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错 第14节
除了她,谁还会那般在意三个侍妾会不会怀上他的孩子?
“姜氏,你放心,我会保你,但你,要与我说实话。”顾峪沉目望着女郎,一字一句都透着威慑寒意。
姜姮低下眼眸,默了许久,淡淡道:“我在府中既不掌家,也不管事,吃穿用度等物,没有一件是我能够悄无声息动手脚的,国公爷不去查问……”
“姜氏,又要推到阿辞身上么?”
顾峪冷声打断她的话,“夏姬三人是服了过量避子药才致病,你倒说说,阿辞一个云英未嫁之女,如何会懂这些门道?又为何,要给他们用避子药?”
“何姬病得最重,我记得,她曾得罪过春锦。”
他盯着姜姮,深沉的目光里都是威慑和质问,字字句句都指向她作恶。
姜姮也望着他,忽而明白一件事。
顾峪不信她,凭她说什么,顾峪都不会信她。
就因为她是他的妻子,所以她一定会嫉妒那三个侍妾,一定会害怕三个侍妾先她一步有了孩子?
因为她是有夫之妇,所以就该比骆辞更懂避子药的门道?
因为何姬曾训斥过春锦,所以就是她院里的人报复暗害他们?
总之,顾峪心中认定,上回是她,这回还是她。
他只知道,她是他的妻子,最有动机去害三个侍妾,却从不管,她是什么性情,会不会害人。
他说会保她,也是因为阿姊的缘故,才会明明不信她,觉着是她做了坏事,却又愿意保她吧?
“不是我。”姜姮望着顾峪眼睛,最后一次这样说。
她一双眼睛像秋夜的水,沉澈安静泛着淡淡的冷意,“国公爷若有证据是我做的,就依律法,将我交给官府。”
她说罢,转过头去不再看男人,默了会儿,兀自坐去经案前抄经。
顾峪也不再说话,注目看着女郎。
她坐在连枝灯下执笔书写,身形清瘦,面庞皎洁,娴静地不争不抢。
果真不是她么?
仔细想来,自她嫁入顾家,确实不曾惹过什么是非,一直都是这副安安静静、不争不抢的样子。
不是她,难道是骆辞?
但是骆辞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她果真对他有心思,首先要除去的,不该是姜姮么?
骆辞从来没有对姜姮不敬,相反,她对这位嫂嫂一向亲近。
必然不是骆辞。
不管到底是不是姜姮,为免她再去对付夏姬,还是暂且将她遣去别处,等他这厢事情办完,妥当安置了夏、苏两人,再接她回来吧。
这般想定,顾峪遂道:“我打算在观音寺为何姬做一场法事,你便替我前往主持,满七日再回。”
姜姮微一顿笔,没有抬头看他,漠然应了声好。
他终究还是以为,是她做错了事,伤人性命,才让她亲自到观音寺去为何姬做法事吧?
第15章
抛开为何姬做法事一务,姜姮是愿意来观音寺的,此前只要顾峪不在家,她都会来这里住上一段日子,寺中许多沙弥都与她熟识,也在这里为她留有专门的厢房。
“姜夫人,不知您今日会来,厢房未及洒扫,请您稍候。”来迎她的小沙弥抱歉的说。
往常姜姮过来,会提前报与寺中知晓,这回是顾峪临时起意将她遣来的,自然未及通报,姜姮温声应好,说道:“法事一务,便拜托小师父了。”
“姜夫人放心,一定办得妥当。”
姜姮问:“不知我那只狸花猫,养在哪位师父那里?”
“在净一那里,不过他贪玩,大概又带着猫上山了,怕是夜晚才回。”
姜姮谢过沙弥,又去佛前礼拜一番,供上两炉上好的梵香,这些做罢,厢房也收拾好了。
她的厢房很是僻静,开门即可见山,房后是一片石榴林,榴花开得正盛,晔晔复煌煌,仿似碎剪开的深色胭脂,照的那满树翠叶都格外玲珑。
姜姮瞧着喜欢,拈下榴花一朵,俯首自簪。
春锦难得见姜姮如此心宽,一面安顿行装,一面笑吟吟道:“姑娘,今年的石榴应该能结不少呢,好多株石榴今年都该挂果子了。”
这片石榴林是姜姮一手植育出来的,最大的两棵,是六年前,她刚刚被接回京城时所植。之后每年她都会来此处种石榴,不知不觉,已经由木成林。三年前种下的几株,已经要开花结果了。
姜姮坐在花下,望着满眼明亮的榴花,目光又一寸寸黯淡下来。
观音寺离国子监很近,因着寺中多幽山静水,许多学子好来这里读书,他也爱来,后来就发现了这里,得了方丈允准,在这里种上了第一棵石榴树。
但那棵石榴树太笨了,足足四年才开花结果,以至于他都没有吃到那棵树上结的石榴。
他真的死了么?再也吃不到那棵树上的石榴了么?
姜姮想着,手中的石榴花已不觉捻了粉碎,鲜红的花汁淌在手上,像三年前她捂着他伤口时染上的血。
“姑娘,进屋歇会儿吧。”春锦瞧见姜姮望着自己手指发呆,知她又触景生情,想起了旧事,忙来搀起她往屋中去。
姜姮不语,一进房内便撇开春锦,到经案旁坐下,慌忙擦去手上的石榴花汁,开始抄写佛经。
一直到夜晚,净一小师父来送狸花猫,说起伊阙山开窟造像事,姜姮才放下笔。
“姜夫人,你可要供养一尊石佛?”
在山中开窟造像耗费甚巨,远比平常香、花、灯、涂佛前供养高得多,小小一尊手掌高的石佛便需十贯钱,佛像越大花费越大。
姜姮却未加思索,点头道:“那我便供一尊三丈石佛吧。”若是再高,恐僭越了皇室供佛。
净一持笔记下,又问:“还是药师佛么?”
药师佛掌康健、祛病痛,姜姮此前布施重塑金身的佛祖,无一例外都是药师佛,这回,依旧是。
净一道:“旁人佛前供养,富贵康健,长命百岁,子嗣姻缘,挨个都要求一遍,你布施多年,也能把各位佛祖挨个供一遍了,怎么自始至终只求康健平安呢?”
姜恒笑了笑,没有解释。
“三丈石佛,耗钱三千贯,姜夫人,确定么?”
姜姮颔首,吩咐春锦明日去一趟香行。
“姜夫人,可要镌写发愿文?”净一又道。
姜姮遂执笔写下两行字,交给净一。
“唯愿君子康健安和,弟子燕久敬造。”
净一念了一遍,确认无误,告辞离去。
姜姮便又接着抄经。
春锦坐在一旁抚着狸花猫,呆呆看着自家姑娘。
她记得,姜姮从前不好佛事,莫说耗资巨甚的开窟造像,便是普普通通的佛前供养,她也很少布施。但自从三年前,那位燕郎君重伤落入黄河,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她便开始不断地诵写佛经,布施塑造金身,热衷于各种供养佛事。
···
何姬的法事有专人主持,姜姮与她又不曾结什么善缘,遂也并未往她灵前去,只在自己厢房抄经,或至佛前诵祷。
这日,她如往常在佛前礼拜,忽觉头顶一痛,接着便听咣当一声,烛台砸在了地上。她以为是谁不小心撞落了烛台,俯身去捡,又被人踩住了手指。
“哎呦,这不是姜八姑娘么,你怎么在这里呢?”
踩她的是一位与她年纪相仿的小妇人,这样说着话,状作无心之失又踩了下才挪开脚。
姜姮起身,看她片刻,认出了眼前人。
是前朝公主,当朝梁国公夫人,李道柔。
姜姮七岁那年和她打过一架,扯了她的头花,令她在心仪的小郎君面前颜面尽失,因为这事,姜姮被母亲罚跪七日,七日后,又狠心将她送回了沧河老宅,而后直到她及笄,再未让她进京。
后来前朝虽覆灭,但李道柔的夫君与顾峪同为八柱国之一,在新朝又同进国公,加之新朝与前朝连带着些舅甥亲戚关系,对前朝皇室,尤其女眷,并未赶尽杀绝,故而李道柔的日子过得不算差。
细想来,姜姮与她几乎没有什么来往,今日才算继七岁之后的第二次见面。
一见面,就不小心砸了她、踩了她。
这仇怨,她记得可真久。
姜姮不想惹祸,况又是在佛前,遂没有理会她,摆好烛台,恭敬拜了一拜,转身离殿。
李道柔却又追上她脚步,状似热络地与她攀谈。
“听说你府上死了一个姬妾,在这里做法事,你不会是来为她诵祷的吧?堂堂正妻,来为一个侍妾礼拜诵祷……”
姜姮始终不语,出得佛殿,见不知何时殿外四周已多了几个守卫,李道柔的夫君梁国公也在,当是在等她。
约是自恃有夫君撑腰,李道柔继续对姜姮挑衅道:“听说卫国公为了你阿姊,杀了南城三千余人,啧啧,这份痴情,真是难得。”
李道柔笑说罢,挽着自家夫君手臂,恩爱非常状,扬眉吐气地看着姜姮。
姜姮面色如常,对梁国公福身见礼,平静问道:“这些话,是梁国公您说与夫人的么?”
“啊?”梁国公不防女郎有此一问,意外地看着她。
“哪消我夫君说,大街小巷,早就传遍了,姜夫人果真不曾听过,还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呀?”李道柔哼道。
姜姮低眸一笑,“原是道听途说。”
复抬眼看向李道柔,“没想到聪明如梁国公夫人,也会听信这些闲话。”
“我夫君征伐南土,斩杀降而复叛之人,不过一桩寻常军令,有好事者添油加醋,讹传我夫君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因我阿姊才斩杀三千人众,坊间百姓不明就里,凑凑热闹也就罢了,谣言止于智者,怎么李夫人也这般认为呢?”
“果真如流言所说,我夫君徇私杀人,不该早被下狱问罪了么?李夫人听信这番言论,还肆意传播,是何目的?是想和那些有心人一样,指鹿为马,捏造事实,污蔑刚刚平定南土、凯旋归朝的大将军?还是,意在暗讽当今圣上昏聩,竟然包庇一个徇私杀人的臣子?”
李道柔是前朝公主,自然知道这番指控有多敏感,登时恼了,怒声喝道:“我何时说今上昏聩,你不要血口喷人!”
又对梁国公哭诉:“这么重的罪名,她想害我!”
梁国公也觉姜姮话重,有意震一震她,朗声说道:“你这女子,牙尖嘴利,什么人叫你一说,都揣着忤逆之心,圣上要如你这般想,岂不是人人自危,你休要在这里乱嚼舌根子,空口白牙污蔑人!”
梁国公夫妻二人齐上阵,周围又都是梁国公府的人,愈显得姜姮形单影只,孤身作战。
她却早已习惯这情状,孑然与梁国公二人相对。
“那梁国公夫人,说这些话,究竟是何目的?”
“姜氏,你放心,我会保你,但你,要与我说实话。”顾峪沉目望着女郎,一字一句都透着威慑寒意。
姜姮低下眼眸,默了许久,淡淡道:“我在府中既不掌家,也不管事,吃穿用度等物,没有一件是我能够悄无声息动手脚的,国公爷不去查问……”
“姜氏,又要推到阿辞身上么?”
顾峪冷声打断她的话,“夏姬三人是服了过量避子药才致病,你倒说说,阿辞一个云英未嫁之女,如何会懂这些门道?又为何,要给他们用避子药?”
“何姬病得最重,我记得,她曾得罪过春锦。”
他盯着姜姮,深沉的目光里都是威慑和质问,字字句句都指向她作恶。
姜姮也望着他,忽而明白一件事。
顾峪不信她,凭她说什么,顾峪都不会信她。
就因为她是他的妻子,所以她一定会嫉妒那三个侍妾,一定会害怕三个侍妾先她一步有了孩子?
因为她是有夫之妇,所以就该比骆辞更懂避子药的门道?
因为何姬曾训斥过春锦,所以就是她院里的人报复暗害他们?
总之,顾峪心中认定,上回是她,这回还是她。
他只知道,她是他的妻子,最有动机去害三个侍妾,却从不管,她是什么性情,会不会害人。
他说会保她,也是因为阿姊的缘故,才会明明不信她,觉着是她做了坏事,却又愿意保她吧?
“不是我。”姜姮望着顾峪眼睛,最后一次这样说。
她一双眼睛像秋夜的水,沉澈安静泛着淡淡的冷意,“国公爷若有证据是我做的,就依律法,将我交给官府。”
她说罢,转过头去不再看男人,默了会儿,兀自坐去经案前抄经。
顾峪也不再说话,注目看着女郎。
她坐在连枝灯下执笔书写,身形清瘦,面庞皎洁,娴静地不争不抢。
果真不是她么?
仔细想来,自她嫁入顾家,确实不曾惹过什么是非,一直都是这副安安静静、不争不抢的样子。
不是她,难道是骆辞?
但是骆辞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她果真对他有心思,首先要除去的,不该是姜姮么?
骆辞从来没有对姜姮不敬,相反,她对这位嫂嫂一向亲近。
必然不是骆辞。
不管到底是不是姜姮,为免她再去对付夏姬,还是暂且将她遣去别处,等他这厢事情办完,妥当安置了夏、苏两人,再接她回来吧。
这般想定,顾峪遂道:“我打算在观音寺为何姬做一场法事,你便替我前往主持,满七日再回。”
姜姮微一顿笔,没有抬头看他,漠然应了声好。
他终究还是以为,是她做错了事,伤人性命,才让她亲自到观音寺去为何姬做法事吧?
第15章
抛开为何姬做法事一务,姜姮是愿意来观音寺的,此前只要顾峪不在家,她都会来这里住上一段日子,寺中许多沙弥都与她熟识,也在这里为她留有专门的厢房。
“姜夫人,不知您今日会来,厢房未及洒扫,请您稍候。”来迎她的小沙弥抱歉的说。
往常姜姮过来,会提前报与寺中知晓,这回是顾峪临时起意将她遣来的,自然未及通报,姜姮温声应好,说道:“法事一务,便拜托小师父了。”
“姜夫人放心,一定办得妥当。”
姜姮问:“不知我那只狸花猫,养在哪位师父那里?”
“在净一那里,不过他贪玩,大概又带着猫上山了,怕是夜晚才回。”
姜姮谢过沙弥,又去佛前礼拜一番,供上两炉上好的梵香,这些做罢,厢房也收拾好了。
她的厢房很是僻静,开门即可见山,房后是一片石榴林,榴花开得正盛,晔晔复煌煌,仿似碎剪开的深色胭脂,照的那满树翠叶都格外玲珑。
姜姮瞧着喜欢,拈下榴花一朵,俯首自簪。
春锦难得见姜姮如此心宽,一面安顿行装,一面笑吟吟道:“姑娘,今年的石榴应该能结不少呢,好多株石榴今年都该挂果子了。”
这片石榴林是姜姮一手植育出来的,最大的两棵,是六年前,她刚刚被接回京城时所植。之后每年她都会来此处种石榴,不知不觉,已经由木成林。三年前种下的几株,已经要开花结果了。
姜姮坐在花下,望着满眼明亮的榴花,目光又一寸寸黯淡下来。
观音寺离国子监很近,因着寺中多幽山静水,许多学子好来这里读书,他也爱来,后来就发现了这里,得了方丈允准,在这里种上了第一棵石榴树。
但那棵石榴树太笨了,足足四年才开花结果,以至于他都没有吃到那棵树上结的石榴。
他真的死了么?再也吃不到那棵树上的石榴了么?
姜姮想着,手中的石榴花已不觉捻了粉碎,鲜红的花汁淌在手上,像三年前她捂着他伤口时染上的血。
“姑娘,进屋歇会儿吧。”春锦瞧见姜姮望着自己手指发呆,知她又触景生情,想起了旧事,忙来搀起她往屋中去。
姜姮不语,一进房内便撇开春锦,到经案旁坐下,慌忙擦去手上的石榴花汁,开始抄写佛经。
一直到夜晚,净一小师父来送狸花猫,说起伊阙山开窟造像事,姜姮才放下笔。
“姜夫人,你可要供养一尊石佛?”
在山中开窟造像耗费甚巨,远比平常香、花、灯、涂佛前供养高得多,小小一尊手掌高的石佛便需十贯钱,佛像越大花费越大。
姜姮却未加思索,点头道:“那我便供一尊三丈石佛吧。”若是再高,恐僭越了皇室供佛。
净一持笔记下,又问:“还是药师佛么?”
药师佛掌康健、祛病痛,姜姮此前布施重塑金身的佛祖,无一例外都是药师佛,这回,依旧是。
净一道:“旁人佛前供养,富贵康健,长命百岁,子嗣姻缘,挨个都要求一遍,你布施多年,也能把各位佛祖挨个供一遍了,怎么自始至终只求康健平安呢?”
姜恒笑了笑,没有解释。
“三丈石佛,耗钱三千贯,姜夫人,确定么?”
姜姮颔首,吩咐春锦明日去一趟香行。
“姜夫人,可要镌写发愿文?”净一又道。
姜姮遂执笔写下两行字,交给净一。
“唯愿君子康健安和,弟子燕久敬造。”
净一念了一遍,确认无误,告辞离去。
姜姮便又接着抄经。
春锦坐在一旁抚着狸花猫,呆呆看着自家姑娘。
她记得,姜姮从前不好佛事,莫说耗资巨甚的开窟造像,便是普普通通的佛前供养,她也很少布施。但自从三年前,那位燕郎君重伤落入黄河,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她便开始不断地诵写佛经,布施塑造金身,热衷于各种供养佛事。
···
何姬的法事有专人主持,姜姮与她又不曾结什么善缘,遂也并未往她灵前去,只在自己厢房抄经,或至佛前诵祷。
这日,她如往常在佛前礼拜,忽觉头顶一痛,接着便听咣当一声,烛台砸在了地上。她以为是谁不小心撞落了烛台,俯身去捡,又被人踩住了手指。
“哎呦,这不是姜八姑娘么,你怎么在这里呢?”
踩她的是一位与她年纪相仿的小妇人,这样说着话,状作无心之失又踩了下才挪开脚。
姜姮起身,看她片刻,认出了眼前人。
是前朝公主,当朝梁国公夫人,李道柔。
姜姮七岁那年和她打过一架,扯了她的头花,令她在心仪的小郎君面前颜面尽失,因为这事,姜姮被母亲罚跪七日,七日后,又狠心将她送回了沧河老宅,而后直到她及笄,再未让她进京。
后来前朝虽覆灭,但李道柔的夫君与顾峪同为八柱国之一,在新朝又同进国公,加之新朝与前朝连带着些舅甥亲戚关系,对前朝皇室,尤其女眷,并未赶尽杀绝,故而李道柔的日子过得不算差。
细想来,姜姮与她几乎没有什么来往,今日才算继七岁之后的第二次见面。
一见面,就不小心砸了她、踩了她。
这仇怨,她记得可真久。
姜姮不想惹祸,况又是在佛前,遂没有理会她,摆好烛台,恭敬拜了一拜,转身离殿。
李道柔却又追上她脚步,状似热络地与她攀谈。
“听说你府上死了一个姬妾,在这里做法事,你不会是来为她诵祷的吧?堂堂正妻,来为一个侍妾礼拜诵祷……”
姜姮始终不语,出得佛殿,见不知何时殿外四周已多了几个守卫,李道柔的夫君梁国公也在,当是在等她。
约是自恃有夫君撑腰,李道柔继续对姜姮挑衅道:“听说卫国公为了你阿姊,杀了南城三千余人,啧啧,这份痴情,真是难得。”
李道柔笑说罢,挽着自家夫君手臂,恩爱非常状,扬眉吐气地看着姜姮。
姜姮面色如常,对梁国公福身见礼,平静问道:“这些话,是梁国公您说与夫人的么?”
“啊?”梁国公不防女郎有此一问,意外地看着她。
“哪消我夫君说,大街小巷,早就传遍了,姜夫人果真不曾听过,还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呀?”李道柔哼道。
姜姮低眸一笑,“原是道听途说。”
复抬眼看向李道柔,“没想到聪明如梁国公夫人,也会听信这些闲话。”
“我夫君征伐南土,斩杀降而复叛之人,不过一桩寻常军令,有好事者添油加醋,讹传我夫君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因我阿姊才斩杀三千人众,坊间百姓不明就里,凑凑热闹也就罢了,谣言止于智者,怎么李夫人也这般认为呢?”
“果真如流言所说,我夫君徇私杀人,不该早被下狱问罪了么?李夫人听信这番言论,还肆意传播,是何目的?是想和那些有心人一样,指鹿为马,捏造事实,污蔑刚刚平定南土、凯旋归朝的大将军?还是,意在暗讽当今圣上昏聩,竟然包庇一个徇私杀人的臣子?”
李道柔是前朝公主,自然知道这番指控有多敏感,登时恼了,怒声喝道:“我何时说今上昏聩,你不要血口喷人!”
又对梁国公哭诉:“这么重的罪名,她想害我!”
梁国公也觉姜姮话重,有意震一震她,朗声说道:“你这女子,牙尖嘴利,什么人叫你一说,都揣着忤逆之心,圣上要如你这般想,岂不是人人自危,你休要在这里乱嚼舌根子,空口白牙污蔑人!”
梁国公夫妻二人齐上阵,周围又都是梁国公府的人,愈显得姜姮形单影只,孤身作战。
她却早已习惯这情状,孑然与梁国公二人相对。
“那梁国公夫人,说这些话,究竟是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