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这案子一天不结,妙玉的身份、前程,一概无措。
黛玉趁机提及,大约是催促之意?
太后有些不舒服。
“可妙玉家这案子,得从苏州开始查。那边管先生又没了,韦知府少了个得力助手,想必也头疼得紧。
“智通法师便是个神仙,案发地的线索,他也变不出来。这案子只能等待时机。”
黛玉接着说下去,叹道,“所以我也不敢催小红,且先让她在家里这样陪着妙玉混吧。”
所以,并不是催促,只是陈述,而已。
太后默然。
同时又有些怀疑自已:是否太多心了?
林姐儿是个精细人不假,时常算计人心也不假。可这孩子……其实从来没让自已为难过。
待饭后众人散去,太后忽然转头问程倩:“你说,咱们是不是在宫里待太久了,就容易看谁都不像好人?”
程倩想起自已前几日的纠结,点了点头:“差不多。奴婢跟着太后在宫中独善其身几十年。
“后头又进了延嘉殿,更加跟避世桃源一般。后头不论谁来这殿里闲坐,奴婢都觉得人家是为了欺负利用太后而来。
“不然的话,前儿也不会因为旁人三言两语,就对昭庆郡主百般提防了。”
太后看向她,一言不发。
程倩叹了口气,道:“是赖太妃身边的丫头。从您认下义敏县主、封了昭庆郡主,便提点了我第一句话:贾家最聪明、最会借势的,便是林郡主。
“后来您跟着太上去了江南,我奉命时常去探视赖太妃,那丫头又说了第二句:林姑娘再也不会放掉拽着太后的手了。
“结果,她果然就跟着您回了宫。”
太后的目光移开,轻轻叹了口气:“你知道什么?
“林姐儿进宫一事,是情势所逼。而这情势,是我依着太上的意思,亲手营造出来的……
“北王大势已去,荣府日薄西山。林姐儿又有产业又有故旧,在宫外何等的逍遥自在!
“这座皇宫,不过是个葬人的名利深坑。
“她若不是没法子,便是下辈子下下辈子,也不会主动走进来的!”
程倩惭愧地低下头去:“我那晚独坐,便想明白了。宫中多年,我总自诩聪慧,却被这样拙劣的伎俩瞒住,入了障。
“奴婢如今知道错了,还请太后责罚,以警我下次!”
太后看看她,苦笑一声:“我自已何尝不是如此?不如你我一起自罚?”
程倩忙双膝跪倒:“奴婢不敢。”
太后摆了摆手,让她起来,满面的索然无味。
再说回到房里的黛玉,好容易挨到外头万籁俱寂,这才命晴雯把日间收拾好的东西一一道来。
最后听到有一个锦匣,乃是装的账本和银票时,眼睛一亮:“拿来我看。”
晴雯抿着嘴笑,悄声戏谑:“姑娘白天不好意思,晚上却要查账点银子了?”
黛玉瞪她一眼:“去!”
又忍不住一笑:“门口看着去!”
说着,打开盒子。
账本上头,是整整齐齐的厚厚一叠银票,最上头的一张,明明白白写着:五千两。
一叠五千两的银票,那就至少有十万两啊!
晴雯的眼睛都要看直了,情不自禁地点头,小声道:“这么多钱?!那的确是应该晚上悄悄地点!”
边念叨,边轻快地去了门口,警惕万分地守着去了。
黛玉含笑看着她出去、关紧了门,这才不在意地把银票和账本都拿了出来,又取下匣子的暗格,露出下头最要紧的东西:
三本册子。
一本,纸页发黄,正是林府假山下挖出的那册。
另外两本,平整干净,封面空白。
黛玉拿起其中一本,打开扉页,只见上头四个小字,肆意飞扬:
扬州随记。
第333章
相较而言厚了两倍不止的另一册,扉页上则是笔迹完全不同的清丽字体:林氏出入账。
这两个册子,一本是父亲林如海回江南任官开始的随记。另一本,则是母亲贾敏自嫁给父亲开始,便细心记录下来的家中账目。
江南官场之糜烂腐坏,与四姓之盘踞、开国功臣之横行,都脱不了干系。
林如海自已的随记,完全直出胸臆,一起头拍案怒骂,后来左支右绌。待贾敏去世,则颇有些伤心绝望。
直到察觉自已的身子也开始迅速破败,林如海开始在随记中表达疑惑。
随记停止的日期正是贾琏带着自已回到扬州的那天。
林如海最后记了一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呵呵。
所以,对于贾琏代表贾氏去“接收”林家家产,顺便送父亲入土,父亲心里是有数的。
林黛玉看着那一行字,尤其是最后的“呵呵”二字,只觉得韩昌黎的诗从未如此刺眼过。
她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
再之后,只怕因为贾琏不分时间地出现在父亲床前,所以父亲再也没有机会再动笔了。
黛玉慢慢地合上扬州随记,手指留恋地在扉页上抚摸片刻,放在一边,又展开了母亲留下的账目。
贾敏不愧是贾母最心爱的女儿,教导得心细如发、冰雪聪慧。
账目上除了进入财货的数量,还有细细注明的事由,中间牵涉的人物,甚至还会在时隔若干年月之后,翻回头来补录该事件的结果。
黛玉轻轻地翻看着,忽然手一顿。
她看到了那四个“大石榴”的标注。
“有孕四月,二表嫂赠礼,来自西王府。产子后,敬献太子妃。太子妃难产而死。爱子夭亡,二表嫂无一字额外抚慰。母寿,宴间探问西王妃,竟似不知石榴事。怪哉!”
那四个石榴,在如今的太平盛世,都可以被当做贡品,给太上送来祝寿。
可见在十数年前,又是何等的宝物!
这样的东西,被娘家的表嫂当成贺喜孕事的礼物,自是理所应当。
然而宝物由来之处的当家主母,竟然丝毫不知此事!
所以,母亲起了疑。
黛玉盯着那一页账目,一颗心慢慢地沉了下去。
母亲探问的结果,自是对西王和小史侯夫妻起了疑心。
可与此同时,西王妃被如此试探,回家必然也会询问丈夫。那么,西宁王与小史侯夫妻,又会否因此,生出别样心思呢?!
黛玉慢慢地合上了眼睛,往后靠进了坐榻深处。
母亲出嫁,依着外祖母的心性,陪嫁的人里,除了贾家的人,必然也会有史家的人。
不论对小史侯夫妻,还是对西宁王,母亲和她肚里的孩子,甚至自已和父亲的存在,其实都不应该是多大的妨碍。
但那时的太子,是政敌。
若能通过母亲和父亲的手,把这东西送给太子妃,极有可能会对太子造成打击。
果不其然,虽然诞下麟儿,太子妃却难产而死;太子经那一事,性情大变,从此多疑。
事情到此为止,各方如意,也就过去了。
可偏偏,母亲太聪明了。
她从小史侯夫人没敢多加问候经历丧子之痛的自已这件事上,察觉到了蹊跷。
所以借着贾母的某次寿宴,试探了西王妃。
而这等隐秘事,西宁王竟然一时疏忽之下,没有编来合理的借口,知会西王妃。
自已拿了石榴,所以幼子夭亡。太子妃拿了石榴,所以难产而死。
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若是发觉了可能的凶手,她会怎么做?大约,会歇斯底里地报复吧?
所以,为了斩断母亲报复的可能,也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成为荣宁二府跟西王反目的导火索,那些人,一定会对母亲和父亲出手……
最可惜的是,大约是为了保护父亲和自已,母亲压根没有露出半点声色,只是默默地把这个疑惑记录了下来,而已。
西府,小史侯,夫人。
呵呵。
黛玉的手缓缓用力,握住了那本账目。
翌日清晨。
昭明帝来请安。
太后满眼关切:“昨儿那么大的事情,可有人给你气受?我能帮你什么不能?”
昭明帝笑着安抚太后:“太上已经帮了儿子一回,如今儿子还能办。若是后头办不好了,儿子再来求母后帮忙。”
“我刚听昭庆说,金陵薛家的大姑娘,被忠顺王看上了,想要求了去当儿媳妇。
“这倒是个好事儿。你回去问问贾氏,若是果然有这个动议,索性赐个婚。
“让忠顺去忙他儿子的亲事去,省得天天在你跟前指手画脚的。”
太后仍旧积极地给昭明帝出主意。
昭明帝听得眼睛一亮:“哦?还有这等喜事?昭庆?”
黛玉红着脸往太后身后躲,小声埋怨道:“我就传个闲话,太后娘娘竟然就用上了。”
程倩嗤地一声笑,忙看一眼昭明帝,见他满面温和不介意的样子,才放心笑着调侃道:
黛玉趁机提及,大约是催促之意?
太后有些不舒服。
“可妙玉家这案子,得从苏州开始查。那边管先生又没了,韦知府少了个得力助手,想必也头疼得紧。
“智通法师便是个神仙,案发地的线索,他也变不出来。这案子只能等待时机。”
黛玉接着说下去,叹道,“所以我也不敢催小红,且先让她在家里这样陪着妙玉混吧。”
所以,并不是催促,只是陈述,而已。
太后默然。
同时又有些怀疑自已:是否太多心了?
林姐儿是个精细人不假,时常算计人心也不假。可这孩子……其实从来没让自已为难过。
待饭后众人散去,太后忽然转头问程倩:“你说,咱们是不是在宫里待太久了,就容易看谁都不像好人?”
程倩想起自已前几日的纠结,点了点头:“差不多。奴婢跟着太后在宫中独善其身几十年。
“后头又进了延嘉殿,更加跟避世桃源一般。后头不论谁来这殿里闲坐,奴婢都觉得人家是为了欺负利用太后而来。
“不然的话,前儿也不会因为旁人三言两语,就对昭庆郡主百般提防了。”
太后看向她,一言不发。
程倩叹了口气,道:“是赖太妃身边的丫头。从您认下义敏县主、封了昭庆郡主,便提点了我第一句话:贾家最聪明、最会借势的,便是林郡主。
“后来您跟着太上去了江南,我奉命时常去探视赖太妃,那丫头又说了第二句:林姑娘再也不会放掉拽着太后的手了。
“结果,她果然就跟着您回了宫。”
太后的目光移开,轻轻叹了口气:“你知道什么?
“林姐儿进宫一事,是情势所逼。而这情势,是我依着太上的意思,亲手营造出来的……
“北王大势已去,荣府日薄西山。林姐儿又有产业又有故旧,在宫外何等的逍遥自在!
“这座皇宫,不过是个葬人的名利深坑。
“她若不是没法子,便是下辈子下下辈子,也不会主动走进来的!”
程倩惭愧地低下头去:“我那晚独坐,便想明白了。宫中多年,我总自诩聪慧,却被这样拙劣的伎俩瞒住,入了障。
“奴婢如今知道错了,还请太后责罚,以警我下次!”
太后看看她,苦笑一声:“我自已何尝不是如此?不如你我一起自罚?”
程倩忙双膝跪倒:“奴婢不敢。”
太后摆了摆手,让她起来,满面的索然无味。
再说回到房里的黛玉,好容易挨到外头万籁俱寂,这才命晴雯把日间收拾好的东西一一道来。
最后听到有一个锦匣,乃是装的账本和银票时,眼睛一亮:“拿来我看。”
晴雯抿着嘴笑,悄声戏谑:“姑娘白天不好意思,晚上却要查账点银子了?”
黛玉瞪她一眼:“去!”
又忍不住一笑:“门口看着去!”
说着,打开盒子。
账本上头,是整整齐齐的厚厚一叠银票,最上头的一张,明明白白写着:五千两。
一叠五千两的银票,那就至少有十万两啊!
晴雯的眼睛都要看直了,情不自禁地点头,小声道:“这么多钱?!那的确是应该晚上悄悄地点!”
边念叨,边轻快地去了门口,警惕万分地守着去了。
黛玉含笑看着她出去、关紧了门,这才不在意地把银票和账本都拿了出来,又取下匣子的暗格,露出下头最要紧的东西:
三本册子。
一本,纸页发黄,正是林府假山下挖出的那册。
另外两本,平整干净,封面空白。
黛玉拿起其中一本,打开扉页,只见上头四个小字,肆意飞扬:
扬州随记。
第333章
相较而言厚了两倍不止的另一册,扉页上则是笔迹完全不同的清丽字体:林氏出入账。
这两个册子,一本是父亲林如海回江南任官开始的随记。另一本,则是母亲贾敏自嫁给父亲开始,便细心记录下来的家中账目。
江南官场之糜烂腐坏,与四姓之盘踞、开国功臣之横行,都脱不了干系。
林如海自已的随记,完全直出胸臆,一起头拍案怒骂,后来左支右绌。待贾敏去世,则颇有些伤心绝望。
直到察觉自已的身子也开始迅速破败,林如海开始在随记中表达疑惑。
随记停止的日期正是贾琏带着自已回到扬州的那天。
林如海最后记了一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呵呵。
所以,对于贾琏代表贾氏去“接收”林家家产,顺便送父亲入土,父亲心里是有数的。
林黛玉看着那一行字,尤其是最后的“呵呵”二字,只觉得韩昌黎的诗从未如此刺眼过。
她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
再之后,只怕因为贾琏不分时间地出现在父亲床前,所以父亲再也没有机会再动笔了。
黛玉慢慢地合上扬州随记,手指留恋地在扉页上抚摸片刻,放在一边,又展开了母亲留下的账目。
贾敏不愧是贾母最心爱的女儿,教导得心细如发、冰雪聪慧。
账目上除了进入财货的数量,还有细细注明的事由,中间牵涉的人物,甚至还会在时隔若干年月之后,翻回头来补录该事件的结果。
黛玉轻轻地翻看着,忽然手一顿。
她看到了那四个“大石榴”的标注。
“有孕四月,二表嫂赠礼,来自西王府。产子后,敬献太子妃。太子妃难产而死。爱子夭亡,二表嫂无一字额外抚慰。母寿,宴间探问西王妃,竟似不知石榴事。怪哉!”
那四个石榴,在如今的太平盛世,都可以被当做贡品,给太上送来祝寿。
可见在十数年前,又是何等的宝物!
这样的东西,被娘家的表嫂当成贺喜孕事的礼物,自是理所应当。
然而宝物由来之处的当家主母,竟然丝毫不知此事!
所以,母亲起了疑。
黛玉盯着那一页账目,一颗心慢慢地沉了下去。
母亲探问的结果,自是对西王和小史侯夫妻起了疑心。
可与此同时,西王妃被如此试探,回家必然也会询问丈夫。那么,西宁王与小史侯夫妻,又会否因此,生出别样心思呢?!
黛玉慢慢地合上了眼睛,往后靠进了坐榻深处。
母亲出嫁,依着外祖母的心性,陪嫁的人里,除了贾家的人,必然也会有史家的人。
不论对小史侯夫妻,还是对西宁王,母亲和她肚里的孩子,甚至自已和父亲的存在,其实都不应该是多大的妨碍。
但那时的太子,是政敌。
若能通过母亲和父亲的手,把这东西送给太子妃,极有可能会对太子造成打击。
果不其然,虽然诞下麟儿,太子妃却难产而死;太子经那一事,性情大变,从此多疑。
事情到此为止,各方如意,也就过去了。
可偏偏,母亲太聪明了。
她从小史侯夫人没敢多加问候经历丧子之痛的自已这件事上,察觉到了蹊跷。
所以借着贾母的某次寿宴,试探了西王妃。
而这等隐秘事,西宁王竟然一时疏忽之下,没有编来合理的借口,知会西王妃。
自已拿了石榴,所以幼子夭亡。太子妃拿了石榴,所以难产而死。
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若是发觉了可能的凶手,她会怎么做?大约,会歇斯底里地报复吧?
所以,为了斩断母亲报复的可能,也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成为荣宁二府跟西王反目的导火索,那些人,一定会对母亲和父亲出手……
最可惜的是,大约是为了保护父亲和自已,母亲压根没有露出半点声色,只是默默地把这个疑惑记录了下来,而已。
西府,小史侯,夫人。
呵呵。
黛玉的手缓缓用力,握住了那本账目。
翌日清晨。
昭明帝来请安。
太后满眼关切:“昨儿那么大的事情,可有人给你气受?我能帮你什么不能?”
昭明帝笑着安抚太后:“太上已经帮了儿子一回,如今儿子还能办。若是后头办不好了,儿子再来求母后帮忙。”
“我刚听昭庆说,金陵薛家的大姑娘,被忠顺王看上了,想要求了去当儿媳妇。
“这倒是个好事儿。你回去问问贾氏,若是果然有这个动议,索性赐个婚。
“让忠顺去忙他儿子的亲事去,省得天天在你跟前指手画脚的。”
太后仍旧积极地给昭明帝出主意。
昭明帝听得眼睛一亮:“哦?还有这等喜事?昭庆?”
黛玉红着脸往太后身后躲,小声埋怨道:“我就传个闲话,太后娘娘竟然就用上了。”
程倩嗤地一声笑,忙看一眼昭明帝,见他满面温和不介意的样子,才放心笑着调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