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机修厂 第246节
  派出所。
  朱婶跟于月莺从派出所出来,发现外面下了大雨,雨点噼里啪啦的,走在路上的行人,裤脚鞋子全被打湿了。
  朱婶出门的时候就带了雨伞,那会是小雨,没用上。
  朱婶撑开伞:“小于,我们该回食堂了。”
  于月莺犹豫不前,“这么大的雨,我们再等等吧,等雨小一些再走。”只有这屋檐下才溅不到雨,要是走在雨里,只怕等回到食堂,裤子下面一截都要湿透。
  “带了伞,怕什么。”朱婶皱眉看向于月莺,“食堂下午六点开饭,这会可不早了,咱们得赶紧回去干活。”
  要是迟了,那工人去食堂打不着饭,不得饿肚子吗?
  这衣服打湿又算什么。
  朱婶从杂工干到大厨,靠的就是这份口碑跟吃苦。
  朱婶都站到雨里了,于月莺还在屋檐下。
  “小于,你还站在那干什么!”朱婶的好性子在这会都有些火大了。
  于月莺看着身后的派出所,想着寄挂户口只是资料交上去,还没办下来。她一咬牙,冒雨冲进了朱婶的伞下,解释道:“我寒气重,怕冷,我怕淋了雨回去病了。”
  原来是这样,朱婶的脸色好了些,之后打伞的时候把伞往于月莺倾斜。
  等回到铁路食堂,于月莺只有鞋子跟裤脚湿了,而朱婶的半个肩膀都淋到雨了。
  朱婶回到食堂就换了工作服。
  于月莺回到那阴潮湿冷的的宿舍,换了双鞋子,拖了很从,听到外头有人过来喊了,这才慢吞吞的走出去。
  跟着去食堂干活。
  晚上,雨更大了。
  杜思苦在宿舍织毛衣,用的是最普通的平针织法,这样织最快。她按照张阿姨的意思,先把毛衣的上身部分织好,最后织袖子。
  她喜欢宽大一点的毛衣,织的时候多数了几针。
  余凤敏坐在旁边床上,织围巾,估计明天就能完工了。
  “秀红呢?”
  “说有东西落到仓库了。”
  话音刚落,袁秀红就回来了,她脚上穿着胶鞋,手上拿着还在滴水的雨伞。伞刚才在宿舍门口甩过了,可是雨大,这伞上还是有雨水。
  “东西找着了吗?”杜思苦问她。
  袁秀红点点头:“找着了。”说着把伞放到门后,走到床边,换下胶鞋。
  余凤敏看着窗户,“等天冷了,得把窗户再糊一层报纸。”这窗户缝漏风,要是到了冬天,肯定冷得很。
  她说完忽然看着杜思苦,“要不冬天咱们买个小炉子,在屋里烧火吧。”
  杜思苦:“我问过张阿姨了,以前宿舍有人用炉子烤火出过事,现在管得严,不让用了。”烧炉子要用煤,容易一氧化炭中毒。
  至于柴火,烟大,肯定是不让烧的。
  余凤敏嘀咕着:“以前上学还有寒暑假呢。”天冷天热都不用去学校,夏天在家摇着扇子吃着西瓜,冬天窝在暖和和的被窝里,要么就是在炉子边烤火,多好。
  现在上班了,还得挨冻。
  杜思苦加快了织毛衣的速度,她想在熄灯前多织一会,窗户外头的风声又大了些。
  估计又降温了。
  先把毛衣织好,再去做棉衣棉裤。
  至于棉鞋,杜思苦想等发工资后买双大一点的胶鞋,然后在里面做个棉花鞋套,塞进去,冬天穿。
  胶水防水,棉布鞋外面可不防水。
  至于皮靴,太贵了,不敢想。
  铁路食堂宿舍。
  于月莺躺到硬板床上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
  真是太累了。
  也不知道朱婶是看重她,还是故意折腾她,洗碗就摆了,洗菜切菜这样的洗,朱婶都要扔给她。
  于月莺在家都没这么辛苦过。
  屋外的风从门缝吹进来,于月莺缩了缩身子,身上的被子薄了。
  老家太远,要是寄被褥过来,那不知道得花多少钱。
  于月莺想了想,决定还是明天下午厚着脸皮,看能不能让姨妈家匀一床厚被子出来。
  杜家。
  杜母听着屋外咆哮的风声,起来去每个屋子看了一遍,窗户都关上了,插栓挂得牢牢的。之后,她又去了西屋。
  这个屋子现在堆满了东西,上下铺上的被褥都掀了,上面放满了东西,之前杜得敏放在院子里的桌椅,都被杜父搬到了这个屋子里,摞着放的。怎么说呢,现在这屋里是没有下脚的地方了。
  压根就住了不人了。
  这前这屋里的书桌移到老五现在住的屋了,老五现在住的是老三以前的屋,这屋现在只留了一个床,另一张床把床架拆开收起来了,还在屋里放着。
  老五在那屋里住,书桌柜子都有,就是挤了些。
  这两天下了雨,这家具不挪回屋怎么办呢?
  真让东西泡坏了?
  杜父杜母也不是浪费东西的人,再说了,杜得敏现在病还没好,杜父心里那关过意不去,有些事还是依了妹妹。
  “也不知道明天下不下雨。”杜母忧心道,“老三去拖拉机厂说当临时工,这衣服被褥都薄了,要是明天不下雨,我给他送过去。”
  要是下雨,怕被褥淋湿。
  杜父问:“老四不也是没带厚被褥吗?”
  杜母:“她是正式工,工资高,她会自己想办法的。”这老四又不往家里拿钱,再说了,老四是姑娘家,知道冷热。
  杜父道:“天冷了,要是不下雨,你把老四的厚衣服收拾一下,给送过去。”
  老四还是姑娘家呢,冻着不好。
  杜母应了一声。
  脑子里想了半天,也只想到了老四在衣柜里的一件穿了四年旧袄子,那件衣服放哪了?今年夏天也没拿出来晒吧。
  不知道有没有味。
  老五的衣服都在衣柜里,一个是前年做的厚衣服,是一个去年杜奶奶给买的新棉服,衣服多,有得穿。
  老大在部队,不用操心。
  老二那边说是寄了老杜的去年发的绿色大棉服过去,新衣服不会冷的。
  “老大媳妇明年要生孩子,咱们得攒点钱,到时候去那边看看孙子。”杜母叮嘱杜父,“得敏要打针让她自己出钱,她那工资她自个花,未必没存下。”
  老杜的工资可是一家子用。
  说到工资,杜母心里又觉得老四没良心。
  这上班领钱了,一分都不往家里拿,白养这么大了。
  杜父:“先看看吧,要是得敏再病下去,得去医院瞧瞧了。”
  “瞧什么啊,那个叫大程的带她去打针了。”杜母道,“这两天一到中午就过来,还给送吃的呢。”
  热乎得很。
  杜父眉头一皱:“你可别瞎想,这小郭才去农场没两个月吧,把嘴闭紧点,这事不能乱说的。”
  杜母哼了一声,“知道了。”
  走着瞧好了。
  看是她瞎说,还是真有其事。
  次日。
  杜母去了老五的屋,原本西屋的柜子搬到这边来了,她翻了半天,终于把老四以前的那件洗得褪色的旧袄子给找了同来了,原先是蓝色的,现在蓝色快褪完了,袖口、胳膊肘还有领口缝了好几个补丁。
  “妈,这不是四姐穿了小了的衣服吗?”老五问。
  早就不要了。
  “小了把袖口加长一点吧。”杜母随口说道,很快她就想起来老四工作了,便把衣服往旁边一扔,“算了,老四现在有工资,能自己买衣服了。”
  这破衣服,也没什么好送的。
  这衣服里的棉都结成一团了,还是拆了做棉鞋吧。
  杜母又把旧袄子捡起来,准备拆线。
  她瞧了眼外头的天,虽然没下雨了,还是阴沉沉的。老三的那件棉衣(用杜老爷子的衣服拆的)还没做好,等过几天做好了,天晴一些,跟被褥一块送过去吧。
  老五翻出了自己的一件八成新的袄子,“妈,这件衣服我穿大了,给我姐送过去吧。”
  “你姐长个了,穿这个衣服小了,你自个穿,回头我……”杜母想了半天,“你大哥不是买了毛线吗,我给你姐织一件。”
  老五听到这话,才把衣服收回去。
  正说着,就看到一个穿戴整齐的人穿着雨衣出门了。
  是杜得敏。
  她病好了,今天回去上班。
  杜母走到门口,瞧了好几眼,这小姑子真是转性了,这次真生了病竟然还去上班了。以前,天一冷,没病都要请上好几天假,不去上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