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自然是有可能的。”顾红星说,“不过,磁铁呢?殷俊虽然不算太靠谱,但是现场的物件很少,他们也趴在床边仔细勘查了床下面。如果尸体附近有一大块磁铁,不可能看不见的。”
  “那就是像你们说的,被人拿走了。”小卢说。
  “可是进来拿磁铁,却没有留下足迹?解释不通。”顾红星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们在这儿猜来猜去有啥用,走走走,我们去现场,我来变个戏法给你们看。”冯凯笑着挥手,站起身来。他见顾红星办公室的橱子里有一团揉在一起的塑料袋,从里面抽出两个大小合适的,揣进口袋,率先走出了顾红星的局长办公室。
  2
  顾红星驾车带着冯凯和小卢来到现场,昏昏欲睡的看守现场的联防队员立即清醒了过来。他连忙去把现场大门的门锁打开,推开了门让他们进去。
  进入现场后,顾红星和小卢戴上手套,就去仔细查看那台被炸坏的收录机。而冯凯倒是简单直接,他先是戴好了手套,然后把两个塑料袋套在自己的两只脚上,站到行军床上,伸手向大衣橱的顶部摸去。
  好在冯凯的身高比较高,虽然看不到大衣橱顶端的情况,伸手却可以够着。不一会儿,冯凯狡黠一笑,收回了手,手上居然举着一块巴掌大的圆形磁铁。
  “当当当当……”冯凯说,“你们看,我变出来啦。”
  顾红星先是一副醍醐灌顶的表情,很快又变成了若有所思。
  “我说凯哥,你真是神啊!你怎么知道会在那大衣橱上面?”小卢钦佩地问。
  “你想想啊,现场这么简单,如果投射物就在附近,除了橱顶,还能去哪里?”冯凯自豪地说,“我就猜到现场的勘查员不可能去勘查在高空的东西,毕竟他们对现场进行勘查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起爆炸案件,也不知道损伤有可能是爆炸投射物所致啊。”
  “是啊!磁铁撞击到坚硬的颅骨,即便把颅骨打碎,也一样会产生强烈的反弹作用力。”小卢说,“根据力的不同,反弹的方向也不同。”
  “是吧。凶手应该就是通过窗户布置了黑火药,而不是一个精心制作的爆炸装置。黑火药炸坏了收录机,没想到正好抛出一块磁铁,把还没来得及醒来的李进步给砸死了。磁铁砸完李进步,自己反弹到衣橱顶上了。”冯凯说,“这么一看,整个案件性质都不一样了,我们对凶手的刻画和推理方向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确实。”小卢指着冯凯套在脚上的塑料袋,说,“不过,你这塑料袋是干啥用的?你是怕踩脏人家的床吗?这些被子没主人了,最后也会被销毁的。”
  冯凯一时语塞。对2020年的警察陶亮而言,进入现场要戴鞋套已经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可是究竟为什么要戴鞋套,他倒是从来没有细想过。即便每次要踩踏现场的物品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找个东西保护、隔离一下,他却并不清楚自己这么做是为什么。
  小卢的这句话,也引起了顾红星的注意,他看了看冯凯脚上的塑料袋,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老顾,你在想啥呢?”冯凯说,“哥哥我给你推理出了作案全过程,你还不赶紧去窗口外面的地面上找找嫌疑人的足迹?破案就靠这一锤子买卖了。”
  “师父现在是局长,这种事,我来做!”小卢兴奋地拎起相机,想要出门。
  “不用了,”顾红星说,“外面没有痕迹了。当时因为没有对窗户进行警戒保护,所以很多人就站在那里围观。外面是土地,本来是提取立体足迹的好载体,但是踩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没用了。”
  “屋内进来那么多人,你都能分析出可疑足迹,为什么窗外的就不行?”冯凯疑惑道。
  “因为屋内是灰尘足迹,虽然会互相叠加,但不会相互破坏。”顾红星解释道,“但屋外是土壤地面,是立体足迹,只要相互叠加,就会相互摧毁。”
  “啊,这可麻烦了。”本来信心满满的冯凯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
  “也不一定就没有别的出路。”顾红星说,“你刚才也说了,现在案件性质变了。那么,我们现在要搞清楚,一是凶手为什么要从窗口放黑火药来炸李进步的收录机;二是凶手从哪里搞到的黑火药。”
  “是啊,毕竟不是通过买鞭炮就能买到的烟火剂,这黑火药是不让随便买的。”小卢说。
  “会不会是自己配的?”冯凯说,“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我小时候就会背。”
  “不可能。”顾红星说,“一来,自己配的黑火药不一定能达到这么厉害的爆炸程度;二来,你别忘了,我们在现场找到了很多牛皮纸碎屑。这些碎屑,就是我们这边的石矿场上包装制式黑火药的包装物的碎屑。”
  “那这些碎屑能拼吗?能不能看出是从哪个石矿场出来的?”小卢问。
  “太碎了,不可能拼起来。”顾红星说,“而且,很多石矿场的包装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标识。”
  “所以,你是想挨个去石矿场清查炸药?”冯凯问。
  “嗯。”顾红星点了点头。
  “你看,我一看你表情就知道你想干啥。”冯凯说,“那你们这儿有多少个石矿场?”
  “我们区有13个,如果算上周边的区、县,得有60多个。”顾红星说。
  “老顾同志,你有多少警力?你知道清查炸药有多难?”冯凯瞪着眼睛惊讶地说,“这里只用了1公斤,1公斤啊,每次炸矿使用炸药的误差都能有这个数字吧?”
  “我觉得,不管有多复杂,还是得查。”顾红星说。
  “如果是炸药库管理员干的呢?”冯凯说,“入库出库,随便耍点手段,都能弄1公斤黑火药出来。你怎么查?很有可能是做无用功。”
  顾红星咬着嘴唇思考了一会儿,说:“那你有什么办法?”
  “你别急,别急,我想想。”冯凯走到现场门口,透了口气,说,“从嫌疑人刻画入手行不行?不愿意让李校长教孩子英语的人?嫉妒李校长有收录机的人?”
  “就算是有这样的人,那也很难查啊!你说的都是心理活动,除非这人大肆宣扬过他的想法,要不然其他人怎么会知道。”小卢说,“假设他们真的说过这种话,前期侦查也早就调查出来了。李进步的声望这么高,要是有人真的对他有意见,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吧?”
  “所以还是得从炸药查起。”顾红星说。
  “哎,老顾,蛮干不一定是好的,甚至可能会推迟破案的时间啊。”冯凯说,“对了,那个赵源,是不是李进步死前见过的最后一个人?”
  “最后一个人应该是凶手……啊,不对,也许李进步就没见到凶手。”小卢说。
  “对,就是这意思。”冯凯对顾红星说,“我在听你讲述案件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现在需要问问赵源,说不定对案件有帮助。”
  见警察找上门来,赵源显得有些紧张。
  “你别紧张,就是上次没有问明白,这次补充一个问题。”冯凯拍了拍赵源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来慢慢说。
  “我知道的都说了。”赵源说。
  “你之前说,你进到李进步家的时候,他正在干啥来着?”冯凯尽可能和颜悦色地问道。
  “拉窗帘,开窗户。”赵源回忆道。
  “也就是说,在李进步回家之前,他家的窗户、窗帘是关闭的。”冯凯问。
  顾红星似乎明白了冯凯的意思,赞许地点点头。
  “是啊,李校长最爱他的书了。”赵源说,“正常情况下,他家的那扇窗户都是关死的,最多偶尔拉开窗帘,晒晒太阳。他之所以把书架放在窗户边,就是为了他的书能晒到太阳。”
  “为啥平时都是关死的?”
  “因为怕被偷啊。”赵源说,“以前他经常忘记关窗户,结果有人就从他家的窗户伸进手来,偷书架上的书。虽然他那窗户有栅栏,人进不来,但伸手进来偷本书还是很简单的。”
  “所以他就很矛盾,书又需要晒太阳,又怕偷,就只能不开窗户了?”冯凯接着问。
  “是啊。”赵源说,“但那屋子光照有限,他又怕屋内湿气重,时间长了书会受潮,或者长霉,所以偶尔会打开窗户通风透气。不过,开窗户的时候他肯定在家。”
  “他在家的时候都会开窗吗?”
  “那不是,至少晚上不会开,没太阳啊。哎呀,总之他开窗还是很少的。”
  “那他是定期开窗吗?或者说,是在特定的某种天气情况下就会开窗吗?”
  “这个……应该没有什么规律吧。”赵源说,“他想起来就开呗,我们其他人咋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就是极少开窗,一两个礼拜不一定会开一次。”
  “行了,这个线索很重要,谢谢你。”冯凯诚恳地说。
  赵源见警察们很客气,还说他提供的线索很重要,立即从拘谨变成了欣慰,一路寒暄着把三人送出了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