会更大,因为会给人一种他家里可以,那我家里也可以。
  晚饭的时候,云松三个人去教师食堂打饭,和初中老师们一起吃饭,聊起来这件事。
  “有没有那种家里条件不好,最后自己上了光荣榜的女学生?”超生未上户口的,多是女娃。
  同林镇初中的前身是私塾学校,后来变成了镇初中,两边的百合镇和雨兰镇的孩子都是过来读初中,学生太多,教师不够,导致进校成绩不错的一群孩子,进入初中后很难和城里的高中竞争,可无论怎样的环境,都会有强者冒头出来。
  学校外面墙上贴着的光荣榜便是这些年考上一流大学的学生。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这种穷地方的女娃们,无论多困难的环境,一定有女娃能冲出来。
  “你们要听这个啊,我给你说一个,绝对够格,那上面排第一的那个女娃子,雨兰镇那边考过来的,当年她不来读初中,还是我和校长去她家里接的,这个娃儿啊!”老师说起来整个人眉飞色舞。
  作为教师,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得遇天才而教之,这种学生,遇到一个,真的能吹一辈子。
  更快乐的事情是这个天才还是自己一手挖出来的。
  “当时是我催着校长过去,因为这个孩子不是雨兰镇的镇上小学出来的,她是雨兰镇一个村校出来,那地方穷得很,村校一般就一个老师,教全科,就只是让村子里的孩子们认个字,她字还丑,但她是雨兰镇那边的第一名,加上同林镇也是第三名,前两名都是同林镇初中附属小学的学生,可不要小瞧这个第三名,这个孩子的扣分全在语文,一方面是字真的太丑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里有些东西孩子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智商补不了,她数学是满分,我当时一看就觉得这个孩子绝对是天才,开学后,她没来报道,我立马就催着校长过去请。”
  可能是因为孩子是雨兰镇的人,同林镇这边不够了解她的家庭背景,几乎每一代学生都知道这个传奇,可在镇上没有大规模传播开。
  云松听着这个女孩子的故事,心里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迷信,利益,两剂药,双管齐下。
  第47章
  十五年前,雨兰镇的大水潭上面有了一户人家,家里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和三女儿符合政策,上了户口,老二和老四都没有户口。
  村子里其他孩子送去村校读书的时候,家里的大女儿也被送去村校读书,可孩子是真累,每天要去村校读书,中午翻几座山回来煮红薯饭吃,吃了饭,要再翻几座山去上下午的课,放学后还要割猪草割牛草。
  三年级的时候,老大终于累垮了,她往猪草堆里一倒:“太累了,我不读了。”
  “你也是不识好,有书还不愿意去读!再怎么说也要把这学期读完,钱都已经给了。”她妈舍不得那个钱,又拉不下面子去退钱。
  大姐一想,还要继续吃这种苦,整个人就抹眼泪,这个时候,正好二妹进门,二妹是那种很闷的性格,平时看蚂蚁都能看一两个小时。
  “二妹去替我读吧,二妹总要认字。”村校管得不严,本来就有两姐妹轮着来上课的例子。
  以后,她和二妹妹用一个户口读书,这样一来,后面三妹妹和四妹妹可以用一个户口读书。
  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二妹也不反对,她依旧闷闷的,第二天就去了学校,让人怀疑她可能什么都学不懂,尤其是第一天回来的时候,她写的字跟鬼画符差不多。
  大姐也没当一回事,反正也就是去学校认个字,不要浪费一学期的学费。
  大姐现在每天只需要干农活,不需要去学校了,比以前轻松多了。
  期末考试的那天,二妹妹和往常一样回来,依旧不怎么说话,也没说考试的事情。
  直到第三天,大姐出门遇到了学校老师,这才才知道,二妹妹期末考试考了班上第三名。
  “我先改了语文卷子,你妹妹刚及格。”村校的老师姓刘,刘老师说起来都忍不住感叹:“那个字太丑了。”
  “刘老师,刚及格就班上第三啊?”大姐好惊讶,她以前也是刚及格的成绩,早知道不走了。
  刘老师说道:“然后我改了数学卷子,你妹妹满分。我回去又看了一遍语文卷子。”
  这才发现她这个字写的有点丑,第一遍看的时候没认真看,直接打了叉,现在认真一看,很多地方都是对的,于是重新改了分数。
  总分就变成了第三名。
  “你妹妹比你能干,是个能读书的,你让你爸妈送一下你妹妹读书。”
  大姐自己去读过书,自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她当初一年级期末数学都没有考满分,妹妹还不是从一年级开始读,她是满分。
  那妹妹真的很能读书了。
  她们家有一个能读书的了?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于是,家里读书的名额就给了二妹妹,因为没有户口,所以一直用的就是大姐的户口。
  现在,同林镇初中的老师回忆起来,都能想起当时她知道这个孩子三年级才入学的震惊。
  “她话很少,但真的是……文曲星下凡的程度,中考的时候,她考到了我们平城前二,第一比她高两分,但第一的裸分没有她高,第一是有独生子女的10分。因为这个原因,她没有拿到中考状元,我们现在还在觉得可惜。”那是同林镇初中距离中考状元最近的一次,平城城里和乡镇的教育资源差距太大了,尤其是她们这种镇上,很多学生回家还得干农活,也正是因为这种差距,冒出了一个这样的学生才引人注目,当时整个平城都在说这个乡镇初中冒出来的第二名。
  “好在,当时平城几个高中都是出钱要她,具体多少钱没有公布,但肯定不是小数,最后是一中那边最聪明,不仅给钱,还包了她高中三年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
  “我们初中也在等她高考,她高考发挥也很稳定,直接去了清华。”
  反正在老师心目中,她是样样好。
  “她对家里人非常好,她中考后有了钱,让她姐姐去读了专科,现在在雨兰镇那边的镇卫生所里当收费员,两个妹妹都读了书,她们家里有电话电视机,全都是她买的。”
  “我听说,就是因为这件事,雨兰镇那边超生严重,但她们的黑户口没有同林镇多,女孩子入学率也比我们这边高。”
  “不对啊,她是同林镇初中考出去的,在这边待的时间也有三年,怎么对同林镇影响不大?”佟锦有些奇怪。
  “可能是同林镇这边的人没见过她的成长环境。”老师说道。
  人们渴求的东西永远都是身边能看到的,大家都知道城里人过得好,可谁也不会觉得自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可这家人不一样啊!
  老的一辈见过这家人的这对父母的过去,要知道,这两个人,一个年轻的时候跟个二流子一样,到处逗猫惹狗,从小就被父母追着打,娶媳妇儿都差点娶不到,另一个跟人吵架,吵得十村八店没有一个不知道她的泼辣。
  她们怎么养孩子的,大家也看在眼里,这两口子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了,两个人都不勤快,干活也不麻利,所以倒也不吵架,就是孩子吃苦。
  家里经常缺粮食,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那个时候,包谷还没有成熟,红薯还只是秧秧,锅子里实在是没有吃的。
  于是这两口子就把屋头留种的洋芋种拿出来,洋芋上都长了手指长的芽子了,还是弄给娃儿吃。
  下午的时候,大家砍柴回来,从他们家门口路过,就看到这四个娃儿中了毒,在家门口坐了一排排,然后低下头,开始流清口水,很快就倒在了家门口,像四只中了毒的可怜鸭子。那两口子则是中毒倒在家里
  大家赶紧把她们送去卫生所,卫生所安排催吐,这才慢慢地缓过来。
  真的,哪怕是现在这家人风光了,很多人脑海里都依旧保留着这一幕。
  村子里不少人都看不惯她们把娃儿养成这个样子!当时就有一些人给她们送了一些包谷面。
  再说说这个考上大学的女娃子,村子里哪个没见过她大冬天光着个脚杆,去油菜地里掰油菜叶子,谁没见过她和她姐姐偷吃家里的梨儿,最后两个娃儿跪在门口挨打?
  怎么就成了文曲星下凡了?要是文曲星下凡是这个样子,那自己家里的也有可能吧?
  这孩子,真的,左看看右看看,感觉跟村子里其他女娃子差不多。
  而且一开始都不准备让她读书,要是那个时候,她大姐没有说让这个娃儿去读书呢?
  现在,这家人硬是出了一个大学生,然后全家人过得都好了起来,这两口子家里牵了电话线,人腰杆也硬了起来,村子里谁要和外面打工的家人联系,都要去他家打电话。
  电话是二姑娘买的,话费也是她给,她说要感谢村子里的人在她小时候的帮忙,所以打电话接电话都不要钱,这两口子倒也听话,不要大家的钱。
  两口子也不缺钱了,一到赶集日,两口子还要去买猪肉买水果,经常是拿背篓背,什么香蕉苹果,饼干糖果,要多少有多少,人也大方,村子里其他娃儿去她们家,都会给点饼干糖果。
  她们说起来就说二女儿争气,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供二女儿读书,多有眼光。
  大家嘴上都是敷衍着说:“是啊是啊,还是你们有眼光,你们命好啊!”
  实际上,谁心里能平衡?凭什么啊!他家什么情况,别人不知道,大家伙不是看在眼里吗?
  谁看自己家的娃,能不想一下自己家里会不会也有这么一个娃儿?但被自己耽搁了?
  这些年影响下来,雨兰镇因为这个孩子,无论是超生还是非超生,基本上都要去读书。
  读书的女娃子基数一大,能读书的立马就会被筛选出来。
  尽管没有再出现像花京那样的学生,可对于这个地方来说,考上初中是一次荣耀,考上高中又是一次荣耀,最后只要以后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也算是一种改变命运了。
  雨兰镇原本没有自己的初中,都要往同林镇这边考,这些年考过来的学生越来越多,雨兰镇也有自己自己的初中了。
  同林镇人对这家人不够了解,只知道同林镇初中曾经出过一个天才学生,可谁也没有亲眼见过,只觉得这个孩子肯定是可遇不可求,跟普通的孩子不一样。她们家的家长肯定也和普通人不一样。
  谁也不会觉得自己孩子能和这个孩子一样,也不会拿自己和这家父母比较。
  自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云松给当事人打了电话,说了自己这边的情况,想要借用一下她的事迹。
  那头的人并不像大家说的那样沉默寡言,轻笑道:“用吧。我愿意我爸妈拿我来炫耀也是这个原因。”
  “不过,你们在同林镇,用的效果可能没有那么好,毕竟你们镇上的人不认识我爸妈,大家不会产生那种他们那样的人都可以过上好日子,我家为什么不行的想法。”
  云松琢磨着,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
  第48章
  警察们忙活警察们的事情,常芳依旧在忙活自己的事情。
  她和妹妹住在初中的宿舍,妹妹白天在幼儿园,下午她从山里回来,顺带就接回了妹妹,周末两天,她带着妹妹上山,便放在猫头山的老婆婆家,老婆婆短暂地做了幼儿园老师的代班。
  常芳本身也只有十七岁,人生经验来源于寄住的亲戚们和村子里的众人,她并没有学习做生意的经历,
  于是,在最开始,她就是哪些药材贵,哪些药材多,她在镇上的药店里认识了,回到村子里,就去教村子里的孩子们,让她们赶紧去挖。
  平常大家上山下河,挖地砍柴,哪一样都和挖药材差不多。
  那个时候,她并没有想太多,毕竟在她的成长环境里,没有危险这个概念。
  她大姨家,二姨家,三姑家,住在三个不同的村子,十岁的时候,她就需要自己一个人搬家,那个时候,从大姨家过来,要翻过一座山,那里有悬崖,那个时候,她很喜欢站在悬崖边上,去看崖边的一棵野百合。
  她脑海里并不觉得危险,反而每次都觉得很刺激很开心,直到前天,她和警察们一起上去,村子里一大群孩子为了扒岩姜要去悬崖上采,她当时只是敏锐地感觉到不太好,赶紧说了扒岩姜不收了。
  她时刻注意着警察,担心自己会因为这件事被警察嫌弃,结果,她就注意到,三个警察的脸色一直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