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机修厂 第241节
要是当了别人的棋子就不好了。
他是中午的时候无意听到化工厂的员人说的,要不然,也不会下午就急着去火车站了。
这一来一去,路上很费时间,所以才会这么晚回来。
“一早就走?”
“对,天不亮就起来。”阮子柏喝了一口热水。
宋良道:“我去跟其他同志说。”机修厂一起来的还有几位,就住在隔壁,这边一个房间住两人,有两个床。
阮子柏有些累,就让宋良去了。
宋良去了隔壁,跟机修厂的同志说了一下明天就要出发,九点的火车票。没说化工厂内斗的事,而是把机修厂技术科的彭科长拉出来了,说彭科长说了,厂里任务重,时间到了赶紧回去。
大家达成一致,明早天亮就起来出发。
次日一早。
天刚亮他们就起来了,收拾好东西,就出发了。
宋良最后一个走的,他走之后,有两封信留在了招待所服务台的桌上,上面写着,化工厂技术科科长收。
没有地址,也没有邮票。
阳市,铁路食堂。
天还没亮,于月莺主被同住的秋姨叫醒了,“小于,该去食堂了。”秋姨已经穿戴整齐,连头丝都梳得齐齐的。
秋姨今年五十六岁,一直没结过婚,五十多的人了看着像四十多的,很显年轻。她自个挣钱自己花,没孩子丈夫拖累,过得自由自在。
唯一不好的就是没个自己的屋子。
“秋姨,会不会太早了?”于月莺忽然觉得这食堂不是什么好地方。
秋姨道:“不早,六点多工人跟家属就该过来了,最迟七点窗口要出早餐,你头一天来,可别迟到了。”
于月莺听着觉得有道理,就赶紧穿上衣服,匆匆洗了一下,跟着秋姨去了食堂。
她边走边打哈欠。
她困得很。
搬到这个宿舍后,于月莺有些不适应,半夜才睡,感觉才眯了一会,就被人叫醒了。
她们俩是来得最早的。
秋姨熟门熟路的打开食堂后门,打开灯,然后领着于月莺进了后厨房,“你会生火吧,把大锅里装满热水,把火烧起来。”
“你呢?”于月莺看向秋姨。
“我去仓库把菜拿过来。”
于月莺开始生火,提水,倒进锅里。秋姨来回几趟,提了不少菜过来,又叫于月莺帮着一起洗菜。
于月莺心里不情愿,却还是做着做了,只不过,她干活细致,一片叶子要洗好一会。
秋姨提醒了好几次,于月莺就是不改,秋姨皱着眉,没再说了。
过了一会,食堂的工作人员陆陆续续的来了。
大家都忙了起来。
揉面的,切肉的,做包子的……
擦桌子的,放椅子的……
朱婶来了。
于月莺见了,赶紧过去,“朱婶。”她手里还拿着菜,让朱婶看到她洗菜。
朱婶笑着道:“小于来得这么早啊。”
说着,就给大家介绍起来,“大家过来一下,这个就是我们食堂新来的员工,于月莺,以后洗碗就交给她了。”
洗碗?!
于月莺手上的青菜都被握碎了。
“朱婶,食堂不都是自带饭盒吗?”于月莺半天才问。
“有过来吃小炒的,这边提供碗筷。”朱婶笑着跟于月莺说道,“咱们食堂的煤管够,天冷了,用热水洗碗就不冷了。”
其实食堂的洗碗工活不重,来这边吃小炒的人不到一半,再说了,现在大伙肚子里都没多少油水,这盘子碗底平常剩不了什么,就算是没吃完的,也要打包带走的。
这年头,谁会浪费粮食呢?
“朱婶,我想干别的。”于月莺忍了半天,还是提了。
洗碗会让好的手变粗的。
朱婶不笑了,胖胖的脸竟有些威严,“小于,我们都是从洗碗擦桌切地干起来的,你要是表现得好,有天分,迟早有一天会当帮厨的。”
这事得慢慢来,哪有一口吃成胖子的。
于月莺低下头,“朱婶您说得对。”
她原以为这工作是什么福窝,没想到了是跳进了苦窑。
杜家。
杜得敏头疼得很,文秀没去上学,在家照顾她。
“妈,等会我去食堂给你打包子吧。”文秀说,包子里有肉,这几天舅妈做的饭都很清淡,唯一荤一点的就是鸡蛋汤了。
确实没什么好东西。
杜得敏咳了起来。
文秀去外头倒热水,暖水瓶竟然是空的。
她只好拿水壶去外头接水,然后去厨房烧水,等热水烧开还有一会。
她看了一眼舅舅的屋,舅舅舅舅妈都没起来。
文秀烧好水,端着热水进了屋,拿药的时候发现药没了,她只好出去,找谁呢?她左思右想,还是敲了舅舅的房门。
杜奶奶年纪大,说了也帮不上忙。
杜父已经起来了,听到敲门声,就拉开门。
“舅舅,我妈的药吃完了。”文秀眼睛有些红,“她都病了好几天了,我想送她去医院。”
要是打针肯定好得快。
杜父看了眼屋里的杜母,杜母正在梳头发,听到了。
她说:“文秀,你问问你妈钱放哪了,把钱拿出来,我等会就送她去医院。”说完又对杜父道,“你去上班,家里的事有我呢。”
不能请假了。
杜父点头,去上班了。
杜母:“把伞带上。”说今天有雨呢。
文秀看着舅舅走了,垂着头回了屋,“妈,咱们家钱放哪了?”
本来病歪歪的杜得敏,一下子就清醒了,“你要钱做什么?”上次文秀就是偷偷的拿了她的钱,别以为她不知道!
后来不管她怎么问,文秀也不说钱去哪了。
几十块钱呢,平白就没了。
“我想送你去医院打针,”文秀的声音小了些,“舅妈说要咱们把打针的钱拿出来。”
杜得敏听得气着了,“瞧瞧,这就是自家人。”她气狠了,一下子又咳了起来。
“妈,药没了。”文秀说。
杜得敏撑着坐起来,让文秀把外衣拿过来,她摸了半天,从衣服里摸出两块钱,“你去卫生所买点药回来,咱们不去打针。”
就是风寒,死不了人的。
她算是看透了,哥哥跟嫂子是一条心的,压根就不会管她的死活。
早上,杜母出门,称了半斤鱼回来。
杜得敏病了,还是得熬点鱼汤。
天阴沉沉的。
杜奶奶从屋里出来的时候,杜母正在刮鱼鳞,没一会,杜奶奶焦急的声音从杜得敏的屋里传来:“彩月,得敏不在屋里!”
这人一着急,走路的速度都快了,几乎是飞奔过来的。
“我早上出门买菜的时候她还在屋里呢。”杜母赶紧放下手里的刀,擦了擦手,往屋里走去。
杜得敏的屋门开着,里面一个人都没有。
床底下,柜子里,杜母都翻遍了,没人。
“妈,你瞧这外套不在,她穿常的小皮鞋也不在屋里,我觉得可能是出门了。”杜母发现了新情况。
“这病好了吗?”杜奶奶忧心忡忡。
“文秀请假没去学校,可能是跟孩子一块出门了吧。”杜母想了想,“早上文秀还说想带她妈去医院打针呢。”
杜奶奶瞧了瞧杜母。
杜母道:“得敏也没花什么钱,这打针的钱应该是有的。”
自己生病自己花钱冶,天经地义。
她说完去外头继续刮鱼鳞了。
江原化工厂,招待所。
服务员早上发现了桌上的两封信,上面寄信人跟收信人都没有,邮局也没贴,只写了个技术科科长收,没头没脑的。
是不是谁的恶作剧?
他是中午的时候无意听到化工厂的员人说的,要不然,也不会下午就急着去火车站了。
这一来一去,路上很费时间,所以才会这么晚回来。
“一早就走?”
“对,天不亮就起来。”阮子柏喝了一口热水。
宋良道:“我去跟其他同志说。”机修厂一起来的还有几位,就住在隔壁,这边一个房间住两人,有两个床。
阮子柏有些累,就让宋良去了。
宋良去了隔壁,跟机修厂的同志说了一下明天就要出发,九点的火车票。没说化工厂内斗的事,而是把机修厂技术科的彭科长拉出来了,说彭科长说了,厂里任务重,时间到了赶紧回去。
大家达成一致,明早天亮就起来出发。
次日一早。
天刚亮他们就起来了,收拾好东西,就出发了。
宋良最后一个走的,他走之后,有两封信留在了招待所服务台的桌上,上面写着,化工厂技术科科长收。
没有地址,也没有邮票。
阳市,铁路食堂。
天还没亮,于月莺主被同住的秋姨叫醒了,“小于,该去食堂了。”秋姨已经穿戴整齐,连头丝都梳得齐齐的。
秋姨今年五十六岁,一直没结过婚,五十多的人了看着像四十多的,很显年轻。她自个挣钱自己花,没孩子丈夫拖累,过得自由自在。
唯一不好的就是没个自己的屋子。
“秋姨,会不会太早了?”于月莺忽然觉得这食堂不是什么好地方。
秋姨道:“不早,六点多工人跟家属就该过来了,最迟七点窗口要出早餐,你头一天来,可别迟到了。”
于月莺听着觉得有道理,就赶紧穿上衣服,匆匆洗了一下,跟着秋姨去了食堂。
她边走边打哈欠。
她困得很。
搬到这个宿舍后,于月莺有些不适应,半夜才睡,感觉才眯了一会,就被人叫醒了。
她们俩是来得最早的。
秋姨熟门熟路的打开食堂后门,打开灯,然后领着于月莺进了后厨房,“你会生火吧,把大锅里装满热水,把火烧起来。”
“你呢?”于月莺看向秋姨。
“我去仓库把菜拿过来。”
于月莺开始生火,提水,倒进锅里。秋姨来回几趟,提了不少菜过来,又叫于月莺帮着一起洗菜。
于月莺心里不情愿,却还是做着做了,只不过,她干活细致,一片叶子要洗好一会。
秋姨提醒了好几次,于月莺就是不改,秋姨皱着眉,没再说了。
过了一会,食堂的工作人员陆陆续续的来了。
大家都忙了起来。
揉面的,切肉的,做包子的……
擦桌子的,放椅子的……
朱婶来了。
于月莺见了,赶紧过去,“朱婶。”她手里还拿着菜,让朱婶看到她洗菜。
朱婶笑着道:“小于来得这么早啊。”
说着,就给大家介绍起来,“大家过来一下,这个就是我们食堂新来的员工,于月莺,以后洗碗就交给她了。”
洗碗?!
于月莺手上的青菜都被握碎了。
“朱婶,食堂不都是自带饭盒吗?”于月莺半天才问。
“有过来吃小炒的,这边提供碗筷。”朱婶笑着跟于月莺说道,“咱们食堂的煤管够,天冷了,用热水洗碗就不冷了。”
其实食堂的洗碗工活不重,来这边吃小炒的人不到一半,再说了,现在大伙肚子里都没多少油水,这盘子碗底平常剩不了什么,就算是没吃完的,也要打包带走的。
这年头,谁会浪费粮食呢?
“朱婶,我想干别的。”于月莺忍了半天,还是提了。
洗碗会让好的手变粗的。
朱婶不笑了,胖胖的脸竟有些威严,“小于,我们都是从洗碗擦桌切地干起来的,你要是表现得好,有天分,迟早有一天会当帮厨的。”
这事得慢慢来,哪有一口吃成胖子的。
于月莺低下头,“朱婶您说得对。”
她原以为这工作是什么福窝,没想到了是跳进了苦窑。
杜家。
杜得敏头疼得很,文秀没去上学,在家照顾她。
“妈,等会我去食堂给你打包子吧。”文秀说,包子里有肉,这几天舅妈做的饭都很清淡,唯一荤一点的就是鸡蛋汤了。
确实没什么好东西。
杜得敏咳了起来。
文秀去外头倒热水,暖水瓶竟然是空的。
她只好拿水壶去外头接水,然后去厨房烧水,等热水烧开还有一会。
她看了一眼舅舅的屋,舅舅舅舅妈都没起来。
文秀烧好水,端着热水进了屋,拿药的时候发现药没了,她只好出去,找谁呢?她左思右想,还是敲了舅舅的房门。
杜奶奶年纪大,说了也帮不上忙。
杜父已经起来了,听到敲门声,就拉开门。
“舅舅,我妈的药吃完了。”文秀眼睛有些红,“她都病了好几天了,我想送她去医院。”
要是打针肯定好得快。
杜父看了眼屋里的杜母,杜母正在梳头发,听到了。
她说:“文秀,你问问你妈钱放哪了,把钱拿出来,我等会就送她去医院。”说完又对杜父道,“你去上班,家里的事有我呢。”
不能请假了。
杜父点头,去上班了。
杜母:“把伞带上。”说今天有雨呢。
文秀看着舅舅走了,垂着头回了屋,“妈,咱们家钱放哪了?”
本来病歪歪的杜得敏,一下子就清醒了,“你要钱做什么?”上次文秀就是偷偷的拿了她的钱,别以为她不知道!
后来不管她怎么问,文秀也不说钱去哪了。
几十块钱呢,平白就没了。
“我想送你去医院打针,”文秀的声音小了些,“舅妈说要咱们把打针的钱拿出来。”
杜得敏听得气着了,“瞧瞧,这就是自家人。”她气狠了,一下子又咳了起来。
“妈,药没了。”文秀说。
杜得敏撑着坐起来,让文秀把外衣拿过来,她摸了半天,从衣服里摸出两块钱,“你去卫生所买点药回来,咱们不去打针。”
就是风寒,死不了人的。
她算是看透了,哥哥跟嫂子是一条心的,压根就不会管她的死活。
早上,杜母出门,称了半斤鱼回来。
杜得敏病了,还是得熬点鱼汤。
天阴沉沉的。
杜奶奶从屋里出来的时候,杜母正在刮鱼鳞,没一会,杜奶奶焦急的声音从杜得敏的屋里传来:“彩月,得敏不在屋里!”
这人一着急,走路的速度都快了,几乎是飞奔过来的。
“我早上出门买菜的时候她还在屋里呢。”杜母赶紧放下手里的刀,擦了擦手,往屋里走去。
杜得敏的屋门开着,里面一个人都没有。
床底下,柜子里,杜母都翻遍了,没人。
“妈,你瞧这外套不在,她穿常的小皮鞋也不在屋里,我觉得可能是出门了。”杜母发现了新情况。
“这病好了吗?”杜奶奶忧心忡忡。
“文秀请假没去学校,可能是跟孩子一块出门了吧。”杜母想了想,“早上文秀还说想带她妈去医院打针呢。”
杜奶奶瞧了瞧杜母。
杜母道:“得敏也没花什么钱,这打针的钱应该是有的。”
自己生病自己花钱冶,天经地义。
她说完去外头继续刮鱼鳞了。
江原化工厂,招待所。
服务员早上发现了桌上的两封信,上面寄信人跟收信人都没有,邮局也没贴,只写了个技术科科长收,没头没脑的。
是不是谁的恶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