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王熙凤便斜一眼她的侍女小圆,笑骂道:“蠢丫头,还看热闹呢?还不赶紧把那件杏色羽缎斗篷拿来给你主子换上?”
小圆这才惊觉,忙忙地朝上行了个礼,转身大步咕咚咕咚地跑了出去。
太子妃看着她的背影,更是皱着眉郁闷,道:“这个丫头太憨,照顾不好主子。耿承徽,你那教导姑姑权姑姑如何不见?”
“权姑姑这两日害火眼,迁出去休养了。”耿承徽低着头。
太子妃便回头找梅若芹的教导姑姑:“那李姑姑呢?”
“李姑姑五更时分起夜摔断了腿,也迁出去休养了。”梅若芹气色如常。
太子妃和甘蓝却忍不住对视一眼,各自色变。
这边王熙凤好奇地往外看:“今儿这是怎么了?竹青姑娘昨儿来时我看着她颧赤,近处说话又觉她口气厚重,便知是内热。今起听她风寒,倒也对景。
“怎么这二位姑姑也这样巧,也病了?”
耿承徽迷茫:“我也不知道。”
梅若芹却不肯替她们遮掩,唇角冷笑:“李姑姑身子不大好,这三年来,一个月出宫养病个两三回,也是常事了。”
太子妃皱眉,却不肯多说。
王熙凤见状,抿唇轻笑,看看和恪和陶哥儿早就挤在一起抱着大匣子小声说笑,便笑道:“瞧瞧我们和恪,听说弟弟要来,急了,就差把她的玩意儿柜子都搬来了。
“纪嬷嬷好说歹说,才只带了这么一匣子。”
太子妃也慈爱地看着和恪,笑道:“你比我会带小姑娘。和恪如今这活泼模样儿,太子殿下夸了好多回,直说陶哥儿也这么着就好了。”
王熙凤忙摆手:“万万不可!娘娘可不知道我有多头疼!和恪如今被我带歪了,这张嘴就没个遮拦!
“若想让她别得罪人,那得临出门时便下了死命令,一路上都闭着嘴不许她说话才行!
“您不信,只问纪嬷嬷就知道了!”
纪嬷嬷还没开口,和恪先不肯了,拉着长声喊:“太子妃娘娘~~”
“何事?”太子妃也呵呵笑着配合。
和恪撅着嘴,顿一顿,忽然笑得两只眼睛都亮起来:“我带弟弟去我们殿里玩儿吧?你们大人在这里说话,我们又听不懂!”
陶哥儿猛点头:“也不爱听!”
众人哄堂大笑。
太子妃扶额:“显见得是亲姐弟了!这说话一个赛一个的不招人喜欢。罢了罢了,翁嬷嬷、纪嬷嬷,你们带着这两个皮猴子去东殿玩罢!吃饭时再回来!”
二人笑着称是。
两小更是欢天喜地,从坐榻上跳下来就跑!
王熙凤忙喊:“慢些慢些!今儿这天阴阴的,只怕有雪。你们只许在殿中、院子里,不得出宜秋宫一步!可记下了?”
和恪满口答应着,拉了陶哥儿,一溜烟儿跑远了。
王熙凤看着他姐弟两个身后呼啦啦跟着的一大群人,心里越发不安,使个眼色,孟姑姑会意,悄悄退下。
不一时,除了安儿巧莲之外的东殿所有人,都围在了两位小主子周围,一动不动,谁都别想支开。
第122章 革职
丽正殿下朝之后得了消息。
太子有些懵:“你说太子妃去了宜秋宫?!她出承恩殿了?还带着陶哥儿?!”
“殿里在熏药。”庆海满脸都是欲言又止。
太子反应过来:“她那个侍女,是什么情况?”
“不太清楚。奴才查了查,那宫女这些年都是在太子妃和各嫔御跟前说两样话,挑拨离间。
“可她又的确是太子妃的陪嫁丫头,合家子都在莫家。按说不该如此。
“今儿一早,太子妃身边的甘蓝送了消息回莫家,让查这丫头的底细。想来有个十天半月,也就是知道原委了。”
庆海也迷糊。
太子冷笑一声:“孤的身边,可真是藏龙卧虎啊!”
庆海没吭声。
太子瞪他:“怎么。孤说错了?”
“没错。”庆海无奈地拱手,“可是殿下,您是东宫储君,是未来的天下之主。要是您的身边还都是些庸常之辈,这似乎,也不那么值得说道啊!”
太子噎住。
一边的长赢没忍住,低头抿嘴,嗤的一声笑。
“巧言令色的小人!”太子又瞪了庆海一眼,向长赢道,“你可别学你师父这臭毛病!也就是仗着孤的脾气好,不然他有八颗头也不够砍的!”
长赢满面笑意地躬身下去:“正是因为太子殿下宽容,庆师父才敢斗胆说笑,替您解乏。”
一句话,既捧了太子、又替师父完美开脱,还把调侃定性成“解乏”。
“听听,听听!你也学学!”太子把注意力收回来,又忍不住问长赢,“昨儿那餐饭,那两个出彩的菜,真是王氏想出来的?”
“应该算是。”长赢恭敬躬身,“王承徽在膳房转了一圈,便给了建议做什么、怎么做。李典膳也是厨房老手,自然一听便会。”
太子默然片刻,忽然喃喃:“也不知宜秋宫今儿午膳吃什么。”
长赢道:“听说是烫锅子。”
“王氏好似很爱吃烫锅子。”太子轻笑。
这回庆海和长赢都跟着笑起来。
长赢便道:“前两年王承徽带着郡主吃烫锅子时,自己不沾荤,却主张郡主年幼长身体时,须得吃些肉蛋。
“便琢磨着,让宜秋宫小厨房把暖锅的尺寸做小些,这样各吃各的。这样既不浪费,也不会勉强了口味。
“今儿听说就是要吃这样的小锅子。”
太子恍然大悟:“太子妃爱洁,只怕也不乐意跟旁人吃一个大锅。她饭量又少,一个人占着个大锅又不好看……”
可想想又觉得不悦,“怎么孤没吃过这种小锅子?”
庆海笑:“宜秋宫的小厨房贼着呢!耿承徽琢磨的点心,王承徽琢磨的新菜,梅良媛指点的配菜的碗碟器具,从来都不肯告诉典膳厨那边。
“就为这个,李大勺跟我抱怨过多少回了呢!”
太子笑着敲敲桌子:“那咱们中午也吃烫锅子!让典膳去跟宜秋宫小厨房要小锅子,两套!”
庆海便拿手里的拂尘去戳长赢:“还不快去告诉膳房?”
长赢笑着答应了,快步跑了出去。
“昨日又有六个官员寻到了奴才外头的私宅,留了不少东西。”庆海双手捧了一叠礼单呈给太子,“这是名单和礼单。”
“才六家?”太子嫌弃地瞟了一眼那叠东西,连碰都不碰,摆摆手让庆海自己收起来,“看来,孤这个太子,在那些人眼里,即便监国,也是冷灶!”
“那倒未必。”庆海将礼单塞回怀里,却把名单放在了条案上,口中笑道,“兴许是大家看着您开始监国,知道不必再钻营,只要好生办差、忠君爱国即可呢!”
太子冷笑一声:“父皇宽纵老臣,他们便当孤也会由着他们的性子胡来!孤得给他们点儿厉害,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是纲纪法度!”
低头翻找案头,又命:“传骆廷。”
骆廷乃是东宫左庶子,年五十八,原任吏部侍郎,因老成持重,格外得升平帝信任,所以八年前特意拨过来给太子做左庶子,承担东宫的半壁江山。
太子也知道自己性如烈火,怕事情会被自己做急躁了,所以一旦有想使的激烈手段,都会请了骆廷商议——
若是连此公都觉得该冒进一下,那就说明事情可以不再隐忍。
一时骆廷赶来,太子也不寒暄,赐了座,直接递给他一份名单:“各方的参奏。孤觉得可准的已经圈了。骆卿瞧瞧有无疏漏的。”
骆廷捧了名单和相关的奏本,一一查看。过了足足一个时辰,把名单还给太子:“这些人,臣听说过一半。
“还有一半,若奏本属实,的确至少应该革职才好。”
顿一顿,又拿回去,眯着眼看了,思索片刻,指了其中两个人道,“这一个,兴许是冤枉的。他出身寒门,执法刚正,又在长安县任职,不免得罪许多人。
“至于这一个,想来即便上官所言有夸大处,却也冤枉不了他几分——
“臣还记得,他高中后跪在宣政殿痛哭流涕,说自己家道中落,唯剩他这一身一口,竟能得皇上青眼,必当肝脑涂地云云……
“当时臣就在殿上,还觉得这人无欲则刚,说不准倒是一个好官儿苗子。
“谁知这才几年,他竟然能置办得起良田百亩、大宅三进,妻妾儿女,仆从如云!他若没贪,说什么我都不信!”
太子接了单子看了一眼,点头:“贾化……好!此人可重办!”
提朱砂笔,即批革职。
又议一回名单,太子便只摘出了那位长安县令,其他人全都朱笔贬谪,一一发落。
看看午时,太子若无其事地请骆廷吃饭:“有烫锅子。后宅女眷琢磨出来的招儿。小锅子,吃什么吃多少,丰俭由人,自己烫还有趣儿。”
小圆这才惊觉,忙忙地朝上行了个礼,转身大步咕咚咕咚地跑了出去。
太子妃看着她的背影,更是皱着眉郁闷,道:“这个丫头太憨,照顾不好主子。耿承徽,你那教导姑姑权姑姑如何不见?”
“权姑姑这两日害火眼,迁出去休养了。”耿承徽低着头。
太子妃便回头找梅若芹的教导姑姑:“那李姑姑呢?”
“李姑姑五更时分起夜摔断了腿,也迁出去休养了。”梅若芹气色如常。
太子妃和甘蓝却忍不住对视一眼,各自色变。
这边王熙凤好奇地往外看:“今儿这是怎么了?竹青姑娘昨儿来时我看着她颧赤,近处说话又觉她口气厚重,便知是内热。今起听她风寒,倒也对景。
“怎么这二位姑姑也这样巧,也病了?”
耿承徽迷茫:“我也不知道。”
梅若芹却不肯替她们遮掩,唇角冷笑:“李姑姑身子不大好,这三年来,一个月出宫养病个两三回,也是常事了。”
太子妃皱眉,却不肯多说。
王熙凤见状,抿唇轻笑,看看和恪和陶哥儿早就挤在一起抱着大匣子小声说笑,便笑道:“瞧瞧我们和恪,听说弟弟要来,急了,就差把她的玩意儿柜子都搬来了。
“纪嬷嬷好说歹说,才只带了这么一匣子。”
太子妃也慈爱地看着和恪,笑道:“你比我会带小姑娘。和恪如今这活泼模样儿,太子殿下夸了好多回,直说陶哥儿也这么着就好了。”
王熙凤忙摆手:“万万不可!娘娘可不知道我有多头疼!和恪如今被我带歪了,这张嘴就没个遮拦!
“若想让她别得罪人,那得临出门时便下了死命令,一路上都闭着嘴不许她说话才行!
“您不信,只问纪嬷嬷就知道了!”
纪嬷嬷还没开口,和恪先不肯了,拉着长声喊:“太子妃娘娘~~”
“何事?”太子妃也呵呵笑着配合。
和恪撅着嘴,顿一顿,忽然笑得两只眼睛都亮起来:“我带弟弟去我们殿里玩儿吧?你们大人在这里说话,我们又听不懂!”
陶哥儿猛点头:“也不爱听!”
众人哄堂大笑。
太子妃扶额:“显见得是亲姐弟了!这说话一个赛一个的不招人喜欢。罢了罢了,翁嬷嬷、纪嬷嬷,你们带着这两个皮猴子去东殿玩罢!吃饭时再回来!”
二人笑着称是。
两小更是欢天喜地,从坐榻上跳下来就跑!
王熙凤忙喊:“慢些慢些!今儿这天阴阴的,只怕有雪。你们只许在殿中、院子里,不得出宜秋宫一步!可记下了?”
和恪满口答应着,拉了陶哥儿,一溜烟儿跑远了。
王熙凤看着他姐弟两个身后呼啦啦跟着的一大群人,心里越发不安,使个眼色,孟姑姑会意,悄悄退下。
不一时,除了安儿巧莲之外的东殿所有人,都围在了两位小主子周围,一动不动,谁都别想支开。
第122章 革职
丽正殿下朝之后得了消息。
太子有些懵:“你说太子妃去了宜秋宫?!她出承恩殿了?还带着陶哥儿?!”
“殿里在熏药。”庆海满脸都是欲言又止。
太子反应过来:“她那个侍女,是什么情况?”
“不太清楚。奴才查了查,那宫女这些年都是在太子妃和各嫔御跟前说两样话,挑拨离间。
“可她又的确是太子妃的陪嫁丫头,合家子都在莫家。按说不该如此。
“今儿一早,太子妃身边的甘蓝送了消息回莫家,让查这丫头的底细。想来有个十天半月,也就是知道原委了。”
庆海也迷糊。
太子冷笑一声:“孤的身边,可真是藏龙卧虎啊!”
庆海没吭声。
太子瞪他:“怎么。孤说错了?”
“没错。”庆海无奈地拱手,“可是殿下,您是东宫储君,是未来的天下之主。要是您的身边还都是些庸常之辈,这似乎,也不那么值得说道啊!”
太子噎住。
一边的长赢没忍住,低头抿嘴,嗤的一声笑。
“巧言令色的小人!”太子又瞪了庆海一眼,向长赢道,“你可别学你师父这臭毛病!也就是仗着孤的脾气好,不然他有八颗头也不够砍的!”
长赢满面笑意地躬身下去:“正是因为太子殿下宽容,庆师父才敢斗胆说笑,替您解乏。”
一句话,既捧了太子、又替师父完美开脱,还把调侃定性成“解乏”。
“听听,听听!你也学学!”太子把注意力收回来,又忍不住问长赢,“昨儿那餐饭,那两个出彩的菜,真是王氏想出来的?”
“应该算是。”长赢恭敬躬身,“王承徽在膳房转了一圈,便给了建议做什么、怎么做。李典膳也是厨房老手,自然一听便会。”
太子默然片刻,忽然喃喃:“也不知宜秋宫今儿午膳吃什么。”
长赢道:“听说是烫锅子。”
“王氏好似很爱吃烫锅子。”太子轻笑。
这回庆海和长赢都跟着笑起来。
长赢便道:“前两年王承徽带着郡主吃烫锅子时,自己不沾荤,却主张郡主年幼长身体时,须得吃些肉蛋。
“便琢磨着,让宜秋宫小厨房把暖锅的尺寸做小些,这样各吃各的。这样既不浪费,也不会勉强了口味。
“今儿听说就是要吃这样的小锅子。”
太子恍然大悟:“太子妃爱洁,只怕也不乐意跟旁人吃一个大锅。她饭量又少,一个人占着个大锅又不好看……”
可想想又觉得不悦,“怎么孤没吃过这种小锅子?”
庆海笑:“宜秋宫的小厨房贼着呢!耿承徽琢磨的点心,王承徽琢磨的新菜,梅良媛指点的配菜的碗碟器具,从来都不肯告诉典膳厨那边。
“就为这个,李大勺跟我抱怨过多少回了呢!”
太子笑着敲敲桌子:“那咱们中午也吃烫锅子!让典膳去跟宜秋宫小厨房要小锅子,两套!”
庆海便拿手里的拂尘去戳长赢:“还不快去告诉膳房?”
长赢笑着答应了,快步跑了出去。
“昨日又有六个官员寻到了奴才外头的私宅,留了不少东西。”庆海双手捧了一叠礼单呈给太子,“这是名单和礼单。”
“才六家?”太子嫌弃地瞟了一眼那叠东西,连碰都不碰,摆摆手让庆海自己收起来,“看来,孤这个太子,在那些人眼里,即便监国,也是冷灶!”
“那倒未必。”庆海将礼单塞回怀里,却把名单放在了条案上,口中笑道,“兴许是大家看着您开始监国,知道不必再钻营,只要好生办差、忠君爱国即可呢!”
太子冷笑一声:“父皇宽纵老臣,他们便当孤也会由着他们的性子胡来!孤得给他们点儿厉害,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是纲纪法度!”
低头翻找案头,又命:“传骆廷。”
骆廷乃是东宫左庶子,年五十八,原任吏部侍郎,因老成持重,格外得升平帝信任,所以八年前特意拨过来给太子做左庶子,承担东宫的半壁江山。
太子也知道自己性如烈火,怕事情会被自己做急躁了,所以一旦有想使的激烈手段,都会请了骆廷商议——
若是连此公都觉得该冒进一下,那就说明事情可以不再隐忍。
一时骆廷赶来,太子也不寒暄,赐了座,直接递给他一份名单:“各方的参奏。孤觉得可准的已经圈了。骆卿瞧瞧有无疏漏的。”
骆廷捧了名单和相关的奏本,一一查看。过了足足一个时辰,把名单还给太子:“这些人,臣听说过一半。
“还有一半,若奏本属实,的确至少应该革职才好。”
顿一顿,又拿回去,眯着眼看了,思索片刻,指了其中两个人道,“这一个,兴许是冤枉的。他出身寒门,执法刚正,又在长安县任职,不免得罪许多人。
“至于这一个,想来即便上官所言有夸大处,却也冤枉不了他几分——
“臣还记得,他高中后跪在宣政殿痛哭流涕,说自己家道中落,唯剩他这一身一口,竟能得皇上青眼,必当肝脑涂地云云……
“当时臣就在殿上,还觉得这人无欲则刚,说不准倒是一个好官儿苗子。
“谁知这才几年,他竟然能置办得起良田百亩、大宅三进,妻妾儿女,仆从如云!他若没贪,说什么我都不信!”
太子接了单子看了一眼,点头:“贾化……好!此人可重办!”
提朱砂笔,即批革职。
又议一回名单,太子便只摘出了那位长安县令,其他人全都朱笔贬谪,一一发落。
看看午时,太子若无其事地请骆廷吃饭:“有烫锅子。后宅女眷琢磨出来的招儿。小锅子,吃什么吃多少,丰俭由人,自己烫还有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