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紧张归紧张,也要开始答卷。谢凡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抬头一看第一个题目是道《论语》题:“文不在兹处。”心头暗喜,这几次考试四书题都遇上了《论语》题目,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里面他最熟悉的就是《论语》,毕竟上辈子也学过一些,这辈子看了也最亲切。学得越好就越喜欢,越喜欢就越爱学,一整个正向激励。
  谢凡想这句“文不在兹乎”不是夫子自信,却是夫子自疑,破题就是:“文值其变,圣人亦自疑也。”就顺顺利利地写了。
  接着看五经题,是一道《诗经》题:“宛在水中央”,谢凡简直要笑出来了。相比五经里面的其他四经,《诗经》是谢凡最熟悉的,这句“宛在水中央”出自秦风《蒹葭》,更是谢凡上辈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理解并背诵全文”的初中课文,这辈子为了考科举又加强学习过一遍,简直不能更熟悉。谢凡想“可能考试小能手的buff真起效果了,那只胖猫没骗我啊”,谢凡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地写完。
  见时间还早,谢凡照旧认真检查了一遍韵脚避讳等等,再工整地誊抄了一遍,交了上去。
  学政齐大人虽然头发花白,莫约花甲之年,但是生得相貌堂堂,面皮白净,一张国字脸,蓄着山羊胡须。神情严肃,正在堂上“案临”,陆陆续续有考生交卷,都一个个面试了。到了谢凡也亲自看卷。看到第一题学政便笑了,问谢凡多大年纪,谢凡先行了一礼,如实回答十二岁。学政说:“你小小年纪,这《论语》题的破题立意倒是老气横秋。”
  谢凡一愣,心想:“这也能看出来?学政大人确实眼光毒辣,但是总不能说我上辈子活了二十八年,两辈子加起来,到如今其实是四十岁中年人,作为中年人老气横秋是正常情况?”
  幸好不等谢凡回答,学政又问:“你是跟着谁读书的?”
  谢凡忙答:“学生自幼随着祖父读书,祖父名讳上谢下远。同县的周和李两位秀才也指点过学生,承蒙两位先生教导,学生受益良多。”
  学政一听便笑了,说:“这倒是了,你祖父谢秀才我认得,上次岁考是一等,是个稳重的。周正李刚两个秀才也是老成持重之人。你是这三人教出来的学生,做这样的文章也合情合理。”
  谢凡听了终于长舒了口气,还好三位秀才都在学政大人面前刷过脸,学政对他们的印象都不错,这关应该是过去了。
  学政大人又说:“有这三位秀才指点,你做学问必定是中正的。准你进学,可以出去了。”说着把谢凡的卷子圈点了,放到一边。
  谢凡大喜,忙又行礼,向学政道谢。然后又等了几个学生交卷,一起领上照出牌,出了考场。到了考场外面,李宁早已经交卷出去了,和两位祖父一起等着谢凡,几人好一同回去。谢凡看李宁笑容满面,知道他一定是考过了,便向他道喜。李宁说是学政大人在堂上“案临”,自己头一个交卷,蒙宗师面试就取中进学了,又笑嘻嘻地问谢凡如何,谢凡说自己也是。
  众人都十分高兴,一同回了张家小院。回去后众人都换了衣服,小学生吃饭,老秀才喝酒。饭后谢凡李宁都把文章都默写下来,又说了面试的情形。两个秀才都看了,心里都颇觉得意,有种“我家孙子果然出色”的感觉,更是喜气盈腮。
  其实这任的提学官名叫齐世图,出身苏州大户人家,少年起就富有才名,二十多岁中举人,三十出头就考中了进士,成绩也很好,是二甲的传胪(注释: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后来特指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座师又是当时的天子帝师(注释:座师是举人或者进士对科举考试中的录取自己主考官的尊称,因为官员选拔任用重视出身,所以座师普遍照顾自己录取的学生,学生尊重依附自己的座师),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做翰林虽然清贫,但是却是前途不可限量,许多内阁大佬都出自翰林院。
  齐大人一路顺风顺水,不出意外的话,再外放任一方父母官,做出政绩,又可以回京城,入六部,进内阁,此后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也未可知。然而他成也座师,败也座师。老帝师是文坛领袖,天下读书人表率,处于维护正统,自然率领群臣上表请求先帝将元后所生长子立为太子。这位太子也是个出息的,人品端正,纯孝至仁,一派明君气度。
  只可惜这位先太子和母亲一样短命,二十岁出头不幸夭折,甚至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先帝只好又立了继后所生的儿子做了太子,幸好第二位太子身体健康,顺利继位,正是当今天子,到如今已经即位九年,天下太平,海清河宴。
  也许因为当年立储君这事情,当今皇上似乎不喜欢这位老帝师,虽然对着德高望重的两朝元老、文坛领袖没有做什么,即位不久就给安排了光荣退休:加衔致仕(注释:指官员退休),并且承诺老先生死后配享先帝太庙,极尽哀荣。
  但老大人一派的徒子徒孙就没那么幸运了,被纷纷遣散到闲职或者送到南京六部养老。可怜齐大人就是其中之一,被朝廷打发到应天府任提学道已经四任了。本朝官员本来三年一任,任期满了考核通过可获得升迁,偏偏齐大人的前三任考核都过了,都没有升迁。
  本来外放是为了攒资历,好回去朝廷高升。座师刚刚致仕时,齐大人还对仕途还有些期待,一连三任都留任原职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恐怕要在应天府提学道任上干到退休了。本来年纪也大了,于是难免懈怠了,整日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诗。本职工作上虽然表面兢兢业业,实际上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思。
  历来江南地区文风兴盛,百姓重视读书,才子辈出,齐大人划水多年也从来没出过岔子。对于童生秀才,齐大人首先看重的便是人品稳重,不可给自己惹上是非,是否才华横溢倒也不太在意,谢凡文章算不很好,但是刚好对上了齐大人的胃口。
  谢凡等人处于读书人群体的底层,对于朝堂纷争,天子好恶这种神仙打架的事情一无所知。也不知道齐大人抱着怎么的心情在上班。考过府试,通过岁考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只要考过就是感谢皇天。
  谢凡李宁两人小童生考完都已经准许进学。但是两个老秀才还没有岁考,都忙着准备,对孙子们的管教也不那么严格了。两个小童生自然乐得轻松,又有张家小少爷张世贤这个“地头蛇”带着,时不时去钟山玄武湖闲逛,夫子庙秦淮河玩耍。
  谢凡白天出门玩耍游览,晚上回家假装读《四书五经》,实际偷偷摸摸在看《天工开物》,白天见到城里各种铺子作坊,还和书里的理论对照一番。因为上次陆平友的事情,他下定决心要多多理解“土着”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历来有些社恐的他,社交开始走心起来,凭借自己四十年的做人经验和李宁、张世贤两个少年成为了朋友。
  这边两位老秀才勤奋读书,岁考顺利不提。谢凡和李张两个朋友过了十来天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日子。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有司终于发下了溧水县考生的成绩。溧水县是科举大县名额较多,所以全县一共录取了二十五名考生。报信人到了张家小院,报喜两位童生进学了,李宁第二,谢凡第七。两位祖父各自给了赏钱,有备了酒水,报信人跑一趟得了两份赏钱,十分欢喜,因此额外说了不少吉祥话。
  谢凡李宁两人都可以去应天府学也可以去溧水县学,两位祖父又陷入两难了,又想让孙子们离家近些,又都觉得应天府学更好。正在踌躇中,两位老秀才的成绩也出来了,顺利通过,两位老秀才都考了一等。
  第15章 吃顿好的
  四人都是大喜,张庆和张老夫人在家也听到报喜,也带上张世贤专门过来小院子里恭贺。张庆是生意人,口若莲花,不住夸奖些“谢李两家书香门第,一门两秀才”和“两位小秀才青年才俊,前途不可限量”。这番话正是夸到两位老秀才心坎里了,听得两人喜不自禁。
  李谢两位老秀才虽然都是秀才,是秀才就有资格下场参加乡试考个举人功名,候补做官,或者接着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两人都年近花甲,自知体弱眼花,是科举无望的资深秀才了。
  乡试三年一次,一次考试一共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且不说学问如何,这样让人精疲力尽的考试,老秀才们单论体力就坚持不下去。所以两人早已经放弃自己下场考试,只要应付学政岁考就行,把对科举之路的希望全部都寄于孙子们身上。
  这边四位秀才喜气洋洋,张庆的一番道贺又把气氛推向了高潮。于是向来节俭的两个老秀才,破天荒地决定做东道请客。两人合伙出了一两银子,在南京城里最大的酒楼同庆楼(此处酒楼是作者杜撰,网上查找之后,发现南京市现有的老字号都没有始于明朝,因此作者随意取名)置办了一桌十分整齐的酒席,约定好第二天送到小院子来,宴请张家人以示感谢。因为周先生是李宁的先生,又是谢老秀才的好友,也预备请了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