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我经常觉得,你并不需要我,lia。”
这句话没有责备,但比责备更沉重。象是早已积压太久的自我确认,终于在某个节点轻轻崩塌。
她沉默良久。
电视里会演,恋人之间因为无法解释的误会而争执、分手,那时她总会想,说出来,说出来不就好了。
可她成了那个角色。
这或许不是误会——
她需要他吗?
她需要。但那只是她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远没有他希望的那么大。
她自己也常常感到困惑。
爱究竟是基于具体需求的相互依存,还是超越需求的、纯粹愿意靠近的情感?
是“我需要你,所以爱你”,还是“即使我不需要你,也依然想和你在一起”?
大多数人似乎更容易接受前者。因为更加明确具体,也更容易被感知、回应。
哪怕不具备排他性。
“下一次我会注意。”她轻声开口。
电话那头,他甚至有些无奈地笑了一声。
她也觉得有些可笑。
注意什么?注意在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顺便告诉他一声吗?
他们的问题,从起点就错位了。
他通过“被需要”确认爱意,而她从一开始,就习惯自己解决问题,从没想过依赖可以是一种表达方式。
“我很累。”她说,努力回忆着当时的想法,决定试着改变自己,“那个时候,精神上也很混乱。可能是在想,就算说了你也帮不上忙,也可能是在想,你那天心情很好。”
“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有那种互相求助的习惯......我也说不清。”
“但我不是不在意你。”
“我去釜山,除了因为杀青,还有因为...见到你觉得安心。”
“如果这么说能安慰到你的话,我没向任何人求助。”
“那是个直觉性的选择。”
她一口气说完,又沉默。
她觉得自己很笨拙。
她太不会说话了,不会安慰,也不会撒谎,诚实到近乎残忍。
良久,他叹了口气,在那头轻声道:“我们各自冷静一下吧。”
--------------------
确实挺挣扎的...年中总结会开得生不如死,写出来死气沉沉der[笑哭]
这个部分算触底反弹,相当于lia两次成为yg公关的牺牲品。第一次选择转幕后,但是单纯地埋头创作在行业里是远远不够的。
她太早进入yg,对family和菊花还抱有幻想,需要一些事件去打破(菊的战绩可查,不知不觉就给他写这么毒了)[捂脸笑哭]
最后会上牌桌的。
第94章
电话挂断的那一刻,俞承浩站在原地,没有动。
他刚进入《想你》剧组,今天是剧本围读。工作人员来来回回穿梭着布置现场,导演、编剧和主要演员们依次围桌落座,不时低声交谈。
他站在门外,象是行动迟缓的机器。
围读快要开始,他其实不该在这个节骨眼上跑出来接电话。但看到来电显示的那一刻,他还是瞬间被喜悦击中。
他知道自己的状态很差。
他不是不知道她最近发生了什么。
这种时刻,他应该在她身边支持她、鼓励她,而不是生气、冷战、争吵。
新闻发出来的那天晚上他就看到了。
那段时间他在跑电影宣传,参加大大小小的路演。每晚回到酒店,明明累得只想合眼休息,却还是反复翻着论坛,把相关话题全都点进去看了一遍。
他无法控制自己去想:杀青那晚,他们明明并肩走在海边,可她的作品被偷窃,她却一句话也没有提起。
他像个傻子,一个人说着拍戏的趣事和告别的感慨。
那段引发争议的花絮视频他也看了。
反复地看。
那个人坐在拍摄现场,轻描淡写地放出那段未公开的demo。
——是他从没听过的demo。
他无法克制地去想,她是如何把那段旋律弹给另一个人听,而那个人又是怎样把它一遍一遍地放在手机里播放。
他嫉妒、委屈、不安,无力感像水一样渗透进他身体的每一寸。
那是一种被排除在她生活之外的感觉。
他们见面的时间原本就不多,而她从一开始到现在,从不曾真正依赖他。
她有太多事他不知道,有太多决定,从来不和他商量......她的成长,他始终无法介入。
他说不出她哪里做错了。她什么都没做错。
他甚至阴暗地想过,要是她的事业从此受阻,是不是就会离那个人远远的,只能依靠他。
接到电话那一刻,他明明是欣喜的。但她那么冷静,冷静到他只想打碎那副平静的面孔。
像他一样,哪怕一次也好,像他一样失控,哪怕发疯。
他甚至记不起自己都说了什么,那些恶毒的、残忍的话。
看到他就感到安心?
但那远远不够。
他站在门外,手机紧握在手里,指节发白,喉咙像被什么堵住。
不远处,导演在叫他的名字。
他深吸一口气,把手机塞回兜里,走进房间。
脸上的情绪被他重新遮盖,像一张反复使用过的面具。
*
几天之后,河智慧正式上岗。
她虽然是新人,但学习能力很强。尽管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却都会私下查清楚再来确认。
她协助lia确认了《柳熙烈的写生簿》的录制档期,也帮她完成了youtube频道的搭建。
频道就以“liakim”命名。
没有让yg提供技术支持,也没有挂上官方标签。起步阶段一切从简,lia亲自设计频道版面、撰写介绍、设置关键词...…河智慧根据她的要求,从候选人中筛出了几个剪辑师,整理出代表性的过往作品。她挑了一个喜欢的风格,报价恰好也在可承受范围内。
频道被简单划分成三个板块:音乐解析、音乐人专题、以及创作过程分享。内容规划未必固定,这个形式她刚刚开始摸索,还需要时间试错。
第一支视频,她选了当周billboard榜单靠前的一首热门歌曲作为解析素材。
几年前她在论坛上分析bigbang的歌,现在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换了内容主体。她讲得很细,从采样到乐器,从和声到情绪。
视频没有宣传,播放量却意外地不错,一发布就拥有了过万的点击。
一部分是蹭了原曲热度,另一部分,是那些不知从哪里循线找来的韩国观众,认出了她就是那个“liakim”。
她趁着势头继续更新,每周一支。比她预期得更快,频道订阅量很快突破十万,渐渐有了稳定观众。
......
与此同时,《kpopstar》的赛程已进入尾声。
——金宇灿没能进入五强。
他的状态低迷得不需额外说明。偷窃的代价正在一点一点吞噬他。比起外界的质疑,更让他无法承受的,是内心的迷惘。
他的镜头越来越少,节目组默契地不再提那首歌,观众也逐渐背弃了他。
离开节目组的那天,他偷偷在后台看着lia工作。
人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这个道理,孩童时期他没有学会,直到他亲手打碎无比珍贵的宝藏。
他来的时候天真又野心勃勃,带着可以击穿一切的自信心,却在短短几个月里,失去了过去二十年积攒下的意气。
时间从不只以长短计量。
这几个月或许比从前的任何时光都要漫长,因为它压缩了成长、崩塌与清醒的一切。
而lia,即将登上《柳熙烈的写生簿》。
随着选手一个个被淘汰,节目组的日常工作也终于松动了一些。她得以抽出时间,回到录音室,为即将录制的节目准备演出曲目。
节目定在三月底录制,制片人提前发来了采访提纲,并建议她进行一段现场演奏。
虽然她因最近风波有一定热度,但知名度尚不足以单独支撑整期节目,因此被安排进了青年音乐人特辑,与其他几位新秀创作型歌手一起出演。
这反而令她松了口气。
*
节目录制当天,《柳熙烈的写生簿》现场。
摄影棚不大,是kbs老楼里一间常年使用的黑匣子剧场。观众席在舞台正前方,现场布景不复杂,保持了一贯的极简风格:灯光柔和,木质地板,舞台后方摆着一架黑色三角钢琴。
灯光亮起,镜头推近。
“大家好,见到大家很开心,真心欢迎来到写生簿的各位,我是主持人柳熙烈——”
伴随着欢快的开场音乐,主持人柳熙烈站在舞台中央问候观众,台下传来热烈掌声与轻微起哄声。
“负责周五晚的高品格谈话音乐秀,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2012年‘听见你的声音’特辑。”
“这个特辑有一个标准,要问是什么的话......今天的嘉宾们都是今年我们特别期待的年轻音乐人。”
这句话没有责备,但比责备更沉重。象是早已积压太久的自我确认,终于在某个节点轻轻崩塌。
她沉默良久。
电视里会演,恋人之间因为无法解释的误会而争执、分手,那时她总会想,说出来,说出来不就好了。
可她成了那个角色。
这或许不是误会——
她需要他吗?
她需要。但那只是她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远没有他希望的那么大。
她自己也常常感到困惑。
爱究竟是基于具体需求的相互依存,还是超越需求的、纯粹愿意靠近的情感?
是“我需要你,所以爱你”,还是“即使我不需要你,也依然想和你在一起”?
大多数人似乎更容易接受前者。因为更加明确具体,也更容易被感知、回应。
哪怕不具备排他性。
“下一次我会注意。”她轻声开口。
电话那头,他甚至有些无奈地笑了一声。
她也觉得有些可笑。
注意什么?注意在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顺便告诉他一声吗?
他们的问题,从起点就错位了。
他通过“被需要”确认爱意,而她从一开始,就习惯自己解决问题,从没想过依赖可以是一种表达方式。
“我很累。”她说,努力回忆着当时的想法,决定试着改变自己,“那个时候,精神上也很混乱。可能是在想,就算说了你也帮不上忙,也可能是在想,你那天心情很好。”
“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有那种互相求助的习惯......我也说不清。”
“但我不是不在意你。”
“我去釜山,除了因为杀青,还有因为...见到你觉得安心。”
“如果这么说能安慰到你的话,我没向任何人求助。”
“那是个直觉性的选择。”
她一口气说完,又沉默。
她觉得自己很笨拙。
她太不会说话了,不会安慰,也不会撒谎,诚实到近乎残忍。
良久,他叹了口气,在那头轻声道:“我们各自冷静一下吧。”
--------------------
确实挺挣扎的...年中总结会开得生不如死,写出来死气沉沉der[笑哭]
这个部分算触底反弹,相当于lia两次成为yg公关的牺牲品。第一次选择转幕后,但是单纯地埋头创作在行业里是远远不够的。
她太早进入yg,对family和菊花还抱有幻想,需要一些事件去打破(菊的战绩可查,不知不觉就给他写这么毒了)[捂脸笑哭]
最后会上牌桌的。
第94章
电话挂断的那一刻,俞承浩站在原地,没有动。
他刚进入《想你》剧组,今天是剧本围读。工作人员来来回回穿梭着布置现场,导演、编剧和主要演员们依次围桌落座,不时低声交谈。
他站在门外,象是行动迟缓的机器。
围读快要开始,他其实不该在这个节骨眼上跑出来接电话。但看到来电显示的那一刻,他还是瞬间被喜悦击中。
他知道自己的状态很差。
他不是不知道她最近发生了什么。
这种时刻,他应该在她身边支持她、鼓励她,而不是生气、冷战、争吵。
新闻发出来的那天晚上他就看到了。
那段时间他在跑电影宣传,参加大大小小的路演。每晚回到酒店,明明累得只想合眼休息,却还是反复翻着论坛,把相关话题全都点进去看了一遍。
他无法控制自己去想:杀青那晚,他们明明并肩走在海边,可她的作品被偷窃,她却一句话也没有提起。
他像个傻子,一个人说着拍戏的趣事和告别的感慨。
那段引发争议的花絮视频他也看了。
反复地看。
那个人坐在拍摄现场,轻描淡写地放出那段未公开的demo。
——是他从没听过的demo。
他无法克制地去想,她是如何把那段旋律弹给另一个人听,而那个人又是怎样把它一遍一遍地放在手机里播放。
他嫉妒、委屈、不安,无力感像水一样渗透进他身体的每一寸。
那是一种被排除在她生活之外的感觉。
他们见面的时间原本就不多,而她从一开始到现在,从不曾真正依赖他。
她有太多事他不知道,有太多决定,从来不和他商量......她的成长,他始终无法介入。
他说不出她哪里做错了。她什么都没做错。
他甚至阴暗地想过,要是她的事业从此受阻,是不是就会离那个人远远的,只能依靠他。
接到电话那一刻,他明明是欣喜的。但她那么冷静,冷静到他只想打碎那副平静的面孔。
像他一样,哪怕一次也好,像他一样失控,哪怕发疯。
他甚至记不起自己都说了什么,那些恶毒的、残忍的话。
看到他就感到安心?
但那远远不够。
他站在门外,手机紧握在手里,指节发白,喉咙像被什么堵住。
不远处,导演在叫他的名字。
他深吸一口气,把手机塞回兜里,走进房间。
脸上的情绪被他重新遮盖,像一张反复使用过的面具。
*
几天之后,河智慧正式上岗。
她虽然是新人,但学习能力很强。尽管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却都会私下查清楚再来确认。
她协助lia确认了《柳熙烈的写生簿》的录制档期,也帮她完成了youtube频道的搭建。
频道就以“liakim”命名。
没有让yg提供技术支持,也没有挂上官方标签。起步阶段一切从简,lia亲自设计频道版面、撰写介绍、设置关键词...…河智慧根据她的要求,从候选人中筛出了几个剪辑师,整理出代表性的过往作品。她挑了一个喜欢的风格,报价恰好也在可承受范围内。
频道被简单划分成三个板块:音乐解析、音乐人专题、以及创作过程分享。内容规划未必固定,这个形式她刚刚开始摸索,还需要时间试错。
第一支视频,她选了当周billboard榜单靠前的一首热门歌曲作为解析素材。
几年前她在论坛上分析bigbang的歌,现在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换了内容主体。她讲得很细,从采样到乐器,从和声到情绪。
视频没有宣传,播放量却意外地不错,一发布就拥有了过万的点击。
一部分是蹭了原曲热度,另一部分,是那些不知从哪里循线找来的韩国观众,认出了她就是那个“liakim”。
她趁着势头继续更新,每周一支。比她预期得更快,频道订阅量很快突破十万,渐渐有了稳定观众。
......
与此同时,《kpopstar》的赛程已进入尾声。
——金宇灿没能进入五强。
他的状态低迷得不需额外说明。偷窃的代价正在一点一点吞噬他。比起外界的质疑,更让他无法承受的,是内心的迷惘。
他的镜头越来越少,节目组默契地不再提那首歌,观众也逐渐背弃了他。
离开节目组的那天,他偷偷在后台看着lia工作。
人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这个道理,孩童时期他没有学会,直到他亲手打碎无比珍贵的宝藏。
他来的时候天真又野心勃勃,带着可以击穿一切的自信心,却在短短几个月里,失去了过去二十年积攒下的意气。
时间从不只以长短计量。
这几个月或许比从前的任何时光都要漫长,因为它压缩了成长、崩塌与清醒的一切。
而lia,即将登上《柳熙烈的写生簿》。
随着选手一个个被淘汰,节目组的日常工作也终于松动了一些。她得以抽出时间,回到录音室,为即将录制的节目准备演出曲目。
节目定在三月底录制,制片人提前发来了采访提纲,并建议她进行一段现场演奏。
虽然她因最近风波有一定热度,但知名度尚不足以单独支撑整期节目,因此被安排进了青年音乐人特辑,与其他几位新秀创作型歌手一起出演。
这反而令她松了口气。
*
节目录制当天,《柳熙烈的写生簿》现场。
摄影棚不大,是kbs老楼里一间常年使用的黑匣子剧场。观众席在舞台正前方,现场布景不复杂,保持了一贯的极简风格:灯光柔和,木质地板,舞台后方摆着一架黑色三角钢琴。
灯光亮起,镜头推近。
“大家好,见到大家很开心,真心欢迎来到写生簿的各位,我是主持人柳熙烈——”
伴随着欢快的开场音乐,主持人柳熙烈站在舞台中央问候观众,台下传来热烈掌声与轻微起哄声。
“负责周五晚的高品格谈话音乐秀,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2012年‘听见你的声音’特辑。”
“这个特辑有一个标准,要问是什么的话......今天的嘉宾们都是今年我们特别期待的年轻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