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当着人家年富力强的新帝,你非要站起来,这算怎么个意思?活得不耐烦了?!
薛宝钗垂下眼帘,挡住满腹牢骚。
她不想嫁给宗室人家。尤其不想嫁给脑子不清楚的宗室人家。
舅舅已经回京,也递了话让她过去。
也就是忠顺王府的门禁太森严,不然的话,自已定要去王家当面问问:
当年送了一个外甥女进宫为妃妾,占了大便宜。
如今故技重施,送了另一个外甥女去给人家当儿媳,敢问这次的便宜要如何占法?
他王家不是没有姑娘,他王子腾也不是没有女儿,如何不送他的女儿出去,专送别人家的女儿呢?!
薛宝钗正在胡思乱想,前头引路人和煦笑道:“因几位郡主县主都在,恐王爷、世子不便。
“还请在此稍候,奴婢去通报一声。”
薛宝钗再次略略抬头,却见正是延嘉殿后殿的外门。心里掂掇:太后果然十分伤心,所以病倒,无法大妆到正殿坐着了。
一时里头传话:“请王爷等进来吧。”
忠顺王、世子和薛宝钗这才鱼贯进去。
太后简单梳妆,穿着皮裙,踩着软靴,围着大氅,暖暖和和地坐在榻上,正跟坐在下首椅子上的昭明帝低声说话。
三人进去,跪倒行礼,先叩拜了太后,再给昭明帝磕了头。待礼节行完了,才听上头太后慈祥的声音响起:
“罢了,别拜了,都起来吧。
“忠顺也上了年纪,来人,扶一把。”
刚才那个领路的内侍便上来,殷勤地扶起了忠顺王的胳膊。
忠顺王顿时僵了半边身子。
低头忍耐下去那股戾气,忠顺王再抬头时,便是一脸伤感关切:“太后身子可还好?
“听说了程姑姑的噩耗,侄儿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儿。您可要保重才好。”
都是好话。
可就是连起来说了之后,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诅咒太后也步程倩后尘的意思。
隐在屏风后头的黛玉三个人顿时都寒了脸。
鸿昌更是不管不顾翻了个白眼,低声向她二人道:“我们这忠顺堂伯,是天底下第一个单凭一张嘴就能众叛亲离的人。”
“得了!”黛玉也跟着翻了个白眼,小声哼道,“就是欺软怕硬!你让他把这个话在太上面前说一句试试!”
探春深以为然,却不吭声,只聚精会神听着外头太后的动静。
只听太后含笑道:“我是老怪物,最没心没肺的。你放心,我必能福寿绵长,死在你后头。
“程倩这件事,也不算完。早晚揪出来那个背后的主使者,我扒了他的皮。”
顿一顿,又笑,“其实我一个深宫妇人,哪里来的那个本事。
“可喜我有个好儿子,必能保佑我事事如意、遇难成祥的!”
说着话,慈爱地看着昭明帝。
昭明帝也含笑看着太后:“儿子有父皇和母后在,才是个全乎人。儿子愿以天下养,唯求父亲母亲安康如意。”
两母子当着忠顺王炫耀起了母慈子孝。
忠顺王的父母,死得凄惨无比且很久以前。
而忠顺王世子的母亲,也在前几年顶着个亲王孺人的追封低调下葬。
至于薛宝钗,幼年丧父更是一生之痛。
一家三口,齐齐色变。
偏偏,昭明帝跟太后两个含笑说完,还都看向了忠顺王,这三口人的难堪状态,尽收眼底。
昭明帝长身而起:“正好,朕这里有一桩差事想派给侄儿去做,王兄也来听听。”
眼睛看也不看薛宝钗,却略冷了声音,“听说薛氏好文采。
“正好,皇后送了替太后抄的经书来。
“薛氏可在这里外间也抄一份,替太后祈福。”
太后一言不发,笑容淡了下来,目光也转向别处。
忠顺王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太后和昭明帝对薛宝钗的态度,不由便是一愣。
薛宝钗心思急转,瞬间想到自救之法,低头屈膝恭顺应诺,同时却又加了一句:
“臣妾思念昭庆郡主与义敏县主,不知可否与她们小聚片刻?”
“她们没空见你。”太后一口拒绝。
忠顺王的神色缓了下来。
原来是那两个丫头的缘故,才令薛氏招了太后和皇帝的不喜。
这倒是小事。
第403章
昭明帝带着忠顺王和世子往外走,边走边含笑道:
“上晌敦诚和恪谨来了,朕赏了恪谨家小子差事。
“后来想想,王兄家的侄儿也长大了,该担些事情才好。
“太极宫这里满差了,让侄儿和敦诚家的小子一起,去大明宫跟着朕吧?
“先前既没当过差,便从三等侍卫做起,一两年便升上来了。王兄看呢?”
能混进御前,自是再好不过的大喜事!
忠顺王喜上眉梢,道谢不迭:“还是陛下疼晚辈!臣谢恩!”
昭明帝笑着,拍一拍面红耳赤、心思纯稚的世子,调侃:“一看就是好孩子。比太子爱笑。朕很喜欢。”
一个宗室子,哪里就能跟太子相比了?
忠顺王顿时一惊,忙笑道:“太子乃是国之储君,一向端庄稳重,举止合宜。
“臣子天天就知道傻吃傻玩,草包一个。他可比得上太子的一个小手指头呢?”
世子的脸上由红转白,眼神躲闪,整个人都矮了三分。
昭明帝的手仍旧在他肩上,拍抚的力度却温和了许多:“诶!~ 王兄忒谦了!
“都是一样的年轻人,哪里会有太大差别?
“你回头在大明宫,见着朕那几个臭小子就知道了。
“也就是太子还像点儿样,另外几个,真是恼得我恨不得每天打一顿才好!
“侄儿一看便是个懂事孩子。如今成家立业,往后王兄享这儿孙福,指日可待呢!”
说着含笑让世子,“偏殿朕放了几本书,你去看一会儿。朕跟你父王说几句话。”
世子恭敬行礼,由内侍引着去了。
昭明帝则跟忠顺王顺脚走出了延嘉殿正殿大门,慢慢往外溜达。
忠顺王自是要打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昭明帝长叹一声,刚要说时,陶行简便从殿内赶了出来,手里拿着两本奏章:
“陛下!漠北急报!”
昭明帝便无奈地看了忠顺王一眼:“真是不巧。”
忠顺王立即表示自已是小事,忙退后三步。
昭明帝拿着奏章打开便看,一边低着头看,一边往殿内走,又去了偏殿。
陶行简紧紧跟在后头,也进去了。
不一时,世子手里拿了一本《礼记》走了出来,面上有些无措。见忠顺王面无表情地站在殿外,忙也走了出来。
父子两个刚站到一处,想要开口说话,后头陶行简又追了过来,满面堆笑:
“哎呀呀!实在是不巧。漠北年前闹了白灾,消息刚送出来,归义王求咱们帮忙呢。
“还有几处急报,也是没头没脑地就送上来了。
“陛下没辙,只得立时处置。
“不过,刚才听甘露殿那边说,太上午睡醒了,不然您二位过去请个安?
“过会儿咱家从这边把世子妃派车送去宫门口跟二位汇合便是。”
忠顺王一想,这样也好。他本来就是来见太上的。
便拉着儿子告辞而去。
可是等他们再度走到甘露殿,刚才的小内侍又出来拦门,板着脸木着眼:
“太上刚刚移驾,去看望太妃们了。
“太上留了话:
“朕知道尔等的孝心了,回去好好过年吧。尔都已经这把年纪,大冬天的,还是多多保养些腿脚!”
刚才太后见面便说忠顺王年纪,这时候太上留话又替这个事儿,忠顺王自已都有些含糊了。
恭敬领了太上口谕,转头便当着那小内侍问自已儿子:“为父老了么?”
世子不太会说谎,红了脸,摇着头,却还是道:“父王不老,可鬓边须上,也已经有了些霜色。”
看看已经成亲的青春儿子,再想想刚才精神百倍的昭明帝,忠顺王心里忽然格外不舒服起来。
随意朝着小内侍拱了拱手,道:“那么本王就出宫了。请内官传了刚才送我们入宫的小轿来。”
小内侍诧异地看着他:“忠顺王爷,您把刚才的话,过过脑子,再说一遍?”
忠顺王顿时老脸一红。
别说他一个不正经的宗室王爵,便是太子在太上殿前,只怕也不敢这样大喇喇地要轿子坐!
若无殊恩,谁家进宫出宫不是腿儿着?
他这一走神,竟说出这样狂妄无知的话来了!
尤其还当着一个不懂规矩的小奴才!
偏偏想起谁,谁竟就来了!
正在此时,太子的声气忽然在他身后响起:“这不是忠顺王?也来给太上请安么?”
薛宝钗垂下眼帘,挡住满腹牢骚。
她不想嫁给宗室人家。尤其不想嫁给脑子不清楚的宗室人家。
舅舅已经回京,也递了话让她过去。
也就是忠顺王府的门禁太森严,不然的话,自已定要去王家当面问问:
当年送了一个外甥女进宫为妃妾,占了大便宜。
如今故技重施,送了另一个外甥女去给人家当儿媳,敢问这次的便宜要如何占法?
他王家不是没有姑娘,他王子腾也不是没有女儿,如何不送他的女儿出去,专送别人家的女儿呢?!
薛宝钗正在胡思乱想,前头引路人和煦笑道:“因几位郡主县主都在,恐王爷、世子不便。
“还请在此稍候,奴婢去通报一声。”
薛宝钗再次略略抬头,却见正是延嘉殿后殿的外门。心里掂掇:太后果然十分伤心,所以病倒,无法大妆到正殿坐着了。
一时里头传话:“请王爷等进来吧。”
忠顺王、世子和薛宝钗这才鱼贯进去。
太后简单梳妆,穿着皮裙,踩着软靴,围着大氅,暖暖和和地坐在榻上,正跟坐在下首椅子上的昭明帝低声说话。
三人进去,跪倒行礼,先叩拜了太后,再给昭明帝磕了头。待礼节行完了,才听上头太后慈祥的声音响起:
“罢了,别拜了,都起来吧。
“忠顺也上了年纪,来人,扶一把。”
刚才那个领路的内侍便上来,殷勤地扶起了忠顺王的胳膊。
忠顺王顿时僵了半边身子。
低头忍耐下去那股戾气,忠顺王再抬头时,便是一脸伤感关切:“太后身子可还好?
“听说了程姑姑的噩耗,侄儿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儿。您可要保重才好。”
都是好话。
可就是连起来说了之后,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诅咒太后也步程倩后尘的意思。
隐在屏风后头的黛玉三个人顿时都寒了脸。
鸿昌更是不管不顾翻了个白眼,低声向她二人道:“我们这忠顺堂伯,是天底下第一个单凭一张嘴就能众叛亲离的人。”
“得了!”黛玉也跟着翻了个白眼,小声哼道,“就是欺软怕硬!你让他把这个话在太上面前说一句试试!”
探春深以为然,却不吭声,只聚精会神听着外头太后的动静。
只听太后含笑道:“我是老怪物,最没心没肺的。你放心,我必能福寿绵长,死在你后头。
“程倩这件事,也不算完。早晚揪出来那个背后的主使者,我扒了他的皮。”
顿一顿,又笑,“其实我一个深宫妇人,哪里来的那个本事。
“可喜我有个好儿子,必能保佑我事事如意、遇难成祥的!”
说着话,慈爱地看着昭明帝。
昭明帝也含笑看着太后:“儿子有父皇和母后在,才是个全乎人。儿子愿以天下养,唯求父亲母亲安康如意。”
两母子当着忠顺王炫耀起了母慈子孝。
忠顺王的父母,死得凄惨无比且很久以前。
而忠顺王世子的母亲,也在前几年顶着个亲王孺人的追封低调下葬。
至于薛宝钗,幼年丧父更是一生之痛。
一家三口,齐齐色变。
偏偏,昭明帝跟太后两个含笑说完,还都看向了忠顺王,这三口人的难堪状态,尽收眼底。
昭明帝长身而起:“正好,朕这里有一桩差事想派给侄儿去做,王兄也来听听。”
眼睛看也不看薛宝钗,却略冷了声音,“听说薛氏好文采。
“正好,皇后送了替太后抄的经书来。
“薛氏可在这里外间也抄一份,替太后祈福。”
太后一言不发,笑容淡了下来,目光也转向别处。
忠顺王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太后和昭明帝对薛宝钗的态度,不由便是一愣。
薛宝钗心思急转,瞬间想到自救之法,低头屈膝恭顺应诺,同时却又加了一句:
“臣妾思念昭庆郡主与义敏县主,不知可否与她们小聚片刻?”
“她们没空见你。”太后一口拒绝。
忠顺王的神色缓了下来。
原来是那两个丫头的缘故,才令薛氏招了太后和皇帝的不喜。
这倒是小事。
第403章
昭明帝带着忠顺王和世子往外走,边走边含笑道:
“上晌敦诚和恪谨来了,朕赏了恪谨家小子差事。
“后来想想,王兄家的侄儿也长大了,该担些事情才好。
“太极宫这里满差了,让侄儿和敦诚家的小子一起,去大明宫跟着朕吧?
“先前既没当过差,便从三等侍卫做起,一两年便升上来了。王兄看呢?”
能混进御前,自是再好不过的大喜事!
忠顺王喜上眉梢,道谢不迭:“还是陛下疼晚辈!臣谢恩!”
昭明帝笑着,拍一拍面红耳赤、心思纯稚的世子,调侃:“一看就是好孩子。比太子爱笑。朕很喜欢。”
一个宗室子,哪里就能跟太子相比了?
忠顺王顿时一惊,忙笑道:“太子乃是国之储君,一向端庄稳重,举止合宜。
“臣子天天就知道傻吃傻玩,草包一个。他可比得上太子的一个小手指头呢?”
世子的脸上由红转白,眼神躲闪,整个人都矮了三分。
昭明帝的手仍旧在他肩上,拍抚的力度却温和了许多:“诶!~ 王兄忒谦了!
“都是一样的年轻人,哪里会有太大差别?
“你回头在大明宫,见着朕那几个臭小子就知道了。
“也就是太子还像点儿样,另外几个,真是恼得我恨不得每天打一顿才好!
“侄儿一看便是个懂事孩子。如今成家立业,往后王兄享这儿孙福,指日可待呢!”
说着含笑让世子,“偏殿朕放了几本书,你去看一会儿。朕跟你父王说几句话。”
世子恭敬行礼,由内侍引着去了。
昭明帝则跟忠顺王顺脚走出了延嘉殿正殿大门,慢慢往外溜达。
忠顺王自是要打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昭明帝长叹一声,刚要说时,陶行简便从殿内赶了出来,手里拿着两本奏章:
“陛下!漠北急报!”
昭明帝便无奈地看了忠顺王一眼:“真是不巧。”
忠顺王立即表示自已是小事,忙退后三步。
昭明帝拿着奏章打开便看,一边低着头看,一边往殿内走,又去了偏殿。
陶行简紧紧跟在后头,也进去了。
不一时,世子手里拿了一本《礼记》走了出来,面上有些无措。见忠顺王面无表情地站在殿外,忙也走了出来。
父子两个刚站到一处,想要开口说话,后头陶行简又追了过来,满面堆笑:
“哎呀呀!实在是不巧。漠北年前闹了白灾,消息刚送出来,归义王求咱们帮忙呢。
“还有几处急报,也是没头没脑地就送上来了。
“陛下没辙,只得立时处置。
“不过,刚才听甘露殿那边说,太上午睡醒了,不然您二位过去请个安?
“过会儿咱家从这边把世子妃派车送去宫门口跟二位汇合便是。”
忠顺王一想,这样也好。他本来就是来见太上的。
便拉着儿子告辞而去。
可是等他们再度走到甘露殿,刚才的小内侍又出来拦门,板着脸木着眼:
“太上刚刚移驾,去看望太妃们了。
“太上留了话:
“朕知道尔等的孝心了,回去好好过年吧。尔都已经这把年纪,大冬天的,还是多多保养些腿脚!”
刚才太后见面便说忠顺王年纪,这时候太上留话又替这个事儿,忠顺王自已都有些含糊了。
恭敬领了太上口谕,转头便当着那小内侍问自已儿子:“为父老了么?”
世子不太会说谎,红了脸,摇着头,却还是道:“父王不老,可鬓边须上,也已经有了些霜色。”
看看已经成亲的青春儿子,再想想刚才精神百倍的昭明帝,忠顺王心里忽然格外不舒服起来。
随意朝着小内侍拱了拱手,道:“那么本王就出宫了。请内官传了刚才送我们入宫的小轿来。”
小内侍诧异地看着他:“忠顺王爷,您把刚才的话,过过脑子,再说一遍?”
忠顺王顿时老脸一红。
别说他一个不正经的宗室王爵,便是太子在太上殿前,只怕也不敢这样大喇喇地要轿子坐!
若无殊恩,谁家进宫出宫不是腿儿着?
他这一走神,竟说出这样狂妄无知的话来了!
尤其还当着一个不懂规矩的小奴才!
偏偏想起谁,谁竟就来了!
正在此时,太子的声气忽然在他身后响起:“这不是忠顺王?也来给太上请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