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几只狗子围在他周围,也往远处瞅。于庆隆说:“好了,这回大树一个多月不能带你们去洋芋地了,以后你们都得跟我去才行。”
馒头“汪”一声。元思寒道:“放心吧,到了那边会有人帮忙安置好的。”
于庆隆瞅瞅门外的守兵,却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方山家出来,便道:“牛大哥?你怎么在这?”
牛权说:“许久不见了庆隆兄弟。我奉曹大人之命来这里保护你们一家人。这也是洪大人的意思。上两日守城兄弟写信,洪大人着人送到我们大人手里,我们便过来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他们更熟悉些。再者就是洋芋快到采收季,他们大人也想让他们过来看看有没有需要搭把手的地方。如今这洋芋可是很重要的作物。
于庆隆只记得方戍整日里不想离家,这几天都粘人得紧。不是抱着孩子就是想抱着他,却没想还给曹大人写过信。他看看围在一旁,已然十分认路的狗子,心里忽感一阵暖意。
这已经足够他撑到他们重聚了。
-----------------------
作者有话说:方戍:我不想走[爆哭]
庆隆:你不走谁去科考[捂脸笑哭]
方戍:让馒头和花卷去[求你了]
庆隆:那以后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给馒头和花卷[白眼]
方戍:那还是我去吧[化了]姨姨们求助力考试顺利[空碗][空碗][空碗][抱拳]
第116章
去年洪水肆虐, 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今年总还算是个好年头。
方戍走后的第二天,于庆隆就开始忙起来。他打算过几天摘一批辣椒。今年一共种了五个品种, 结了好多果, 也算是大丰收。但这东西没办法长时间保鲜, 他便决定分时段, 分成熟度,把这些摘下来合理利用,做成不同的食物和食材存好。
这会儿辣椒还没有红, 可以挑一些不辣的品种做一批简易版的辣椒脆。
于庆隆找于庆业做了几个大木桶。约有二尺高一尺宽的桶, 一做就是六个, 既可以摘菜, 也可以接磨出来的土豆浆。他二哥会做家具,桶这种东西虽不是家具但都是木工活, 他二哥知道原理便能做。
他还要用方便晾晒的簸箕。
方吴氏说:“这你找你王伯。他编这些编得可好呢,要不你寻思他家去年庄稼倒了那么多,他们咋过来的, 就是你王伯没事的时候编这些东西卖。你平时忙许是没注意到。”
于庆隆说:“那我去王伯家看看去。孩子我就不带去了娘。”
方吴氏道:“成你去吧。正好太阳好, 我带我两个宝贝孙子放放风, 带他们瞧瞧爷爷挤羊奶去。”
如今方吴氏也受了于庆隆的育儿影响,会下意识地想着带孩子们多看多听。只要别吓到他们, 这些都还算是好事。
孩子们已经满百天了,天气好的时候穿暖和点在外面玩一会儿完全没问题。
于庆隆笑说:“行, 那我尽快回来。元阿兄你去吗?”
元思寒瞅着天气好得很,便道:“好,我也跟你去溜达溜达。”
于庆隆扶他一把,两人带了两只狗一起出门。
王伯听说于庆隆想要簸箕, 便问:“隆哥儿你想要啥样的?圆的还是开口的?做啥用?”
于庆隆说:“我要晒菜用。圆的吧王伯,我想要……”于庆隆两臂抱圆,比出个直径约三尺的圆,“我想要这么大的,先来五个就行,您这边能做吗?”
“能,这咋不能?”王伯说,“不过这么大的我一日也只能编一个,你急着用不?”
“不急,一日一个也成。”于庆隆看到王伯家院子里挂的圆簸箕手艺很好,边边角角封得整齐,看起来利利索索的,便指着说:“就那样的,做大点就行。您卖多少钱实数告诉我,我先给您把钱付了。”
“嗨,要啥钱,上秋从你和方戍那儿借的钱我还没还呢。老头子我也没旁的本事,这编个簸箕编个篮子倒还中用。你只要用,多少个我都给你编。”
“那不是那么回事。编东西费时费力还费料,让您白忙活那哪能成呢。借钱是借钱,我跟您买那是我跟您买的。到时候您攒了钱,手头宽绰了想还再还。”
“你这孩子。行,那这么着吧。你说的那么大的,我往回编一个卖三十文钱,你给我二十文就成。”
“那差太多了。您一个给我便宜两文吧。二十八文,我买十个。这里是五十文,您先收好。剩下的回我再来时带给您。”
铜钱不轻,他在村子里走的时候一般不带多少这东西,只放一二两碎银。
王伯说:“你们两口子惯会照顾我这老头。那成,我也不跟你客气。我尽快给你编出来。”
正好还没到秋收的时候,赶着点,做个十个八个倒是没问题。编东西用的料都是从山上,从林地里取的,也不用花啥钱,说白了这东西就是搭些时间和功夫,是纯赚。
以往他辛辛苦苦走到镇上也未必能卖上一个。这样在村子里就能卖,那可就太好了。
于庆隆叫馒头回家,馒头和卷饼便往家跑,跑一会儿,等等他和元思寒,看到他们跟上来,又往家里跑。于庆隆现在在村子里走都不用担心迷路。反正不走动的那些人家几个狗子也不找。但一说去挑水,这些狗子就知道去井边。说去洋芋地,就知道在村外。
它们还知道于家,李正家,武胜家。那些常去的它们都记得门儿清。
于庆隆一看它们带好路,便喂它们吃些零食棒。加了肉碎,这些毛孩子都爱吃得很。
“看它们这么灵,回去之后我都想养两只了。”元思寒说,“感觉它们很通人性。”
“那就养。平时能护院看家,还多几个小伙伴儿,多好。是吧豆包?”于庆隆摸摸小狗脑袋,“就你喜欢看着杨杨和小石头的尿布。”
有时来一阵风,可能会把洗好的尿布吹跑了。别的狗子都不很在意这事,但豆包就会第一时间去找人,蹲在主人脚边“嗷呜嗷呜”的跟哭似的。
于庆隆给了它一根零食棒,它就不叫了。他再去把掉地上的尿布重新洗干净挂到晾衣绳上:“这一天给你们精的。”
豆包“汪”一声。
元思寒说:“等我回去便养。以往我有些怕狗,现下看你养,觉着一点也不可怕了。”
于庆隆告诉元思寒:“断奶之后便养起。其实跟养小孩一样,对它们好,它们也知道。但是犯了错也得及时罚。慢慢的它们也就懂事了。”
这些狗子现在都知道外面的东西不能乱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更不能吃。还有它们懂得往固定的地方拉尿,还知道帮主人干活看孩子。
看孩子一般是孩子睡觉它们也在一边趴着睡觉,孩子一哭它们就会立刻醒来找到就近的主人。通常第一时间找于庆隆和方戍,然后是方吴氏跟方丁满。
干活就比较简单了,比如之前豆包看尿布,还有饺子和卷饼特别热衷于把家里的农具都叼到柴房里。花卷喜欢看菜园。要是有哪些鸟啊刺猬啊过来偷吃菜,那绝对是会被吠跑的。家里的帮手简直不要太多。至于馒头跟花卷,基本是全能。
八月十日,秋高气爽。于庆隆取回了最后一批簸箕,决定摘点辣椒。
他早早吃过饭收拾好,接着便把两个儿子抱起来挨个香一个,然后进了宅子后面的菜园。
秦玉霜最愿意干这活,他连罩衣都穿好了,提个桶:“就摘这一种么?”
他指着一种不太辣,细长的辣椒说。
于庆隆说:“对,把这一排都摘了,上午得洗干净空好水,下午我裹上糯米粉把它们蒸一下再晾干。到时候干透了用油炸,撒上烤肉料就是零食,蘸蒜泥酱油就是道菜。咱们先试试,要是好吃的话我让福悦楼那边也卖起来。这样辣椒也能更快地传播开。”
秦玉霜问:“为啥要更快传播开?”
于庆隆说:“这样尝过的人多,喜欢吃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农民能种的选择就多了啊。到时候还能卖钱。”
秦玉霜想想也是,一边摘一边咽口水。
元思寒如今不好做太重的活,但帮忙筛个糯米粉,帮忙把洗好的辣椒摆到簸箕里晾晒却完全没问题。还有大嫂跟秋哥儿,李正跟胡波也来帮忙。帮忙的同时于庆隆也在教他们,因为他们也种了一些辣椒,虽然不是很多,但多学会两样菜总比不会好。
几人一块忙活,还有两个小豆丁帮忙看四个更小的豆丁。
一上午,大伙便把辣椒全部挑选完洗好晾上了。于庆隆加水兑了一些粘稠的糯米糊,把晾好切开的辣椒灌上糯米粉糊,摆在笼屉上蒸。
馒头“汪”一声。元思寒道:“放心吧,到了那边会有人帮忙安置好的。”
于庆隆瞅瞅门外的守兵,却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方山家出来,便道:“牛大哥?你怎么在这?”
牛权说:“许久不见了庆隆兄弟。我奉曹大人之命来这里保护你们一家人。这也是洪大人的意思。上两日守城兄弟写信,洪大人着人送到我们大人手里,我们便过来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他们更熟悉些。再者就是洋芋快到采收季,他们大人也想让他们过来看看有没有需要搭把手的地方。如今这洋芋可是很重要的作物。
于庆隆只记得方戍整日里不想离家,这几天都粘人得紧。不是抱着孩子就是想抱着他,却没想还给曹大人写过信。他看看围在一旁,已然十分认路的狗子,心里忽感一阵暖意。
这已经足够他撑到他们重聚了。
-----------------------
作者有话说:方戍:我不想走[爆哭]
庆隆:你不走谁去科考[捂脸笑哭]
方戍:让馒头和花卷去[求你了]
庆隆:那以后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给馒头和花卷[白眼]
方戍:那还是我去吧[化了]姨姨们求助力考试顺利[空碗][空碗][空碗][抱拳]
第116章
去年洪水肆虐, 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今年总还算是个好年头。
方戍走后的第二天,于庆隆就开始忙起来。他打算过几天摘一批辣椒。今年一共种了五个品种, 结了好多果, 也算是大丰收。但这东西没办法长时间保鲜, 他便决定分时段, 分成熟度,把这些摘下来合理利用,做成不同的食物和食材存好。
这会儿辣椒还没有红, 可以挑一些不辣的品种做一批简易版的辣椒脆。
于庆隆找于庆业做了几个大木桶。约有二尺高一尺宽的桶, 一做就是六个, 既可以摘菜, 也可以接磨出来的土豆浆。他二哥会做家具,桶这种东西虽不是家具但都是木工活, 他二哥知道原理便能做。
他还要用方便晾晒的簸箕。
方吴氏说:“这你找你王伯。他编这些编得可好呢,要不你寻思他家去年庄稼倒了那么多,他们咋过来的, 就是你王伯没事的时候编这些东西卖。你平时忙许是没注意到。”
于庆隆说:“那我去王伯家看看去。孩子我就不带去了娘。”
方吴氏道:“成你去吧。正好太阳好, 我带我两个宝贝孙子放放风, 带他们瞧瞧爷爷挤羊奶去。”
如今方吴氏也受了于庆隆的育儿影响,会下意识地想着带孩子们多看多听。只要别吓到他们, 这些都还算是好事。
孩子们已经满百天了,天气好的时候穿暖和点在外面玩一会儿完全没问题。
于庆隆笑说:“行, 那我尽快回来。元阿兄你去吗?”
元思寒瞅着天气好得很,便道:“好,我也跟你去溜达溜达。”
于庆隆扶他一把,两人带了两只狗一起出门。
王伯听说于庆隆想要簸箕, 便问:“隆哥儿你想要啥样的?圆的还是开口的?做啥用?”
于庆隆说:“我要晒菜用。圆的吧王伯,我想要……”于庆隆两臂抱圆,比出个直径约三尺的圆,“我想要这么大的,先来五个就行,您这边能做吗?”
“能,这咋不能?”王伯说,“不过这么大的我一日也只能编一个,你急着用不?”
“不急,一日一个也成。”于庆隆看到王伯家院子里挂的圆簸箕手艺很好,边边角角封得整齐,看起来利利索索的,便指着说:“就那样的,做大点就行。您卖多少钱实数告诉我,我先给您把钱付了。”
“嗨,要啥钱,上秋从你和方戍那儿借的钱我还没还呢。老头子我也没旁的本事,这编个簸箕编个篮子倒还中用。你只要用,多少个我都给你编。”
“那不是那么回事。编东西费时费力还费料,让您白忙活那哪能成呢。借钱是借钱,我跟您买那是我跟您买的。到时候您攒了钱,手头宽绰了想还再还。”
“你这孩子。行,那这么着吧。你说的那么大的,我往回编一个卖三十文钱,你给我二十文就成。”
“那差太多了。您一个给我便宜两文吧。二十八文,我买十个。这里是五十文,您先收好。剩下的回我再来时带给您。”
铜钱不轻,他在村子里走的时候一般不带多少这东西,只放一二两碎银。
王伯说:“你们两口子惯会照顾我这老头。那成,我也不跟你客气。我尽快给你编出来。”
正好还没到秋收的时候,赶着点,做个十个八个倒是没问题。编东西用的料都是从山上,从林地里取的,也不用花啥钱,说白了这东西就是搭些时间和功夫,是纯赚。
以往他辛辛苦苦走到镇上也未必能卖上一个。这样在村子里就能卖,那可就太好了。
于庆隆叫馒头回家,馒头和卷饼便往家跑,跑一会儿,等等他和元思寒,看到他们跟上来,又往家里跑。于庆隆现在在村子里走都不用担心迷路。反正不走动的那些人家几个狗子也不找。但一说去挑水,这些狗子就知道去井边。说去洋芋地,就知道在村外。
它们还知道于家,李正家,武胜家。那些常去的它们都记得门儿清。
于庆隆一看它们带好路,便喂它们吃些零食棒。加了肉碎,这些毛孩子都爱吃得很。
“看它们这么灵,回去之后我都想养两只了。”元思寒说,“感觉它们很通人性。”
“那就养。平时能护院看家,还多几个小伙伴儿,多好。是吧豆包?”于庆隆摸摸小狗脑袋,“就你喜欢看着杨杨和小石头的尿布。”
有时来一阵风,可能会把洗好的尿布吹跑了。别的狗子都不很在意这事,但豆包就会第一时间去找人,蹲在主人脚边“嗷呜嗷呜”的跟哭似的。
于庆隆给了它一根零食棒,它就不叫了。他再去把掉地上的尿布重新洗干净挂到晾衣绳上:“这一天给你们精的。”
豆包“汪”一声。
元思寒说:“等我回去便养。以往我有些怕狗,现下看你养,觉着一点也不可怕了。”
于庆隆告诉元思寒:“断奶之后便养起。其实跟养小孩一样,对它们好,它们也知道。但是犯了错也得及时罚。慢慢的它们也就懂事了。”
这些狗子现在都知道外面的东西不能乱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更不能吃。还有它们懂得往固定的地方拉尿,还知道帮主人干活看孩子。
看孩子一般是孩子睡觉它们也在一边趴着睡觉,孩子一哭它们就会立刻醒来找到就近的主人。通常第一时间找于庆隆和方戍,然后是方吴氏跟方丁满。
干活就比较简单了,比如之前豆包看尿布,还有饺子和卷饼特别热衷于把家里的农具都叼到柴房里。花卷喜欢看菜园。要是有哪些鸟啊刺猬啊过来偷吃菜,那绝对是会被吠跑的。家里的帮手简直不要太多。至于馒头跟花卷,基本是全能。
八月十日,秋高气爽。于庆隆取回了最后一批簸箕,决定摘点辣椒。
他早早吃过饭收拾好,接着便把两个儿子抱起来挨个香一个,然后进了宅子后面的菜园。
秦玉霜最愿意干这活,他连罩衣都穿好了,提个桶:“就摘这一种么?”
他指着一种不太辣,细长的辣椒说。
于庆隆说:“对,把这一排都摘了,上午得洗干净空好水,下午我裹上糯米粉把它们蒸一下再晾干。到时候干透了用油炸,撒上烤肉料就是零食,蘸蒜泥酱油就是道菜。咱们先试试,要是好吃的话我让福悦楼那边也卖起来。这样辣椒也能更快地传播开。”
秦玉霜问:“为啥要更快传播开?”
于庆隆说:“这样尝过的人多,喜欢吃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农民能种的选择就多了啊。到时候还能卖钱。”
秦玉霜想想也是,一边摘一边咽口水。
元思寒如今不好做太重的活,但帮忙筛个糯米粉,帮忙把洗好的辣椒摆到簸箕里晾晒却完全没问题。还有大嫂跟秋哥儿,李正跟胡波也来帮忙。帮忙的同时于庆隆也在教他们,因为他们也种了一些辣椒,虽然不是很多,但多学会两样菜总比不会好。
几人一块忙活,还有两个小豆丁帮忙看四个更小的豆丁。
一上午,大伙便把辣椒全部挑选完洗好晾上了。于庆隆加水兑了一些粘稠的糯米糊,把晾好切开的辣椒灌上糯米粉糊,摆在笼屉上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