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方戍说行,不过时间推的有点久。
后来也有不少出的钱多,饼要的不多的人。但再不多,也都是十个起,不一会儿福善饼居然就卖没了。
可还有人排队等着买呢。于庆隆说:“里头还做着呢,大伙儿再稍待会儿。若是冷,可以尝尝我们这新出的奶茶!今日首日对外售卖,一碗只要十五文钱!又能驱寒,又能解馋,还能顶饿!”
之前一直没在外面卖是因为人手都不够做福善饼的,已经忙不过来了。所以只对内部的大客户做一些赠送来着。今天有新的伙计来帮忙才开始大量做。
有人问道:“这茶水怎么解馋顶饿啊?”
于庆隆说:“喝过就知道了!这茶可不止是茶!”
十五文钱,好像也还行。与普通茶水比肯定是贵,但人家不都说了又能解馋还能顶饿?!
有人说:“给我来一碗!”
有人听闻便跟着说:“那我也来买一碗尝尝!”
那碗看着口大,但很浅。一碗撑死了装二百五十毫升。于庆隆让人多放了点圆子,这样就可以少放点奶茶,成本就能下来。不然奶价倒是还好,糖价是太贵了。
买奶茶的人发现买奶茶居然还给勺?可一舀才知道里面还有跟黑玛瑙似的小圆子。
一咬,又滑弹又有嚼劲,吃几粒,再来一口奶茶,可真是把人香死了。
有观望的人一看买的人都说好喝,也有些买的。但不如买福善饼的多。在大伙看来还是饼那个东西更实在点。
不过卖一百多碗也不少了。于庆隆感觉还行。
这样一天下来,居然就弄到了六百多两银子。那可是六百多两!去掉成本,也能剩下五百多两呢。
要知道曹阔把栖霞镇的官库刮干净能拿出来“投资”的钱都不足二百两。
而这已经是第六日了,加上前几日的,居然已经有一千二百两银子。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便是按上涨后的米价来算,都能买三千石粮食。这能救多少灾民?那可太多了啊!
这数额实在是把曹阔都给惊住了。他不是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也不是没想过能赚这么多的钱。他是没想到能赚这么多还赚这么快!
夜里,马知县跟曹镇守商量过后,决定一起见方戍跟于庆隆。
-----------------------
作者有话说:庆隆:夫君,我好累[爆哭]
方戍:那快快休息[抱抱]
庆隆:我累了不困。我饿[捂脸笑哭]
方戍:那我给你买吃的!买三份[让我康康]
庆隆:那我要烤鸭和乳酪,还要梅花糕[哈哈大笑]
方戍:好好好,我去跟姨姨们讨。求姨姨们[求你了][空碗][空碗][空碗]
第86章
马知县名叫马千秋, 在淮通县已经当了快五年的知县了。
这人四十多岁,个头非常小,大约只有一米六。他留着一把山羊胡子, 喜欢板着脸背着手, 走路走四方步, 说话必撸胡子才说。
于庆隆跟方戍被请到马知县的私人宅邸来, 同行的还有郭恒安。郭恒安一路上时不时借机跟方戍和于庆隆透露一些马知县的喜好。
郭恒安是见过马知县的,虽然次数也不是很多。
按郭恒安的意思,千万不要当着马知县的面提任何有关于身高的事情, 因为个子小是马知县一生之痛。
个头皆非常高的小两口:“……”
怪不得说喜欢板着脸背着手, 走四方步言必撸胡, 敢情都是为了增加气势。
两口子于是进了堂屋便作揖:“草民见过马大人, 曹大人。”
马知县和曹阔正一个坐主座,一个坐左手第一位。
马知县从两人的脚踏进来第一刻便打量他们, 大约过了能有两息的功夫,说道:“坐下说。”
“多谢大人。”
方戍跟于庆隆在右手边坐下来。右手边就两把椅子,郭恒安便坐到了曹阔旁边。
马知县道:“难为你们大晚上跑一趟。可用过晚膳没有?”
方戍说:“多谢马大人关怀。用过了。”
马知县说:“那便好。你们可都是本县的有功之人, 若不是本官白日里太忙, 也不至要这么晚才能召见你们。这回叫你们来, 一是想问问这福善饼日日卖这么多,听说经常供不应求, 这一点你们可有对策?另一则是,这天气越来越冷, 城外每天都有许多难民。本官虽也安排了人日日施粥,可这终究不是久长之计。曹大人说你们主意多,本官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曹阔道:“你们有什么想法只管说,不必拘束。”
来的路上方戍跟于庆隆就已经大致有猜测, 再加上这几日每天忙活完之后都会跟郭恒安盘一盘白天的成果,顺便聊聊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此时闻言,方戍便道:“回大人,做福善饼的烤盘和烤炉郭老板已经派人加紧赶做出来。只是目前人手越来越不足,需得继续加些人手。而依草民等的愚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需要人手,何不从这些灾民里选一些可用之人,再按时发工钱给他们。”
“可是发了工钱他们也是一样要买粮,和直接给粮食有何区别?再说他们若是干活,体力耗费只会更多,粮食需要得也更多。”
“大人所言不假。只是钱要流动起来,才能成为更多的钱。”
“这要如何讲?一两银子流动起来它也是一两银子,总不会变成二两。”
“这……恕草民斗胆,借二位大人一同举例说明。”方戍道,“假设草民手里有一两银子,草民向郭老板买了一桌席面花去了一两。郭老板赚了这笔钱,又会去向曹大人买馒头。曹大人赚了馒头钱,再去向马大人您买茶叶,马大人您赚了茶叶钱又来草民这里买福善饼。钱始终都是那些,但它们流动了一圈,草民与二位大人和郭老板都赚到了钱。所以钱这东西它一定要似水一般流动,它一流动,大伙才能都赚钱。否则只有一人手里有钱却不花,余下的那些人便只有关门的份。他们关了门自然也没钱去剩下有钱的那一人那里买东西,最后大伙只会越来越穷。”
“这话倒是有道理。可官府去买粮,跟他们自己去买粮,有何不同呢?不都是跟卖粮食的人买?”
“他们有了钱,不一定只买粮。兴许还会买其他东西。比如买药买布,买奶等等。灾民中也有带着孩子和老人的。所以草民上述的做法一是可以使钱流动起来,二是尽可能让这些人有事情做,既能防止他们暴乱,亦能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学一些手艺,将来若是再遇上类似情况,他们能谋生的手段也会多些。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何不趁着这个机会,让淮通县的百姓都能成为更有本事的人。”
“可大多有手艺的人都是祖上传下的手艺,或者拜师学的手艺,叫他们把手艺教与外人,许是不会情愿。”曹阔道,“这一点要如何解决?总不能下令硬要他们把看家的本事教给别人。况且即便有人肯教,也收容不下那么多人,城外可有千数灾民。”
“城外虽然千数灾民,可这些灾民也不都是一个人。他们常常拖家带口。所以只要把家中的青壮找来叫他们做一份事便能约束剩下的那些人。干活的人能拿钱,家里等的人也有盼头。至于说到手艺,这一点的确不能强求。但或许可以多安排一些活叫他们做。比如扫街道、揉面、运货、做粥、施粥、清理杂物等,这些大多是出力气就能做的事。他们便是为了养活家人也会好好干。”
“那这些人住到哪呢?”曹阔道,“吃解决了,住怎么办?”
“也并非所有人都是房屋塌了才来到县外,不少是家中有房屋,却没有吃食才来寻出路,或可叫人去登记造册,老家中尚有房屋的,留下青壮做事,其家人领米劝回。若是家中没有房屋的,做事的人可叫东家提供住处,官府给予一定补助。不能做事的鳏寡孤独,尽可能找些地方安顿他们。县城里要管,镇上也管。左不过三四个月,熬过去便好了。”
“马大人您看呢?”曹阔问。
“的确可行啊。后生可畏。”马知县道,“竟不知本官治下有如此能人。却不知方公子师承何人?”
“草民的恩师乃是栖霞镇叶亭先生。不过以上草民所述大多是草民的夫郎教的。”
“什么?你家夫郎?”
“是的大人。草民的夫郎聪慧过人,心地善良。这次的许多主意都是他出的。”
“方公子所言不假。”郭恒安也说,“这位小、这位方夫郎确实有独道眼光。”
于庆隆听了不觉得荣幸只想掐死这两人。明明之前就说过不要说是他想的这些。
方戍这混蛋。于庆隆在心里掐他耳朵,笑得略有些无奈。
后来也有不少出的钱多,饼要的不多的人。但再不多,也都是十个起,不一会儿福善饼居然就卖没了。
可还有人排队等着买呢。于庆隆说:“里头还做着呢,大伙儿再稍待会儿。若是冷,可以尝尝我们这新出的奶茶!今日首日对外售卖,一碗只要十五文钱!又能驱寒,又能解馋,还能顶饿!”
之前一直没在外面卖是因为人手都不够做福善饼的,已经忙不过来了。所以只对内部的大客户做一些赠送来着。今天有新的伙计来帮忙才开始大量做。
有人问道:“这茶水怎么解馋顶饿啊?”
于庆隆说:“喝过就知道了!这茶可不止是茶!”
十五文钱,好像也还行。与普通茶水比肯定是贵,但人家不都说了又能解馋还能顶饿?!
有人说:“给我来一碗!”
有人听闻便跟着说:“那我也来买一碗尝尝!”
那碗看着口大,但很浅。一碗撑死了装二百五十毫升。于庆隆让人多放了点圆子,这样就可以少放点奶茶,成本就能下来。不然奶价倒是还好,糖价是太贵了。
买奶茶的人发现买奶茶居然还给勺?可一舀才知道里面还有跟黑玛瑙似的小圆子。
一咬,又滑弹又有嚼劲,吃几粒,再来一口奶茶,可真是把人香死了。
有观望的人一看买的人都说好喝,也有些买的。但不如买福善饼的多。在大伙看来还是饼那个东西更实在点。
不过卖一百多碗也不少了。于庆隆感觉还行。
这样一天下来,居然就弄到了六百多两银子。那可是六百多两!去掉成本,也能剩下五百多两呢。
要知道曹阔把栖霞镇的官库刮干净能拿出来“投资”的钱都不足二百两。
而这已经是第六日了,加上前几日的,居然已经有一千二百两银子。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便是按上涨后的米价来算,都能买三千石粮食。这能救多少灾民?那可太多了啊!
这数额实在是把曹阔都给惊住了。他不是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也不是没想过能赚这么多的钱。他是没想到能赚这么多还赚这么快!
夜里,马知县跟曹镇守商量过后,决定一起见方戍跟于庆隆。
-----------------------
作者有话说:庆隆:夫君,我好累[爆哭]
方戍:那快快休息[抱抱]
庆隆:我累了不困。我饿[捂脸笑哭]
方戍:那我给你买吃的!买三份[让我康康]
庆隆:那我要烤鸭和乳酪,还要梅花糕[哈哈大笑]
方戍:好好好,我去跟姨姨们讨。求姨姨们[求你了][空碗][空碗][空碗]
第86章
马知县名叫马千秋, 在淮通县已经当了快五年的知县了。
这人四十多岁,个头非常小,大约只有一米六。他留着一把山羊胡子, 喜欢板着脸背着手, 走路走四方步, 说话必撸胡子才说。
于庆隆跟方戍被请到马知县的私人宅邸来, 同行的还有郭恒安。郭恒安一路上时不时借机跟方戍和于庆隆透露一些马知县的喜好。
郭恒安是见过马知县的,虽然次数也不是很多。
按郭恒安的意思,千万不要当着马知县的面提任何有关于身高的事情, 因为个子小是马知县一生之痛。
个头皆非常高的小两口:“……”
怪不得说喜欢板着脸背着手, 走四方步言必撸胡, 敢情都是为了增加气势。
两口子于是进了堂屋便作揖:“草民见过马大人, 曹大人。”
马知县和曹阔正一个坐主座,一个坐左手第一位。
马知县从两人的脚踏进来第一刻便打量他们, 大约过了能有两息的功夫,说道:“坐下说。”
“多谢大人。”
方戍跟于庆隆在右手边坐下来。右手边就两把椅子,郭恒安便坐到了曹阔旁边。
马知县道:“难为你们大晚上跑一趟。可用过晚膳没有?”
方戍说:“多谢马大人关怀。用过了。”
马知县说:“那便好。你们可都是本县的有功之人, 若不是本官白日里太忙, 也不至要这么晚才能召见你们。这回叫你们来, 一是想问问这福善饼日日卖这么多,听说经常供不应求, 这一点你们可有对策?另一则是,这天气越来越冷, 城外每天都有许多难民。本官虽也安排了人日日施粥,可这终究不是久长之计。曹大人说你们主意多,本官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曹阔道:“你们有什么想法只管说,不必拘束。”
来的路上方戍跟于庆隆就已经大致有猜测, 再加上这几日每天忙活完之后都会跟郭恒安盘一盘白天的成果,顺便聊聊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此时闻言,方戍便道:“回大人,做福善饼的烤盘和烤炉郭老板已经派人加紧赶做出来。只是目前人手越来越不足,需得继续加些人手。而依草民等的愚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需要人手,何不从这些灾民里选一些可用之人,再按时发工钱给他们。”
“可是发了工钱他们也是一样要买粮,和直接给粮食有何区别?再说他们若是干活,体力耗费只会更多,粮食需要得也更多。”
“大人所言不假。只是钱要流动起来,才能成为更多的钱。”
“这要如何讲?一两银子流动起来它也是一两银子,总不会变成二两。”
“这……恕草民斗胆,借二位大人一同举例说明。”方戍道,“假设草民手里有一两银子,草民向郭老板买了一桌席面花去了一两。郭老板赚了这笔钱,又会去向曹大人买馒头。曹大人赚了馒头钱,再去向马大人您买茶叶,马大人您赚了茶叶钱又来草民这里买福善饼。钱始终都是那些,但它们流动了一圈,草民与二位大人和郭老板都赚到了钱。所以钱这东西它一定要似水一般流动,它一流动,大伙才能都赚钱。否则只有一人手里有钱却不花,余下的那些人便只有关门的份。他们关了门自然也没钱去剩下有钱的那一人那里买东西,最后大伙只会越来越穷。”
“这话倒是有道理。可官府去买粮,跟他们自己去买粮,有何不同呢?不都是跟卖粮食的人买?”
“他们有了钱,不一定只买粮。兴许还会买其他东西。比如买药买布,买奶等等。灾民中也有带着孩子和老人的。所以草民上述的做法一是可以使钱流动起来,二是尽可能让这些人有事情做,既能防止他们暴乱,亦能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学一些手艺,将来若是再遇上类似情况,他们能谋生的手段也会多些。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何不趁着这个机会,让淮通县的百姓都能成为更有本事的人。”
“可大多有手艺的人都是祖上传下的手艺,或者拜师学的手艺,叫他们把手艺教与外人,许是不会情愿。”曹阔道,“这一点要如何解决?总不能下令硬要他们把看家的本事教给别人。况且即便有人肯教,也收容不下那么多人,城外可有千数灾民。”
“城外虽然千数灾民,可这些灾民也不都是一个人。他们常常拖家带口。所以只要把家中的青壮找来叫他们做一份事便能约束剩下的那些人。干活的人能拿钱,家里等的人也有盼头。至于说到手艺,这一点的确不能强求。但或许可以多安排一些活叫他们做。比如扫街道、揉面、运货、做粥、施粥、清理杂物等,这些大多是出力气就能做的事。他们便是为了养活家人也会好好干。”
“那这些人住到哪呢?”曹阔道,“吃解决了,住怎么办?”
“也并非所有人都是房屋塌了才来到县外,不少是家中有房屋,却没有吃食才来寻出路,或可叫人去登记造册,老家中尚有房屋的,留下青壮做事,其家人领米劝回。若是家中没有房屋的,做事的人可叫东家提供住处,官府给予一定补助。不能做事的鳏寡孤独,尽可能找些地方安顿他们。县城里要管,镇上也管。左不过三四个月,熬过去便好了。”
“马大人您看呢?”曹阔问。
“的确可行啊。后生可畏。”马知县道,“竟不知本官治下有如此能人。却不知方公子师承何人?”
“草民的恩师乃是栖霞镇叶亭先生。不过以上草民所述大多是草民的夫郎教的。”
“什么?你家夫郎?”
“是的大人。草民的夫郎聪慧过人,心地善良。这次的许多主意都是他出的。”
“方公子所言不假。”郭恒安也说,“这位小、这位方夫郎确实有独道眼光。”
于庆隆听了不觉得荣幸只想掐死这两人。明明之前就说过不要说是他想的这些。
方戍这混蛋。于庆隆在心里掐他耳朵,笑得略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