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陶念没有躲开,反而向前半步,倔强地仰起脸:“那我不管。你是老师,一言九鼎。”她的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撒娇意味,“上周班会可是当着全班说的,督导员任期满后可以选一本书放班级读书角。”
林知韫无奈地摇头,转身往教室方向走去。
陶念亦步亦趋地跟着,听见林知韫有些抱怨的声音飘过来:“那本诗集是禁书,市面上买不到的,去图书馆借阅都要写批条……”
陶念小跑两步追上林知韫:“那正好说明我眼光好啊。”她的马尾辫在阳光下跳跃,“再说了,您不是最擅长‘特事特办’吗?”
林知韫突然停下脚步,转身时差点和陶念撞个满怀。
她伸手扶住陶念的肩膀,镜片后的眼睛闪着狡黠的光:“你倒是提醒我了。”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张批条,上面已经盖好了教务处的公章,“昨天就写好了,本来想等你表现再好点才给的。”
陶念接过批条,发现落款日期是三天前。她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原来林知韫早就料到她会选这本。
“不过有个条件,”林知韫竖起一根手指,“诗集只能放在我的办公室书柜里,想看的人得登记。”她顿了顿,“包括你。”
陶念把批条对着阳光仔细端详,“成交。”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抬头,“那班级读书角……”
“放这本。”林知韫从公文包里抽出一本《朦胧诗选》,封面崭新,“内容差不多,合法合规。”
陶念翻开扉页,赫然看见自己的名字和林知韫的并列写在借阅卡上。她噗嗤笑出声:“您这是早有预谋啊?”
走廊尽头传来此起彼伏的“老师好”,午休结束后,去厕所的学生们涌了出来。
林知韫的手掌轻轻落在陶念的发顶,指尖穿过陶念细软的发丝,像在安抚一只终于收起爪子的小野猫。
“快去上课吧,督导员大人。”她的声音里含着笑意,比平时温柔了几分。
陶念愣在原地,发梢似乎还残留着那抹温度。她低头将批条小心地夹进日志本,那里已经记满了整整半个月的考勤记录,每一页都浸透着晨光与汗水。
陶念突然发现,从最初那本日志本,到如今的诗集批条,林知韫似乎总能看穿她每一个未说出口的念头。
就像知道她会为张倩准备单车卡,会为李豪准备青蛙闹钟,甚至知道她最终会要那本藏在禁书区的《黑洞》。
有些神奇,又莫名地有些害羞。
在这所不怎么样的学校里,竟然一直有人如此细致地注视着她的成长。
那些看似严厉的要求,那些恰到好处的援手,都是林知韫用规则编织的“温柔陷阱”,等着她一步步自己走出来。
远处教室里传来桌椅挪动的声响,陶念这才回过神来。
她抬头望向走廊尽头,林知韫的背影已经消失在拐角处,只有一缕若有似无的雪松香气还萦绕在空气中。
陶念不自觉地勾起嘴角,将日志本紧紧贴在胸前,转身朝教室跑去。
第10章 公开课
深秋的吹过过校园,卷起满地枯黄的梧桐叶。陶念倚在窗边,抚摸着那本边角磨损的《黑洞》,书页早已泛黄卷边。
开学一个月了。
她微微怔忡。
时间竟过得这样快,快得让她想起小时候在河边放走的纸船,一眨眼就漂出了视线。
高中生活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始了。陶念坐在座位上发呆,看着陌生的环境,心里没来由地有些茫然。
她想起报道那天,自己又一次迟到了。当时她满心不屑,想着这不过是又一场无聊的循环:换一所学校,换一群道貌岸然的老师,继续漫不经心的表演。
可林知韫似乎不一样。
陶念的停留在周记本上,那是上周林知韫批改她的随笔时留下的。
不像其他老师用鲜红的“阅”字草草打发,那张浅蓝色的便签上用工整地写着:“你笔下的秋天让我想起里尔克的《秋日》,但更锋利。期待读到更多。”
她合上周记本,目光落在讲台上。
那里摆着一盆小小的文竹,是林知韫带来的。在这个连窗帘都要统一蓝白格的校园里,那抹恣意生长的绿显得格格不入。
就像每天早上六点五十,她,陶念,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后门。书包带依旧松垮地搭在肩上,但再也不会像初中时那样故意迟到。
连她自己都觉得荒谬,她竟然开始在意那个总是提前十分钟到校,会在晨读时轻声问她“吃早饭了吗”的林知韫。
风又起,一片叶子忽然贴在了窗玻璃上。
陶念伸手,隔着冰凉的玻璃与那片金黄的叶子影子相触。
这一个月里,她那些尖锐的棱角正在被一种奇怪的力量温柔地包裹着,不是驯服,而是被看见。
就像《黑洞》里那首未完成的诗,她一直以为没人能读懂那些破碎的隐喻。
直到林知韫在批注里写道:“第三段的留白处,是否可以考虑用‘青铜器上的裂痕’这个意象?”
那一刻,陶念第一次在教室里红了眼眶。
这时,语文课代表魏琳琳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马尾辫在脑后甩了一下,打断了正在做眼操的同学:“下节课是咱们林老师的公开课,没带书的同学做完眼操抓紧去别的班借一本。”她拍着讲台,声音清脆又急促。
上课铃还没响,教室后门就被轻轻推开了。
“放在过道两侧就行。”
林知韫领着几个高个子男生走进来,他们手里拿着从教务处搬来的椅子。
陶念发现她今天把长发挽了起来,露出白皙的后颈,发髻间别着一枚素银簪子,随着走动时隐时现。
男生们笨手笨脚地摆着椅子,林知韫已经走到讲台前,插上u盘,打开 ppt。
她今天穿了件烟灰色的条纹衬衫,收腰设计衬得身形格外挺拔,袖口翻折出两道雪白的边。她试了试翻页笔,鱼尾裙的裙摆着动作轻轻摆动。
陶念突然想起《黑洞》里那句“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音,是成年世界发出的战书”,此刻那双裸色细跟鞋正稳稳地托着她纤细的脚踝,在讲台前踏出从容的节奏。
“陶念,”林知韫突然转头,阳光恰好掠过她耳垂上的珍珠,“帮我把窗帘再拉开些。”陶念愣了一秒,才反应过来是在叫自己。
她起身时,听见后排几个女生小声议论:“林老师今天好有气质啊”、“像杂志上的职场精英”。
陶念拽着窗帘的拉绳,透过窗户瞥见走廊上已经三三两两站着拿听课本的老师。
风从窗户的缝隙钻了进来,带着深秋特有的干燥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水味。是林知韫经过时留下的,像雪松混着薄荷的味道,清冽又温柔。
林知韫站在讲台上,她今天选择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个选题让教室里弥漫着一种肃穆的氛围。
“同学们,”她的声音比平时低沉,带着一种克制的沉重,“今天我们共同走进1926年的那个春天,走进鲁迅先生笔下那个‘真的猛士’的世界。”
她翻开课本,指尖轻轻抚过书页,仿佛在触碰一段尘封的历史。
投影幕布上缓缓显现出刘和珍的黑白照片,那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学生,眼神清澈而坚定。
“请大家注意鲁迅先生开篇的用词——‘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林知韫的食指在“中华民国”四个字上轻轻点了点,“这个精确到日的记载,不是简单的时间标记,而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一种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翻页的沙沙声。陶念注意到林知韫在板书时用力很重,粉笔灰簌簌落下,在黑板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同学们,我们沉浸在先生的悲愤中,这悲愤针对的是暴行和流言。但,先生写此文,仅仅是为了控诉吗?我们看这段——‘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先生真的认为意义‘寥寥’吗?”她的声音娓娓道来,带着一点慵懒的鼻音,尾音微微沙哑,却意外地熨帖耳膜。
“注意‘总觉得’三字,这是一种克制沉痛的反语。紧接着是什么?‘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这‘扩大’意味着什么?‘血痕’如何能‘扩大’?这‘深的意义’又该如何理解?请大家结合下文的‘煤的形成’的比喻来思考。”
同学们陷入思考,有的在翻书,有的低头整理笔记。
林知韫的问题有深度,但并不咄咄逼人。后排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有人小声交流:“这个问题设计得好,抓住了文章核心矛盾”、“引导得很自然”。
在平时,陶念可能一学期也不会主动举一次手。但今天,当林知韫抛出问题时,她沉思片刻后,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手臂挺得笔直。
林知韫无奈地摇头,转身往教室方向走去。
陶念亦步亦趋地跟着,听见林知韫有些抱怨的声音飘过来:“那本诗集是禁书,市面上买不到的,去图书馆借阅都要写批条……”
陶念小跑两步追上林知韫:“那正好说明我眼光好啊。”她的马尾辫在阳光下跳跃,“再说了,您不是最擅长‘特事特办’吗?”
林知韫突然停下脚步,转身时差点和陶念撞个满怀。
她伸手扶住陶念的肩膀,镜片后的眼睛闪着狡黠的光:“你倒是提醒我了。”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张批条,上面已经盖好了教务处的公章,“昨天就写好了,本来想等你表现再好点才给的。”
陶念接过批条,发现落款日期是三天前。她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原来林知韫早就料到她会选这本。
“不过有个条件,”林知韫竖起一根手指,“诗集只能放在我的办公室书柜里,想看的人得登记。”她顿了顿,“包括你。”
陶念把批条对着阳光仔细端详,“成交。”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抬头,“那班级读书角……”
“放这本。”林知韫从公文包里抽出一本《朦胧诗选》,封面崭新,“内容差不多,合法合规。”
陶念翻开扉页,赫然看见自己的名字和林知韫的并列写在借阅卡上。她噗嗤笑出声:“您这是早有预谋啊?”
走廊尽头传来此起彼伏的“老师好”,午休结束后,去厕所的学生们涌了出来。
林知韫的手掌轻轻落在陶念的发顶,指尖穿过陶念细软的发丝,像在安抚一只终于收起爪子的小野猫。
“快去上课吧,督导员大人。”她的声音里含着笑意,比平时温柔了几分。
陶念愣在原地,发梢似乎还残留着那抹温度。她低头将批条小心地夹进日志本,那里已经记满了整整半个月的考勤记录,每一页都浸透着晨光与汗水。
陶念突然发现,从最初那本日志本,到如今的诗集批条,林知韫似乎总能看穿她每一个未说出口的念头。
就像知道她会为张倩准备单车卡,会为李豪准备青蛙闹钟,甚至知道她最终会要那本藏在禁书区的《黑洞》。
有些神奇,又莫名地有些害羞。
在这所不怎么样的学校里,竟然一直有人如此细致地注视着她的成长。
那些看似严厉的要求,那些恰到好处的援手,都是林知韫用规则编织的“温柔陷阱”,等着她一步步自己走出来。
远处教室里传来桌椅挪动的声响,陶念这才回过神来。
她抬头望向走廊尽头,林知韫的背影已经消失在拐角处,只有一缕若有似无的雪松香气还萦绕在空气中。
陶念不自觉地勾起嘴角,将日志本紧紧贴在胸前,转身朝教室跑去。
第10章 公开课
深秋的吹过过校园,卷起满地枯黄的梧桐叶。陶念倚在窗边,抚摸着那本边角磨损的《黑洞》,书页早已泛黄卷边。
开学一个月了。
她微微怔忡。
时间竟过得这样快,快得让她想起小时候在河边放走的纸船,一眨眼就漂出了视线。
高中生活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始了。陶念坐在座位上发呆,看着陌生的环境,心里没来由地有些茫然。
她想起报道那天,自己又一次迟到了。当时她满心不屑,想着这不过是又一场无聊的循环:换一所学校,换一群道貌岸然的老师,继续漫不经心的表演。
可林知韫似乎不一样。
陶念的停留在周记本上,那是上周林知韫批改她的随笔时留下的。
不像其他老师用鲜红的“阅”字草草打发,那张浅蓝色的便签上用工整地写着:“你笔下的秋天让我想起里尔克的《秋日》,但更锋利。期待读到更多。”
她合上周记本,目光落在讲台上。
那里摆着一盆小小的文竹,是林知韫带来的。在这个连窗帘都要统一蓝白格的校园里,那抹恣意生长的绿显得格格不入。
就像每天早上六点五十,她,陶念,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后门。书包带依旧松垮地搭在肩上,但再也不会像初中时那样故意迟到。
连她自己都觉得荒谬,她竟然开始在意那个总是提前十分钟到校,会在晨读时轻声问她“吃早饭了吗”的林知韫。
风又起,一片叶子忽然贴在了窗玻璃上。
陶念伸手,隔着冰凉的玻璃与那片金黄的叶子影子相触。
这一个月里,她那些尖锐的棱角正在被一种奇怪的力量温柔地包裹着,不是驯服,而是被看见。
就像《黑洞》里那首未完成的诗,她一直以为没人能读懂那些破碎的隐喻。
直到林知韫在批注里写道:“第三段的留白处,是否可以考虑用‘青铜器上的裂痕’这个意象?”
那一刻,陶念第一次在教室里红了眼眶。
这时,语文课代表魏琳琳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马尾辫在脑后甩了一下,打断了正在做眼操的同学:“下节课是咱们林老师的公开课,没带书的同学做完眼操抓紧去别的班借一本。”她拍着讲台,声音清脆又急促。
上课铃还没响,教室后门就被轻轻推开了。
“放在过道两侧就行。”
林知韫领着几个高个子男生走进来,他们手里拿着从教务处搬来的椅子。
陶念发现她今天把长发挽了起来,露出白皙的后颈,发髻间别着一枚素银簪子,随着走动时隐时现。
男生们笨手笨脚地摆着椅子,林知韫已经走到讲台前,插上u盘,打开 ppt。
她今天穿了件烟灰色的条纹衬衫,收腰设计衬得身形格外挺拔,袖口翻折出两道雪白的边。她试了试翻页笔,鱼尾裙的裙摆着动作轻轻摆动。
陶念突然想起《黑洞》里那句“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音,是成年世界发出的战书”,此刻那双裸色细跟鞋正稳稳地托着她纤细的脚踝,在讲台前踏出从容的节奏。
“陶念,”林知韫突然转头,阳光恰好掠过她耳垂上的珍珠,“帮我把窗帘再拉开些。”陶念愣了一秒,才反应过来是在叫自己。
她起身时,听见后排几个女生小声议论:“林老师今天好有气质啊”、“像杂志上的职场精英”。
陶念拽着窗帘的拉绳,透过窗户瞥见走廊上已经三三两两站着拿听课本的老师。
风从窗户的缝隙钻了进来,带着深秋特有的干燥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水味。是林知韫经过时留下的,像雪松混着薄荷的味道,清冽又温柔。
林知韫站在讲台上,她今天选择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个选题让教室里弥漫着一种肃穆的氛围。
“同学们,”她的声音比平时低沉,带着一种克制的沉重,“今天我们共同走进1926年的那个春天,走进鲁迅先生笔下那个‘真的猛士’的世界。”
她翻开课本,指尖轻轻抚过书页,仿佛在触碰一段尘封的历史。
投影幕布上缓缓显现出刘和珍的黑白照片,那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学生,眼神清澈而坚定。
“请大家注意鲁迅先生开篇的用词——‘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林知韫的食指在“中华民国”四个字上轻轻点了点,“这个精确到日的记载,不是简单的时间标记,而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一种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翻页的沙沙声。陶念注意到林知韫在板书时用力很重,粉笔灰簌簌落下,在黑板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同学们,我们沉浸在先生的悲愤中,这悲愤针对的是暴行和流言。但,先生写此文,仅仅是为了控诉吗?我们看这段——‘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先生真的认为意义‘寥寥’吗?”她的声音娓娓道来,带着一点慵懒的鼻音,尾音微微沙哑,却意外地熨帖耳膜。
“注意‘总觉得’三字,这是一种克制沉痛的反语。紧接着是什么?‘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这‘扩大’意味着什么?‘血痕’如何能‘扩大’?这‘深的意义’又该如何理解?请大家结合下文的‘煤的形成’的比喻来思考。”
同学们陷入思考,有的在翻书,有的低头整理笔记。
林知韫的问题有深度,但并不咄咄逼人。后排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有人小声交流:“这个问题设计得好,抓住了文章核心矛盾”、“引导得很自然”。
在平时,陶念可能一学期也不会主动举一次手。但今天,当林知韫抛出问题时,她沉思片刻后,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手臂挺得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