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走上了仕途,以后很多事便不是自己能完全作主的了。
白晚秋心里原有些活泛,此时闻言也认真思考起来:“那我们若是想多赚些银子,有没有啥好的法子呢?”
于庆隆说:“有啊,多弄些地。明年起你们便多种洋芋,往后咱们做洋芋淀粉,还有洋芋粉条来卖。还有些其他的新的瓜果,明年春季时我会再带过来一批种子。那时种起来,往后赚的也定不会少。”
秦玉霜道:“其实在乡下种地还有冬季可以歇歇。到了城里做起买卖,那就只有过年时能歇上一阵子了。”
做生意这事赚的多,但是也有赔的时候呢,光见人赚钱,不知道背后有多辛苦。便是他,如今忙起来也是脚打后脑勺。
周月华说:“便是不买地,如今这日子过得也极好了。去年咱们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可如今这十里八村谁家不羡慕咱们?阿爹知足了。”
于庆隆瞧着白晚秋还是有些想改变的模样,笑道:“秋儿阿兄你若是实在急着想多赚些钱,等年后你可以先去镇上弄个铺子做做看。天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你要是能坚持住那往后便再往大了做。”
白晚秋一听到天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就犹豫了。他倒是不怕辛苦,可若是天天辛苦,那、那还是算了。
于庆业笑说:“小弟你别听他瞎说。他现在想一出是一出。到明年肚子又大了,哪可能叫他做事。”
于庆隆说:“又有了?”
白晚秋瞪于庆业一眼,赧然道:“嗯,两个半月了,前日莫大夫才给瞧过。”
于庆隆说:“那就好好养着吧。等孩子大些再说。”
他倒有想过让他二哥和白晚秋去县城,二哥可以继续精学木工活,白晚秋可以学学更精的绣工。可若是他们去了,那大哥一家呢?总不能叫他哥大嫂也去,都去了那双亲怎么办?再说一但大哥和二哥家分开,到时你赚得多我赚得少的,兄弟之间兴许也便不那么纯粹了,他不想看到那样的局面。
于大有也不希望再有孩子离开,便强调他们近几年没有改变的打算。在他看来,小儿子如今是家里最看得明白也最拎得清楚的人,依着小儿子的想法准没错。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便是因为听了小儿子的话,他哪可能再随意乱做打算?
于庆隆看到一家之主的想法,心里便大致有数了。
晚上,他跟白晚秋还有秦玉霜去了李正家。李正跟胡波如今也过得不差。虽然村子里也难免有些难听的话,但过日子总得学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漏,这样才能不受闲话影响。
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能不能把日子平稳过下去。
如今虽然家里没汉子,干活也辛苦,但手里攥着钱,起码不愁温饱问题,也没有人赶他们打他们,这就已经是他们以往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更别说真要是有啥干不过来的活,义父家里都有人来帮忙,两位义兄待他们也不错。
李正很知足,胡波也是。于庆隆发现这两人也长了些肉。
李正道:“还当你年前不回来呢,我们都可想你了,坐这聊天就提起你来。”
严盼还记着于庆隆,坐在于庆隆怀里。窗儿又大了不少,更懂事了,乖乖地坐在一边。
于庆隆给他俩一人拿了一颗银花生,一个便有二两银子重。
他对李正道:“过年那会儿肯定是不能再回来,所以趁这会儿不忙过来看看。严家没再来闹吧?”
李正说:“没有。他们现在哪敢呀,见了我们都绕道走。你说你回回来都给我们带东西,我们却没啥能再帮你的。”
于庆隆笑说:“咋没有呢。你们离着近,多帮我照顾照顾我阿爹便是帮我了。”
胡波说:“那也是我们义爹,照顾他是应当应份的,这不算帮你。”
于庆隆发现胡波的脾气又有些回来了,颇有点感慨。曾经他也纠结过到底要不要帮这个人,但最终还是帮了。从原主的角度考虑这样不妥,但从他自己的角度考虑,这就是他会做的事。而现在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人是他,人活着总是要向前看的。
他道:“你倒是又有点像以前的胡波了。”
胡波笑了下,没接这话。他很感激于庆隆,也有愧疚。但是道过歉才知道,道歉那样轻飘飘,过去的那些错事不可能弥补了。他能做的也确实只有对于家二老多加孝顺,把他们当真正的亲人,也算是还了于庆隆的恩情。
还有正哥儿,也是他真正的亲人了。
这一晚几个哥儿聊了很多,聊过往,聊以后,聊到了后半夜才睡着。
第二天于庆隆去方山一家,壮壮对他还没教他凫水这事颇有怨言。于庆隆答应明年夏天一定教,这小子才高兴起来。
于庆隆也给了壮壮一颗银花生,之后去了师父家瞧瞧。
师姐生了个女儿,长得粉白一团,可爱得不得了。于庆隆给了这小娃娃一匹红色的缎子,叫师姐给她做过年的新衣穿。
他还给师父拿了许多药材,还有纸和墨条。
以往他穷,师父让他用纸,还给他墨条的事,他一直记得。
要不是师父的那些书,还有师姐教他写的字,他还没办法在方戍那里说他会写东西呢。所以师父一家的恩情他是一辈子也不能忘的。
莫大夫道:“你说你,来就来,回回带东西做啥?”
于庆隆说:“那您倒是要不要啊?”
莫大夫说:“那当然得要,这么多好的药材,这能治多少人的病。”
于庆隆笑说:“您往后有什么药材要用,又不好寻的,您就告诉我,我叫人找了给您送过来。”
这周围的村子里谁生了病都要靠他师父来看。老爷子心善,那些家里真困难的人家有时找他看病,他都不收分文,甚至可能免费送药材,不然依老爷子看病的速度,这十里八村最有钱的该是他。
莫大夫说:“难得你小子有心,不白稀罕你。不过我也不能白占你这么多便宜,便给你拿些药膏和膏药,用的上就用用。”
什么化瘀止痛的,还有清凉止血的,还有那啥啥的……
于庆隆服了。他跟方戍天天钻被窝都够用三五年的。
师父说:“瞅我做啥?你的朋友那么多,你用不完分分嘛。”
于庆隆:“……我谢谢您嘞。”
通通都装进书包,于庆隆还看见老爷子手边放着他上个冬天给做的棉脖套帽。
师姐说:“回回出去都戴,稀罕着呢,谁碰一下都不乐意。”
于庆隆失笑:“莫儿呢?”
师姐说:“跟你师姐夫打兔子去了。这大冬天你说,忒能折腾。他们要是知道你来过还没见着,准得后悔今儿出门了。”
于庆隆笑说:“我往后也不是不来了,下回再见就是。”
不过这次确实是见不到了。
于庆隆留下一套新的飞行棋给梁莫,接着便去二婶那边瞧瞧。
感觉堂哥比之前见时又稳重了许多。
似乎人人都在变好。
回去的路上,于庆隆却想起了方戍。他想起他在这个世界上走过的所有的路,方戍都与他一起走过。他看过的所有景色,方戍也同他一起看过。
初来时他那么犯愁,那么想要离开这去到更大的城市,却因为方戍停留。
人活着真的有无数种可能。
秦玉霜忽见好友半天不说话,嘴边却擒着笑,问他:“想到什么啦?”
于庆隆说:“想到两口子之间还是要有能玩到一起的事。霜哥儿,你往后也可以多与你未婚夫君找些能一起玩的东西,这样两个人便更容易长长久久的。”
秦玉霜要定终身的人两家也算是熟悉,想了想说:“我还真没怎么想过这些呢。不过他比较老实,干啥都听我的。我叫他陪我玩就行。”
于庆隆知道那人,憨厚的很,倒确实是个良配。这次知道秦玉霜跟他来参加他阿爹的寿辰,还专门叫人也送了一份礼来。
所有事都得到了最好的安排,但于庆隆在下溪村这几日,还是觉得有些焦躁。
白天还好些,可到了夜里他就惦记家里的孩子。还有方戍,但愿别太离谱。
周月华说:“明儿一早你便回去。杨杨和小石头还小呢,你忘了上回?你一去县里,可把他俩给哭坏了。”
于庆隆说:“我打算多住两天呢,好好陪陪您。”
周月华握着小儿子的手:“你能来阿爹就已经很高兴了,知道你过得好阿爹心里就踏实。可就像我惦记你一般,你也会惦记杨杨和小石头。便回去吧,等孩子们再大些,你带着他们一块儿过来,阿爹也想他们了。”
白晚秋心里原有些活泛,此时闻言也认真思考起来:“那我们若是想多赚些银子,有没有啥好的法子呢?”
于庆隆说:“有啊,多弄些地。明年起你们便多种洋芋,往后咱们做洋芋淀粉,还有洋芋粉条来卖。还有些其他的新的瓜果,明年春季时我会再带过来一批种子。那时种起来,往后赚的也定不会少。”
秦玉霜道:“其实在乡下种地还有冬季可以歇歇。到了城里做起买卖,那就只有过年时能歇上一阵子了。”
做生意这事赚的多,但是也有赔的时候呢,光见人赚钱,不知道背后有多辛苦。便是他,如今忙起来也是脚打后脑勺。
周月华说:“便是不买地,如今这日子过得也极好了。去年咱们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可如今这十里八村谁家不羡慕咱们?阿爹知足了。”
于庆隆瞧着白晚秋还是有些想改变的模样,笑道:“秋儿阿兄你若是实在急着想多赚些钱,等年后你可以先去镇上弄个铺子做做看。天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你要是能坚持住那往后便再往大了做。”
白晚秋一听到天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就犹豫了。他倒是不怕辛苦,可若是天天辛苦,那、那还是算了。
于庆业笑说:“小弟你别听他瞎说。他现在想一出是一出。到明年肚子又大了,哪可能叫他做事。”
于庆隆说:“又有了?”
白晚秋瞪于庆业一眼,赧然道:“嗯,两个半月了,前日莫大夫才给瞧过。”
于庆隆说:“那就好好养着吧。等孩子大些再说。”
他倒有想过让他二哥和白晚秋去县城,二哥可以继续精学木工活,白晚秋可以学学更精的绣工。可若是他们去了,那大哥一家呢?总不能叫他哥大嫂也去,都去了那双亲怎么办?再说一但大哥和二哥家分开,到时你赚得多我赚得少的,兄弟之间兴许也便不那么纯粹了,他不想看到那样的局面。
于大有也不希望再有孩子离开,便强调他们近几年没有改变的打算。在他看来,小儿子如今是家里最看得明白也最拎得清楚的人,依着小儿子的想法准没错。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便是因为听了小儿子的话,他哪可能再随意乱做打算?
于庆隆看到一家之主的想法,心里便大致有数了。
晚上,他跟白晚秋还有秦玉霜去了李正家。李正跟胡波如今也过得不差。虽然村子里也难免有些难听的话,但过日子总得学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漏,这样才能不受闲话影响。
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能不能把日子平稳过下去。
如今虽然家里没汉子,干活也辛苦,但手里攥着钱,起码不愁温饱问题,也没有人赶他们打他们,这就已经是他们以往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更别说真要是有啥干不过来的活,义父家里都有人来帮忙,两位义兄待他们也不错。
李正很知足,胡波也是。于庆隆发现这两人也长了些肉。
李正道:“还当你年前不回来呢,我们都可想你了,坐这聊天就提起你来。”
严盼还记着于庆隆,坐在于庆隆怀里。窗儿又大了不少,更懂事了,乖乖地坐在一边。
于庆隆给他俩一人拿了一颗银花生,一个便有二两银子重。
他对李正道:“过年那会儿肯定是不能再回来,所以趁这会儿不忙过来看看。严家没再来闹吧?”
李正说:“没有。他们现在哪敢呀,见了我们都绕道走。你说你回回来都给我们带东西,我们却没啥能再帮你的。”
于庆隆笑说:“咋没有呢。你们离着近,多帮我照顾照顾我阿爹便是帮我了。”
胡波说:“那也是我们义爹,照顾他是应当应份的,这不算帮你。”
于庆隆发现胡波的脾气又有些回来了,颇有点感慨。曾经他也纠结过到底要不要帮这个人,但最终还是帮了。从原主的角度考虑这样不妥,但从他自己的角度考虑,这就是他会做的事。而现在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人是他,人活着总是要向前看的。
他道:“你倒是又有点像以前的胡波了。”
胡波笑了下,没接这话。他很感激于庆隆,也有愧疚。但是道过歉才知道,道歉那样轻飘飘,过去的那些错事不可能弥补了。他能做的也确实只有对于家二老多加孝顺,把他们当真正的亲人,也算是还了于庆隆的恩情。
还有正哥儿,也是他真正的亲人了。
这一晚几个哥儿聊了很多,聊过往,聊以后,聊到了后半夜才睡着。
第二天于庆隆去方山一家,壮壮对他还没教他凫水这事颇有怨言。于庆隆答应明年夏天一定教,这小子才高兴起来。
于庆隆也给了壮壮一颗银花生,之后去了师父家瞧瞧。
师姐生了个女儿,长得粉白一团,可爱得不得了。于庆隆给了这小娃娃一匹红色的缎子,叫师姐给她做过年的新衣穿。
他还给师父拿了许多药材,还有纸和墨条。
以往他穷,师父让他用纸,还给他墨条的事,他一直记得。
要不是师父的那些书,还有师姐教他写的字,他还没办法在方戍那里说他会写东西呢。所以师父一家的恩情他是一辈子也不能忘的。
莫大夫道:“你说你,来就来,回回带东西做啥?”
于庆隆说:“那您倒是要不要啊?”
莫大夫说:“那当然得要,这么多好的药材,这能治多少人的病。”
于庆隆笑说:“您往后有什么药材要用,又不好寻的,您就告诉我,我叫人找了给您送过来。”
这周围的村子里谁生了病都要靠他师父来看。老爷子心善,那些家里真困难的人家有时找他看病,他都不收分文,甚至可能免费送药材,不然依老爷子看病的速度,这十里八村最有钱的该是他。
莫大夫说:“难得你小子有心,不白稀罕你。不过我也不能白占你这么多便宜,便给你拿些药膏和膏药,用的上就用用。”
什么化瘀止痛的,还有清凉止血的,还有那啥啥的……
于庆隆服了。他跟方戍天天钻被窝都够用三五年的。
师父说:“瞅我做啥?你的朋友那么多,你用不完分分嘛。”
于庆隆:“……我谢谢您嘞。”
通通都装进书包,于庆隆还看见老爷子手边放着他上个冬天给做的棉脖套帽。
师姐说:“回回出去都戴,稀罕着呢,谁碰一下都不乐意。”
于庆隆失笑:“莫儿呢?”
师姐说:“跟你师姐夫打兔子去了。这大冬天你说,忒能折腾。他们要是知道你来过还没见着,准得后悔今儿出门了。”
于庆隆笑说:“我往后也不是不来了,下回再见就是。”
不过这次确实是见不到了。
于庆隆留下一套新的飞行棋给梁莫,接着便去二婶那边瞧瞧。
感觉堂哥比之前见时又稳重了许多。
似乎人人都在变好。
回去的路上,于庆隆却想起了方戍。他想起他在这个世界上走过的所有的路,方戍都与他一起走过。他看过的所有景色,方戍也同他一起看过。
初来时他那么犯愁,那么想要离开这去到更大的城市,却因为方戍停留。
人活着真的有无数种可能。
秦玉霜忽见好友半天不说话,嘴边却擒着笑,问他:“想到什么啦?”
于庆隆说:“想到两口子之间还是要有能玩到一起的事。霜哥儿,你往后也可以多与你未婚夫君找些能一起玩的东西,这样两个人便更容易长长久久的。”
秦玉霜要定终身的人两家也算是熟悉,想了想说:“我还真没怎么想过这些呢。不过他比较老实,干啥都听我的。我叫他陪我玩就行。”
于庆隆知道那人,憨厚的很,倒确实是个良配。这次知道秦玉霜跟他来参加他阿爹的寿辰,还专门叫人也送了一份礼来。
所有事都得到了最好的安排,但于庆隆在下溪村这几日,还是觉得有些焦躁。
白天还好些,可到了夜里他就惦记家里的孩子。还有方戍,但愿别太离谱。
周月华说:“明儿一早你便回去。杨杨和小石头还小呢,你忘了上回?你一去县里,可把他俩给哭坏了。”
于庆隆说:“我打算多住两天呢,好好陪陪您。”
周月华握着小儿子的手:“你能来阿爹就已经很高兴了,知道你过得好阿爹心里就踏实。可就像我惦记你一般,你也会惦记杨杨和小石头。便回去吧,等孩子们再大些,你带着他们一块儿过来,阿爹也想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