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机修厂 第242节
服务员把信往桌子旁边一扔,先不管。
九点的时候,车间主任过来了,是来打宋良他们的,化工厂有个会,刘书记想请宋良他们过去,帮忙参考一下,是技术上的问题。
结果车间主任来了一看,这机修厂的人同志不在!
这去哪了!
他几间屋子都找了,不在,东西也不会了!
这是走了!
他赶紧出来找服务员:“机修厂的那几位同志呢?”
“可能是出去了吧。”服务员拿着抹布擦桌子,装作很忙。
车间主任道:“屋里没人,行李全都不见了,你不知道人是什么时候走的?”
服务员摇头。
之后车间主任又叫了这边的经理,经理也是一问三不知,真气人。
“他们就没留下什么东西?”
留东西?
没有吧。
服务员灵机一动,把那两封要扔的信拿出来,递了过去,“您看是不是这个。”
车间主任皱着眉拆开信。
这机修厂的几位同志真是的,走就走嘛,怎么都不说一声,偷偷摸摸的,跟做贼似的。
拿出信。
车间主任看到信中的内容,瞳孔震动。
这!
这是!
反应釜的结构图,中文版的!
译出来了!
车间主任又惊又喜,他看了又看,连忙拆开另一封信。
解决方案!
他喜得几乎要晕厥过去,这这这这太好了!
得去找刘书记!
车间主任怕自己的力气太大,把信给给弄破了,赶紧把信塞到信封里,转头就往外跑。
有了这解决方案,厂长那边的人只怕睡不着觉了吧。
“书记!大喜事!”
机修厂。
杜思苦早上练习完每日任务,之后就去仓库里找了些切割材料剩下的钢丝,拿了一些,然后回来准备制做毛钱针。
做之前,杜思苦还问了老钳工,这毛线针一般用哪些工具。
怎么做。
多问问总好一些。
“要用台虎钳,那边那台没人用。”老钳工又说了一些其要注意的。
杜思苦听着。
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上老钳工的经验,杜思苦开始干了。
第一个毛线针花的时间有点久,花半个小时,之后杜思苦有经验了,这时间就大大的缩短了,最后一根毛线钟十几分钟就做出来了。
一上午,她就做了两套毛线针。
速度还挺快。
中午。
食堂吃饭的时候,杜思苦把毛钱针拿了出来,给余凤敏她们看,“瞧。”
“你怎么又买了?”余凤敏不明白,昨天不是才买了一套吗。
这工业劵多得用不出去了?
杜思苦把毛线针收了起来,“我自己做的!”眼中满是骄傲。
她亲手做出来的。
余凤敏惊讶的看着她,“你做的,”说完伸手去拿,“再给我瞧瞧。”她翻来覆去的看,这跟供销社买的没什么两样啊。
“你要不要,要就拿去。”杜思苦说道,“钢丝是我从仓库拿的,回头我去找何主任,看看这钱怎么算。”
就材料钱。
应该不贵的。
“要要要!”余凤敏昨天看杜思苦织围巾挺有意思的,她准备学学,给朱安织一个围巾。
“你呢?”杜思苦问袁秀红。
袁秀红道:“我有。”她没要。
那杜思苦可以少做一套毛线针了。
下午,杜思苦又做了两套出来,本来说是想做一套的,可是磨好的材料就在那,顺手就给做出来了。
她做好后,去找了一车间的何主任。
“主任,这东西我想留着自用,拿的是仓库的钢丝做的,我想买下来。”
何主任拿过毛线针,仔细的看了看,又上手摸了又摸,“你做的?”
“对,刚才做的。”
“你这手艺大涨啊。”何主任笑着说道。
“还是褚老教得好。”杜思苦谦虚。
这倒是。
何主任点着头,“这东西你只管拿去。”
“这合适吗?”杜思苦问。
“咱们车间钳工多,这做点东西就要收钱,这以后还怎么做东西?边边角角做的吧,没事,只要不是新钢丝,都没关系。”
“谢谢主任。”
杜思苦把毛针线放好,正要走,何主任有事要跟她说,“褚老这几天一直在三车间,那边机床好像有大动作,等褚老回来,你问问看是怎么回事。”
“好的,主任。”
杜思苦当然知道。
这是在改造三车间的某些机床,为日后的自行车车间做准备。
何主任既然不知道,那就说明厂长他们没告诉他
杜思苦当然也不会多嘴。
厂长办公室。
厂长看到了顾主任交过来的《自行车车间的建设计划》,签上字之后,交给了顾主任:“明天派人去工业局跟计划委会员,看看他们怎么说。”
厂长说完又改了主意,“你亲自跑一趟吧。”
让手底下的人去,还是不放心。
那些人不如小顾能干。
“好的,厂长。”
顾主任走后没多久,行政科的过来了,“厂长,咱们厂去拖拉机厂那边开会不太方便,咱们是把拖拉机车斗后头加个棚子,还是去客运站租车?”
厂长:“你去跟拖拉机厂的人联系一下,是他们让人过去的,这费用该他们承担,还有事吗?”
没了。
行政科的科长很快离开了,之后去了传达室,联系拖拉机厂了。
铁路家属大院。
杜家。
下午,杜得敏跟文秀回来了。
杜母:“你去哪了?”又说,“锅里留了饭。”
杜得敏脸色好了一些,看到杜母,冷淡的回道:“吃过了。”说着便回了屋,准备休息了,文秀扶着杜得敏歇下,这才从屋里出来。
杜母把杜奶奶从屋里扶了出来,说了杜得敏回来的事。
杜奶奶早上走太快,下午这脚腿又有些不太好了。
“文秀,你妈怎么样了?”
“姥姥,我妈刚才去打针了,打了两瓶,现在好多了。”文秀脸上泛着喜意,“是程叔叔带我妈去打针的,还给我们买了饭。”
程叔叔。
难道是得敏之前常叫的大程?
杜奶奶想了半天,最后叹息一声,“医生怎么说?”
“说是我妈心里藏着事,又加上风寒,才迟迟不好。”文秀如实说。
九点的时候,车间主任过来了,是来打宋良他们的,化工厂有个会,刘书记想请宋良他们过去,帮忙参考一下,是技术上的问题。
结果车间主任来了一看,这机修厂的人同志不在!
这去哪了!
他几间屋子都找了,不在,东西也不会了!
这是走了!
他赶紧出来找服务员:“机修厂的那几位同志呢?”
“可能是出去了吧。”服务员拿着抹布擦桌子,装作很忙。
车间主任道:“屋里没人,行李全都不见了,你不知道人是什么时候走的?”
服务员摇头。
之后车间主任又叫了这边的经理,经理也是一问三不知,真气人。
“他们就没留下什么东西?”
留东西?
没有吧。
服务员灵机一动,把那两封要扔的信拿出来,递了过去,“您看是不是这个。”
车间主任皱着眉拆开信。
这机修厂的几位同志真是的,走就走嘛,怎么都不说一声,偷偷摸摸的,跟做贼似的。
拿出信。
车间主任看到信中的内容,瞳孔震动。
这!
这是!
反应釜的结构图,中文版的!
译出来了!
车间主任又惊又喜,他看了又看,连忙拆开另一封信。
解决方案!
他喜得几乎要晕厥过去,这这这这太好了!
得去找刘书记!
车间主任怕自己的力气太大,把信给给弄破了,赶紧把信塞到信封里,转头就往外跑。
有了这解决方案,厂长那边的人只怕睡不着觉了吧。
“书记!大喜事!”
机修厂。
杜思苦早上练习完每日任务,之后就去仓库里找了些切割材料剩下的钢丝,拿了一些,然后回来准备制做毛钱针。
做之前,杜思苦还问了老钳工,这毛线针一般用哪些工具。
怎么做。
多问问总好一些。
“要用台虎钳,那边那台没人用。”老钳工又说了一些其要注意的。
杜思苦听着。
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上老钳工的经验,杜思苦开始干了。
第一个毛线针花的时间有点久,花半个小时,之后杜思苦有经验了,这时间就大大的缩短了,最后一根毛线钟十几分钟就做出来了。
一上午,她就做了两套毛线针。
速度还挺快。
中午。
食堂吃饭的时候,杜思苦把毛钱针拿了出来,给余凤敏她们看,“瞧。”
“你怎么又买了?”余凤敏不明白,昨天不是才买了一套吗。
这工业劵多得用不出去了?
杜思苦把毛线针收了起来,“我自己做的!”眼中满是骄傲。
她亲手做出来的。
余凤敏惊讶的看着她,“你做的,”说完伸手去拿,“再给我瞧瞧。”她翻来覆去的看,这跟供销社买的没什么两样啊。
“你要不要,要就拿去。”杜思苦说道,“钢丝是我从仓库拿的,回头我去找何主任,看看这钱怎么算。”
就材料钱。
应该不贵的。
“要要要!”余凤敏昨天看杜思苦织围巾挺有意思的,她准备学学,给朱安织一个围巾。
“你呢?”杜思苦问袁秀红。
袁秀红道:“我有。”她没要。
那杜思苦可以少做一套毛线针了。
下午,杜思苦又做了两套出来,本来说是想做一套的,可是磨好的材料就在那,顺手就给做出来了。
她做好后,去找了一车间的何主任。
“主任,这东西我想留着自用,拿的是仓库的钢丝做的,我想买下来。”
何主任拿过毛线针,仔细的看了看,又上手摸了又摸,“你做的?”
“对,刚才做的。”
“你这手艺大涨啊。”何主任笑着说道。
“还是褚老教得好。”杜思苦谦虚。
这倒是。
何主任点着头,“这东西你只管拿去。”
“这合适吗?”杜思苦问。
“咱们车间钳工多,这做点东西就要收钱,这以后还怎么做东西?边边角角做的吧,没事,只要不是新钢丝,都没关系。”
“谢谢主任。”
杜思苦把毛针线放好,正要走,何主任有事要跟她说,“褚老这几天一直在三车间,那边机床好像有大动作,等褚老回来,你问问看是怎么回事。”
“好的,主任。”
杜思苦当然知道。
这是在改造三车间的某些机床,为日后的自行车车间做准备。
何主任既然不知道,那就说明厂长他们没告诉他
杜思苦当然也不会多嘴。
厂长办公室。
厂长看到了顾主任交过来的《自行车车间的建设计划》,签上字之后,交给了顾主任:“明天派人去工业局跟计划委会员,看看他们怎么说。”
厂长说完又改了主意,“你亲自跑一趟吧。”
让手底下的人去,还是不放心。
那些人不如小顾能干。
“好的,厂长。”
顾主任走后没多久,行政科的过来了,“厂长,咱们厂去拖拉机厂那边开会不太方便,咱们是把拖拉机车斗后头加个棚子,还是去客运站租车?”
厂长:“你去跟拖拉机厂的人联系一下,是他们让人过去的,这费用该他们承担,还有事吗?”
没了。
行政科的科长很快离开了,之后去了传达室,联系拖拉机厂了。
铁路家属大院。
杜家。
下午,杜得敏跟文秀回来了。
杜母:“你去哪了?”又说,“锅里留了饭。”
杜得敏脸色好了一些,看到杜母,冷淡的回道:“吃过了。”说着便回了屋,准备休息了,文秀扶着杜得敏歇下,这才从屋里出来。
杜母把杜奶奶从屋里扶了出来,说了杜得敏回来的事。
杜奶奶早上走太快,下午这脚腿又有些不太好了。
“文秀,你妈怎么样了?”
“姥姥,我妈刚才去打针了,打了两瓶,现在好多了。”文秀脸上泛着喜意,“是程叔叔带我妈去打针的,还给我们买了饭。”
程叔叔。
难道是得敏之前常叫的大程?
杜奶奶想了半天,最后叹息一声,“医生怎么说?”
“说是我妈心里藏着事,又加上风寒,才迟迟不好。”文秀如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