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她望着窗外飘落的细雪,忽然想起蒋珞欢无名指上那枚银戒闪烁的光芒。那个曾经和她一起在题海中挣扎的好朋友,如今竟也有了想要共度余生的人。
而她呢?
真是矫情。她有些自嘲地想。
明明早就习惯了独来独往,习惯了被工作填满的生活。可为什么此刻,胸口会泛起一丝陌生的酸涩?
林知韫不经意瞥见玻璃窗上自己的影子。那个永远一丝不苟的自己,此刻看起来竟有几分孤单。
就像此刻,窗外飘落的雪花轻轻摇曳,映照出那些被她刻意忽略的渴望:一个可以分享清晨咖啡、在深夜等她回家的人,一段不必完美但足够真实的感情。
这才发现,原来在心底最隐蔽的角落,始终蛰伏着一簇微弱的火苗。
它被厚厚的冻土覆盖,被严密的理性压制,却从未真正熄灭。
第31章 暴露
林知韫重返校园时,十一月的寒风已经卷走了最后一片梧桐叶。
学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教室里弥漫着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但令她意外的是,这次回来,学生们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
王磊那几个总爱惹事的男生,经历了一个月的行政处罚后,竟也安安静静地坐在了后排。他们偶尔还会传纸条,但内容已经变成了“这道题选a还是b”;李豪不再在课上插科打诨,而是认认真真地整理错题本;就连学不懂理科的韩梓灏,也会在下课后追着物理老师问公式的用法。
学考前的最后一次班会课上,林知韫搬来一个纸箱。当她掀开箱盖时,五十条红绳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每一条都系着小小的金色铃铛,铃铛内侧刻着“逢考必过”四个小字。
“伸手。”她走到每个学生面前,仔细地将红绳系在他们的手腕上。
陶念低头看着林知韫为她系红绳的手指,那双手还带着冬天的凉意,指尖却格外温柔。红绳系好的瞬间,铃铛轻轻一响,像是某种神秘的祝福。
“这不是迷信。”林知韫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是希望你们记住,有人始终相信你们能做到。”
窗外,下起了雪。五十个铃铛在教室里轻轻摇晃,像五十颗跃动的心脏。
***
学考过后,又进行了一次班级调整。
张倩的总分足够滚动到一班,却在申请书上毫不犹豫地勾选了“放弃”。
不难理解,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归宿。
在二班,她是前几名,有一直关注她、了解她的各科老师。还有她最好的朋友苏悦宁,挺好的。
终于不用再学理化生的代价是,政史地的课时变多了。
陶念也终于有一些知识,发现是需要研究很久才得要领的。
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林知韫把陶念叫到了办公室。
“看看这个。”她推过来一张通知单,指尖在“第十三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字样上轻轻点了点,“有兴趣吗?”
陶念的视线不自觉地追随着那根修长的手指。她注意到林知韫的指甲修剪得圆润干净,指节处有一道浅浅的墨水印,像是刚批改完作业留下的痕迹。
“获奖了有什么好处呢?”陶念眨着眼问。
林知韫忽然笑了:“会极大地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她顿了顿,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往届获奖作品集,“当然,高二课业确实紧张……”
“我都听你的,林老师。”
陶念几乎是脱口而出。说完才惊觉这话太过亲昵,慌忙低头假装研究通知单。
林知韫的笔尖在报名表上顿了顿。
她抬头望向眼前的女孩,陶念正低头看着通知单,这个总是安安静静的孩子,此刻连呼吸都放得很轻。
“那就参加吧。”
林知韫突然想起上周批改的随笔作业里,陶念写的那篇《等一场雪》。那些关于“雪花落在掌心时会变成星星”的句子,让她在教师办公室笑出了声,惹得隔壁桌的老师频频侧目。
“有时间可以和我一起讨论选题,不过有个条件。”
林知韫故意板起脸,看着陶念瞬间绷直的脊背:“不能耽误学习。”
陶念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像是有人往里面撒了一把星子:“好!”
答得太快了,林知韫想。她应该提醒这孩子别轻易答应这种占用私人时间的要求,应该教导她学会拒绝,就像当年母亲教自己的那样。
当陶念抱着作文集离开办公室时,林知韫只是默默拧开了保温杯。
热气氤氲中,自己的嘴角竟不知何时扬起了浅浅的弧度,她好像也期待着,这个少女的到来。
***
18号是林知韫的生日,陶念趁着午休的时候,敲门进了语文组办公室,“老师,上周您说要借我的那本书……”
林知韫从书柜高处取书时忽然轻晃了下,陶念立刻扶住椅子:“我来吧!”
陶念一个箭步冲上前扶住椅子。站稳后,她慌忙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墨绿色丝绒盒:“今天整理书柜碰巧翻到的……”
盒盖打开,羊脂玉无事牌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去年我妈在慈云寺求的,”陶念的声音有些发紧,“大师说最好转赠有缘人。”
林知韫的睫毛轻轻颤了颤。她认得这种玉牌,前几年带学生去慈云寺研学时见过,要三步一叩首才能求得。
“你妈妈给你求的,你要送给我?让你妈妈知道了,不会打你吗?”林知韫笑着说,顿了顿,又正色道,“太贵重了,心意我领了,但是我不能收。”
陶念的耳尖瞬间烧了起来。
她早该想到的。应该等到下周的平安夜,假装是圣诞礼物;或者干脆说是班级同学一起送的。
自从前阵子林知韫住院,她就想把这个无事牌送给她。
希望她平安。
希望这个无事牌能灵验。
陶念变戏法似的又从背包侧袋掏出一杯奶茶,递到林知韫面前:“那这个,总可以吧?”
林知韫怔住了。暖融融的奶茶杯贴上她的掌心,桂花的甜香混着乌龙茶的醇厚气息萦绕在鼻尖。她低头看见杯身上的标签——三分糖,加芋圆,正是她喜欢的口味。
“林知韫,”陶念突然轻声唤道,“生日快乐。”
走廊响起了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
林知韫抬头时,看见阳光穿过陶念的发梢,落在她的眼底,那里面盛着的分明是揉碎的星光,亮得让人心尖发颤。
原来蒋珞欢说的是真的。
原来一个人的眼神真的骗不了人。
她能看出陶念对她的喜欢。
可这份喜欢里,究竟有几分是学生对师长的敬慕,几分是对引路人的依赖,或许有没有几分,超越了这些?
“谢谢,但是……”奶茶的温度透过杯壁传到指尖,林知韫张了张嘴,正色道:“不要在这种事上浪费心思和精力,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怎么能是浪费呢?
陶念几乎要脱口而出,却在抬眼的瞬间愣住了。
林知韫的眉头微微蹙起,唇角抿成一条紧绷的直线。
这是她从未见过的表情,不是课堂上纠正错题时的严肃,也不是被她逗笑后强忍笑意的无奈,而是一种陌生的、带着克制的不赞同。
心脏猛地沉了下去。
她突然不确定起来:是不是自己太过刻意的讨好反而弄巧成拙?就像有一次周记里,她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文章,被林知韫用红笔批注“失了本真”。
但下一秒她又否定了这个念头。
记忆里的林知韫从来不会这样。
她会耐心地指出你的不足,并且鼓励你改正;即使是上次她装病请假,被她一眼识破,也没有拆穿,而是帮她解决了问题……
她始终温柔、宽容,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学生陪伴和鼓励,却没有这样不高兴过。
除非……
陶念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除非她小心翼翼藏了这么久的心意,早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从眼底满溢了出来。
就像此刻,她分明看见林知韫的目光落在自己颤抖的手指上,又飞快地移开,仿佛被什么烫到了似的。
陶念张了张嘴,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第二遍预备铃突兀地响起,尖锐的铃声刺破了办公室里凝固的空气。
“我、我先去上课了。”
她仓皇转身,不小心带倒了桌上的笔筒。签字笔和荧光棒哗啦一声散落在地,就像她精心准备的惊喜,碎得七零八落。
她蹲了下来,手忙脚乱地捡起这些笔,林知韫蹲在她的对面,她没敢抬头看她,将笔筒重新放上办公桌,便出去了。
走廊上的学生嬉笑着奔向教室,没人注意到她发红的眼眶。陶念麻木地数着地砖的纹路,第三块缺了个角,第七块有裂痕,就像她此刻的心情。
期待了整整两周的生日惊喜,排练过无数次的对话,甚至连奶茶都特意选了林知韫最爱的口味。结果全都……
而她呢?
真是矫情。她有些自嘲地想。
明明早就习惯了独来独往,习惯了被工作填满的生活。可为什么此刻,胸口会泛起一丝陌生的酸涩?
林知韫不经意瞥见玻璃窗上自己的影子。那个永远一丝不苟的自己,此刻看起来竟有几分孤单。
就像此刻,窗外飘落的雪花轻轻摇曳,映照出那些被她刻意忽略的渴望:一个可以分享清晨咖啡、在深夜等她回家的人,一段不必完美但足够真实的感情。
这才发现,原来在心底最隐蔽的角落,始终蛰伏着一簇微弱的火苗。
它被厚厚的冻土覆盖,被严密的理性压制,却从未真正熄灭。
第31章 暴露
林知韫重返校园时,十一月的寒风已经卷走了最后一片梧桐叶。
学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教室里弥漫着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但令她意外的是,这次回来,学生们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
王磊那几个总爱惹事的男生,经历了一个月的行政处罚后,竟也安安静静地坐在了后排。他们偶尔还会传纸条,但内容已经变成了“这道题选a还是b”;李豪不再在课上插科打诨,而是认认真真地整理错题本;就连学不懂理科的韩梓灏,也会在下课后追着物理老师问公式的用法。
学考前的最后一次班会课上,林知韫搬来一个纸箱。当她掀开箱盖时,五十条红绳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每一条都系着小小的金色铃铛,铃铛内侧刻着“逢考必过”四个小字。
“伸手。”她走到每个学生面前,仔细地将红绳系在他们的手腕上。
陶念低头看着林知韫为她系红绳的手指,那双手还带着冬天的凉意,指尖却格外温柔。红绳系好的瞬间,铃铛轻轻一响,像是某种神秘的祝福。
“这不是迷信。”林知韫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是希望你们记住,有人始终相信你们能做到。”
窗外,下起了雪。五十个铃铛在教室里轻轻摇晃,像五十颗跃动的心脏。
***
学考过后,又进行了一次班级调整。
张倩的总分足够滚动到一班,却在申请书上毫不犹豫地勾选了“放弃”。
不难理解,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归宿。
在二班,她是前几名,有一直关注她、了解她的各科老师。还有她最好的朋友苏悦宁,挺好的。
终于不用再学理化生的代价是,政史地的课时变多了。
陶念也终于有一些知识,发现是需要研究很久才得要领的。
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林知韫把陶念叫到了办公室。
“看看这个。”她推过来一张通知单,指尖在“第十三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字样上轻轻点了点,“有兴趣吗?”
陶念的视线不自觉地追随着那根修长的手指。她注意到林知韫的指甲修剪得圆润干净,指节处有一道浅浅的墨水印,像是刚批改完作业留下的痕迹。
“获奖了有什么好处呢?”陶念眨着眼问。
林知韫忽然笑了:“会极大地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她顿了顿,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往届获奖作品集,“当然,高二课业确实紧张……”
“我都听你的,林老师。”
陶念几乎是脱口而出。说完才惊觉这话太过亲昵,慌忙低头假装研究通知单。
林知韫的笔尖在报名表上顿了顿。
她抬头望向眼前的女孩,陶念正低头看着通知单,这个总是安安静静的孩子,此刻连呼吸都放得很轻。
“那就参加吧。”
林知韫突然想起上周批改的随笔作业里,陶念写的那篇《等一场雪》。那些关于“雪花落在掌心时会变成星星”的句子,让她在教师办公室笑出了声,惹得隔壁桌的老师频频侧目。
“有时间可以和我一起讨论选题,不过有个条件。”
林知韫故意板起脸,看着陶念瞬间绷直的脊背:“不能耽误学习。”
陶念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像是有人往里面撒了一把星子:“好!”
答得太快了,林知韫想。她应该提醒这孩子别轻易答应这种占用私人时间的要求,应该教导她学会拒绝,就像当年母亲教自己的那样。
当陶念抱着作文集离开办公室时,林知韫只是默默拧开了保温杯。
热气氤氲中,自己的嘴角竟不知何时扬起了浅浅的弧度,她好像也期待着,这个少女的到来。
***
18号是林知韫的生日,陶念趁着午休的时候,敲门进了语文组办公室,“老师,上周您说要借我的那本书……”
林知韫从书柜高处取书时忽然轻晃了下,陶念立刻扶住椅子:“我来吧!”
陶念一个箭步冲上前扶住椅子。站稳后,她慌忙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墨绿色丝绒盒:“今天整理书柜碰巧翻到的……”
盒盖打开,羊脂玉无事牌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去年我妈在慈云寺求的,”陶念的声音有些发紧,“大师说最好转赠有缘人。”
林知韫的睫毛轻轻颤了颤。她认得这种玉牌,前几年带学生去慈云寺研学时见过,要三步一叩首才能求得。
“你妈妈给你求的,你要送给我?让你妈妈知道了,不会打你吗?”林知韫笑着说,顿了顿,又正色道,“太贵重了,心意我领了,但是我不能收。”
陶念的耳尖瞬间烧了起来。
她早该想到的。应该等到下周的平安夜,假装是圣诞礼物;或者干脆说是班级同学一起送的。
自从前阵子林知韫住院,她就想把这个无事牌送给她。
希望她平安。
希望这个无事牌能灵验。
陶念变戏法似的又从背包侧袋掏出一杯奶茶,递到林知韫面前:“那这个,总可以吧?”
林知韫怔住了。暖融融的奶茶杯贴上她的掌心,桂花的甜香混着乌龙茶的醇厚气息萦绕在鼻尖。她低头看见杯身上的标签——三分糖,加芋圆,正是她喜欢的口味。
“林知韫,”陶念突然轻声唤道,“生日快乐。”
走廊响起了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
林知韫抬头时,看见阳光穿过陶念的发梢,落在她的眼底,那里面盛着的分明是揉碎的星光,亮得让人心尖发颤。
原来蒋珞欢说的是真的。
原来一个人的眼神真的骗不了人。
她能看出陶念对她的喜欢。
可这份喜欢里,究竟有几分是学生对师长的敬慕,几分是对引路人的依赖,或许有没有几分,超越了这些?
“谢谢,但是……”奶茶的温度透过杯壁传到指尖,林知韫张了张嘴,正色道:“不要在这种事上浪费心思和精力,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怎么能是浪费呢?
陶念几乎要脱口而出,却在抬眼的瞬间愣住了。
林知韫的眉头微微蹙起,唇角抿成一条紧绷的直线。
这是她从未见过的表情,不是课堂上纠正错题时的严肃,也不是被她逗笑后强忍笑意的无奈,而是一种陌生的、带着克制的不赞同。
心脏猛地沉了下去。
她突然不确定起来:是不是自己太过刻意的讨好反而弄巧成拙?就像有一次周记里,她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文章,被林知韫用红笔批注“失了本真”。
但下一秒她又否定了这个念头。
记忆里的林知韫从来不会这样。
她会耐心地指出你的不足,并且鼓励你改正;即使是上次她装病请假,被她一眼识破,也没有拆穿,而是帮她解决了问题……
她始终温柔、宽容,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学生陪伴和鼓励,却没有这样不高兴过。
除非……
陶念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除非她小心翼翼藏了这么久的心意,早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从眼底满溢了出来。
就像此刻,她分明看见林知韫的目光落在自己颤抖的手指上,又飞快地移开,仿佛被什么烫到了似的。
陶念张了张嘴,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第二遍预备铃突兀地响起,尖锐的铃声刺破了办公室里凝固的空气。
“我、我先去上课了。”
她仓皇转身,不小心带倒了桌上的笔筒。签字笔和荧光棒哗啦一声散落在地,就像她精心准备的惊喜,碎得七零八落。
她蹲了下来,手忙脚乱地捡起这些笔,林知韫蹲在她的对面,她没敢抬头看她,将笔筒重新放上办公桌,便出去了。
走廊上的学生嬉笑着奔向教室,没人注意到她发红的眼眶。陶念麻木地数着地砖的纹路,第三块缺了个角,第七块有裂痕,就像她此刻的心情。
期待了整整两周的生日惊喜,排练过无数次的对话,甚至连奶茶都特意选了林知韫最爱的口味。结果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