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林知韫站在窗前,望着窗外设计前卫的校园景观,心中的疑虑如潮水般缓缓上涨。
  ***
  “小陶。”王辅导员的声音在身旁响起。
  陶念抬头,看见他拿着一份薄薄的文件夹站在旁边,脸上是那种公事公办的温和。
  “手头的事先放一放,有个紧急情况需要你跟进处理一下。”那份文件夹被轻轻放在陶念的桌面上。
  翻开首页,陶念看到了“学业预警通知单”几个大字。
  下面是学生信息:许禾,文学院,大三。
  预警原因一栏,只有短短的几个字:连续缺课,多门作业未交。
  只一瞬间,陶念就明白了:这是个不折不扣的烫手山芋。
  做得好,功劳是王辅导员带徒有方;做得不好,责任就是她这个新人经验不足。
  她深吸一口气,抬起头,嘴角弯起一个恰到好处的、带着新人特有的认真与谦逊的弧度:“好的王老师,情况我了解了。感谢您的信任,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处理预警个案,我会先全面了解情况。”她顿了顿,目光诚恳,“过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我都会及时向您汇报请教,确保处理得当,不给您添麻烦。”
  王辅导员似乎对她的态度很满意,点了点头:“年轻人,多锻炼是好事。有困难随时找我。”
  他转身离开后,陶念心里已有了盘算。
  第一步,不是急着找学生。她重新坐回电脑前,调出了许禾的完整档案。过往成绩中等偏上,无不良记录,家庭住址在外省一个普通县城。
  接着,她点开了校园卡消费查询系统。最近一个月,消费频率和金额都减少了很多,且集中在最便宜的基础窗口。
  这绝不仅仅是“厌学”那么简单。
  她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利用课间,分别“偶遇”了许禾的班长和她的一位室友。
  在走廊尽头的窗前,她语气随和,像是随口关心:“看许禾最近好像没怎么来上课,是身体不舒服,还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从同学零碎的话语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许禾最近总是很晚回宿舍,神情疲惫,电话很多,且避着人接听。有次室友隐约听到她带着哭腔说:“钱……我再想想办法……”
  陶念心里沉了沉。她再次打开校内系统,熬夜查阅了所有关于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的政策文件,将申请条件、流程、额度一一摘录整理。
  第二天,她是发信息给许禾,见面地点约在图书馆后安静的杏林。
  许禾来了,低着头,外套有些皱,整个人也有些憔悴。
  “许禾同学,”陶念开口,声音放得比平时更软,“最近看你好几次课没来,有点担心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长久的沉默中,陶念也不催促,只是耐心地等着。
  终于,许禾哑着声音开口:“陶老师……我,我想退学。”话音未落,眼圈先红了。
  母亲突发重病,手术需要一大笔钱,父亲早就不在了,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继续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陶念望着许禾通红的眼眶和紧抿的嘴角,忽然间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
  那个同样困顿的冬天,父亲的木材厂倒闭欠债后不知所踪,母亲旧病复发卧病在床。她躲在宿舍楼道里,一遍遍核对银行卡余额,连最便宜的食堂套餐都要斟酌再三。
  直到那个下午,手机突然震动,银行短信显示收到一笔来自“省教育厅学生资助中心”的转账。她蹲在楼梯转角,把脸埋进臂弯里,任泪水无声地浸湿袖口。
  此刻许禾倔强又脆弱的神情,与她当年在洗手间镜子里看见的那个差点写下退学申请的女孩,渐渐重叠。
  因此,她没有说“要坚持下去”之类苍白的大道理,而是打开了手机。
  “许禾,我理解你的难处。但退学是最后一步,我们先看看有没有别的路。”她将屏幕转向许禾,指着自己整理的条款,“你看,学校有临时困难补助,我们可以马上申请,能解燃眉之急。这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完全可以覆盖学费。如果你需要时间回家照顾母亲,我们可以按规定办理休学,学籍会为你保留。”
  她一条一条地讲,语速平缓,目光坚定。“我们先一起,把眼前最难的坎迈过去,好吗?”
  那一刻,许禾一直紧绷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松弛了一些。她重重点了点头。
  一周后,当补助申请顺利通过初审,助学贷款材料也备齐时,陶念向王辅导员做了汇报。
  她没有居功,而是将流程和结果清晰陈述,最后说:“王老师,这次多亏您之前的指点,让我把握住了沟通的关键。后续的贷款审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会继续跟进,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走出办公室,傍晚的风带着暖意。陶念想起昨晚回家,她和林知韫说起这事,语气里带着疲惫却真实的成就感。
  林知韫安静地听着,然后轻轻抱了抱她,说:“你做得很好。”
  那个拥抱,让她十分安心。
  此刻,她看着窗外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那个曾经需要被庇护的自己,正在学习如何为别人撑起一把伞。
  这把伞或许还不大,但足够坚实。
  而伞下的空间,也正温柔地支撑着她自己。
  第96章 暗涌
  与陶念渐渐步入正轨的事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知韫所处环境已经出现的日渐下滑的趋势。
  林知韫内心的焦虑也渐渐滋长,但她因为有过创办基金会的经验,知道创业型学校,初期困难总是在所难免。
  所以,她也尽量说服自己,不要过于杞人忧天。
  更深层的原因,是她不愿,也不敢让陶念担心。
  陶念刚刚站稳脚跟,正满怀热情地开启新生活,她不想用这些不确定的阴云去笼罩那份喜悦。
  于是,她开始选择性分享。
  晚餐桌上,当陶念兴致勃勃地分享白天的成就与烦恼时,林知韫会微笑着倾听,适时给出建议。
  轮到她时,她则轻描淡写。
  她将忧虑死死摁回心底,反而更加投入地工作,仿佛只要她设计的课程体系足够完美,就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外部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为她所珍视的这片教育实验田,争取一线生机。
  她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书房的灯亮到深夜。
  那灯光,既是对理想的坚守,也像是在不安的暗夜里,为自己点起的一盏微弱的、试图驱散迷雾的灯。
  然而,堤岸的裂缝已在深处蔓延,潮水正在上涨。她站在理想的孤岛上,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内心却早已波涛暗涌。
  陶念的迅速适应能力强,工作能力也很出色,很快便在文学院学工办显露出来。
  她负责的“新生经典阅读沙龙”活动,因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度高,破天荒地被校级宣传平台报道,获得了分管副书记的点名表扬。
  赞誉之下,微妙的波澜也随之泛起。
  这日临下班,资深的张老师抱着一摞材料笑吟吟地走过来:“小陶,能者多劳!我家里孩子突然发烧,这几份贫困生认定材料明天就要交,你刚受过表扬,思路最清楚,帮姐姐审核一下,务必严格把关哦。”话里是亲热的托付,眼底却无真正的焦急,那摞材料不偏不倚地放在了陶念正在整理的活动总结上。
  陶念正在打字的手微微停留了一瞬,抬头时已漾开谦和的微笑:“张老师您放心,孩子身体要紧。我手头总结也正好需要参考这些材料,可以一并梳理。不过最终认定标准您最权威,我初步筛一遍,标出存疑点,明天一早请您最后定夺,这样既快又准,不会耽误事,您看可以吗?”
  她接下了任务,却也设定了边界。她负责初步梳理,对方仍需最终负责。
  这样做,既维护了表面和谐,也守住了原则。
  当晚回到家,她一边整理材料,一边忍不住向林知韫提起白天的“小风波”,语气带着点新手通关的小小得意,也有一丝困惑:“……其实我就是觉得,把事情做好,怎么反而好像有点不对劲了。”
  林知韫正对着电脑屏幕,屏幕上是一封言辞闪烁、关于设备采购延期的回复邮件。
  她不动声色地合上笔记本,转身将一杯温水递给陶念,笑意温和:“这说明你做得足够好,好到让人看到了‘威胁’。但你处理得很好,不卑不亢。”她语气平静地分析着办公室政治,心底却泛起一丝苦涩的对比。
  陶念面对的,是成长中必经的、具象的职场摩擦;而她所处的环境,却是不确定性的、摇摇欲坠的边缘。
  这种“稳定”的烦恼,此刻竟让她感到一丝丝的羡慕。
  几天后,陶念主导的活动大获成功。
  庆祝那晚,她们的小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陶念脸颊因兴奋和一点果酒泛着红晕,眼睛亮晶晶地描绘着活动现场的细节。林知韫微笑着倾听,为她夹菜,分享她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