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可是他的长子李留却眼神闪烁,来查案的都是南衙的人,个个高手,看着李留这样就生了疑心。
直接把李氏父子几个带走。
不用费劲,几个时辰下来,就招认了个干净。
这李留也不是个有骨气的,只是用了几道刑罚,他就招了。
死去的人叫宋河,临州人,曾是南边那个小皇帝的侍卫之一。
小皇帝死后,那边的人作鸟兽散,这些人自然也四散离开。
但是,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人死在这里,就绝对不是巧合。
第213章 不服众啊
李留自知卷入这事儿里头也没了活路,只好全都招了,只求个从轻发落。
原来是半年之前,这宋河就来到京城,他身上带着孙世勇等人的任务。
来京城就是为了联络那些被大安皇帝荣养起来的李氏皇族们,希望能有些助力。
李留的父亲确实不知情,他没本事,也不想生事。
以前也没多荣耀过,如今过得日子还凑合,实在不敢折腾。
可李留是个想要上进的,他瞒着父亲私底下结交宋河等人。
他们的谋划其实是刺杀皇帝。
那些刺客,是南边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父母家人全都死于战火中,也基本都是死于独孤氏手中。
这其实不可避免,两军对垒,怎么可能不死伤百姓?
刀剑无眼啊。
这些人很小就被培养,只为了报仇活着,为了报仇,他们可以不要命。
但是想杀皇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必须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皇帝轻易不出宫,就算出来了,身边的禁军多的很。
十几个人,想要刺杀皇帝,那是痴人说梦。
随着孙世勇那帮人的失败,这群人不仅没有收敛,甚至更生出了玉碎的念头。
但是李留其实知道的也不是很多,宋河联络的人不止他一个。
他说为了安全,最好不要知道彼此身份,等事情成了之后再说。他说说朝中有人也不满陛下。愿意里应外合。李留已经什么都不藏着了:他还说,东宫也有人参与,还有陛下身边的一个侍卫,但是我不知道是谁。
他想了想又道:其实后来我知道这事就很难了,可是不是我想退出就能退出的。他好像知道很多事,还知道京城的布防图,我
什么?审问的人大惊:你见过?
是,我见了,可我也不太看得懂李留忙道。
审问的官员们面面相觑,忙先走一步。
这时候可顾不得李留了,这布防图泄露,那是大事。
虽说京城的布防不是一成不变,隔一段时间就要改变一次,可是既然能泄露一次,难保不会泄露两次三次。
这要是叫人钻了空子还得了?
连夜进宫,陛下听了这话也是一惊,也顾不得许多,整个京城彻夜不眠到处盘查。
布防也紧急更换。
这一来,第二具尸体就在一处枯井中被找了出来。
经辨认,正是禁军中的一员,姓张。他与前一个宋河一样,都是胸口一刀。这一个可能死的干脆,所以是被丢在这里的。
他并没有能在御前伺候的资格,只是在禁军中,跟随禁军在宫外活动。
如果陛下出宫,他可以跟随,但是想刺杀陛下,他是不可能够着的。
其实叫真正认识的人看,那布防图就是废纸。
那只是周先生照着京城的地形画的,真正的布防他也没能力拿到。
但是拿来糊弄人正合适。
真真假假,他们也没法验证。
但是有布防图这个事,就叫一些很兴奋。
谁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是能够成功的,自己不行的话,就希望同伴行。
第三具尸体找到的时候天又亮了。
这一次,众人神色更加凝重。
这第三具尸体是东宫戍卫,并且他不是被杀,而是自杀。
他在一处破旧的民居中自缢而亡,仵作检验,并不见外力痕迹。
这就十分的耐人寻味了。
除此之外,也没别的证据。
李留知道的都说了,可他那些证词,只是孤证。
得不到交叉验证,就算是古代审案子,也不会只听谁的一面之词。
而经过这三天的严查,事情已经闹的满城风雨。
不管能否做实这就是太子做的,但是对于太子来说,已经是天大的丑闻了。
闹成这样,就算最后找出了证据证明太子是无辜的。
在众人眼中他也不无辜。
当然,如果陛下坚定不移的信他,那他不会有事。
可现在
几年下来,太子的优点和缺点都直白的摆在了陛下跟前。
陛下是父亲,可陛下更是天下人的皇帝。
他不得不认真去考虑太子到底合不合适。
而且,事情到了这一步,陛下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他不能狠心把所有人都压下去的话,这些人就是不服太子的。
今日不服,他做爹的不忍心弹压。
将来还不服,太子登基以后,可不会如他一般舍不得。
总不能他将来死了,在地底下看着儿子们自相残杀吧?
他是皇帝,也不能不顾所有人的心意。
母后的偏向他清楚,如今儿子们,尤其是那两个小的,明显更想支持老四。
就连女儿们,也不与东宫亲近。
还有他的嫔妃们
德武帝深深叹息,太子也并非无能,只是性格太过急躁,也太过骄狂了些。
但是不管怎么样,他还是觉得失望了。
太子,令他失望了。太子不服众啊。
外头太子求见已经许久,皇帝深思了许久后,还是对着冯程摆手。
冯程了然点头,走出了大殿。
宽阔的大殿地板打磨的光可鉴人,但是太大了,此时陛下坐在那,冯程要从他的身后走下来,走出去,真的太大了。人走着都要走一会才到门口。
外头红漆的大柱子一边九根,高高的撑着飞檐斗拱的房顶。
太子就站在这里,沉默的看着外头的空地。
宣政殿外是没有植物的,只有一块一块的汉白玉地板砖。
他就看着那些地砖,不知想什么。
他已经站在这里半个多时辰了。
他好像也没有很着急。
太子,陛下这会子忙,要不,您先回去?冯程弯着腰。
忙什么呢?太子转过脸来看他:忙的一点时间都没有?
这几日事情多,陛下也还要忙朝政呢
朝政,我不忙?我是太子,处理政务也没少忙。太子打断他的话:父皇为什么不见我?
冯程叹口气:太子,奴婢着实不知道,陛下什么都没说。从方才,就是一言不发,奴婢想说也不知道怎么说啊。
太子深吸一口气:一言不发。
第214章 太子
他并非没脑子的人,事已至此,他并没有坐以待毙。
可是他能做再多,也抵不过别人是有心算无心。
但此刻的他其实很清楚,父皇暴怒远比一言不发好。
他也许不够沉稳,不够周全,可他的智商并不比独孤钺低。只是
性格啊,太能塑造一个人了。
他站在那往里看,沉默不语。
外头阳光明媚,里头却因为殿宇太深,看不清楚。
于是他也就看不清楚龙椅上的那个人。
太远了。
他站了许久,没有再叫冯程去通报,也没有再说话。
只是那么静静看着。
然后,就在冯程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转身离去。
他的袍子划过了宣政殿外的汉白玉石板,轻而无声,他转头离开的背影挺拔也消瘦。
冯程晃眼看着,总觉得这一幕熟悉,可又没想起来是什么时候见过。
直到他又走回去,才恍然想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么一幕。
原来那是小时候,他很小的时候。
他六岁就被送进宫来,因为年纪小,不会伺候,处处叫人欺负。
丢在没人管的空殿里伺候,也就是十岁上,才有那么一个机会往前头送东西来。
正是那一次,他也曾见过太子。
那还是大周朝的太子。
他也背影挺拔,他也消瘦。
那一次的他,也沉默不言的走了出去。
那时候,他是没有资格进内殿的,里头坐着的还是周朝的老皇帝。
他在这宫里长大,却一次也没见过那位老皇帝。
只是看见过太子的背影。
当时领着他们走来的内官一言不发,低着头,弯着腰,像是被抽了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