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若无天幕现世,自己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轻徭薄赋就是爱民。
  但这位后世秦皇,却是提出另一个层次的爱民。
  李世民想起自己曾在第一个话题就垂拱而治之说,与秦念产生争执。
  当时自己在争论中无言,只是不知如何反驳她,并非信服。
  可如今李世民却已心服口服。
  “不管以什么方式治国,能强国富民者就是明君。”
  垂拱而治者,如何能做到这般富民?
  【秦念:今胜于古,是理所应当。今不如古,那叫社会倒退。】
  【李世民:朕当谨记此言。】
  相比崇古,这句话更能让人为之动容。
  今胜于古,则社会前进。
  秦念治下之民,必是一直期待着未来,而不是怀念过往。
  【秦念:刘小猪,祖龙还有哪些过错?】
  【刘彻:……】
  刘彻沉默,不是因为找不出始皇帝的其他过错。
  始皇帝不立太子就是明显的过错。
  但就像刘彻不能指责始皇帝大修陵寝——因为大修陵寝这种事,他也干了。
  也不能指责始皇帝求长生,毕竟他不但也求长生,甚至还因笃信巫蛊之术引发巫蛊之祸,牵连全国,死者数万人。
  不立太子同样不能指责,因为自己虽然立了太子,但改立,且改立的是八岁的太子。
  他若是拿这件事指责始皇帝,秦念必然会先讥讽他。
  【秦念:你这是老实了?】
  【刘彻:……】
  秦念挑衅刘彻当然是在垫话。
  但很可惜,这次刘彻居然没有接话。
  秦念重新捋了一遍,发现与求长生、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徭役赋税、大兴土木相关的过错已经提及。
  真要论始皇帝的过错,那就只剩下不立太子,给了胡亥矫诏的机会。
  但在立太子这件事上,这九个常驻皇帝里,恐怕只有刘秀有资格指责始皇帝。
  其他人在这方面都有点问题。
  而刘秀相当谨慎,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鲜少出言。
  秦念以为只能自己主动提太子这事时,就看到祖龙主动发问。
  【嬴政:朕当以何人为太子?】
  见刘彻不语,嬴政就知自己的过错仅止于此。
  那就只剩下一个过错——胡亥矫诏登基。
  此前刘秀言及扶苏为方士求情,故而被贬去上郡监军蒙恬,此后胡亥矫诏,将其赐死。
  嬴政知道自己必是未立扶苏为太子,扶苏才会以为自己被厌弃,因此自尽。
  可见扶苏不适合成为储君。
  【秦念:公子高不应在候选人之列。】
  【嬴政:为何?】
  【秦念:因为对于扶苏胡亥以外的其他公子公主,史书只记录了他们是怎么被杀的,我无从得知谁更适合当太子,但祖龙有可能因为偏爱我而选择公子高。】
  【嬴政:无需如此。】
  嬴政不觉因偏爱秦念,而择高为太子有何不可。
  更不能因偏爱秦念,就让高与储君无缘。
  【秦念:祖龙,这是我的请求。】
  秦念早就想要改变各朝选太子的方式。
  当然不能因为人设问题,就让公子高成为大秦太子。
  何况在她看来,公子高视至亲重于自身,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嬴政:……可。】
  公子高默然。
  他知道以陛下对秦念的喜爱,只要她出言请求,自己极有可能成为太子。
  现在却因秦念的请求,自己反而与储君之位再无瓜葛。
  但他很快就调整好心态。
  能为妻儿子女主动赴死,比起自身,他更在意家人。
  包括秦念这个不知道多少代以后的后人。
  【秦念:在选择太子上,应该让公子公主入各级官学就读,体验科举选官的全过程,甚至去地方就任官职。这个流程走一遍,祖龙就知道谁更适合当太子。】
  【嬴政:善。】
  【武曌:公主亦当为候选?】
  武曌不是反对此事,她的太子就是太平。
  但太平是因其四个兄长尽皆无能,才被立为皇储。
  始皇帝子嗣众多,秦念却将公主也列入候选,其意义显然不同。
  武曌认为此言不能一笔带过。
  应让秦念详细说明,其余各朝才更有可能考虑以公主为储君。
  【秦念:太子之位本就该有能者居之,朕若是公主,难道还有皇子比朕更适合当太子?】
  【武曌:秦皇所言极是!】
  各朝看着秦念如此张狂的言语,竟是无人能反驳。
  就连刘彻,在想到若秦念是自己的子嗣时,都下意识认可她应为太子。
  【秦念:朕这一朝,男女可以分到同样面积的土地,也都可以成为户主,男可嫁女可娶,有平等的继承权与赡养父母的义务。阴阳平衡,所以国力为各朝中最强。】
  秦念也看出武曌想要强调公主的继承权。
  那她就再助力一把。
  各朝不可能因为她这句话,就让女子获得平等的地位。
  但这话可以成为各朝女子努力的方向。
  从天幕设定来说,民心居首、国力第一的皇帝说出的这句话,也能成为各朝女子争取权利的大义——
  阴阳平衡以强国力。
  【武曌:朕若早日看到此言……如今也不晚,谢秦皇!】
  武曌笑容满面。
  许多女子可能还不知道秦念这句话的重要性。
  但无妨。
  终有一日,天下皆知。
  【朱元璋:为何是各级官学?既然各级官学以国学为最,应在国学就读才是。】
  朱元璋很是不解。
  新科举制已经开始试点,朱元璋清楚乡学的老师能力极差,如何能够教导皇子……皇女?
  此时太子是朱棣,朱棣之后必为朱高炽、朱瞻基。
  朱元璋已无选择储君之忧。
  但以后的大明需要。
  至少不能再选出朱祁镇这等太子。
  【秦念:让皇子皇女读官学,是为了让他们了解民情与人性,这才是明君的必修课。就像现在群里能发言的十个人都在民间待过,知道人性复杂,也都知道民间究竟是何模样。】
  第168章
  十个人?
  刘季疑惑一瞬, 才想起自己和刘邦算同一个人。
  其他人他不知道,但始皇帝和自己肯定了解民间。
  始皇帝曾在赵国当过质子,应该吃过不少苦头。
  秦历前七年, 王翦、羌瘣平定赵地,始皇帝亲自到邯郸,将与他母家有仇怨的人全部活埋。
  ………
  刘彻想起自己即位后,因施政被大母所阻,开始微服出行。
  他让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在殿门等候,等到夜里过了十刻就微服出宫。
  一开始是晚上出去,第二天傍晚回宫;后来就变成带着五天的粮食出宫,需要去长信宫拜见太后的时候才回来。
  经常自称平阳侯,天亮就入山驰射鹿豕狐兔, 徒手搏击熊和罴, 在庄稼地里驰骋。
  引得百姓呼喊叫骂, 聚集在一起向鄠县和杜县的县令告状。
  当地县令派属吏前来喝止,刘彻就带着人跑了,但随从中有数骑被抓。
  被县令扣留的人暴露了刘彻的身份,南山下的百姓才知道是他经常微服出行。
  想到那段岁月, 刘彻难掩笑意。
  【朱元璋:民情与人性才是明君的必修课?】
  朱元璋怔然。
  此时他遍历声誉榜前九, 赫然发现这才是九帝的共同点, 甚至排在前列的皇帝,也多是如此。
  【秦念:你看声誉榜前列的那些皇帝,去掉几个有重臣辅政的幸运儿之外,其他人要么去过民间甚至长于民间,要么遭受过巨大挫折甚至面临过生死之危。】
  刘弗陵:“……”
  有霍光辅政的自己, 显然就是秦念所指的“幸运儿”。
  而刘病已就是既长于民间也面临过生死之危的明君。
  其实刘弗陵也想出宫去看看, 无奈他身体不好, 实在不宜出行。
  罢了,现在也挺好。
  朝臣有霍光,储君有刘病已。
  【朱元璋:的确如此,多谢秦皇相告。】
  此刻朱元璋终于明白,为何他延请名儒教导子嗣,诸皇子中却仅有几人成材。
  自己出身寒微,反倒强过自幼得到良好教育的子嗣们。
  原来竟是忘了教导他们民情与人性。
  诸侯王亦是王,这些为非作歹的藩王,不就是一个个昏君?
  【秦念:祖龙,公子公主在各级官学就学时,只需确保人身安全,应限制其他特权。】
  【秦念:比如可以自己换学校就读,但不能要求更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通过普通人可以采取的正常途径解决,除非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才能求助于你修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