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161节
  “那就好,这种事儿,咱们熟得很,哈哈!”
  “可惜晚上没什么人出来,若是白日,还能顺道抢两个女人回去,最近天气冷了,冻死了好几个女奴,真是晦气。”
  “怎么我听着外面有响动啊?”
  “不对,这听着像马蹄声!”
  丛生正要派人出去看看,忽而听着一声清越的鹰鸣声,似乎就在他们上方。
  大金雕在空中盘旋而上,韩嫣屏住呼吸,冲着前方狠狠地一挥臂。
  不等匈奴人抬头看,伴随着箭矢的破空声,一片箭雨像是长了眼一样冲着他们落下来。
  连射三箭后,程不识收了大弓,抽出长戟,拍马往林中冲去。
  “儿郎们,给我杀啊!”
  程不识一马当先,长戟在手,眨眼间就刺死了两个匈奴人。
  韩嫣也是热血沸腾,抽出长剑来跟在后面冲上去,来边境这么久,他这还是第一次正面杀敌呢!
  毕竟是在林中,影响了箭雨的杀伤力,很多箭都被树挡下了,有些匈奴人被射中了,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匈奴人毫发无伤,丛生喊着让大家赶紧分散开往林中躲,这会儿慌忙上马就要往后逃窜。
  “往哪儿去?”
  张次公跨在马上,泛着冷光的箭头已经对准了他的胸口,他的身后,是二百骑兵,已经把这群匈奴人围住了,披坚执锐,手持长戟,正凶狠地瞪着他们——这都是活生生的军功啊!
  第232章
  六百匈奴敌军,被程不识带着汉军包围全歼,当送信的使者还在路上骑着马狂奔的时候,李盛已经飞进了未央宫。
  “噍————!”这一声鹰鸣格外响亮悠长,在正殿站岗的士兵们都不由得抬头看,是陛下的大金雕回来了啊!
  刘彻的贴身太监春陀亲自带人大开殿门,李盛直接飞进了正殿,在半空低旋两圈,落在了刘彻的小臂上。
  刘彻不知道阿曜回返长安,见它进来就直冲着自己过来,赶忙把旁边的一块狐狸皮毯子盖在了手臂上,稳稳地接住了大鹰。
  这块狐狸皮还是阿曜打回来给他的呢,从云中郡拉回来的,是墨狐皮,一丝杂色也没有的上等珍品。
  李盛落下后,亲热地低头蹭蹭刘彻的脸颊,啾啾叫了两声,翅膀尖尖点了点他面前矮桌上的茶碗,他好渴啊。
  “这是茶水,阿曜等一等。”
  说着等,可谁敢让皇帝等着?话音刚落,春陀就奉上了一盏白水,刘彻亲自递到宝贝金雕面前,李盛低头喝了一会儿,用翅膀往外推了推不要了。
  刘彻抱着大金雕查看,给它把翅膀上的灰尘草叶抹去,忽然感觉手臂被一只爪子推了推。
  低头一看,阿曜正伸出一只左脚来,上面绑着一只小竹筒,大概拇指大小。
  “你一只金雕,倒是屈尊当起信使了?”
  刘彻笑着,把竹筒解下来,从里面把信帛拿出来展开看。
  “好,好啊!”刘彻激动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结果忘记了阿曜还在他怀里,大金雕摔到了地上。
  李盛瞪了饲养员一眼,跑了,他还没去看卫青和霍去病呢,还有漪澜殿刚降生的小公主。
  刘彻见金雕眨眼间就没影儿了,也没办法。
  “陛下这样高兴,可是边军有所斩获?”
  刘彻把信帛递给旁边的韩安国,连说话的声音里都透着喜意:“程不识围歼六百人,无一逃脱,虽说不算大胜,可也是保了一城的百姓安宁。”
  更让人高兴的是,这次的防御战打得实在是漂亮极了。
  历来匈奴侵边劫掠,汉军都是被动防御,只因匈奴人神出鬼没,机动性太强,根本无法预知,可这次,是先下手把敌兵都打杀了,程不识在布帛上说是大金雕出去玩儿的时候看到了匈奴人,才回营地报信带着他去的,阿曜可真是聪明啊!
  一直到晚上,刘彻还是很高兴,他进了漪澜殿,就看见阿曜正蹲在廊下被投喂肉干,看起来懒懒的,听见他的声音,也只是抬头看了一眼,连叫都懒得叫了。
  刘彻有点心疼,一路飞回来,阿曜一定是累坏了,最近还下了两场雨,路上那么冷,千里迢迢跑回来,多辛苦啊。
  “给偏殿的小屋暖上熏炉,把阿曜的窝先暖好了,晚上让人好生看护着点。”
  卫子夫呆了一下,但立刻答应下来——这会儿才不过十月中旬,满宫里也就只有刚出生的小公主的屋子里才暖着熏炉。
  不过陛下宠着阿曜,谁能说什么?
  李盛在外面吃饱喝足去了小屋,卧进了自己的窝,这窝是刘彻让少府照着野外大鹰的窝做的,用的是晾干修好的各色树枝,上面铺的是李盛上次带回来的獭兔皮,已经被熏炉烤得暖融融,李盛舒服地叹了口气,习惯性地把头埋进翅膀里,睡觉了。
  李盛回来的当天夜里,报信的使者就到了长安信上说得就更详细,刘彻把信看了两遍,还不等他吩咐人查定军功分发赏赐,程不识的第二封信就到了——“匈奴军臣单于出现在雁门附近”。
  与此同时,大行令王恢也求见天子,有要事相商。
  ——雁门郡马邑豪强聂壹提出了一条可以围歼单于的计谋。
  聂壹称,他与匈奴一向有往来通商,他可以诈降跑到单于那里,称汉朝压迫他们这些商人,他们再也无法忍耐,决定投靠匈奴,投名状就是马邑整座城,骗匈奴说要里应外合,让匈奴人来马邑。
  另一边,让汉军早早埋伏,便可伏击匈奴,若是能杀了单于,更是一劳永逸。
  “那人有把握吗?匈奴人也不是傻子。”刘彻沉吟片刻,沉声问道。
  这个计划听起来太让人心动了,但是,军臣单于会信吗?
  “陛下,马邑是胡汉边境,自来关市交易频繁,马邑豪强与匈奴人消息往来更密切,也更容易取得匈奴人的信任,且程将军也来信,军臣单于确实现身了啊!”王恢的声音非常恳切,甚至还有些急切。
  “陛下您想,平日里匈奴仗着骑马之便,来去如风,居无定所,不知所踪,就算咱们要打,都找不着,如今呢,他们单于竟送上门来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刘彻皱了皱眉头:“那聂壹打算如何取信于匈奴?”
  “聂壹是马邑豪强,与县丞、县令也多有往来,此事,匈奴那边也知道,聂壹会假称杀了县丞,届时给匈奴人开城门,以此骗匈奴人进来。”
  见刘彻只是沉思不说话,王恢有些着急:“陛下,只要作戏作得好,匈奴人会信的!昔年秦末项梁、项羽叔侄,不就是这样杀了会稽郡守吗?聂壹也有交好的匈奴人,他会买通那人,在单于面前陈情,力求说动匈奴入套。”
  ——秦末各地起义,会稽郡守殷通意欲用项梁为将军,顺应大势,起兵反秦,但项梁却不想屈居人下,于是先假装答应取得殷通的信任,假称去找人,令项羽靠近郡守,借机杀了郡守,随后占了会稽郡,有了起家的八千吴中子弟兵。
  可见,在古代,当地豪强与地方长官之间,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客观事实推断,聂壹对军臣单于说自己杀了县丞,也并非是无稽之谈,这件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只要军臣单于动了心,一切都好说了。
  刘彻让人先下去,他要好好想一想。
  王恢行礼告退,李盛在院子里看着,觉得王恢有点急躁不安啊。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若是此事能成,那他王恢便是首倡大功,将来论功行赏,封爵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上?
  李盛望着王恢的背影,世事无常,事与愿违啊。
  历史上的王恢不但没能借此机会封爵,反而丢了性命。
  在真正的历史上,聂壹确实说动了军臣单于来马邑,刘彻也安排好了伏兵,但是,单于在进入关隘之前,却看见牛羊遍布原野却无人看管,这显然不正常,于是他心生警惕,捉了一名尉史,这尉史便把汉国计划托盘而出,军臣单于即刻回返。
  当时的王恢被安排负责袭击匈奴辎重,在最后方,当匈奴潜逃的时候,他应该是离着匈奴大军最近的。
  按照常理,王恢完全可以就近率军迎战,拖住匈奴,只要能拖到汉军主力追来,不说大胜,但也能跟匈奴打个有来有回。
  再退一步,就算留不下匈奴,也能留下他们的辎重粮草。
  然而,王恢没有,他认为自己的职责不包括追击,且当时他的只有三万人,根本抵挡不住匈奴的十万大军,于是,他什么都没做,眼睁睁地看着十万匈奴人跑了。
  李盛都觉得纳闷,十万人啊,从他眼皮子底下跑,最少也得跑一刻钟吧,哪怕你最后截断后方打一会儿呢,也算是有点儿作为,手里好歹握着三万人呢。
  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了,若是卫青,应该会谨慎计算,要么从中位截断,要么从侧方射箭,总之,一定会尽量给匈奴造成最大程度的伤害;若是霍去病,就更莽了。
  本来就够烦了,王恢的消极态度更是彻底惹恼了刘彻。
  当时的刘彻,是踌躇满志,带了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这是什么概念?汉武帝一朝,对匈奴用兵不到二十次,兵力也都在十万人左右,三十万人,刘彻这是把家底儿都压上,打算一把梭哈了,满心都是想着一场大胜,但是结果呢?
  三十万人啊!人吃马嚼,调兵遣将、兵甲武器,白折腾了一回,就这么看着匈奴人从眼皮子底下逃了。
  刘彻简直气到爆炸,他是多要面子的人啊!
  愤怒的天子不肯接受王恢的辩驳,他认为,王恢首倡此议,却在匈奴人潜逃时如此畏首畏尾不肯追赶,以至于到了如此局面!
  “马邑之谋”的破产,以王恢自杀结局,自此,汗匈两国之间虚假的和平也维持不下去了,开始了数年的争斗杀伐。
  李盛扇动翅膀回了正殿,刘彻正在看着地图出神,大金雕飞过来,他条件反射一般伸出左臂接住。
  “阿曜,你看,马邑周边三面环山,南、西、北三面分别被黑陀山、句注山、神头山、契吴山围住,东南面又有一条大河,若是匈奴人入套,确实可以提前埋伏大军,待匈奴入城,即可迅速成包围之势。”
  刘彻纠结得不得了,抱住大金雕摸摸他的尾羽。
  李盛也在想,其实他认为,马邑之谋的失败,也并非只因为那些破绽,三十万大军进驻马邑周边,难道周边的林木河流、山坡小径都毫无痕迹?军臣单于难道真的毫无察觉吗?他们可是马背上的民族,在草原上是依靠天时地形来迁徙求生的啊。
  他猜测,军臣单于应该是在来马邑的路上就有所怀疑,到最后看见了那些无人看管的牛羊,彻底反应过来了。
  但即便如此,这仍然值得再去试一次。
  就算匈奴不入城,大单于率领着远少于汉军的兵力进入了马邑周围,这场谋略就已经胜了大半,只要汉军把战线拉长,埋伏地更近,让后方兵力更多,或者在山谷两侧埋伏上足够多的弓箭手火箭手,这场仗,也能留下至少一半匈奴人的命。
  刘彻不像李盛一样知道历史,他更焦虑,若要放过这个机会,他只怕再也遇不到这样的好时机,可若是出兵,真的能按照计划进行吗?这其中,变数太大了。
  焦虑的刘彻半夜睡不着,披着衣服出来在灯下自己研究地图。
  贴身太监春陀赶紧拿了一件裘衣给他披上,这件裘衣也是大金雕带回来的,就是那只大青羊的毛皮。
  李盛就在隔着一堵墙的小屋睡觉,被这边的长吁短叹吵醒了,迷迷瞪瞪地从窝里爬起来,脑袋还迷糊着,他也不敢飞,歪歪扭扭地走进来,看着灯下正在发愁的刘彻。
  “阿曜?你来陪我吗?”刘彻把大金雕抱过来放在怀里,怕它冷,还往里面裹了裹,也幸亏这件氅衣做得宽大,不然,还裹不住呢,现在阿曜也是巨大一只了。
  李盛从他的胸口出露出一个头来,打了个哈欠,无奈地闭上眼睛:啊,他已经习惯了,这么多年,无论跟着谁,都少不了陪着熬夜啊!
  第233章
  李盛陪着刘彻在地图前坐着,到了后半夜,他迷迷糊糊地睡过去,被刘彻亲自抱回了暖呼呼的窝里。
  刘彻把阿曜放进窝,看着大金雕把头埋进翅膀里,坐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摸摸它背上那圈最漂亮的金色颈部羽,内心焦躁不已。
  阿曜可以把头埋起来呼呼大睡,但是他不行,他是天子,是一国之君,他要为数万边民负责,他必须做出决定。
  刘彻在未央宫后殿枯坐一晚,心里似乎有了决断,第二天开始,就把韩嫣又派往马邑,随行的有数十位画师和擅长相地术的先生,他们奉天子之命,前往绘制更详细的地形图,了解当地气候风水。
  眼下天气越来越冷,实在不是开战的好时候,大军前行、运送物资、后勤储备,冬衣棉被、战马粮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筹谋,古代资源有限,物流和信息传送都效率很低,说要打仗,也不是一下令就能立马让大军开拔的,何况,汉朝已经许久没有打仗了,武器也不是一时间就能齐全的。
  元光二年春,刘彻已经决意下令攻打匈奴,但是流程还是要走一走,他在一次朝会上,把这件事摆上了台面:“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重,单于慢待怠日,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悯,今欲攻之,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