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公子,有人叫我把这个给您。”
“多谢小哥。”方戍一看那信封上的字迹,立时给小哥找出十文钱来,“麻烦你出去时帮我带好门。”
“好嘞公子,您有事叫我。”
方戍心说我才不叫你,接下来的时间他谁也不想看见!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来,发现上面是一幅幅被线条隔开的画。他的夫郎曾告诉过他,这东西叫“漫画”。他很喜欢用这种方式传达问题和情感,便一张张看下来。原来画的都是些家里的情况,父母亲的,孩子们的,甚至连家里的小动物们也都在里面,就连园子里的菜都没落下,让他有种仿佛就在家里看着的感觉。
方戍看着看着唇边尽是笑容,可看到最后一张时眼圈忽而泛红。
他看到画里他的隆哥儿推着小车,与孩子们一起在家门外朝着南面眺望,那分明是在等他回家。
方戍将“信纸”全部扣摁在胸前,就像把于庆隆搂进怀里一样。
片刻后他又将纸拿下来,再看一遍。他一次次在脑子里幻想画里的场景,然后一次次拥抱画里的人。
严西宽和马亲随这时来敲门:“守城,在吗?”
方戍:“不在!”
严西宽、马亲随:“???”
方戍叹一声,把信收起来:“在,你们进来吧。”
严西宽跟马亲随也是刚洗过澡,几人头发都还是湿的。严西宽道:“可算是清爽了。守城,咱们要不要去四处转转?”
方戍说:“这么晚了,去哪?”
严西宽说:“说是有灯会,热闹得很。”
外面确实挺热闹的,这里住的也不止他们三个考生,挺多外地来的人这会儿考完了都想着放松放松,有聚在一起闲聊喝茶的,还有相约着说要去游湖的。但方戍现在一点想玩的心思都没有。他只想要他夫郎在时的那份热闹,便道:“你们去吧,我想给隆哥儿写封信,与他报个平安。”
严西宽问:“你觉着这次考得如何?”
方戍说:“还算不错。”
反正是认真答了,也都答上了。策论部分他还参考了以往他与于庆隆闲聊时提到过的问题。他的夫郎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他认为对于民生有很大助益,而此次第三场考卷中的策论部分提的便正是与民生相关的题。
论安民之策。
严西宽说:“我与亲随也觉着这次考得很顺利。说来去年闹灾,我们在淮通一带赈济灾民,当时虽是辛苦了些,可着实学到不少东西。”
答题是答得空有其表,还是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有时不仅看读了多少书,还要看过往的经历。他们的经历让他们下笔更能落到实处。
马亲随说:“希望咱们都能考中。这次不论是来到省城赶考,还是答题顺利,说来都得感谢守城你与于阿兄倾力相助,特别是于阿兄,实在让我们学到不少东西。”
严西宽点头道:“是呢。可惜于阿兄没能同行,不然此刻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了。”
方戍本来就想于庆隆,他们在这说个没完他更想了,愁道:“我都巴不得今晚就放榜。好了不与你们说了,我要快点写信。”
严西宽跟马亲随一看他这么急,打趣了两句便离开。方戍思索片刻再度提起笔来。
吾爱隆儿:
桂魄流霜,秋闱已毕。离家已近足月,心中时常挂记。
今幸得卿之家书,得知家中一切安稳,吾心甚慰。然卿之勤勉,世所罕见,双子年幼,吾亦忧心卿劳顿过甚。怎奈桂榜未发,心中万般煎熬不得归,唯提笔梳松烟,聊叙相思一二。
场中三试九题,策题“治国安民”之论,握管忽忆通县赈济,卿才思敏锐,胸有大义,不输世间任何才俊。
若侥幸榜上有名,卿当居首功,与吾共享新名。
隆儿隆儿,
每至中夜观星,常忆共案游笔时,卿眸中流光温然如艳阳秋水。
而今夜酌异地,竟有三分涩冷,原是独缺磬音。
……
纸短情长,临书依依,唯愿卿添衣加饭,珍重己身。
夫君方戍手书于贡院朱门次启夜
……
于庆隆收到信已是八月底。方戍不仅给他写了信,还给他包了一个纸包桂花。那纸叠成了小树的模样,也不知是跟谁学的,鼓鼓的,都是桂花香。
独缺磬音,他还独缺树倚呢。
于庆隆把信收好,看到两个小家伙趴在炕上瞪着黑葡萄粒似的大眼睛瞅他,挨个戳戳:“你们也想方戍了是吧?再等等吧,他很快就回来了。”
元思寒在旁边笑话他:“分明是你自己想,还要推到人家杨杨和小石头身上。”
于庆隆说:“我可没有啊,我是想了,但不耽误他们也想嘛。对了元阿兄,洪大哥有没有提到你家中长辈的事?”
元思寒说:“提了。桓哥说我婆婆在家中闹了几次。只是如今公公也不赞成她这般行事,她也没办法了。眼下桓哥将家中的仆佣都换了一批。公公还告诉婆婆,若是她再不肯和睦持家,便要将她送回娘家。婆婆定是不愿回去的,她与姑嫂们都处得不好,便只得安生下来了。”
于庆隆笑说:“那就好,你也能慢慢宽心了。”
元思寒是感觉轻松了不少,只是他仍然不愿跟婆婆相处。他不敢想那样的人会转变得多么好,顶多是迫于无奈才不闹了吧。
他心里清楚,当初他婆婆并不想他进洪家门,她另有钟意的儿夫郎人选。只是他与洪桓自幼便两心相许,实在分不开,加上祖父祖母也与他公公说了不得强迫孩子们的婚事,这他才能进洪家门。
不过能有今日的结果已然该心怀感激了。他道:“桓哥说年后他说不得要回京。兴许那时我就能直接跟他去京城,这般便不用再与婆婆相对了。”
于庆隆道:“回京?”
元思寒说:“对。他信里说圣上已经下旨,若此次洋芋扩种一事确可丰盈老百姓的粮库,圣上便要他督办京城以北的所有扩种事宜。如此一来便是京城也不能久待,许是要各地跑了。”
“可你现在这个情况也不能跟着他各地跑啊。”
“这倒是。可跟以往比起来,这已经是神仙日子了。桓哥的意思是若我实在喜欢这里,便在淮通县置办一处宅子。到时与霜哥儿与你都离得还算近,我也不会太寂寞。”
“那你的想法呢?”
“我自然是想一直在这里住着,可这终归是不成的。”元思寒笑说,“也亏得你和方叔方婶人好,容了我这么久。待入冬之后,我便要回到县里了。不过等孩子出生后长大些,我定要与霜哥儿一样常来的。到时你可别嫌我。”
“嫌啥,你住这我还觉得热闹呢。要不这夜里谁帮我看这两个臭小子,是吧?哎杨杨你又尿了。”
于庆隆给小胖墩换了尿布,洗好之后晾起来。回来发现元思寒居然把两个小的都给哄睡着了。
养小孩是件相当费精力的事,能歇歇自然是好的。他便在书房里坐下来,又拿出书信看了一遍。这一看不要紧,他发现那信封里居然还有他先前没注意到的东西,赫然是一片树叶。
上头是……
于庆隆仔细分辨半天。元思寒在旁边问:“这是……树叶长毛了吗?”
于庆隆嘴角抽了抽:“不是。这应该是用头发在树叶上粘了一条小鱼。”
元思寒:“……这也、也不太像啊。”乱七八糟的,哪里有半点鱼的样子?
于庆隆却十分坚定道:“没错。这就是鱼。我确信这就是我家方戍的手艺。”
这要是做好了,他还不敢认呢- -。
-----------------------
作者有话说:方戍:不知道隆儿收到我的礼物可会开心。我那么用心粘的呢[哈哈大笑]
庆隆:得修补一下再留着[捂脸笑哭]
方戍:姨姨们,举人助力好了吗?助力好了我可就要回家了[让我康康][空碗][空碗][空碗]
第118章
打这日起, 每隔两三天方戍就会往家里传一封信,有时还会附带点当地的特产跟点心。这亏的是借了洪桓的光,“邮寄”不用花钱, 不然就这么个搞法, 于庆隆怀疑他给方戍带的钱全都得花到邮费上了。
但不管怎么说, 收信是快乐的, 拆信封成了他最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另一件事是挖土豆。正式的秋收已经开始。今年的洋芋大丰收,那些上过肥的洋芋个头大的能有他两个拳头那么大。虽然这种情况是极少数,大多土豆跟他一个拳头差不多或者比这再小点, 但结果已经很令人满意, 更别说每株上都结了好多果。
“多谢小哥。”方戍一看那信封上的字迹,立时给小哥找出十文钱来,“麻烦你出去时帮我带好门。”
“好嘞公子,您有事叫我。”
方戍心说我才不叫你,接下来的时间他谁也不想看见!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来,发现上面是一幅幅被线条隔开的画。他的夫郎曾告诉过他,这东西叫“漫画”。他很喜欢用这种方式传达问题和情感,便一张张看下来。原来画的都是些家里的情况,父母亲的,孩子们的,甚至连家里的小动物们也都在里面,就连园子里的菜都没落下,让他有种仿佛就在家里看着的感觉。
方戍看着看着唇边尽是笑容,可看到最后一张时眼圈忽而泛红。
他看到画里他的隆哥儿推着小车,与孩子们一起在家门外朝着南面眺望,那分明是在等他回家。
方戍将“信纸”全部扣摁在胸前,就像把于庆隆搂进怀里一样。
片刻后他又将纸拿下来,再看一遍。他一次次在脑子里幻想画里的场景,然后一次次拥抱画里的人。
严西宽和马亲随这时来敲门:“守城,在吗?”
方戍:“不在!”
严西宽、马亲随:“???”
方戍叹一声,把信收起来:“在,你们进来吧。”
严西宽跟马亲随也是刚洗过澡,几人头发都还是湿的。严西宽道:“可算是清爽了。守城,咱们要不要去四处转转?”
方戍说:“这么晚了,去哪?”
严西宽说:“说是有灯会,热闹得很。”
外面确实挺热闹的,这里住的也不止他们三个考生,挺多外地来的人这会儿考完了都想着放松放松,有聚在一起闲聊喝茶的,还有相约着说要去游湖的。但方戍现在一点想玩的心思都没有。他只想要他夫郎在时的那份热闹,便道:“你们去吧,我想给隆哥儿写封信,与他报个平安。”
严西宽问:“你觉着这次考得如何?”
方戍说:“还算不错。”
反正是认真答了,也都答上了。策论部分他还参考了以往他与于庆隆闲聊时提到过的问题。他的夫郎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他认为对于民生有很大助益,而此次第三场考卷中的策论部分提的便正是与民生相关的题。
论安民之策。
严西宽说:“我与亲随也觉着这次考得很顺利。说来去年闹灾,我们在淮通一带赈济灾民,当时虽是辛苦了些,可着实学到不少东西。”
答题是答得空有其表,还是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有时不仅看读了多少书,还要看过往的经历。他们的经历让他们下笔更能落到实处。
马亲随说:“希望咱们都能考中。这次不论是来到省城赶考,还是答题顺利,说来都得感谢守城你与于阿兄倾力相助,特别是于阿兄,实在让我们学到不少东西。”
严西宽点头道:“是呢。可惜于阿兄没能同行,不然此刻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了。”
方戍本来就想于庆隆,他们在这说个没完他更想了,愁道:“我都巴不得今晚就放榜。好了不与你们说了,我要快点写信。”
严西宽跟马亲随一看他这么急,打趣了两句便离开。方戍思索片刻再度提起笔来。
吾爱隆儿:
桂魄流霜,秋闱已毕。离家已近足月,心中时常挂记。
今幸得卿之家书,得知家中一切安稳,吾心甚慰。然卿之勤勉,世所罕见,双子年幼,吾亦忧心卿劳顿过甚。怎奈桂榜未发,心中万般煎熬不得归,唯提笔梳松烟,聊叙相思一二。
场中三试九题,策题“治国安民”之论,握管忽忆通县赈济,卿才思敏锐,胸有大义,不输世间任何才俊。
若侥幸榜上有名,卿当居首功,与吾共享新名。
隆儿隆儿,
每至中夜观星,常忆共案游笔时,卿眸中流光温然如艳阳秋水。
而今夜酌异地,竟有三分涩冷,原是独缺磬音。
……
纸短情长,临书依依,唯愿卿添衣加饭,珍重己身。
夫君方戍手书于贡院朱门次启夜
……
于庆隆收到信已是八月底。方戍不仅给他写了信,还给他包了一个纸包桂花。那纸叠成了小树的模样,也不知是跟谁学的,鼓鼓的,都是桂花香。
独缺磬音,他还独缺树倚呢。
于庆隆把信收好,看到两个小家伙趴在炕上瞪着黑葡萄粒似的大眼睛瞅他,挨个戳戳:“你们也想方戍了是吧?再等等吧,他很快就回来了。”
元思寒在旁边笑话他:“分明是你自己想,还要推到人家杨杨和小石头身上。”
于庆隆说:“我可没有啊,我是想了,但不耽误他们也想嘛。对了元阿兄,洪大哥有没有提到你家中长辈的事?”
元思寒说:“提了。桓哥说我婆婆在家中闹了几次。只是如今公公也不赞成她这般行事,她也没办法了。眼下桓哥将家中的仆佣都换了一批。公公还告诉婆婆,若是她再不肯和睦持家,便要将她送回娘家。婆婆定是不愿回去的,她与姑嫂们都处得不好,便只得安生下来了。”
于庆隆笑说:“那就好,你也能慢慢宽心了。”
元思寒是感觉轻松了不少,只是他仍然不愿跟婆婆相处。他不敢想那样的人会转变得多么好,顶多是迫于无奈才不闹了吧。
他心里清楚,当初他婆婆并不想他进洪家门,她另有钟意的儿夫郎人选。只是他与洪桓自幼便两心相许,实在分不开,加上祖父祖母也与他公公说了不得强迫孩子们的婚事,这他才能进洪家门。
不过能有今日的结果已然该心怀感激了。他道:“桓哥说年后他说不得要回京。兴许那时我就能直接跟他去京城,这般便不用再与婆婆相对了。”
于庆隆道:“回京?”
元思寒说:“对。他信里说圣上已经下旨,若此次洋芋扩种一事确可丰盈老百姓的粮库,圣上便要他督办京城以北的所有扩种事宜。如此一来便是京城也不能久待,许是要各地跑了。”
“可你现在这个情况也不能跟着他各地跑啊。”
“这倒是。可跟以往比起来,这已经是神仙日子了。桓哥的意思是若我实在喜欢这里,便在淮通县置办一处宅子。到时与霜哥儿与你都离得还算近,我也不会太寂寞。”
“那你的想法呢?”
“我自然是想一直在这里住着,可这终归是不成的。”元思寒笑说,“也亏得你和方叔方婶人好,容了我这么久。待入冬之后,我便要回到县里了。不过等孩子出生后长大些,我定要与霜哥儿一样常来的。到时你可别嫌我。”
“嫌啥,你住这我还觉得热闹呢。要不这夜里谁帮我看这两个臭小子,是吧?哎杨杨你又尿了。”
于庆隆给小胖墩换了尿布,洗好之后晾起来。回来发现元思寒居然把两个小的都给哄睡着了。
养小孩是件相当费精力的事,能歇歇自然是好的。他便在书房里坐下来,又拿出书信看了一遍。这一看不要紧,他发现那信封里居然还有他先前没注意到的东西,赫然是一片树叶。
上头是……
于庆隆仔细分辨半天。元思寒在旁边问:“这是……树叶长毛了吗?”
于庆隆嘴角抽了抽:“不是。这应该是用头发在树叶上粘了一条小鱼。”
元思寒:“……这也、也不太像啊。”乱七八糟的,哪里有半点鱼的样子?
于庆隆却十分坚定道:“没错。这就是鱼。我确信这就是我家方戍的手艺。”
这要是做好了,他还不敢认呢- -。
-----------------------
作者有话说:方戍:不知道隆儿收到我的礼物可会开心。我那么用心粘的呢[哈哈大笑]
庆隆:得修补一下再留着[捂脸笑哭]
方戍:姨姨们,举人助力好了吗?助力好了我可就要回家了[让我康康][空碗][空碗][空碗]
第118章
打这日起, 每隔两三天方戍就会往家里传一封信,有时还会附带点当地的特产跟点心。这亏的是借了洪桓的光,“邮寄”不用花钱, 不然就这么个搞法, 于庆隆怀疑他给方戍带的钱全都得花到邮费上了。
但不管怎么说, 收信是快乐的, 拆信封成了他最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另一件事是挖土豆。正式的秋收已经开始。今年的洋芋大丰收,那些上过肥的洋芋个头大的能有他两个拳头那么大。虽然这种情况是极少数,大多土豆跟他一个拳头差不多或者比这再小点, 但结果已经很令人满意, 更别说每株上都结了好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