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想必是太上还念着旧,想让陛下放过咱们家,也不一定呢!”
放过?
怎么可能……
贾王史薛一家子都没放过,还有镇国公、理国公等等数家,甚至连愉亲王都打断了手足……
贾元春用厚厚的被子紧紧地裹住自已,微阖的双目眼皮乱颤,浑身发冷。
她知道自已一得到消息就应该脱簪待罪,更知道自已最好将一切知道的过往秘辛都出首上报……
可是她心底总是存着侥幸——皇帝既然连宝玉这样的男丁都不打算怪罪,更何况是自已这个曾经的枕边人?
——三妹妹和林妹妹在太极宫奉承了那么久,总该起点作用吧?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她本想就这样龟缩着、等待着,看看事情能不能出现转机,可谁知道,忽然冒出来这么一桩。
铁网山,行宫。
那不是往日打猎的地方么?
天寒地冻的,去哪里做什么?
总不能真的是去过元宵节罢?!
元春怀着满心忐忑,到底还是听了抱琴的话,敷着双眼,倒下小睡。
至于东宫的太子妃,亦是两眼一摸黑,百思不得其解着预备了行装。
冬夜黑沉,窗外北风凛冽。各种缝隙里嗖响的哨音,多多少少还是能钻进太子妃的耳朵里。
太子妃睡不着,眼睛直瞪瞪地盯着帐子顶上的百子嬉春图纹,许久,才小声问帐外值夜的心腹宫女:
“你说,怎么不昨天出发?”
宫女打了个呵欠:“昨天太上和太子心血来潮一走了之,谁来得及追啊?”
“那今儿白天怎么不张罗?”太子妃心里不妥的感觉越来越重。
宫女越发困倦,迷迷糊糊的:“自是早就定了今儿要抄那十来座府邸,所以才走不开。
“娘娘,睡吧,丑时便要起身,一路上还要服侍太后、应酬那个罪臣家的贵妃,精神短了可不行……”
太子妃嗯了一声,可还是睡不着,迟疑了一瞬,低声又问:“可若是无事,为什么带贵妃不带皇后,带义敏县主却不带昭庆郡主?
“皇后娘娘对延嘉殿那二位一向严防死守,尤其看昭庆郡主不顺眼。如今独独把她两个留下,岂不是要打起来?
“……”
账外宫女的鼻息已经绵长。
太子妃翻了个身,忍不住自言自语:“听说还带了二皇子……
“可既然带了皇子,便应该把皇子们都带上,如何只带了一位?三皇子、四皇子又没听说病了……
“还有,既然是出门过节,好歹身边应该带着些应景凑趣的词臣,可是一个翰林都没听说带了……”
念到这最后一句时,猛地坐了起来!
对啊!
为什么一个文臣都没带!?
武将里近日最得宠的、禁卫大将军冯唐,竟也留下了!
帐外的宫女被她这猛然的动作惊醒,忙也坐起来,帐子揭了一条缝:“娘娘,怎么了?”
“我问你,这几日可有文臣出京?”太子妃满面凝重。
宫女想了想,点头道:“今儿一早,听说太上和陛下新爱上的那个曹谕,就是吏部曹讽的幼弟,新科的进士,他出京了。”
哦,这一个顶仨。
果然就是出去过节的……
太子妃的精神终于松懈下来,倒回了床上,揉揉眼:“罢了,睡吧。”
宫女露出笑容:“这才是正经!”
太极宫和大明宫,不知多少宫室,都在重复着相似的对话。
丑时三刻,太极宫和大明宫都有了动静,梳洗、参茶、紫姜、一两口粥品点心。
寅时,所有人都集中到了太极宫门口,仪仗排开,趁着天色仍黑,太后携太子妃、贵妃贾氏、义敏县主,并贴身掌事姑姑孟氏、宫女紫鹃、雪鸦,离开了京城。
黛玉带着冯唐、司徒盛、陶翰、楚刈,一直送到城门口,才被强令回宫。
直到太后仪仗过完,城门才算正式开了。
却说黛玉一行,刚回到太极宫门口,便有禁卫迎上来,低声禀报:“东王听说九府查抄,要见陛下,听说陛下出京,便要见主事之人。
“小人们正急着请郡主示下,您看是请智通大师、敦诚亲王、曹大人哪位过去,还是您亲自去瞧一眼?”
黛玉叹气,叫了司徒盛一声:“看来,忠勤县公是把陛下赐我金牌之事,这么急着便散出去了?”
司徒盛摸了摸鼻子,没敢吭声。
想起昭明帝临别说的“得东王之助便能稳守京城”,黛玉在马车里坐直了,细声细气:
“罢了,我去见他。”
第438章
东平郡王虽然一向身强体壮,但毕竟年事已高,这一盏毒酒,直直要了他半条命去。
亏得太医院何医正还存着他当年的解药,就这么着,仍旧断断续续地一时昏迷一时清醒,足足地躺了十天。
直到初十的午间,外头来来往往的宫人,一句“这不就是把四王八公都抄尽了”,终于彻底惊醒了东平郡王。
起身,喝粥水,吃药,然后就要请见昭明帝。
敦诚亲王亲自过来,先清楚明白地告诉他:“致命的药,在西王身上搜出来一个纸包,里头已经空了。”
东王呆若木鸡。
接着敦诚亲王再告诉他:“北府早抄了,西府查封,如今唯有东府和南府仍旧如常。
“南安王一家都是有眼色的,如今虽然风波未及,却也阖家闭门,不进不出。连后巷仆从们的住处,都一片死寂。”
东王塌了肩,苦笑一声:“老霍一家子都是老实人,往年间跟我最好。
“先废太子……那时,金家就想拉着水家和老霍跟我打擂台。只是我再也想不到,他们能疯魔成这样。”
敦诚再告诉他:“陛下可能想让西王跟您当面对质之后,再决定二位的去留。”
“那好。来吧。我现在就可以。”东王极为坦然。
可敦诚出去了半天,却只命人传回来一个消息:“再等等。”
东王刚开始还能安稳地吃药吃饭,可红日西沉、夜深人静了,皇帝还没有传人,而敦诚也再不出现,东王开始焦躁。
“服侍”他的内侍们拿了“陛下忙”“各家都闹得很”“宫里不少人也吵着求情”等等借口拖延。
东王好容易捱到四更天,忽然又有人来说:“陛下奉太后,携太子妃、贵妃,还带上了二皇子,去追太上、太子,往行宫去过元宵了!”
众人都只是啧啧称奇:
“那帮被抄了的家伙到底是做了什么,把皇上和太上恶心得连京城都不待了?”
“也未必。不是还把贵妃带上了?都没带皇后娘娘呢!”
“那都走了京城留给谁?自是皇后娘娘带着三、四、七皇子镇朝啊!总不能让贵妃镇朝吧?她一个罪臣之女!”
“皇后娘娘顶多镇宫,镇朝还是得宗室亲王和朝廷重臣!”
“愉王关起来了,忠顺王也禁足,宗室还有谁?敦王啊?!”
东王静静地躺在床上,却把外头的纷纷议论都听进了耳朵里。
消息在心里慢慢地转了一圈,东王的神情渐渐凝重起来,翻身而起,立即便催他们去找敦诚亲王,又断言:
“陛下必定不会把镇朝之事交给皇后,如今究竟是哪位做主,你们马上给我请了来!我有要事相商!”
眼巴巴等了小半个时辰,林黛玉才带着冯唐、司徒盛、陶翰和楚刈坐着车来到了他所住的院外。
院子虽小,五脏俱全。东王西王住在正房的东西两间,耳房拿来熬药,“照看”的太医内侍则暂住两厢房。
如今林黛玉一行人进来,内侍和太医都有些茫然。司徒盛上前介绍了人,太医和内侍都好奇地想看清楚林黛玉的模样,却被楚刈冷冷一眼瞪了开去。
进了正房屋门,司徒盛往东边指:“东王在这边。”又朝西边抬抬下巴,“西王在那边。”
黛玉颔首:“请二位王爷出来罢。”
自已却在案前站定,转过身来,面对屋门。
两边门帘挑开,须发皆白、高大铿锵的东王,和目光闪烁、假装虚弱的西王,一个快步、一个磨蹭着,走了出来。
陶翰和楚刈分别站到了黛玉两侧身后。而冯唐则对于二王投过来的目光视而不见,站在门口,扶定了自已腰间的长剑,面无表情。
唯有司徒盛,躲到耳房,歇脚听热闹。
陶翰见二王一脸轻慢地略过黛玉,眉心狠狠一皱,冷哼高喝:“陛下口谕,东平郡王穆莳、西宁郡王金祈,跪听!”
跪听?
二王的眉心都拧了起来。
但东王利落得多,转向黛玉,撩袍单膝跪倒:“臣,穆莳在!”
西王这才慢慢吞吞地也跪了下去:“臣,金祈。”
黛玉也不看他们,只目视前方,漫声开口:“皇上口谕:朕北狩期间,汝二人之事委与昭庆郡主。
放过?
怎么可能……
贾王史薛一家子都没放过,还有镇国公、理国公等等数家,甚至连愉亲王都打断了手足……
贾元春用厚厚的被子紧紧地裹住自已,微阖的双目眼皮乱颤,浑身发冷。
她知道自已一得到消息就应该脱簪待罪,更知道自已最好将一切知道的过往秘辛都出首上报……
可是她心底总是存着侥幸——皇帝既然连宝玉这样的男丁都不打算怪罪,更何况是自已这个曾经的枕边人?
——三妹妹和林妹妹在太极宫奉承了那么久,总该起点作用吧?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她本想就这样龟缩着、等待着,看看事情能不能出现转机,可谁知道,忽然冒出来这么一桩。
铁网山,行宫。
那不是往日打猎的地方么?
天寒地冻的,去哪里做什么?
总不能真的是去过元宵节罢?!
元春怀着满心忐忑,到底还是听了抱琴的话,敷着双眼,倒下小睡。
至于东宫的太子妃,亦是两眼一摸黑,百思不得其解着预备了行装。
冬夜黑沉,窗外北风凛冽。各种缝隙里嗖响的哨音,多多少少还是能钻进太子妃的耳朵里。
太子妃睡不着,眼睛直瞪瞪地盯着帐子顶上的百子嬉春图纹,许久,才小声问帐外值夜的心腹宫女:
“你说,怎么不昨天出发?”
宫女打了个呵欠:“昨天太上和太子心血来潮一走了之,谁来得及追啊?”
“那今儿白天怎么不张罗?”太子妃心里不妥的感觉越来越重。
宫女越发困倦,迷迷糊糊的:“自是早就定了今儿要抄那十来座府邸,所以才走不开。
“娘娘,睡吧,丑时便要起身,一路上还要服侍太后、应酬那个罪臣家的贵妃,精神短了可不行……”
太子妃嗯了一声,可还是睡不着,迟疑了一瞬,低声又问:“可若是无事,为什么带贵妃不带皇后,带义敏县主却不带昭庆郡主?
“皇后娘娘对延嘉殿那二位一向严防死守,尤其看昭庆郡主不顺眼。如今独独把她两个留下,岂不是要打起来?
“……”
账外宫女的鼻息已经绵长。
太子妃翻了个身,忍不住自言自语:“听说还带了二皇子……
“可既然带了皇子,便应该把皇子们都带上,如何只带了一位?三皇子、四皇子又没听说病了……
“还有,既然是出门过节,好歹身边应该带着些应景凑趣的词臣,可是一个翰林都没听说带了……”
念到这最后一句时,猛地坐了起来!
对啊!
为什么一个文臣都没带!?
武将里近日最得宠的、禁卫大将军冯唐,竟也留下了!
帐外的宫女被她这猛然的动作惊醒,忙也坐起来,帐子揭了一条缝:“娘娘,怎么了?”
“我问你,这几日可有文臣出京?”太子妃满面凝重。
宫女想了想,点头道:“今儿一早,听说太上和陛下新爱上的那个曹谕,就是吏部曹讽的幼弟,新科的进士,他出京了。”
哦,这一个顶仨。
果然就是出去过节的……
太子妃的精神终于松懈下来,倒回了床上,揉揉眼:“罢了,睡吧。”
宫女露出笑容:“这才是正经!”
太极宫和大明宫,不知多少宫室,都在重复着相似的对话。
丑时三刻,太极宫和大明宫都有了动静,梳洗、参茶、紫姜、一两口粥品点心。
寅时,所有人都集中到了太极宫门口,仪仗排开,趁着天色仍黑,太后携太子妃、贵妃贾氏、义敏县主,并贴身掌事姑姑孟氏、宫女紫鹃、雪鸦,离开了京城。
黛玉带着冯唐、司徒盛、陶翰、楚刈,一直送到城门口,才被强令回宫。
直到太后仪仗过完,城门才算正式开了。
却说黛玉一行,刚回到太极宫门口,便有禁卫迎上来,低声禀报:“东王听说九府查抄,要见陛下,听说陛下出京,便要见主事之人。
“小人们正急着请郡主示下,您看是请智通大师、敦诚亲王、曹大人哪位过去,还是您亲自去瞧一眼?”
黛玉叹气,叫了司徒盛一声:“看来,忠勤县公是把陛下赐我金牌之事,这么急着便散出去了?”
司徒盛摸了摸鼻子,没敢吭声。
想起昭明帝临别说的“得东王之助便能稳守京城”,黛玉在马车里坐直了,细声细气:
“罢了,我去见他。”
第438章
东平郡王虽然一向身强体壮,但毕竟年事已高,这一盏毒酒,直直要了他半条命去。
亏得太医院何医正还存着他当年的解药,就这么着,仍旧断断续续地一时昏迷一时清醒,足足地躺了十天。
直到初十的午间,外头来来往往的宫人,一句“这不就是把四王八公都抄尽了”,终于彻底惊醒了东平郡王。
起身,喝粥水,吃药,然后就要请见昭明帝。
敦诚亲王亲自过来,先清楚明白地告诉他:“致命的药,在西王身上搜出来一个纸包,里头已经空了。”
东王呆若木鸡。
接着敦诚亲王再告诉他:“北府早抄了,西府查封,如今唯有东府和南府仍旧如常。
“南安王一家都是有眼色的,如今虽然风波未及,却也阖家闭门,不进不出。连后巷仆从们的住处,都一片死寂。”
东王塌了肩,苦笑一声:“老霍一家子都是老实人,往年间跟我最好。
“先废太子……那时,金家就想拉着水家和老霍跟我打擂台。只是我再也想不到,他们能疯魔成这样。”
敦诚再告诉他:“陛下可能想让西王跟您当面对质之后,再决定二位的去留。”
“那好。来吧。我现在就可以。”东王极为坦然。
可敦诚出去了半天,却只命人传回来一个消息:“再等等。”
东王刚开始还能安稳地吃药吃饭,可红日西沉、夜深人静了,皇帝还没有传人,而敦诚也再不出现,东王开始焦躁。
“服侍”他的内侍们拿了“陛下忙”“各家都闹得很”“宫里不少人也吵着求情”等等借口拖延。
东王好容易捱到四更天,忽然又有人来说:“陛下奉太后,携太子妃、贵妃,还带上了二皇子,去追太上、太子,往行宫去过元宵了!”
众人都只是啧啧称奇:
“那帮被抄了的家伙到底是做了什么,把皇上和太上恶心得连京城都不待了?”
“也未必。不是还把贵妃带上了?都没带皇后娘娘呢!”
“那都走了京城留给谁?自是皇后娘娘带着三、四、七皇子镇朝啊!总不能让贵妃镇朝吧?她一个罪臣之女!”
“皇后娘娘顶多镇宫,镇朝还是得宗室亲王和朝廷重臣!”
“愉王关起来了,忠顺王也禁足,宗室还有谁?敦王啊?!”
东王静静地躺在床上,却把外头的纷纷议论都听进了耳朵里。
消息在心里慢慢地转了一圈,东王的神情渐渐凝重起来,翻身而起,立即便催他们去找敦诚亲王,又断言:
“陛下必定不会把镇朝之事交给皇后,如今究竟是哪位做主,你们马上给我请了来!我有要事相商!”
眼巴巴等了小半个时辰,林黛玉才带着冯唐、司徒盛、陶翰和楚刈坐着车来到了他所住的院外。
院子虽小,五脏俱全。东王西王住在正房的东西两间,耳房拿来熬药,“照看”的太医内侍则暂住两厢房。
如今林黛玉一行人进来,内侍和太医都有些茫然。司徒盛上前介绍了人,太医和内侍都好奇地想看清楚林黛玉的模样,却被楚刈冷冷一眼瞪了开去。
进了正房屋门,司徒盛往东边指:“东王在这边。”又朝西边抬抬下巴,“西王在那边。”
黛玉颔首:“请二位王爷出来罢。”
自已却在案前站定,转过身来,面对屋门。
两边门帘挑开,须发皆白、高大铿锵的东王,和目光闪烁、假装虚弱的西王,一个快步、一个磨蹭着,走了出来。
陶翰和楚刈分别站到了黛玉两侧身后。而冯唐则对于二王投过来的目光视而不见,站在门口,扶定了自已腰间的长剑,面无表情。
唯有司徒盛,躲到耳房,歇脚听热闹。
陶翰见二王一脸轻慢地略过黛玉,眉心狠狠一皱,冷哼高喝:“陛下口谕,东平郡王穆莳、西宁郡王金祈,跪听!”
跪听?
二王的眉心都拧了起来。
但东王利落得多,转向黛玉,撩袍单膝跪倒:“臣,穆莳在!”
西王这才慢慢吞吞地也跪了下去:“臣,金祈。”
黛玉也不看他们,只目视前方,漫声开口:“皇上口谕:朕北狩期间,汝二人之事委与昭庆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