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善后工作还是要做的。
孟知彰仔细帮人擦拭后,又换了亵衣,盖好丝缎衾被,这才又回到案头,续上方才中断的公务。
公务续上了。心境却已经大不同。
隔着烛火,庄聿白的呼吸声,沉稳而规律。孟知彰摩挲着自己的手指。刚刚用过的两根。
方才的那份炙热和悸动,仍留在上面。
*
肥田术的农书虽未刊印出来,但这法子早以朝廷名义发往各地推广起来。
《齐田要术》的初稿奉至御前时,赵真正与群臣一同看泾溏府知府王勉交上来的奏折。
“泾溏府这位知府王勉,做得不错。”赵真不住点头,“泾溏府的应对水灾的能力,值得各地效仿学习。”
户部尚书严良称是:“短短二十于日,不仅上外流民得以安置,辖下并未出现病疫与纷乱,这已属难得。更何况这么短的时间内,竟还赶上农时,安排人手将境内十之八-九的田地全部完成秋种。”
又郑重补充道:“这也是陛下高瞻远瞩的成果。陛下及时免了泾溏府五成夏收之税,让受灾之民得意有喘息之机。另送去千石米粮,让流民锅中有米,腹中有食,心中有奔头。此乃百姓之福。”
赵真听惯了奉承之辞,并不以为意。不过此事提醒他,泾溏府之事,不论流民以工代赈,还是秋种肥田之计,包括减税赈粮诸事的推进,都离不开一个人,新晋翰林修撰孟知彰。
赵真视线不时往群臣之末的位置扫上几眼,自己钦定的状元,果然仪表堂堂,才华粲然。
“孟知彰,这《齐田要术》之稿,先留下,我慢慢看。你与垦田使君这些时日也辛苦了,可有什么想要的奖赏?”
孟知彰闻言上前,恭敬行礼:“能为天下万民修撰此书,是下官与夫郎的福气。若要讨个赏赐的话,我家夫郎倒真跟下官提过一个。”
“哦?是什么?”
“下官夫郎说,希望陛下将书刊印出来后,免费发与各府各州各县。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鼓励当地加印。前提只有一个,分文不取,不可以此书牟利。我家夫郎说,若能将书中肥田之术与垦田之法,让更多人获益,便是对他最好的奖赏。”
“使君之言,甚好。他虽未有什么功名,气量和才学,却在许多人之上。很好。他有此功劳,即便封个县主,也是应当的。只是今春刚封了使君,不如秋收后一起晋封。不过赏赐还是有的,听闻送去翰林院的冰鉴,使君很是喜欢。为表彰他撰书有功,朕命人新打了一座,今日便赐予孟使君和孟大人。”
孟知彰替他家夫郎行礼谢了恩,正在挽衣袖,一旁的兵部尚书萧之仁上前奏禀。
“陛下,早朝时提及外族出使议和之事,老臣这有一合适人选。”
萧之仁眼珠转了转,继续。
“此人心怀家国之大义,而且谈吐不凡,仪表不俗。更难得的是,此人对西境战事及人文情况也皆熟悉。由他代表我大恒出使,甚是合适。”
众人未语,视线却不约而同望向了孟知彰。
第228章 出使(一)
萧之仁提议之人, 就是孟知彰。
萧之仁禀奏完毕,便恭敬垂首,默默看向自己的朝靴。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飞虫, 落在靴边一块太阳光影中, 抖动着橙色羽翼。萧之仁斜眼瞥了下,轻轻抬脚,利落碾死。
户部尚书严良,几日前便知此事。那日他刚被赵真叫进宫训了一顿,刚出宫门, 便见阴影里一双眼睛, 鹰隼般静静盯着他。是乙。
户部是钱袋子。大恒境内所有税粮税银的收缴与支出, 全部在户部尚书的算盘之上。
如此肥缺, 谁不想将手伸进去?只是能不能伸进去, 伸进去能不能收回来,就各凭本事了。花钱,谁都会。往袋子里赚钱的本事, 懿王赵措最擅长。
懿王行事果决,干净利落。别人收一个府的税银前后要花上2个月, 到懿王这里,只需1个月, 而且足额足斤。
这也是为何懿王参政没多久,便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户部中, 虽未名言, 众人皆知懿王一党最多。
当然,户部也是六部中最不希望出现灾荒的。灾荒意味着原本半鼓不鼓的钱袋子,会很快瘪掉。不仅该受灾之地本年的税银会少征,甚至免征。严重之地, 还需从中央财政拨款出去,或施米赈灾,或拨款重建。
不进只出,再鼓的钱袋子,也经不起这般折腾。何况西境战事频繁,缺谁也不能缺了长公主的军费。
诸多皇子中,懿王也是最懂得帝王权术之人。在朝堂为主站还是议和,军费是否削减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之时,是懿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水灾,有,但不严重。
即便最严重的临江府,今岁税银也已足数、如期缴纳。那其他自称受灾的府州,又有和理由不缴夏税。
等这季税收上来,国库充足,长公主亟需的这批军费,自然也不成问题。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顺利推进。一切难题都在迎刃而解。
谁知半路杀出俩愣头青。坏人正事 ,断人财路。
户部右侍郎陈登和翰林编撰孟知彰,非说灾情严重,圣上特派二人去临江府等地视察。
视察什么?视察临江府的税收是如何巧取豪夺来的?视察懿王蛮报灾情,犯下欺君之罪?
好在这孟知彰还算是个机灵的,索性一开始就没去临江府。回来禀报之事,也全是自己在泾溏府的所见所闻。涉及到临江府的,只一味说自己并未踏足,不清楚,不了解。
没拆懿王的台,但也扰乱了懿王的计划,断了今年户部夏季税收的来路。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武夫般书生,却并非体大无脑。一套“以工代赈”的法子,一月内竟将灾区重建搞得井井有条,流民得以安置,秋田得以翻种。一套军费筹措的方案,不仅解决边境军费筹措难题,还给边城新垦荒地之所出,找到变现方案。军队、边民多方受益。
向来足智多谋、行事得力的懿王,风头霎时被一个刚入官场的毛头小子给压住。如今谁还记得当时满朝老陈手脚相向的局面,是懿王化解的?
这已经很下懿王的脸面了。
即便懿王心胸阔朗,他手下哪个又是吃素的。
能得此子相辅,固然是好事。不过此次泾溏府之事可见,将其纳入懿王麾下,恐怕难之又难。
得不到的东西,便没有存在的理由。一把剑不能握在自己手中,将来等其剑刃锋利,力量足够强大之后,便是无尽的隐患。
乙将人带至莲池边垂钓的懿王跟前时,户部尚书严良与萧之仁翁婿二人打了个照面。
“让那孟知彰去羌族部落议和?”
得知懿王召见的意图,严良摸了摸自己花白的眉毛。
“此事,由你和萧之仁两位尚书坐镇,想必能办成吧。”懿王赵措认真照看自己的鱼竿,全程没回头看这位户部尚书一眼。
严良又抹了把花白眉毛,豆大的汗珠落下来。
懿王所指很明聊。若两位尚书出面,都拿不下一个小小的从六品翰林修撰,着实太无能。
此事不成,他这户部尚书的位置便难长久了。
无能之人,是没必要留在有用位置上尸位素餐的。
萧之仁当众提议孟知彰作为使臣出使时,在场的严良,只默默听着。他此时的任务是辅攻,配合萧之仁演好这场戏,将孟知彰成功拉到他们熟悉的战场上,以他们擅长的方式,神不知鬼不觉解决掉。
听完萧之仁的提议,礼部尚书李季,咬了下后槽牙,眼皮耷拉下去。
倒不是他猜透了这几只狡猾老狐狸的心思。即便猜透,一个小小从六品编撰也不值得他公然站出来护在身后。这与当众和懿王撕破脸没什么区别。
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不会做。
礼部尚书李季担忧的,是自己头上的乌纱。
向来出使别国,邦交礼节往来等外事政务,皆是礼部之职,如今兵部竟然当面向皇上举荐翰林院初出茅庐一修撰前去出使。是礼部没人了,还是大恒朝堂无人了?
他犹豫片刻,拱手向前:“陛下,孟大人确实是难得之人才,不过他年纪尤轻,尚无出使经验,贸然前往恐难周全。而且孟大人新婚燕尔,此时便出使外境,致使恩爱小夫夫蜜月中分居两地,是不是不太好……”
萧之仁忙上前打断,笑着说:“李大人此言差矣。孟大人青年才俊,正是为家国效力之时,像你我这般胡子斑白的老头子,从京城一路过去,恐怕西境都没到,已经累瘫在路上。而且满脸褶子,形象气度上也差许多。再者羌人彪悍,万一一个话不投机,当场交起手来,你我这把老骨头哪扛得住折腾。倒是孟大人身量高大,身手不错。此次出使,不派孟大人去,又派哪个呢。李大人,您说是不是?”
孟知彰仔细帮人擦拭后,又换了亵衣,盖好丝缎衾被,这才又回到案头,续上方才中断的公务。
公务续上了。心境却已经大不同。
隔着烛火,庄聿白的呼吸声,沉稳而规律。孟知彰摩挲着自己的手指。刚刚用过的两根。
方才的那份炙热和悸动,仍留在上面。
*
肥田术的农书虽未刊印出来,但这法子早以朝廷名义发往各地推广起来。
《齐田要术》的初稿奉至御前时,赵真正与群臣一同看泾溏府知府王勉交上来的奏折。
“泾溏府这位知府王勉,做得不错。”赵真不住点头,“泾溏府的应对水灾的能力,值得各地效仿学习。”
户部尚书严良称是:“短短二十于日,不仅上外流民得以安置,辖下并未出现病疫与纷乱,这已属难得。更何况这么短的时间内,竟还赶上农时,安排人手将境内十之八-九的田地全部完成秋种。”
又郑重补充道:“这也是陛下高瞻远瞩的成果。陛下及时免了泾溏府五成夏收之税,让受灾之民得意有喘息之机。另送去千石米粮,让流民锅中有米,腹中有食,心中有奔头。此乃百姓之福。”
赵真听惯了奉承之辞,并不以为意。不过此事提醒他,泾溏府之事,不论流民以工代赈,还是秋种肥田之计,包括减税赈粮诸事的推进,都离不开一个人,新晋翰林修撰孟知彰。
赵真视线不时往群臣之末的位置扫上几眼,自己钦定的状元,果然仪表堂堂,才华粲然。
“孟知彰,这《齐田要术》之稿,先留下,我慢慢看。你与垦田使君这些时日也辛苦了,可有什么想要的奖赏?”
孟知彰闻言上前,恭敬行礼:“能为天下万民修撰此书,是下官与夫郎的福气。若要讨个赏赐的话,我家夫郎倒真跟下官提过一个。”
“哦?是什么?”
“下官夫郎说,希望陛下将书刊印出来后,免费发与各府各州各县。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鼓励当地加印。前提只有一个,分文不取,不可以此书牟利。我家夫郎说,若能将书中肥田之术与垦田之法,让更多人获益,便是对他最好的奖赏。”
“使君之言,甚好。他虽未有什么功名,气量和才学,却在许多人之上。很好。他有此功劳,即便封个县主,也是应当的。只是今春刚封了使君,不如秋收后一起晋封。不过赏赐还是有的,听闻送去翰林院的冰鉴,使君很是喜欢。为表彰他撰书有功,朕命人新打了一座,今日便赐予孟使君和孟大人。”
孟知彰替他家夫郎行礼谢了恩,正在挽衣袖,一旁的兵部尚书萧之仁上前奏禀。
“陛下,早朝时提及外族出使议和之事,老臣这有一合适人选。”
萧之仁眼珠转了转,继续。
“此人心怀家国之大义,而且谈吐不凡,仪表不俗。更难得的是,此人对西境战事及人文情况也皆熟悉。由他代表我大恒出使,甚是合适。”
众人未语,视线却不约而同望向了孟知彰。
第228章 出使(一)
萧之仁提议之人, 就是孟知彰。
萧之仁禀奏完毕,便恭敬垂首,默默看向自己的朝靴。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飞虫, 落在靴边一块太阳光影中, 抖动着橙色羽翼。萧之仁斜眼瞥了下,轻轻抬脚,利落碾死。
户部尚书严良,几日前便知此事。那日他刚被赵真叫进宫训了一顿,刚出宫门, 便见阴影里一双眼睛, 鹰隼般静静盯着他。是乙。
户部是钱袋子。大恒境内所有税粮税银的收缴与支出, 全部在户部尚书的算盘之上。
如此肥缺, 谁不想将手伸进去?只是能不能伸进去, 伸进去能不能收回来,就各凭本事了。花钱,谁都会。往袋子里赚钱的本事, 懿王赵措最擅长。
懿王行事果决,干净利落。别人收一个府的税银前后要花上2个月, 到懿王这里,只需1个月, 而且足额足斤。
这也是为何懿王参政没多久,便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户部中, 虽未名言, 众人皆知懿王一党最多。
当然,户部也是六部中最不希望出现灾荒的。灾荒意味着原本半鼓不鼓的钱袋子,会很快瘪掉。不仅该受灾之地本年的税银会少征,甚至免征。严重之地, 还需从中央财政拨款出去,或施米赈灾,或拨款重建。
不进只出,再鼓的钱袋子,也经不起这般折腾。何况西境战事频繁,缺谁也不能缺了长公主的军费。
诸多皇子中,懿王也是最懂得帝王权术之人。在朝堂为主站还是议和,军费是否削减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之时,是懿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水灾,有,但不严重。
即便最严重的临江府,今岁税银也已足数、如期缴纳。那其他自称受灾的府州,又有和理由不缴夏税。
等这季税收上来,国库充足,长公主亟需的这批军费,自然也不成问题。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顺利推进。一切难题都在迎刃而解。
谁知半路杀出俩愣头青。坏人正事 ,断人财路。
户部右侍郎陈登和翰林编撰孟知彰,非说灾情严重,圣上特派二人去临江府等地视察。
视察什么?视察临江府的税收是如何巧取豪夺来的?视察懿王蛮报灾情,犯下欺君之罪?
好在这孟知彰还算是个机灵的,索性一开始就没去临江府。回来禀报之事,也全是自己在泾溏府的所见所闻。涉及到临江府的,只一味说自己并未踏足,不清楚,不了解。
没拆懿王的台,但也扰乱了懿王的计划,断了今年户部夏季税收的来路。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武夫般书生,却并非体大无脑。一套“以工代赈”的法子,一月内竟将灾区重建搞得井井有条,流民得以安置,秋田得以翻种。一套军费筹措的方案,不仅解决边境军费筹措难题,还给边城新垦荒地之所出,找到变现方案。军队、边民多方受益。
向来足智多谋、行事得力的懿王,风头霎时被一个刚入官场的毛头小子给压住。如今谁还记得当时满朝老陈手脚相向的局面,是懿王化解的?
这已经很下懿王的脸面了。
即便懿王心胸阔朗,他手下哪个又是吃素的。
能得此子相辅,固然是好事。不过此次泾溏府之事可见,将其纳入懿王麾下,恐怕难之又难。
得不到的东西,便没有存在的理由。一把剑不能握在自己手中,将来等其剑刃锋利,力量足够强大之后,便是无尽的隐患。
乙将人带至莲池边垂钓的懿王跟前时,户部尚书严良与萧之仁翁婿二人打了个照面。
“让那孟知彰去羌族部落议和?”
得知懿王召见的意图,严良摸了摸自己花白的眉毛。
“此事,由你和萧之仁两位尚书坐镇,想必能办成吧。”懿王赵措认真照看自己的鱼竿,全程没回头看这位户部尚书一眼。
严良又抹了把花白眉毛,豆大的汗珠落下来。
懿王所指很明聊。若两位尚书出面,都拿不下一个小小的从六品翰林修撰,着实太无能。
此事不成,他这户部尚书的位置便难长久了。
无能之人,是没必要留在有用位置上尸位素餐的。
萧之仁当众提议孟知彰作为使臣出使时,在场的严良,只默默听着。他此时的任务是辅攻,配合萧之仁演好这场戏,将孟知彰成功拉到他们熟悉的战场上,以他们擅长的方式,神不知鬼不觉解决掉。
听完萧之仁的提议,礼部尚书李季,咬了下后槽牙,眼皮耷拉下去。
倒不是他猜透了这几只狡猾老狐狸的心思。即便猜透,一个小小从六品编撰也不值得他公然站出来护在身后。这与当众和懿王撕破脸没什么区别。
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不会做。
礼部尚书李季担忧的,是自己头上的乌纱。
向来出使别国,邦交礼节往来等外事政务,皆是礼部之职,如今兵部竟然当面向皇上举荐翰林院初出茅庐一修撰前去出使。是礼部没人了,还是大恒朝堂无人了?
他犹豫片刻,拱手向前:“陛下,孟大人确实是难得之人才,不过他年纪尤轻,尚无出使经验,贸然前往恐难周全。而且孟大人新婚燕尔,此时便出使外境,致使恩爱小夫夫蜜月中分居两地,是不是不太好……”
萧之仁忙上前打断,笑着说:“李大人此言差矣。孟大人青年才俊,正是为家国效力之时,像你我这般胡子斑白的老头子,从京城一路过去,恐怕西境都没到,已经累瘫在路上。而且满脸褶子,形象气度上也差许多。再者羌人彪悍,万一一个话不投机,当场交起手来,你我这把老骨头哪扛得住折腾。倒是孟大人身量高大,身手不错。此次出使,不派孟大人去,又派哪个呢。李大人,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