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这回要大伙热热闹闹一起过节。至于马亲随跟严西宽住哪, 到了下溪村还真不用担心。家里厢房有人住, 那还有方山大哥家的房子, 再不然还有武胜家里,都有地方。
于庆隆跟方戍从县城离开时带着陆德馨送的桂花糕跟桂花蜜,他们这次还小小地破费了一下, 在县城里买了两只大卤鹅。
这玩意儿稍贵点, 两只就要六百六十文。但是中秋节也没过, 这几日大家也没少挨累, 于庆隆便决定好好犒劳一下大伙。
他还买了些蚬子干,准备带回去煲汤喝。这县城沿海, 蚬子干十分常见,并不多贵。
而马亲随跟严西宽也没空手。他们白日里在镇上买的一斤鲜羊肉。
过重阳节按当地的习俗要吃羊肉面,买点羊肉正合适。
于庆隆笑说:“正好配蚬子干一起煲汤下面条, 一定鲜得不得了。”
几人想想便要流口水了。
翌日, 方吴氏起早和面。因为要和得多, 于庆隆搭把手,两人一起换着和。大嫂摘菜, 大哥帮忙洗。
大哥的肩背已经恢复许多。天气渐渐转凉,好得就见快了。
还不能做太重的活, 但多少也能帮上些忙。
隔壁方山大哥过来帮忙劈柴,方山家嫂子切羊肉。就连壮壮都没闲着,他帮忙看着严盼。
李正在于庆隆的劝说下也带着孩子过来过节来了。他觉着就他一个是外人,原有些不好意思, 可于庆隆再三说他们是好朋友,李正便领了这份情。
于大有跟周月华也在,两人也和面,不过是要留着下午吃的。他们得蒸馒头花卷。
几家人凑一起。没多久于庆业跟白晚秋也到了。于庆业手里拎着两条小臂长的大鲤鱼,两口子看上去面色却不是很好。
周月华问道:“庆业,咋回事?”
于庆业说:“没事阿爹,秋哥儿闻不得鱼腥气,有些难受,路上便折腾了一会儿。”
白晚秋怀孕的事两家人都知晓,便都没说什么。可于庆隆很快发现那鱼拿走了,白晚秋的神色也不大对劲。
他便干脆借口要挖些菜,把白晚秋带到后菜园里问道:“怎么了小阿兄?”
白晚秋眼眶泛红,只是摇头。
“我二哥凶你?”
“没有。业哥对我很好。”
“那是怎么回事?是你们来这里过节白叔他不高兴?”
“也不是。是、是我父亲想叫我们早早搬走。”白晚秋说着说着便忍不住抹起泪来,“上一场雨把咱们上溪村淹得不轻,我弟的未婚夫郎家里所有的田都在地势很低的地方,今年要颗粒无收。他们便想着叫我弟赶紧把人娶过门。”
“赶紧娶过门?可这个时候家家都紧巴呢咋还……”
“嗯。”
于庆隆懂了,这是白家的亲家家里想减一张吃饭的嘴。
像这种时候,家里有积蓄的还能挨,要是没有积蓄的,那的确是要命的事。
而成亲就得送彩礼上门,有了这笔彩礼钱,那就能缓一缓。
白晚秋觉得难受得很。明明他也是亲生的孩子,可父母每每有事都是先顾着他弟。他成亲前如此,成了亲更是如此。他现在没有自己的地方住,还怀了身孕。父母心中分明知道,却总是说得很难听。
他们在家便说他们不干活,他们夜里干点木工活便说用家里的灯油。可他们出来要来这边过节,却又说他们只知道有东西就往于家拿。
可摸的鱼,家里也留了两条的。
于庆隆简直服了:“那白叔他们答应对方家里了吗?”
白晚秋说:“答应了,要不然那家就要把人嫁到别家去,我弟不肯的,我父亲便说要在这月底把人迎进门。他们还要我跟业哥尽快找到住的地方给我弟腾出屋子来。”
可今年都这个时候了,家里也盖不了房子,他们能怎么办?
白晚秋想想都觉得愁得慌。
于庆隆看他又哭起来,赶紧安慰道:“小阿兄你先别着急,咱们慢慢再想想办法。总能有住的地方。”
白晚秋点点头,心里却还是急得慌。
这都重阳节了,再一转眼可就要彻底冷下来了。到时候要是没了住处,他都不知道怎么办。
于庆隆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合适的地方。实在不行就只能让他二哥跟白晚秋先到双亲那里挤一下了。虽然会很不方便,但也没啥别的办法。要不然再租个住处,盖房的钱更难攒,而且吃也不方便。
在别家租房不像在家里。自家园子好歹有菜呢,可租的地方却啥菜都得买。
不过这事他也得跟李正商量商量。
早上吃了羊肉手擀面之后,几个汉子还是出去干活去了。虽然是过节,但冬天用的柴多,所以得空了家里便有人进山。
几家的汉子一个没落都出去了,也包括方戍在内。
于庆隆便趁机问了问他阿爹,要不就干脆让他二哥过来住行不行。
周月华已经从二儿子那里听说了亲家赶人的事,正愁呢,当然是赞成的。再怎么说儿子住岳家总是不好听。而且离得远,他也照顾不到儿夫郎,也担心。
只是他没法开这个口。
对外说房子是他们自己租的,其实房费都是小儿子出的。
“我们倒是行,可是正哥儿那边不知道能不能同意。”
“我问问他吧。应该能行。”
“当然行呀。”李正被于庆隆叫到厨房里,还以为要准备做午饭了,没想到却是问他能不能让他二哥两口子也住到他家里的事。他一听便同意了,“你都说了咱俩是好朋友。再者说了,付了房钱了,那你们就可以多住几个人啊。”
“太好了。那我每个月再多付你五十文。”
“不用。你已经帮了我很多。要不是你来了,我都不知道这个冬天该咋过。”
他身上马上都要没钱了,带个孩子家里家外忙活都难养活两张嘴。是于庆隆来了下溪村他和孩子才有了盼头。
他如今是真把于庆隆当最好的朋友。
于庆隆说:“你就别跟我客气了。你能同意这事也是帮了我大忙。你放心,我二哥和小阿兄也都很好相处。”
李正说:“看于叔和周叔就知道了,你全家人都好。”
天知道他一个人带个孩子又要烧火做饭又要打柴种地到底有多难!可自从于叔他们来了之后他有个急事也有人帮忙看孩子,于叔有空就去打柴,周叔还教他咋给小孩做衣裳。
许多事他都没有经验,旁边有个能帮他的大人真的是有父母帮衬的人不能理解的。
不过于庆隆却很奇怪的能明白他的苦,总是多番相助。
李正觉着是大约是因为于庆隆自己也吃过苦。
他以往也听说过,早先于庆隆也过得很不容易,就因为长得比旁的哥儿高大的原因。可其实这点他有时候很羡慕,起码长得大能少挨些欺负呢。
“那一会儿我去问问我小阿兄,他应当也同意的。”于庆隆说,“可以的话明天或者后天,我便让他们收拾收拾搬过去。”
“成。有啥我能做的你只管说。”李正笑道,“只要是我能办到的,没有不帮的。”
“那好,就这么定了。”
要不然来回给二哥送木料跟砚台石基也麻烦,这要是搬到一个村里倒省事了。以后他有啥临时想到的还能直接去找二哥拿主意。
没多久,于庆隆便去问了白晚秋。白晚秋听了便问:“那正哥儿能乐意吗?我们若是过去,不知他会不会觉着不方便。”
于庆隆说:“不会的,他也同意了。而且你们过来了也好,我还指着你帮我弄点针线活呢,还能赚钱。”
白晚秋现在只想家里赶紧攒够钱盖新房,一听说还能赚钱,毫不犹豫点了头。
再难还能有在他父亲眼皮子底下讨生活难吗?他父亲成天嫌弃他带着夫君住娘家。可他们都拿了伙食费和灯油钱了。他现在只想赶紧搬到公公和公爹这里来,起码他们都不会说他。哪怕是做得不好,也都很耐心地教,一点也不会像他父母亲一样。
这下总算能放下心里那块大石头!
虽然跟公爹他们住一屋是不大方便,但是也好过没地方住。而且顶多再过多半年,他们还能重盖房的。
下午一伙汉子回来,一人肩上背一大捆柴。就连于庆家都没少背。而他背的自然拿到了方家来。
“我都说叫他放亲家那就行,可他非背来。”方丁满听了媳妇儿埋怨不由的为自己辩解道,“这孩子挺犟呢。”
“我们那边也留两捆呢,够用了。”于大有说,“再说他在这住着这也是应该的。”
“嗨,等他好了他把整个山头的柴都砍来我都不拦他。”方丁满从于庆家那接过一大捆,“好小子,这么重。”又问:“戍儿你的呢?”
于庆隆跟方戍从县城离开时带着陆德馨送的桂花糕跟桂花蜜,他们这次还小小地破费了一下, 在县城里买了两只大卤鹅。
这玩意儿稍贵点, 两只就要六百六十文。但是中秋节也没过, 这几日大家也没少挨累, 于庆隆便决定好好犒劳一下大伙。
他还买了些蚬子干,准备带回去煲汤喝。这县城沿海, 蚬子干十分常见,并不多贵。
而马亲随跟严西宽也没空手。他们白日里在镇上买的一斤鲜羊肉。
过重阳节按当地的习俗要吃羊肉面,买点羊肉正合适。
于庆隆笑说:“正好配蚬子干一起煲汤下面条, 一定鲜得不得了。”
几人想想便要流口水了。
翌日, 方吴氏起早和面。因为要和得多, 于庆隆搭把手,两人一起换着和。大嫂摘菜, 大哥帮忙洗。
大哥的肩背已经恢复许多。天气渐渐转凉,好得就见快了。
还不能做太重的活, 但多少也能帮上些忙。
隔壁方山大哥过来帮忙劈柴,方山家嫂子切羊肉。就连壮壮都没闲着,他帮忙看着严盼。
李正在于庆隆的劝说下也带着孩子过来过节来了。他觉着就他一个是外人,原有些不好意思, 可于庆隆再三说他们是好朋友,李正便领了这份情。
于大有跟周月华也在,两人也和面,不过是要留着下午吃的。他们得蒸馒头花卷。
几家人凑一起。没多久于庆业跟白晚秋也到了。于庆业手里拎着两条小臂长的大鲤鱼,两口子看上去面色却不是很好。
周月华问道:“庆业,咋回事?”
于庆业说:“没事阿爹,秋哥儿闻不得鱼腥气,有些难受,路上便折腾了一会儿。”
白晚秋怀孕的事两家人都知晓,便都没说什么。可于庆隆很快发现那鱼拿走了,白晚秋的神色也不大对劲。
他便干脆借口要挖些菜,把白晚秋带到后菜园里问道:“怎么了小阿兄?”
白晚秋眼眶泛红,只是摇头。
“我二哥凶你?”
“没有。业哥对我很好。”
“那是怎么回事?是你们来这里过节白叔他不高兴?”
“也不是。是、是我父亲想叫我们早早搬走。”白晚秋说着说着便忍不住抹起泪来,“上一场雨把咱们上溪村淹得不轻,我弟的未婚夫郎家里所有的田都在地势很低的地方,今年要颗粒无收。他们便想着叫我弟赶紧把人娶过门。”
“赶紧娶过门?可这个时候家家都紧巴呢咋还……”
“嗯。”
于庆隆懂了,这是白家的亲家家里想减一张吃饭的嘴。
像这种时候,家里有积蓄的还能挨,要是没有积蓄的,那的确是要命的事。
而成亲就得送彩礼上门,有了这笔彩礼钱,那就能缓一缓。
白晚秋觉得难受得很。明明他也是亲生的孩子,可父母每每有事都是先顾着他弟。他成亲前如此,成了亲更是如此。他现在没有自己的地方住,还怀了身孕。父母心中分明知道,却总是说得很难听。
他们在家便说他们不干活,他们夜里干点木工活便说用家里的灯油。可他们出来要来这边过节,却又说他们只知道有东西就往于家拿。
可摸的鱼,家里也留了两条的。
于庆隆简直服了:“那白叔他们答应对方家里了吗?”
白晚秋说:“答应了,要不然那家就要把人嫁到别家去,我弟不肯的,我父亲便说要在这月底把人迎进门。他们还要我跟业哥尽快找到住的地方给我弟腾出屋子来。”
可今年都这个时候了,家里也盖不了房子,他们能怎么办?
白晚秋想想都觉得愁得慌。
于庆隆看他又哭起来,赶紧安慰道:“小阿兄你先别着急,咱们慢慢再想想办法。总能有住的地方。”
白晚秋点点头,心里却还是急得慌。
这都重阳节了,再一转眼可就要彻底冷下来了。到时候要是没了住处,他都不知道怎么办。
于庆隆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合适的地方。实在不行就只能让他二哥跟白晚秋先到双亲那里挤一下了。虽然会很不方便,但也没啥别的办法。要不然再租个住处,盖房的钱更难攒,而且吃也不方便。
在别家租房不像在家里。自家园子好歹有菜呢,可租的地方却啥菜都得买。
不过这事他也得跟李正商量商量。
早上吃了羊肉手擀面之后,几个汉子还是出去干活去了。虽然是过节,但冬天用的柴多,所以得空了家里便有人进山。
几家的汉子一个没落都出去了,也包括方戍在内。
于庆隆便趁机问了问他阿爹,要不就干脆让他二哥过来住行不行。
周月华已经从二儿子那里听说了亲家赶人的事,正愁呢,当然是赞成的。再怎么说儿子住岳家总是不好听。而且离得远,他也照顾不到儿夫郎,也担心。
只是他没法开这个口。
对外说房子是他们自己租的,其实房费都是小儿子出的。
“我们倒是行,可是正哥儿那边不知道能不能同意。”
“我问问他吧。应该能行。”
“当然行呀。”李正被于庆隆叫到厨房里,还以为要准备做午饭了,没想到却是问他能不能让他二哥两口子也住到他家里的事。他一听便同意了,“你都说了咱俩是好朋友。再者说了,付了房钱了,那你们就可以多住几个人啊。”
“太好了。那我每个月再多付你五十文。”
“不用。你已经帮了我很多。要不是你来了,我都不知道这个冬天该咋过。”
他身上马上都要没钱了,带个孩子家里家外忙活都难养活两张嘴。是于庆隆来了下溪村他和孩子才有了盼头。
他如今是真把于庆隆当最好的朋友。
于庆隆说:“你就别跟我客气了。你能同意这事也是帮了我大忙。你放心,我二哥和小阿兄也都很好相处。”
李正说:“看于叔和周叔就知道了,你全家人都好。”
天知道他一个人带个孩子又要烧火做饭又要打柴种地到底有多难!可自从于叔他们来了之后他有个急事也有人帮忙看孩子,于叔有空就去打柴,周叔还教他咋给小孩做衣裳。
许多事他都没有经验,旁边有个能帮他的大人真的是有父母帮衬的人不能理解的。
不过于庆隆却很奇怪的能明白他的苦,总是多番相助。
李正觉着是大约是因为于庆隆自己也吃过苦。
他以往也听说过,早先于庆隆也过得很不容易,就因为长得比旁的哥儿高大的原因。可其实这点他有时候很羡慕,起码长得大能少挨些欺负呢。
“那一会儿我去问问我小阿兄,他应当也同意的。”于庆隆说,“可以的话明天或者后天,我便让他们收拾收拾搬过去。”
“成。有啥我能做的你只管说。”李正笑道,“只要是我能办到的,没有不帮的。”
“那好,就这么定了。”
要不然来回给二哥送木料跟砚台石基也麻烦,这要是搬到一个村里倒省事了。以后他有啥临时想到的还能直接去找二哥拿主意。
没多久,于庆隆便去问了白晚秋。白晚秋听了便问:“那正哥儿能乐意吗?我们若是过去,不知他会不会觉着不方便。”
于庆隆说:“不会的,他也同意了。而且你们过来了也好,我还指着你帮我弄点针线活呢,还能赚钱。”
白晚秋现在只想家里赶紧攒够钱盖新房,一听说还能赚钱,毫不犹豫点了头。
再难还能有在他父亲眼皮子底下讨生活难吗?他父亲成天嫌弃他带着夫君住娘家。可他们都拿了伙食费和灯油钱了。他现在只想赶紧搬到公公和公爹这里来,起码他们都不会说他。哪怕是做得不好,也都很耐心地教,一点也不会像他父母亲一样。
这下总算能放下心里那块大石头!
虽然跟公爹他们住一屋是不大方便,但是也好过没地方住。而且顶多再过多半年,他们还能重盖房的。
下午一伙汉子回来,一人肩上背一大捆柴。就连于庆家都没少背。而他背的自然拿到了方家来。
“我都说叫他放亲家那就行,可他非背来。”方丁满听了媳妇儿埋怨不由的为自己辩解道,“这孩子挺犟呢。”
“我们那边也留两捆呢,够用了。”于大有说,“再说他在这住着这也是应该的。”
“嗨,等他好了他把整个山头的柴都砍来我都不拦他。”方丁满从于庆家那接过一大捆,“好小子,这么重。”又问:“戍儿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