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虽然宴席上佳肴美酒丰盛,但也潦草应付了几口。
  万幸季五福颇善社交应对,一直推杯换盏,和大小官员言笑晏晏。
  晚间谢凡一行就宿在布政司衙署官舍。谢凡招呼随行工部下属今晚好生休息,明日一起去黄河决堤口之处勘察,敲定治河方法。
  工部众人在宴席上吃饱喝足,此刻顶头上司吩咐,自然一致答应。
  谢凡回到房中,福顺正在收拾行李。见谢凡进来,福顺便洋洋得意说道:
  “真是没想到在河南也遇见了熟人。现下河南布政使居然是当年汪县令。汪大人升官还是挺快啊,现在是从二品了。
  而开封府知府,居然是老爷当年同科的王大人。不过知府才正四品,我们老爷已经是正三品,只比汪大人低半级,老爷真是厉害!”
  刚刚顾三郎在外间打水,此刻端了热水进屋,预备给谢凡洗漱。听了福顺这一番吹捧,也顺嘴笑着说:
  “咱老爷是京官,历来京官前途可比外官大多了。一路上辛苦,明日还要早起,早些休息吧。”
  这最后一句却是对着谢凡说的,谢凡此刻正在烛光下,观瞧黄河决口处地图。
  次日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谢凡早早起床,召集工部属官出发。
  万万没想到,季公公领着锦衣卫,早在衙署门口等候。
  片刻后汪大人领着河南官员也都到了衙署门口。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大坝决口处。
  决堤处距离开封府城颇有一段距离。官员众多也无法快行,直到天光大亮方才到达。
  黄河波涛滚滚,自黄土高原奔流而下,携泥带沙。
  当黄河流至华北平原之时,由于地势平缓,失去了地势落差,曾经湍急的黄河,水流也逐渐平缓。
  地理位置影响水流湍急,平缓水流无法再携带大量泥沙前进,导致泥沙堆积在平原地区,河床不断升高。
  河床升高意味着河面高度抬升,甚至成为地上河。
  历朝历代治理黄河,黄河大坝越筑越高, 一旦遭遇大雨暴雨,河岸决堤便是常有之事。
  工部众人研究方案之中,成本最低方法便是:
  首先当黄河决堤处挖掘人工湖,再于人工湖和黄河间建立堤坝拦截河水。
  之后再将黄河河道缩窄,将人工湖和附近河流引入黄河之中。增加黄河河水流速,借机带走河床泥沙,降低河床。
  长此以往,还能减少黄河决堤风险,造福两岸百姓。
  第111章 以工代赈
  在黄河决口处,谢凡和工部能工巧匠一起勘察丈量。虽然用不着谢凡亲力亲为,但是他所身着绯红官袍,此刻也少不得沾染上泥水。
  福顺在旁忍不住提醒:“老爷小心衣裳”。
  谢凡低头一看,果然下摆上许多泥点子,便将外袍下摆往金钑花腰带里一塞,接着勘察。
  汪大人本来身形胖大,现在年纪也大了,本不欲上下攀爬勘察。但是见着谢凡身为钦差,都是如此。汪大人也只好将官袍下摆卷起,往泥地里去。
  河南其余官员,见布政使如此,也都有样学样,卷起衣袍走向河边。只有季五福一行,稳稳站在远处,看着各色官员在河堤上前后奔走。
  经过仔细丈量,工部预先计划方式可行。回到衙署,工部等人便开始详细计划。
  又大略估算需要多少民夫物料,先请谢凡过目,再报给河南布政司,请求支持。
  只是都水司主事向谢凡呈上计划时,忍不住低声告诉上司:
  黄河决堤之处似乎并非由河水自然冲开,而是人力所为。
  谢凡闻言大吃一惊,心想:
  “难道河水决堤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他屏退旁人,只留下主事询问详情。
  得知决堤之处较为齐整,应是人力有意开凿,让黄河水由此流入。
  不过依照目下黄河水势,纵然此处不曾决堤,河水也将冲破别处堤坝。
  谢凡方才放下心来。将计划细细审阅一遍,又将数目都亲自验算了一遍,方才和主事一道,送往汪大人处。
  汪大人对于治河计划并不甚在意,只对着所需人力物力再三翻看。一面叹气一面对谢凡真诚说道:
  “谢侍郎,现下情形,河南府库中存粮恐怕难以支持。”
  接着对谢凡细细算起账:
  开封府内有多少粮食,开封府城外有多少灾民,每日里消耗多少粮食;
  若是从附近府县调拨粮食,能够调拨多少,耗费多少时间;
  若是按照工部所列计划,需要征调多少民夫,又要多少粮食;
  粮食和人力缺口显而易见,谢凡也无法凭空搬来。但是当下情势紧急,万万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谢凡据理力争,又暗示河堤决口之处似乎大有蹊跷。
  谢凡本以为借着此事,至少汪大人能够松口,至少部分支持,万万没想到汪大人对此一口承认,甚至理直气壮,说道:
  “河堤决口处本就是布政司同监察御史一齐商定,再打发河工开凿引流而得。若是不在下游决口,不在农田泄洪,洪水便要涌向开封城。后果是不堪设想。
  洪水汹涌,情势紧急,此事尚未来得及上报朝廷。但我辈河南父母官,此心此举,上可昭天地日月,下可对黎民百姓!”
  说罢见谢凡面色如常,汪大人稍微顿了顿,又放缓口气说道:
  “治理河道一事,河南布政司自然一力支持。目下虽然人力物力不足,但赈灾刻不容缓,布政司开封府皆会有力出力,尽力而为。
  即刻亦会上奏朝廷,详述河南受灾情状与堤坝修缮计划,再求朝廷支援。
  谢侍郎这几日勘察辛苦,自然知道,河南上下皆是尽力赈灾,绝无虚假。哪怕我等分别上奏,也是经得起朝廷推敲。” 说罢脸上堆满笑容。
  言下之意便是希望若是谢凡能够美言几句,河南布政司便可大力支持。
  接着又摆出旧日溧水情分,请谢凡莫要纠结泄洪一事。
  谢凡想起城外灾民惨状,不禁感伤同情:
  “看来官府为了保全开封府,便将乡村田地用来倾泻洪水了,任由百姓房舍田地被大水冲毁。
  也没人提前通知灾民,好让他们早做准备,灾民一点准备也没有,只能惊慌失措逃难。”
  谢凡现下本也需要当地支持,只好应承下来。
  立马趁热打铁立刻落实粮食民夫数目。只是赈灾和修筑堤坝,两头需求,实在难以兼顾。
  谢凡凝神苦思片刻,脑中闪现一个前世概念“以工代赈”,说道:
  “可否召集灾民中年轻力壮者,去修筑堤坝。若是有富裕,除去吃食,官府再外给些工钱?”
  汪大人招来胥吏,一番计算,倒也可行。更要紧一份粮食能派上两次用场,河南府库中存粮和银子,加上朝廷赈灾钱粮,勉强便够了。
  还免去了招募民夫服徭役一事。历来官府征发民夫都要费许多功夫,而灾民只需给口饱饭。
  河工一事安排妥当,谢凡又去了开封府。
  回想起城外难民聚集情形,大灾之后,恐有大疫,请求知府王问之除去每日放粮之外,再额外安排分发汤药,用于防治时疫。
  只是分发汤药,王问之倒是比汪大人好说话了许多。虽然也假意抱怨了几句,说缺乏银子,但是谢凡稍劝了劝,王知府便答应下来。
  谢凡见王知府配合,也顺势承诺会出头请城中药铺富户捐献,再求朝廷嘉奖。
  两人年兄长年兄短,场面倒是融洽。
  此后谢凡一日去河堤巡查,一日去赈济灾民,一日在布政司衙门安排庶务或是向季公公汇报进度。
  河堤城外都井井有条,谢凡闲暇时候还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几个装置节省人力。虽然连日忙碌,但也颇感欣慰。
  只是一日谢凡因为有事耽误,前往河堤稍晚了一些。远远有一个十多岁少年在路边等候,见着谢凡仪仗便格外欢喜,连连拍手鼓掌,一溜烟跑了。
  谢凡心中颇感好奇,但当着随从下属,他并未招来少年询问。而是暗暗打发顾三郎去打听缘由。
  回城路上,顾三郎悄悄回禀谢凡:
  “民夫中传言,每三日便会有个穿红袍子的大官来河堤上。当天伙食便有肥肉干饭、大馍馍。所以今日老爷去得晚了,便有人来打望老爷还去不去河堤。”
  谢凡听完,稍一思忖,心中随即涌起怒意:
  “原来我这几日行动都被人琢磨明白了,我去河堤,就好好给河工安排伙食,我不去就糊弄!”
  接着想到放粮赈济灾民,恐怕也是如此!
  第112章 一枝春
  谢凡虽是钦差,但在河南当地人生地不熟,事事都要仰仗地方大小胥吏。衙门胥吏阳奉阴违,也是官场常态。哪怕自己将此事告知汪大人也不一定能够杜绝。
  可河工每日里都需卖力气,干重活,伙食万万不能克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