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德亨:“怎么,你不会和山东那些开碓房的大佬们勾搭上了吧?”
讷尔特宜讪讪:“差不多,就是这样吧。”
要不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就隔了一个渤海湾,明朝时候,山东人一年来往辽东一两次都是常有的事,这是历史有记载的早期“闯关东”。
等到满清入关,说是旗、民分居,北京内城不允许民人进入,但最早进入内城的,就是山东人。
为啥嘞?
同气连枝、同脉相连啊。
汉军旗,基本上全是山东人,你说山东老乡为什么能入内城?
德亨跟康熙帝说,说不定咱们祖上就是山东人,康熙帝很不高兴。
你不高兴也没法子,这满内城四处晃悠的山东人是骗不了人的。
人以食为天,八旗入关后,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所以,山东人在内城开的第一项生意,就是开碓房。
都说山东人赋性老实,老实的山东人就给你露一手,让你见识一下,啥叫“一辈子也逃不出他的手”。
第386章
讷尔特宜详细说了自己是如何在山东入了局, 又是如何在回京后,给大福号帮了几次忙,拿了几次回扣, 然后顺势入了康王府的局。
德亨对讷尔特宜的话只信三分,剩下七分持怀疑态度。
德亨可是还记得,当年他们家要典买铺子,手上不凑手, 想将先太后赏赐换了银钱,就是经的讷尔特宜的手。所以,讷尔特宜其实是个四九城资深二道贩子。
且经手的全是旁人难得一见的皇家奢侈品。
这样的人,首先一道,就是足够谨慎奸猾,趟的水深且险,他这么多年都没沉底,足够说明他的道行, 一般人根本拿不住他。
他说帮着这些碓房牵线搭桥坑害底层兵丁德亨信, 说自己被人做局拿捏住了,他是不大相信的。
德亨问讷尔特宜:“那你是被康王府拿捏住了, 还是被你说的这个大福号碓房给拿捏住了?”
讷尔特宜见德亨明显不信他的样子,也不遮着藏着,将当下自家境遇说给德亨听:
“可以说,两家都拿住了我的命脉。康王府,康王太妃是我嫂子的堂姊妹,我跟我那赖巴巴的侄儿, 能不能继承我哥的佐领职, 还要康王府出力。我混了一辈子, 没个儿子, 就得了两姑娘,宝贝的跟什么似的,说是宗室格格,可你看我这做阿玛的熊样儿,能给她们什么前途,说不得,以后还要求到康王府。”
“大福号就不用说了,那是我的财源,我这一家老小过日子,就指望着那个呢。”
在德亨自己封辅国公,做了佐领之前,额尔赫布是德亨的佐领,以前他们一家多受额尔赫布的照顾,就算德亨立了府,从额尔赫布那个佐领里分了出来,三节两寿的,德亨也会派人去额尔赫布府上走动。
需要特地说明的是,在萨日格受封公主之前,在叶勤受封国公之前,叶勤、纳喇氏、萨日格、弘旦四口的户籍,都在额尔赫布这个宗室佐领这里。
只有德亨自己分了出来,虽然还在正蓝旗,但和额尔赫布不是同一个参领,更不是一个佐领了。
萨日格受封公主之后,随公主之例,户籍归了镶黄旗公主属,一切事务归宗人府和理藩院管理。
叶勤受封国公后,手里也有了自己的佐领,原先他手上的公中佐领为镶黄旗满洲,新得的佐领,是镶黄旗汉军,所以,他带着妻子、儿子的户籍,归了镶黄旗满洲宗室。
父女两个户籍虽然同在镶黄旗,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系统。
只有德亨,户籍一直是正蓝旗。
他现在封了亲王,那也是正蓝旗的亲王,归属下五旗王公那一类。
所以,对额尔赫布这个佐领,德亨知之甚深。
德亨知道,这两年,额尔赫布身体不大好了,想将佐领之职传给独子佛保柱,但佛保住今年仅十三岁,年纪小且不说,人还羞怯,如何能管理一佐领。
额尔赫布有事没事儿的就跟人遗憾道:“若是我儿有公爷/王爷当年两分的本事,我就是立时死了,也能瞑目的。”
可是,别说佛保住和当年的德亨两分比了,就是一分也比不上。
不安排好儿子,额尔赫布是不敢死的。
就像额尔赫布阿玛去世时候,他自己年纪还小,不经事,就由额尔赫布的叔叔接管佐领,一直到到这位叔叔故去,佐领之职才又回到额尔赫布手上。
如今佛保住年纪小,人更不经事,如果额尔赫布人不在了,那他这一支,就需要一个“叔叔”出来领佐领之职,等这个“叔叔”逝世,佐领之职才会再回到佛保住手中。
如果佛保住能活的过这个叔叔的话。
首选,就是讷尔特宜。
首先,讷尔特宜是嫡出,和额尔赫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佛保住的嫡亲叔叔;其次,讷尔特宜膝下只有两个女儿,没儿子,拿佛保住这个侄儿更是当自己亲生的疼爱,等讷尔特宜死了,佛保住妥妥的新佐领。
可问题是,讷尔特宜他不争气,没军功这一点最重要没正经差事,唯一出过一次公差,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儿了,人还混不吝,不可靠,没德行……
不管从哪一方面讲,他都争不过自己的庶出兄弟。
没错,额尔赫布还有三个庶出兄弟,个个都比讷尔特宜强。
兄弟两个都不想放弃这个佐领职,因为,额尔赫布手里还有他和务尔登合伙开的风扇铺子的股份,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金母鸡,小二十年中,给他挣来万贯家财。
如果佐领职外流,新佐领就可以以佛保住年弱的借口,接手风扇生意。
相当于,额尔赫布一死,既丢了祖传的佐领职,又丢了金母鸡。
额尔赫布真的不敢死,就是人死了,那也是不敢闭眼的。
好在,额尔赫布有一门贵亲,他的妻子乌苏氏,和现在的康亲王太妃是堂姊妹,两姊妹感情一直很好,所以,讷尔特宜能不能继承他哥额尔赫布的佐领职,就看康王府出力多少了。
讷尔特宜说自己被康王府拿捏,那是真情实意,实话实说。
德亨看着讷尔特宜,讷尔特宜看着德亨,两人都没有将心里的话说出口。
德亨想说:你们兄弟怎么不来找我帮忙?
讷尔特宜想说:我们兄弟不敢去找你,怕情分不够,怕被搪塞,怕丢了面子最后又丢了里子。
最后两人还是没有说话。
德亨想的是,送情分这种事情,上赶着不好,人家没有开口,说不定是有更好的安排,我瞅着能帮一把是一把,若是不需要,那也就罢了。
讷尔特宜想的是,你的门槛那么不好进,也向来不包揽这些事情,我就是说了也是遭拒绝的结果,算了算了,还是指望康王府吧,到底是正经亲戚呢,担是非。
讷尔特宜只浅浅几句话,将该说的都说尽了,德亨这才信了他几分。
德亨问道:“大福号?这家碓房没什么名气?”
讷尔特宜:“大福号背靠康王府,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这家碓房,主接康王府的粮米舂碓,然后就是康王府一脉的佐领,再然后,才是向外揽票。”
所谓揽票,就是独自一家碓房,将某一个佐领的的米石拉车、加工、出售及佐领内借贷(包括兵丁私人借贷,这个佐领内的兵丁只能在这个碓房借贷,不能去别处)等一系列业务都包揽下来。
对碓房来说,是揽票,对讷尔特宜来说,是拉票,他是中间人。
总之,一个佐领就是一票。
因为有近三分之二的票属于康王府内部“府务”,所以,大福号虽然业务量不少,但对外,它的名气不大。
而大福号的老板,就是讷尔特宜当年去山东出公差,从山东带来京的“家人”。
这位家人,初初来京,一边和讷尔特宜好着,一边迅速摸清了北京内城的商业情况,然后走了乌苏氏的门路,专门为康王府开了一个碓房。
然后,二十年过去,就是现在这样了。
讷尔特宜和这位老板的关系正好反过来了,现在是讷尔特宜巴着他过日子。
所以说他被这个大福号拿捏住了。
讷尔特宜还在喃喃抹眼睛,感慨道:“我这辈子,看上的都是人中龙凤,都是一飞冲天的好人儿,只有小静儿,肯一心跟我过日子……”
一直在旁安安静静听着的王静荣朝天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要不是看着这人是真心要过日子的,他年纪大了,想要过安生日子了,他也不跟他。
也不知道那眼睛是怎么长的,看中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是在这里咯了牙,就是在那里咯了牙,只有自己这个咬着喧呼,能让他入口。
德亨对讷尔特宜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只不免好奇,问他道:“大福号的老板,和康王府关系怎么样?”
讷尔特宜看了德亨一眼,咳声道:“大概就是主公和军师的关系吧。”
讷尔特宜讪讪:“差不多,就是这样吧。”
要不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就隔了一个渤海湾,明朝时候,山东人一年来往辽东一两次都是常有的事,这是历史有记载的早期“闯关东”。
等到满清入关,说是旗、民分居,北京内城不允许民人进入,但最早进入内城的,就是山东人。
为啥嘞?
同气连枝、同脉相连啊。
汉军旗,基本上全是山东人,你说山东老乡为什么能入内城?
德亨跟康熙帝说,说不定咱们祖上就是山东人,康熙帝很不高兴。
你不高兴也没法子,这满内城四处晃悠的山东人是骗不了人的。
人以食为天,八旗入关后,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所以,山东人在内城开的第一项生意,就是开碓房。
都说山东人赋性老实,老实的山东人就给你露一手,让你见识一下,啥叫“一辈子也逃不出他的手”。
第386章
讷尔特宜详细说了自己是如何在山东入了局, 又是如何在回京后,给大福号帮了几次忙,拿了几次回扣, 然后顺势入了康王府的局。
德亨对讷尔特宜的话只信三分,剩下七分持怀疑态度。
德亨可是还记得,当年他们家要典买铺子,手上不凑手, 想将先太后赏赐换了银钱,就是经的讷尔特宜的手。所以,讷尔特宜其实是个四九城资深二道贩子。
且经手的全是旁人难得一见的皇家奢侈品。
这样的人,首先一道,就是足够谨慎奸猾,趟的水深且险,他这么多年都没沉底,足够说明他的道行, 一般人根本拿不住他。
他说帮着这些碓房牵线搭桥坑害底层兵丁德亨信, 说自己被人做局拿捏住了,他是不大相信的。
德亨问讷尔特宜:“那你是被康王府拿捏住了, 还是被你说的这个大福号碓房给拿捏住了?”
讷尔特宜见德亨明显不信他的样子,也不遮着藏着,将当下自家境遇说给德亨听:
“可以说,两家都拿住了我的命脉。康王府,康王太妃是我嫂子的堂姊妹,我跟我那赖巴巴的侄儿, 能不能继承我哥的佐领职, 还要康王府出力。我混了一辈子, 没个儿子, 就得了两姑娘,宝贝的跟什么似的,说是宗室格格,可你看我这做阿玛的熊样儿,能给她们什么前途,说不得,以后还要求到康王府。”
“大福号就不用说了,那是我的财源,我这一家老小过日子,就指望着那个呢。”
在德亨自己封辅国公,做了佐领之前,额尔赫布是德亨的佐领,以前他们一家多受额尔赫布的照顾,就算德亨立了府,从额尔赫布那个佐领里分了出来,三节两寿的,德亨也会派人去额尔赫布府上走动。
需要特地说明的是,在萨日格受封公主之前,在叶勤受封国公之前,叶勤、纳喇氏、萨日格、弘旦四口的户籍,都在额尔赫布这个宗室佐领这里。
只有德亨自己分了出来,虽然还在正蓝旗,但和额尔赫布不是同一个参领,更不是一个佐领了。
萨日格受封公主之后,随公主之例,户籍归了镶黄旗公主属,一切事务归宗人府和理藩院管理。
叶勤受封国公后,手里也有了自己的佐领,原先他手上的公中佐领为镶黄旗满洲,新得的佐领,是镶黄旗汉军,所以,他带着妻子、儿子的户籍,归了镶黄旗满洲宗室。
父女两个户籍虽然同在镶黄旗,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系统。
只有德亨,户籍一直是正蓝旗。
他现在封了亲王,那也是正蓝旗的亲王,归属下五旗王公那一类。
所以,对额尔赫布这个佐领,德亨知之甚深。
德亨知道,这两年,额尔赫布身体不大好了,想将佐领之职传给独子佛保柱,但佛保住今年仅十三岁,年纪小且不说,人还羞怯,如何能管理一佐领。
额尔赫布有事没事儿的就跟人遗憾道:“若是我儿有公爷/王爷当年两分的本事,我就是立时死了,也能瞑目的。”
可是,别说佛保住和当年的德亨两分比了,就是一分也比不上。
不安排好儿子,额尔赫布是不敢死的。
就像额尔赫布阿玛去世时候,他自己年纪还小,不经事,就由额尔赫布的叔叔接管佐领,一直到到这位叔叔故去,佐领之职才又回到额尔赫布手上。
如今佛保住年纪小,人更不经事,如果额尔赫布人不在了,那他这一支,就需要一个“叔叔”出来领佐领之职,等这个“叔叔”逝世,佐领之职才会再回到佛保住手中。
如果佛保住能活的过这个叔叔的话。
首选,就是讷尔特宜。
首先,讷尔特宜是嫡出,和额尔赫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佛保住的嫡亲叔叔;其次,讷尔特宜膝下只有两个女儿,没儿子,拿佛保住这个侄儿更是当自己亲生的疼爱,等讷尔特宜死了,佛保住妥妥的新佐领。
可问题是,讷尔特宜他不争气,没军功这一点最重要没正经差事,唯一出过一次公差,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儿了,人还混不吝,不可靠,没德行……
不管从哪一方面讲,他都争不过自己的庶出兄弟。
没错,额尔赫布还有三个庶出兄弟,个个都比讷尔特宜强。
兄弟两个都不想放弃这个佐领职,因为,额尔赫布手里还有他和务尔登合伙开的风扇铺子的股份,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金母鸡,小二十年中,给他挣来万贯家财。
如果佐领职外流,新佐领就可以以佛保住年弱的借口,接手风扇生意。
相当于,额尔赫布一死,既丢了祖传的佐领职,又丢了金母鸡。
额尔赫布真的不敢死,就是人死了,那也是不敢闭眼的。
好在,额尔赫布有一门贵亲,他的妻子乌苏氏,和现在的康亲王太妃是堂姊妹,两姊妹感情一直很好,所以,讷尔特宜能不能继承他哥额尔赫布的佐领职,就看康王府出力多少了。
讷尔特宜说自己被康王府拿捏,那是真情实意,实话实说。
德亨看着讷尔特宜,讷尔特宜看着德亨,两人都没有将心里的话说出口。
德亨想说:你们兄弟怎么不来找我帮忙?
讷尔特宜想说:我们兄弟不敢去找你,怕情分不够,怕被搪塞,怕丢了面子最后又丢了里子。
最后两人还是没有说话。
德亨想的是,送情分这种事情,上赶着不好,人家没有开口,说不定是有更好的安排,我瞅着能帮一把是一把,若是不需要,那也就罢了。
讷尔特宜想的是,你的门槛那么不好进,也向来不包揽这些事情,我就是说了也是遭拒绝的结果,算了算了,还是指望康王府吧,到底是正经亲戚呢,担是非。
讷尔特宜只浅浅几句话,将该说的都说尽了,德亨这才信了他几分。
德亨问道:“大福号?这家碓房没什么名气?”
讷尔特宜:“大福号背靠康王府,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这家碓房,主接康王府的粮米舂碓,然后就是康王府一脉的佐领,再然后,才是向外揽票。”
所谓揽票,就是独自一家碓房,将某一个佐领的的米石拉车、加工、出售及佐领内借贷(包括兵丁私人借贷,这个佐领内的兵丁只能在这个碓房借贷,不能去别处)等一系列业务都包揽下来。
对碓房来说,是揽票,对讷尔特宜来说,是拉票,他是中间人。
总之,一个佐领就是一票。
因为有近三分之二的票属于康王府内部“府务”,所以,大福号虽然业务量不少,但对外,它的名气不大。
而大福号的老板,就是讷尔特宜当年去山东出公差,从山东带来京的“家人”。
这位家人,初初来京,一边和讷尔特宜好着,一边迅速摸清了北京内城的商业情况,然后走了乌苏氏的门路,专门为康王府开了一个碓房。
然后,二十年过去,就是现在这样了。
讷尔特宜和这位老板的关系正好反过来了,现在是讷尔特宜巴着他过日子。
所以说他被这个大福号拿捏住了。
讷尔特宜还在喃喃抹眼睛,感慨道:“我这辈子,看上的都是人中龙凤,都是一飞冲天的好人儿,只有小静儿,肯一心跟我过日子……”
一直在旁安安静静听着的王静荣朝天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要不是看着这人是真心要过日子的,他年纪大了,想要过安生日子了,他也不跟他。
也不知道那眼睛是怎么长的,看中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是在这里咯了牙,就是在那里咯了牙,只有自己这个咬着喧呼,能让他入口。
德亨对讷尔特宜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只不免好奇,问他道:“大福号的老板,和康王府关系怎么样?”
讷尔特宜看了德亨一眼,咳声道:“大概就是主公和军师的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