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说起来还真亏了这家里有个学木工的,他给梁莫做的那小船跟辘轳井有好些是他二哥从木工工房拿回家的边角料,让他用了一些。不然就光凭捡的树枝,没处理过,可做不出那样精细的小玩意儿。
这天于庆业从镇上回来,就看到于庆隆在摆弄他拿来的几根木条,问道:“小弟你怎么也摆弄起这些来了?”
于庆隆说:“二哥,我拿你带回家的木料做了点小东西,不打紧吧?”
于庆业说:“不打紧,以往不是告诉过你么?都是些做大件剩下的,拿来原本也是要给家里能用上的时候用上。你看着什么喜欢的随便拿,这回二哥又背回来点。”
单程二十多里路,可不近,于庆业是真的背回来的。但于庆隆看到了,有好些确实是不错。他二哥这回回来还带来一批新的木筷子,看上去质量也很好。原木无漆,环保健康。
于庆隆看了会儿,忽然一拍头:“瞧我,忘了重要的事了。”
他去把白晚秋托他给于庆业的小荷包拿出来:“秋哥儿给的。他说你去镇上那日去找他,他父亲捂着他嘴不让他出声还拦着,他才没能出去见你。他还让你别不要他,说无论如何都会等你。”
于庆业极为爱惜地抚了抚荷包,像是轻轻抚摸爱人的脸那样仔细。
于庆隆以为他会很高兴,但这位平日里格外活泼的人却只是看着荷包,即没笑,也没哭。这人摸了半天长叹一声,便把它收起来。
“二哥有心事?”
“没有。”于庆业说,“对了,我来的路上听说你跟于庆发打起来,你伤得严不严重?”
“不严重,都差不多好了。”
“那就好,往后也别怕。真要有什么事还有大哥二哥呢。”于庆业拍拍弟弟的肩,“不过你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别受伤。”
“嗯,二哥放心,我心里有数。对了,要不要我找个机会叫秋哥儿来家里坐会儿?”
“别,让人知道传出去对他不好。我先去放东西,你先自己玩儿。”
于庆隆点点头,没再继续问。但他直觉于庆业有事。
于庆业去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放进洗衣盆,之后找了点吃的随便对付一口。吃完他坐到后菜园子里的石墩子上又拿出白晚秋送他的那枚荷包。
他打开看看里头,发现里面装的不是香料,而是一块很小的手帕,一展开,上面是一对小鱼。两条鱼在水中嬉戏,团成了一个圆。
他一看心里便像有块大石头压在上面。可偏生这石头缝里还淌着蜜,他一面觉得沉重,一面又觉得甜,实在舍不得把他拿掉。
那日他去找白晚秋,的确没与他说上半句话。可后来他没走多远,白晚秋的父亲白立山便赶过来与他说,就再给他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如果他能体面些把白晚秋迎进门,再让白晚秋有个单独遮风挡雨的住所,那他们就认了这门亲。
否则他们就要给白晚秋另说亲事。
三个月,他目前还在跟师父学手艺,最快也要再过一年才可出师,根本就赚不了几个钱。工房那边供吃供住已经难得,他们要是能额外做点有用的物件卖,兴许能分个三五文,但这种时候极少。
可若是按白立山说的,给白晚秋一个体面些的婚礼,那他起码要有五两银子才够。
五两银子,那就是五千文,三个月,他上哪能弄这么多钱?可是不弄到,白晚秋就不能嫁他了。
如果说白晚秋心里不钟意他,兴许他还没这么难受。可白晚秋也想跟他在一起。他们是从小订的亲事,他八岁那年就知道白晚秋长大要给他做夫郞,他从来就没想过这事还会有别的可能。
前院小柴屋里。于庆隆想着把自己做的东西拿给于庆业看看,问他点事,结果左等右等这二哥也没见回来,他便拿着东西来到后院:“二哥,怎么坐这发呆?”
于庆业把小鱼手帕收起来:“没事,你有事找二哥?”
于庆隆道:“我想让你帮我看样东西,看看能不能拿到镇子上去卖。”
于庆业看到小弟手里拿了个东西,还是会动的,便道:“我瞧瞧。”
于庆隆用小木条弄了个小水车。
至于方戍想要的小辘轳井,他已经做好了,只不过昨天上午就拿到了莫家。他担心万一方戍提前过来,他又没在,那也不好让人家放下钱没东西可拿。他跟梁莫说好了,梁莫记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事。
虽然让个小孩子帮忙实在有些不应该,但这会儿也没办法。
于庆隆想着这“生意”要是能长期做,他再找他师父帮忙。
“你见过这种水车?”于庆业拿到弟弟做的,略诧异地问道。
“这个啊,”于庆隆顿了下,“之前在我师父那翻书的时候无意中见着的,有这么个东西,我觉得挺好玩儿,回家试试做了做。二哥你说这能卖钱吗?”
“恐怕不容易。”于庆业道,“做得倒是精细。可咱们镇子上人也不很多,大伙有点钱要么攒着,要么拿去买肉吃了。真有闲钱能买得起玩物的都是大户人家。但大户人家且不说没几家,就是有,也都说玩物丧志,多半不会买这些。你怎么忽然想起要卖这个?”
“就是想着看能不能做点什么赚些钱。我也想帮家里分担一些。”夜里那被子动不动就唰唰唰他听着都心烦更别提好好睡觉了。还有最重要的是饮食,每天不是粥就是面汤之类的,鸡蛋都不是能天天吃的东西,肉就更是不用说,他来了半个多月了目前还一点肉腥的味道都没闻着过。
“或许可以试试往这上面弄些吉祥话。”
“吉祥话?”于庆隆瞅瞅手里的东西,“倒是行,可写什么呢?”
“写可不行,得刻上去。这我倒是能做,可我不识字,而且也不知道刻什么好。”
他们常说的“多子多福”“长命百岁”“福如东海”之类的,他都不会写。
于庆隆说:“这好办,明儿我去问问我师父,让他教我。我再把他写的拿回来,到时候二哥你照着刻。都不用多了,这一个小东西能卖个十文钱,咱们不也就是出个力气和时间么?也没多少本钱。”
这真的是他能想到的最快的低成本小买卖了。还亏得他爷爷奶奶心疼他小时候就跟父母分开,没得到什么父爱母爱,所以给他报了各种兴趣班,还总给他买各种各样的玩具玩儿。他小时候玩儿,大点了就开始拆,好多玩具他都知道它们的结构跟玩儿法。
于庆业现在也是想赚钱想得发狂,便说道:“那行。你明儿去找莫大夫问,问完回来二哥把字刻上。至于刻什么你也问问莫大夫吧。”
于庆隆说行,第二天又早早地赶去莫大夫家。
马上要入夏,天亮得越来越快,树上的叶子也比他刚来时绿了不少,地里已经可以看到黄豆发芽。
于庆隆随手撸了把柳树叶子,想到今天就是方戍这个大金主要来的日子,他的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不少。
他用一块灰色的布包了水车带过来,想着万一方戍也喜欢,没准还能多卖些钱。
结果路上又听到烦人叫声。
“于庆隆,你去哪?”
是胡波。
于庆隆懒得理这号人,只朝对方做个鬼脸就直接越过去了。把胡波气的在后面叫他好几回。
于庆隆头都没回,到莫大夫家一看,牛车果然在!
于庆隆激动得不行,但其实方戍比他还激动。
两人都在第一时间看到对方,却没有出声,只是尴尬地笑了一下便转过头。
方戍这五天躺在炕上度日如年,就想着拿到小辘轳井。今天天蒙蒙亮他就赶着牛车过来了。两村其实也就隔着三里地,不远,可着实把他急得不轻。
事实上他已经拿到于庆隆做的辘轳井。但他没急着走,一来确实要再针灸一次,二来他有些事想问问于庆隆。
刚好于庆隆也有事想问问他。只是他俩这身份实在是没办法清天白日的想聊啥就聊啥。这要搞不好不光他得被喷脏水,就连家里人跟莫大夫一家都得被连累。
心里都正急着呢,莫小宁出来了。于庆隆道:“莫大姐,能帮我个忙吗?”
莫小宁:“你说。”
于庆隆把布包交给莫小宁:“我跟我二哥弄了个小东西,想着往上面写些什么吉祥话好。但我认字没几天也想不出什么好的,你能不能帮我问问方秀才啊?”
莫小宁说:“这有啥不能?你去跟莫儿读书吧。我帮你问。”
于庆隆点点头,看看方戍。这时梁莫过来悄悄拉住他的手:“庆隆叔叔,跟我来。”
于庆隆跟梁莫去了通往后院的夹道间。
这里放着几个鸡窝。梁莫窝着小手在嘴边,悄声说:“方叔叔放这里五十文钱,说是给你的。”
于庆隆趁着无人注意往下一摸,还真有一个钱袋,沉甸甸的一袋铜钱!
他赶紧收进怀,心空空直蹦。刚穿来时的紧张程度也不过如此了。
这天于庆业从镇上回来,就看到于庆隆在摆弄他拿来的几根木条,问道:“小弟你怎么也摆弄起这些来了?”
于庆隆说:“二哥,我拿你带回家的木料做了点小东西,不打紧吧?”
于庆业说:“不打紧,以往不是告诉过你么?都是些做大件剩下的,拿来原本也是要给家里能用上的时候用上。你看着什么喜欢的随便拿,这回二哥又背回来点。”
单程二十多里路,可不近,于庆业是真的背回来的。但于庆隆看到了,有好些确实是不错。他二哥这回回来还带来一批新的木筷子,看上去质量也很好。原木无漆,环保健康。
于庆隆看了会儿,忽然一拍头:“瞧我,忘了重要的事了。”
他去把白晚秋托他给于庆业的小荷包拿出来:“秋哥儿给的。他说你去镇上那日去找他,他父亲捂着他嘴不让他出声还拦着,他才没能出去见你。他还让你别不要他,说无论如何都会等你。”
于庆业极为爱惜地抚了抚荷包,像是轻轻抚摸爱人的脸那样仔细。
于庆隆以为他会很高兴,但这位平日里格外活泼的人却只是看着荷包,即没笑,也没哭。这人摸了半天长叹一声,便把它收起来。
“二哥有心事?”
“没有。”于庆业说,“对了,我来的路上听说你跟于庆发打起来,你伤得严不严重?”
“不严重,都差不多好了。”
“那就好,往后也别怕。真要有什么事还有大哥二哥呢。”于庆业拍拍弟弟的肩,“不过你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别受伤。”
“嗯,二哥放心,我心里有数。对了,要不要我找个机会叫秋哥儿来家里坐会儿?”
“别,让人知道传出去对他不好。我先去放东西,你先自己玩儿。”
于庆隆点点头,没再继续问。但他直觉于庆业有事。
于庆业去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放进洗衣盆,之后找了点吃的随便对付一口。吃完他坐到后菜园子里的石墩子上又拿出白晚秋送他的那枚荷包。
他打开看看里头,发现里面装的不是香料,而是一块很小的手帕,一展开,上面是一对小鱼。两条鱼在水中嬉戏,团成了一个圆。
他一看心里便像有块大石头压在上面。可偏生这石头缝里还淌着蜜,他一面觉得沉重,一面又觉得甜,实在舍不得把他拿掉。
那日他去找白晚秋,的确没与他说上半句话。可后来他没走多远,白晚秋的父亲白立山便赶过来与他说,就再给他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如果他能体面些把白晚秋迎进门,再让白晚秋有个单独遮风挡雨的住所,那他们就认了这门亲。
否则他们就要给白晚秋另说亲事。
三个月,他目前还在跟师父学手艺,最快也要再过一年才可出师,根本就赚不了几个钱。工房那边供吃供住已经难得,他们要是能额外做点有用的物件卖,兴许能分个三五文,但这种时候极少。
可若是按白立山说的,给白晚秋一个体面些的婚礼,那他起码要有五两银子才够。
五两银子,那就是五千文,三个月,他上哪能弄这么多钱?可是不弄到,白晚秋就不能嫁他了。
如果说白晚秋心里不钟意他,兴许他还没这么难受。可白晚秋也想跟他在一起。他们是从小订的亲事,他八岁那年就知道白晚秋长大要给他做夫郞,他从来就没想过这事还会有别的可能。
前院小柴屋里。于庆隆想着把自己做的东西拿给于庆业看看,问他点事,结果左等右等这二哥也没见回来,他便拿着东西来到后院:“二哥,怎么坐这发呆?”
于庆业把小鱼手帕收起来:“没事,你有事找二哥?”
于庆隆道:“我想让你帮我看样东西,看看能不能拿到镇子上去卖。”
于庆业看到小弟手里拿了个东西,还是会动的,便道:“我瞧瞧。”
于庆隆用小木条弄了个小水车。
至于方戍想要的小辘轳井,他已经做好了,只不过昨天上午就拿到了莫家。他担心万一方戍提前过来,他又没在,那也不好让人家放下钱没东西可拿。他跟梁莫说好了,梁莫记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事。
虽然让个小孩子帮忙实在有些不应该,但这会儿也没办法。
于庆隆想着这“生意”要是能长期做,他再找他师父帮忙。
“你见过这种水车?”于庆业拿到弟弟做的,略诧异地问道。
“这个啊,”于庆隆顿了下,“之前在我师父那翻书的时候无意中见着的,有这么个东西,我觉得挺好玩儿,回家试试做了做。二哥你说这能卖钱吗?”
“恐怕不容易。”于庆业道,“做得倒是精细。可咱们镇子上人也不很多,大伙有点钱要么攒着,要么拿去买肉吃了。真有闲钱能买得起玩物的都是大户人家。但大户人家且不说没几家,就是有,也都说玩物丧志,多半不会买这些。你怎么忽然想起要卖这个?”
“就是想着看能不能做点什么赚些钱。我也想帮家里分担一些。”夜里那被子动不动就唰唰唰他听着都心烦更别提好好睡觉了。还有最重要的是饮食,每天不是粥就是面汤之类的,鸡蛋都不是能天天吃的东西,肉就更是不用说,他来了半个多月了目前还一点肉腥的味道都没闻着过。
“或许可以试试往这上面弄些吉祥话。”
“吉祥话?”于庆隆瞅瞅手里的东西,“倒是行,可写什么呢?”
“写可不行,得刻上去。这我倒是能做,可我不识字,而且也不知道刻什么好。”
他们常说的“多子多福”“长命百岁”“福如东海”之类的,他都不会写。
于庆隆说:“这好办,明儿我去问问我师父,让他教我。我再把他写的拿回来,到时候二哥你照着刻。都不用多了,这一个小东西能卖个十文钱,咱们不也就是出个力气和时间么?也没多少本钱。”
这真的是他能想到的最快的低成本小买卖了。还亏得他爷爷奶奶心疼他小时候就跟父母分开,没得到什么父爱母爱,所以给他报了各种兴趣班,还总给他买各种各样的玩具玩儿。他小时候玩儿,大点了就开始拆,好多玩具他都知道它们的结构跟玩儿法。
于庆业现在也是想赚钱想得发狂,便说道:“那行。你明儿去找莫大夫问,问完回来二哥把字刻上。至于刻什么你也问问莫大夫吧。”
于庆隆说行,第二天又早早地赶去莫大夫家。
马上要入夏,天亮得越来越快,树上的叶子也比他刚来时绿了不少,地里已经可以看到黄豆发芽。
于庆隆随手撸了把柳树叶子,想到今天就是方戍这个大金主要来的日子,他的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不少。
他用一块灰色的布包了水车带过来,想着万一方戍也喜欢,没准还能多卖些钱。
结果路上又听到烦人叫声。
“于庆隆,你去哪?”
是胡波。
于庆隆懒得理这号人,只朝对方做个鬼脸就直接越过去了。把胡波气的在后面叫他好几回。
于庆隆头都没回,到莫大夫家一看,牛车果然在!
于庆隆激动得不行,但其实方戍比他还激动。
两人都在第一时间看到对方,却没有出声,只是尴尬地笑了一下便转过头。
方戍这五天躺在炕上度日如年,就想着拿到小辘轳井。今天天蒙蒙亮他就赶着牛车过来了。两村其实也就隔着三里地,不远,可着实把他急得不轻。
事实上他已经拿到于庆隆做的辘轳井。但他没急着走,一来确实要再针灸一次,二来他有些事想问问于庆隆。
刚好于庆隆也有事想问问他。只是他俩这身份实在是没办法清天白日的想聊啥就聊啥。这要搞不好不光他得被喷脏水,就连家里人跟莫大夫一家都得被连累。
心里都正急着呢,莫小宁出来了。于庆隆道:“莫大姐,能帮我个忙吗?”
莫小宁:“你说。”
于庆隆把布包交给莫小宁:“我跟我二哥弄了个小东西,想着往上面写些什么吉祥话好。但我认字没几天也想不出什么好的,你能不能帮我问问方秀才啊?”
莫小宁说:“这有啥不能?你去跟莫儿读书吧。我帮你问。”
于庆隆点点头,看看方戍。这时梁莫过来悄悄拉住他的手:“庆隆叔叔,跟我来。”
于庆隆跟梁莫去了通往后院的夹道间。
这里放着几个鸡窝。梁莫窝着小手在嘴边,悄声说:“方叔叔放这里五十文钱,说是给你的。”
于庆隆趁着无人注意往下一摸,还真有一个钱袋,沉甸甸的一袋铜钱!
他赶紧收进怀,心空空直蹦。刚穿来时的紧张程度也不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