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77节
舒阀身为王佐之家,祖祖辈辈都致力于参与到皇权斗争中,听到舒晏有这类想法,舒仪一点也不意外,她唇角微翘,无声地笑了一下道,“胜负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哪还有容舒家置喙的余地,莫非三哥手中还有什么雷霆手段可以决定两王的胜负?”
舒晏当然没有,于是抿唇不语。
舒哲道:“京中都是刘阀把持,明王德王在封地又有地方门阀支持,怪就怪我们错看一步,还以为对郑衍有助,在朝堂上能有一席之地,谁知他如此薄情寡义不念旧恩,刘阀一家独大,这才引来京城兵祸。”
舒仪顿时沉了脸,“慎言慎行,大哥莫要忘了祖训。”
舒哲一脸莫名,不知道她为了什么事发作,舒晏把话题接过去道,“眼下说什么都迟了,再不想办法,新帝上位,舒阀恐怕更没有说话的余地了。”
看两人都是费尽心思考虑着怎么参与到这场皇位之争中,舒仪却觉得百无聊赖,郑衍的死仿佛一记大锤落在她的心上,隐痛难忍。
她不再听两人讨论舒家的前途,透过窗户朝远处望去,天际蒙蒙亮,极淡的光束透在云层上,不知是晨曦,还是皇城未熄灭的火光。
——————
皇城这场大火燃了整整一夜,除了矩州、袁州两军,还有京中各高门大户,平民百姓清晨过后全加入灭火的队伍,直到第二日中午才将大火扑灭。宫中大小殿堂五百余所,一半卷入火灾,留下满目焦黑,废墟残垣。不知多少宫人葬身火海,处处都是悲啼哭泣的声音。两军救火成功,争先恐后涌入皇城,一面搜寻郑衍,一面把未遭火灾的金银珠宝找出来。
这日清晨,宗室就已联络朝中众官员,分两路人马去劝阻明王德王不要在京中继续征战。
此时京中传出无数流言,有说皇帝放火焚宫,带着太后已经逃跑;有说德王放火,把郑衍困死在宫中的,更还有人说皇帝在当夜羽化成仙的。各类无稽谣言充斥,人心惶惶不安。到了傍晚,士兵从宫殿废墟中发现了一具焦黑的尸骸,怀疑正是郑衍。
消息一出,各方震动。
宗室当即派人前去辨认,去查看尸体者俱都含着泪回来,还说在同殿附近找到两具女尸,可能是刘太后和萧瑜儿。皇帝宾天——皇城烧成了那样,这也是预料中的事,可真正找到尸体依旧是件举国的丧事,宗室决定,当即封锁宫门,通知诸侯百官,当夜在宫中小敛,因为宫中烧了近半,宦官宫女数量少了许多,因此宫中举丧一切从简,百官着白色单翼,头戴白帻,于殿前伏哭尽哀。
第125章
这时刘阀已倒,与之牵连甚深的官员也捉走一大半,剩下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等一系文官,至于武官一系更是凋零,朱雀旗统领萧铭,禁军统领石闵全已阵亡,宗室发现,此时的京城情况在历朝历代都算少见。另一边,去劝说明王德王的人回来复命,两位藩王谁也不服谁,但是郑衍尸骸被确认,现在无论如何也不是立刻打仗的好时机,两人毕竟还是姓郑的,不是草莽出身的反王,谁都要江山,可想要的也是完整的江山,皇帝尸骨未寒,两人就在这里你死我活全然不顾脸面,到底还是不妥。再说,宗室已经传过话来,留在京中年纪最大的宗亲是祁王,要是两兄弟再这样不管不顾在京中开战,闹得江山不稳,百官惶惶,他就在两军阵前自裁,给新帝留个千古骂名。
两王也不是真怕了这个威胁,而是各有谋算。
郑祐从矩州举兵一路北上,途中征战不断,在京城上更是接连经历两场苦战,损兵折将,实力大损。眼下对上袁州军也没有完全的胜算,何况这是京城,变数太多,他还不想把全天下的士族门阀全得罪了。
郑泰想法也不出左右,他手上还握有很关键的人和物,他心忖,这一场皇位之争,如果交由宗室来决定,对自己跟更有利,可以兵不血刃就让明王铩羽而归。
两位王爷带兵入京,各自忌惮,如果真从中选出一位皇帝,另一个当场就反怎么办,宗室和百官也十分忧心,连续商议了两日,决议让两军退出京城,由宗室出面领羽林禁卫,将两位藩王请来议事。
议事,议什么事——自然只有皇位那点事了。
两王心知肚明,各自在京中留了五百亲卫,大军退出京城,但私下又各自下达密令,一有势头不对,传令一到即刻攻城。
赢了就是万人之上,输了……
依然还是不甘。
——————
七月十日,骄阳似火,酷暑难当。
京城宗正府,位于皇城以北,这一次火灾并未波及,经天街过桥,距离不远就是宗正府,府衙宽阔古朴,入内厅堂开敞,檀木飘香,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非同寻常。
宗亲几人都身着白衣站在一处,窃窃私语讨论什么。
大堂内还站着另一批人,数量不少,同样身着素白,三三两两的站着,没有互相交谈,互相用眼神交流,别有意味。这是京中士族的代表。原本哪位藩王来做皇帝应该由宗室决定,但天下士族力量强大,不管是明王还是德王,身后都有各门阀的身影,宗室这次就将士族请来做个见证。
舒仪也在士族之列,只是她孤身一人,并没有谁来接近交谈。原本舒家也不该她来,舒哲舒晏都是野心勃勃之辈,在家中争执了半日,舒晏看好明王,舒哲拿捏不定,两人争不出高低,又担忧最后选中明王受牵连,索性放弃让舒仪来。
曾经的四大阀门,展家、刘家都已成为历史,受牵连的官员和家族不少,短短两年里,京城的权贵已经换了一批人。舒仪朝四周打量一圈,发现好多面孔都不认识。旁人却很快认出她是舒阀的千金,并不上前搭话,只在一旁观望着。
“舒姑娘何时回京的?”身后有个清朗如明月般的声音问道。
舒仪侧过脸,沈璧面带微笑走近,同样是一身白衣,他挺拔俊秀,如遥远山峰上清晨的雾霭,清淡朦胧,俊美不俗。
舒仪瞥他一眼,道:“别人不知道,沈兄还能不知道?”
沈家与德王关系再密切不过,对袁州的事当然了如指掌。他摸了摸鼻子,倒也没有不好意思,语气诚挚道:“行军路上通信不便,明王来时京中断了好几日的联系,我确实不知。”
今日的沈阀与当年已是截然不同,他的言行举止依然谦逊有礼,待人如沐春风,与往常别无二致。舒仪也有些佩服他沉得住气,笑了笑,算是揭过了。
两人在今日出席的士族中的小辈,但舒、杜是四大门阀中仅余的两姓,分外惹人注目。
沈璧压低了声音道:“今日,舒姑娘怎么看?”
舒仪道,“是宗亲们该头疼的事,我们也就是做个见证。”
沈璧道:“我以为舒家还是和上次一样,沈舒两家可以再合作。”
舒仪眉梢微微一抬,没有马上接话。沈、舒两家的合作只有一次,在废太子逼宫时。沈璧现在突然提出这个,显然是为等会儿德王增加助力,舒仪淡然道,“与沈兄不同,我做不了家里的主。”
沈璧有些意外,还想说什么,这时门外有人通报,“两位殿下到了。”
两位王爷连出现的时间都一点不差,堂中众人对着并肩走来的两人行礼。
明王身材魁梧,方脸短须,因为久经沙场身上带着一股悍然精干的气势。
德王龙行虎步,豪爽儒雅,比明王更多一分文气,也并不像寻常文士那般文弱。
宗亲们见了两王,心中都有些惋惜,这两人分开看,哪个好像都不错,都是能坐帝位的人,怎么就偏偏凑到了一起,何况,这其中还有一桩最关键的官司,到底是谁,纵火焚宫。
都是郑家子孙,谁也不愿意看着一个残害手足,全然不念亲缘的人最终成为帝王。
两王进入堂中,身边各只带了两个随从。明王的左膀右臂欧阳玄、莫炎都已死于战场,今日身后跟着两员年轻卫士,无人认识。
德王身后同样跟着两人,其中一人脸上还戴着古铜色面具,看不出样貌。有宗亲问起,德王解释,“战场上刀剑无眼,破了相,所以遮挡一下。”众人也就不再好奇。
舒仪却觉得奇怪,她从体态动作上看出这人就是袁州军的统领杜言淮,不知他为何遮脸。
又过一会儿,祁王和安阳郡王到。祁王是京中皇家郑姓中最年长的,安阳郡王论血统也是文帝之后,两位王爷的皇叔。祁王年迈体弱,已经是极少在京中活动,安阳郡王眼疾恢复,这是头一次在宗亲们面前现身。众人多少有些好奇,见他缓缓走进,身材颀长,挺拔如松,往常人们大多注意力集中在他空洞的双眼上,眼下再一看,发现他的样貌如刀斧雕刻,五官英俊,气度冷峻。
上年纪的宗亲们总觉得这个样貌有些眼熟,再仔细一想,和先祖文帝倒有几分相似。
宗亲齐齐一堂,士族各家都已经到齐。
祁王被人搀扶着居中而坐,他头发花白,眼睛也惺忪,看着像睡不醒,可脑子还没有糊涂,坐下饮了口茶,开门尖山道:“老夫年纪最大,今日就倚老卖老一下。”堂内众人忙道“祁王辈分最高,为人最是公道,应该由您老主持才对。”
祁王朝各坐一边的明王、德王看了一眼道,“郑祐、郑泰,老夫问你们,为何要出兵攻打京城?”
第126章
关于出兵理由,两王腹稿不知道打了多少遍,郑祐首先开口,他起兵之始用的就是“清君侧”口号,当下侃侃而谈,引经论典,说的都是刘阀之祸,“刘氏有矫旨之疑,皇位由来不正,自四弟登基,刘阀处处挟制,义安太后与刘阀把持朝政,任人唯刘……”说了足足有半柱香的时间。
士族们心中都是佩服,没想到明王不仅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连口才也如此了得,说的情真意切,仿佛就是被刘阀逼得没办法了,无法坐视江山被刘姓所窃,摆布帝王,这才揭竿而起,剑指京城。
等他说完,众人腹诽,好话都让他说了,不知道德王又该说点什么。
郑泰神态平和,道:“言多无益,本王想请一人出来为大家分辨事实。”
众人诧异,心想明王口才已经这般了得,德王应该更是舌灿生莲才对,怎么才说一句,还是要别人来说。
祁王道:“你该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若是些无关轻重的人……”
这句话有些重,这位老王爷显然有些警告的意思。
“祁王放心,”郑泰道,“事关先帝遗诏,唯有此人才能讲的明白。”
祁王一摆手。
门外侍卫转身离开,很快就领着一个身着素服的妇人从门外走来。
众人看清来人样貌,齐齐起身,就连祁王也不例外,高呼:“拜见太后娘娘。”
太后徐徐走进内堂,立刻有人扶着她来到祁王左首,因此处是宗正府,即使是太后,也需居次位。祁王道:“皇城大火,臣等还担心娘娘,幸好无恙,幸好无恙啊。”
兴庆太后眼中含泪道,“宫内突然起火,妾幸得几名宫人拼死护卫才逃出险地,又遇到德王的兵卒,这才安然无恙。”
听到这里,明王忽觉不不妥,郎朗道:“太后娘娘无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我们现在议的是军国大事,娘娘脱险的事可容后再说。”
兴庆太后抹了抹眼角的泪,神色一敛,顿时露出几分端详威严,“妾今日来,正是有关军国大事的要紧事要说。”
众人见她神色肃穆非同一般,全场安静。
明王太阳穴突突跳动,心生警觉。
兴庆太后转过身,面对众人道:“先帝猝然过世的时候……”
祁王忽然打断道:“先帝?太后的意思是……”
郑衍过世,已然被称之为“先帝”,先帝之父,现在宗亲们以“英宗”称呼。
兴庆太后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先帝……是英宗陛下,驾崩之后,太极殿的一个小太监突然也暴毙了,这事时机太巧,我就命人暗自调查。”
说到这里,堂内还有谁不知道她的意思,是指英宗的死有蹊跷。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不能做声。偌大的厅堂内静的落针可闻。
祁王没想到兴庆太后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如此惊人。他皱着眉,一张脸全是褶子,“太后娘娘,恕本王多嘴,这事,您怎么今天才说呐?”
兴庆太后掩面低泣一声道:“当时的情况您又不是不知道,刘阀拿出遗诏,又有朱雀旗统领萧铭支撑,妾心里就是有想法也不能说啊。刘太后作风霸道,宫中上下谁不忌着义安殿,哪里还把我这个名义上的太后放在眼里。”
这一番入情入理,短短几句就把刘太后和刘阀的跋扈表露无遗。
宗亲们沉默不语,士族中有人悄声应和道,“当初刘阀迫不及待就要立新君,我就觉得有些奇怪。”
“照理说英宗驾崩前并无单独召见刘妃,如何刘阀能拿出遗诏呢?”
堂内气氛凝重,稍许议论都能让人听得一清二楚,宗亲们不愿意将皇家秘辛当众公布,士族们却一个个聚精会神。
祁王道:“太后娘娘,今日所议是明王、德王出兵一事。”
“祁王,妾说的,事关天下皇位所属,正是关系到德王出兵的缘由。”
众人诧异,明王凛然,犀利的目光朝兴庆太后看去。
兴庆太后继续道:“刘阀急急在朝上定了新君,但是妾心中存有疑虑,还是让人暗中查探,总算查到些眉目,英宗驾崩后三日之内,宫中无故暴毙的只有两个小太监,一个是在英宗病重照顾,另一个,则是在义安殿伺候的,据说,此人是刘太后的心腹太监,知文识字,有几分学问,尤其一手书法,在宫人里首屈一指,还会模仿笔迹。”
众人大惊。到了这一刻反而没有人再议论,堂内安静得可怕。
祁王整张脸沉了下去,道:“太后娘娘这番话,可有证据?”
兴庆太后道:“那时候刘氏把持后宫,新帝又初立,我能探到点消息已属不易,如何还能保留证据,何况要是找到证据,只怕妾的性命……”
宗亲中站出一人道,“事关英宗先帝两代君王,不能只凭娘娘的猜测,就说先帝皇位不正吧。”
郑衍性情好,京城宗亲勋贵都挺喜欢他,听人议论他的皇位继承有问题,顿时有人不满。
被人当面顶撞,兴庆太后也不恼,从袖子里摸出一张绣着龙纹的黄诏纸。原本眯着眼看着有些迷糊的祁王忽然睁眼,直愣愣看着那张黄色诏书不语。
全部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
京中的权贵,哪有不知道这种纸的含义。
舒晏当然没有,于是抿唇不语。
舒哲道:“京中都是刘阀把持,明王德王在封地又有地方门阀支持,怪就怪我们错看一步,还以为对郑衍有助,在朝堂上能有一席之地,谁知他如此薄情寡义不念旧恩,刘阀一家独大,这才引来京城兵祸。”
舒仪顿时沉了脸,“慎言慎行,大哥莫要忘了祖训。”
舒哲一脸莫名,不知道她为了什么事发作,舒晏把话题接过去道,“眼下说什么都迟了,再不想办法,新帝上位,舒阀恐怕更没有说话的余地了。”
看两人都是费尽心思考虑着怎么参与到这场皇位之争中,舒仪却觉得百无聊赖,郑衍的死仿佛一记大锤落在她的心上,隐痛难忍。
她不再听两人讨论舒家的前途,透过窗户朝远处望去,天际蒙蒙亮,极淡的光束透在云层上,不知是晨曦,还是皇城未熄灭的火光。
——————
皇城这场大火燃了整整一夜,除了矩州、袁州两军,还有京中各高门大户,平民百姓清晨过后全加入灭火的队伍,直到第二日中午才将大火扑灭。宫中大小殿堂五百余所,一半卷入火灾,留下满目焦黑,废墟残垣。不知多少宫人葬身火海,处处都是悲啼哭泣的声音。两军救火成功,争先恐后涌入皇城,一面搜寻郑衍,一面把未遭火灾的金银珠宝找出来。
这日清晨,宗室就已联络朝中众官员,分两路人马去劝阻明王德王不要在京中继续征战。
此时京中传出无数流言,有说皇帝放火焚宫,带着太后已经逃跑;有说德王放火,把郑衍困死在宫中的,更还有人说皇帝在当夜羽化成仙的。各类无稽谣言充斥,人心惶惶不安。到了傍晚,士兵从宫殿废墟中发现了一具焦黑的尸骸,怀疑正是郑衍。
消息一出,各方震动。
宗室当即派人前去辨认,去查看尸体者俱都含着泪回来,还说在同殿附近找到两具女尸,可能是刘太后和萧瑜儿。皇帝宾天——皇城烧成了那样,这也是预料中的事,可真正找到尸体依旧是件举国的丧事,宗室决定,当即封锁宫门,通知诸侯百官,当夜在宫中小敛,因为宫中烧了近半,宦官宫女数量少了许多,因此宫中举丧一切从简,百官着白色单翼,头戴白帻,于殿前伏哭尽哀。
第125章
这时刘阀已倒,与之牵连甚深的官员也捉走一大半,剩下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等一系文官,至于武官一系更是凋零,朱雀旗统领萧铭,禁军统领石闵全已阵亡,宗室发现,此时的京城情况在历朝历代都算少见。另一边,去劝说明王德王的人回来复命,两位藩王谁也不服谁,但是郑衍尸骸被确认,现在无论如何也不是立刻打仗的好时机,两人毕竟还是姓郑的,不是草莽出身的反王,谁都要江山,可想要的也是完整的江山,皇帝尸骨未寒,两人就在这里你死我活全然不顾脸面,到底还是不妥。再说,宗室已经传过话来,留在京中年纪最大的宗亲是祁王,要是两兄弟再这样不管不顾在京中开战,闹得江山不稳,百官惶惶,他就在两军阵前自裁,给新帝留个千古骂名。
两王也不是真怕了这个威胁,而是各有谋算。
郑祐从矩州举兵一路北上,途中征战不断,在京城上更是接连经历两场苦战,损兵折将,实力大损。眼下对上袁州军也没有完全的胜算,何况这是京城,变数太多,他还不想把全天下的士族门阀全得罪了。
郑泰想法也不出左右,他手上还握有很关键的人和物,他心忖,这一场皇位之争,如果交由宗室来决定,对自己跟更有利,可以兵不血刃就让明王铩羽而归。
两位王爷带兵入京,各自忌惮,如果真从中选出一位皇帝,另一个当场就反怎么办,宗室和百官也十分忧心,连续商议了两日,决议让两军退出京城,由宗室出面领羽林禁卫,将两位藩王请来议事。
议事,议什么事——自然只有皇位那点事了。
两王心知肚明,各自在京中留了五百亲卫,大军退出京城,但私下又各自下达密令,一有势头不对,传令一到即刻攻城。
赢了就是万人之上,输了……
依然还是不甘。
——————
七月十日,骄阳似火,酷暑难当。
京城宗正府,位于皇城以北,这一次火灾并未波及,经天街过桥,距离不远就是宗正府,府衙宽阔古朴,入内厅堂开敞,檀木飘香,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非同寻常。
宗亲几人都身着白衣站在一处,窃窃私语讨论什么。
大堂内还站着另一批人,数量不少,同样身着素白,三三两两的站着,没有互相交谈,互相用眼神交流,别有意味。这是京中士族的代表。原本哪位藩王来做皇帝应该由宗室决定,但天下士族力量强大,不管是明王还是德王,身后都有各门阀的身影,宗室这次就将士族请来做个见证。
舒仪也在士族之列,只是她孤身一人,并没有谁来接近交谈。原本舒家也不该她来,舒哲舒晏都是野心勃勃之辈,在家中争执了半日,舒晏看好明王,舒哲拿捏不定,两人争不出高低,又担忧最后选中明王受牵连,索性放弃让舒仪来。
曾经的四大阀门,展家、刘家都已成为历史,受牵连的官员和家族不少,短短两年里,京城的权贵已经换了一批人。舒仪朝四周打量一圈,发现好多面孔都不认识。旁人却很快认出她是舒阀的千金,并不上前搭话,只在一旁观望着。
“舒姑娘何时回京的?”身后有个清朗如明月般的声音问道。
舒仪侧过脸,沈璧面带微笑走近,同样是一身白衣,他挺拔俊秀,如遥远山峰上清晨的雾霭,清淡朦胧,俊美不俗。
舒仪瞥他一眼,道:“别人不知道,沈兄还能不知道?”
沈家与德王关系再密切不过,对袁州的事当然了如指掌。他摸了摸鼻子,倒也没有不好意思,语气诚挚道:“行军路上通信不便,明王来时京中断了好几日的联系,我确实不知。”
今日的沈阀与当年已是截然不同,他的言行举止依然谦逊有礼,待人如沐春风,与往常别无二致。舒仪也有些佩服他沉得住气,笑了笑,算是揭过了。
两人在今日出席的士族中的小辈,但舒、杜是四大门阀中仅余的两姓,分外惹人注目。
沈璧压低了声音道:“今日,舒姑娘怎么看?”
舒仪道,“是宗亲们该头疼的事,我们也就是做个见证。”
沈璧道:“我以为舒家还是和上次一样,沈舒两家可以再合作。”
舒仪眉梢微微一抬,没有马上接话。沈、舒两家的合作只有一次,在废太子逼宫时。沈璧现在突然提出这个,显然是为等会儿德王增加助力,舒仪淡然道,“与沈兄不同,我做不了家里的主。”
沈璧有些意外,还想说什么,这时门外有人通报,“两位殿下到了。”
两位王爷连出现的时间都一点不差,堂中众人对着并肩走来的两人行礼。
明王身材魁梧,方脸短须,因为久经沙场身上带着一股悍然精干的气势。
德王龙行虎步,豪爽儒雅,比明王更多一分文气,也并不像寻常文士那般文弱。
宗亲们见了两王,心中都有些惋惜,这两人分开看,哪个好像都不错,都是能坐帝位的人,怎么就偏偏凑到了一起,何况,这其中还有一桩最关键的官司,到底是谁,纵火焚宫。
都是郑家子孙,谁也不愿意看着一个残害手足,全然不念亲缘的人最终成为帝王。
两王进入堂中,身边各只带了两个随从。明王的左膀右臂欧阳玄、莫炎都已死于战场,今日身后跟着两员年轻卫士,无人认识。
德王身后同样跟着两人,其中一人脸上还戴着古铜色面具,看不出样貌。有宗亲问起,德王解释,“战场上刀剑无眼,破了相,所以遮挡一下。”众人也就不再好奇。
舒仪却觉得奇怪,她从体态动作上看出这人就是袁州军的统领杜言淮,不知他为何遮脸。
又过一会儿,祁王和安阳郡王到。祁王是京中皇家郑姓中最年长的,安阳郡王论血统也是文帝之后,两位王爷的皇叔。祁王年迈体弱,已经是极少在京中活动,安阳郡王眼疾恢复,这是头一次在宗亲们面前现身。众人多少有些好奇,见他缓缓走进,身材颀长,挺拔如松,往常人们大多注意力集中在他空洞的双眼上,眼下再一看,发现他的样貌如刀斧雕刻,五官英俊,气度冷峻。
上年纪的宗亲们总觉得这个样貌有些眼熟,再仔细一想,和先祖文帝倒有几分相似。
宗亲齐齐一堂,士族各家都已经到齐。
祁王被人搀扶着居中而坐,他头发花白,眼睛也惺忪,看着像睡不醒,可脑子还没有糊涂,坐下饮了口茶,开门尖山道:“老夫年纪最大,今日就倚老卖老一下。”堂内众人忙道“祁王辈分最高,为人最是公道,应该由您老主持才对。”
祁王朝各坐一边的明王、德王看了一眼道,“郑祐、郑泰,老夫问你们,为何要出兵攻打京城?”
第126章
关于出兵理由,两王腹稿不知道打了多少遍,郑祐首先开口,他起兵之始用的就是“清君侧”口号,当下侃侃而谈,引经论典,说的都是刘阀之祸,“刘氏有矫旨之疑,皇位由来不正,自四弟登基,刘阀处处挟制,义安太后与刘阀把持朝政,任人唯刘……”说了足足有半柱香的时间。
士族们心中都是佩服,没想到明王不仅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连口才也如此了得,说的情真意切,仿佛就是被刘阀逼得没办法了,无法坐视江山被刘姓所窃,摆布帝王,这才揭竿而起,剑指京城。
等他说完,众人腹诽,好话都让他说了,不知道德王又该说点什么。
郑泰神态平和,道:“言多无益,本王想请一人出来为大家分辨事实。”
众人诧异,心想明王口才已经这般了得,德王应该更是舌灿生莲才对,怎么才说一句,还是要别人来说。
祁王道:“你该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若是些无关轻重的人……”
这句话有些重,这位老王爷显然有些警告的意思。
“祁王放心,”郑泰道,“事关先帝遗诏,唯有此人才能讲的明白。”
祁王一摆手。
门外侍卫转身离开,很快就领着一个身着素服的妇人从门外走来。
众人看清来人样貌,齐齐起身,就连祁王也不例外,高呼:“拜见太后娘娘。”
太后徐徐走进内堂,立刻有人扶着她来到祁王左首,因此处是宗正府,即使是太后,也需居次位。祁王道:“皇城大火,臣等还担心娘娘,幸好无恙,幸好无恙啊。”
兴庆太后眼中含泪道,“宫内突然起火,妾幸得几名宫人拼死护卫才逃出险地,又遇到德王的兵卒,这才安然无恙。”
听到这里,明王忽觉不不妥,郎朗道:“太后娘娘无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我们现在议的是军国大事,娘娘脱险的事可容后再说。”
兴庆太后抹了抹眼角的泪,神色一敛,顿时露出几分端详威严,“妾今日来,正是有关军国大事的要紧事要说。”
众人见她神色肃穆非同一般,全场安静。
明王太阳穴突突跳动,心生警觉。
兴庆太后转过身,面对众人道:“先帝猝然过世的时候……”
祁王忽然打断道:“先帝?太后的意思是……”
郑衍过世,已然被称之为“先帝”,先帝之父,现在宗亲们以“英宗”称呼。
兴庆太后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先帝……是英宗陛下,驾崩之后,太极殿的一个小太监突然也暴毙了,这事时机太巧,我就命人暗自调查。”
说到这里,堂内还有谁不知道她的意思,是指英宗的死有蹊跷。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不能做声。偌大的厅堂内静的落针可闻。
祁王没想到兴庆太后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如此惊人。他皱着眉,一张脸全是褶子,“太后娘娘,恕本王多嘴,这事,您怎么今天才说呐?”
兴庆太后掩面低泣一声道:“当时的情况您又不是不知道,刘阀拿出遗诏,又有朱雀旗统领萧铭支撑,妾心里就是有想法也不能说啊。刘太后作风霸道,宫中上下谁不忌着义安殿,哪里还把我这个名义上的太后放在眼里。”
这一番入情入理,短短几句就把刘太后和刘阀的跋扈表露无遗。
宗亲们沉默不语,士族中有人悄声应和道,“当初刘阀迫不及待就要立新君,我就觉得有些奇怪。”
“照理说英宗驾崩前并无单独召见刘妃,如何刘阀能拿出遗诏呢?”
堂内气氛凝重,稍许议论都能让人听得一清二楚,宗亲们不愿意将皇家秘辛当众公布,士族们却一个个聚精会神。
祁王道:“太后娘娘,今日所议是明王、德王出兵一事。”
“祁王,妾说的,事关天下皇位所属,正是关系到德王出兵的缘由。”
众人诧异,明王凛然,犀利的目光朝兴庆太后看去。
兴庆太后继续道:“刘阀急急在朝上定了新君,但是妾心中存有疑虑,还是让人暗中查探,总算查到些眉目,英宗驾崩后三日之内,宫中无故暴毙的只有两个小太监,一个是在英宗病重照顾,另一个,则是在义安殿伺候的,据说,此人是刘太后的心腹太监,知文识字,有几分学问,尤其一手书法,在宫人里首屈一指,还会模仿笔迹。”
众人大惊。到了这一刻反而没有人再议论,堂内安静得可怕。
祁王整张脸沉了下去,道:“太后娘娘这番话,可有证据?”
兴庆太后道:“那时候刘氏把持后宫,新帝又初立,我能探到点消息已属不易,如何还能保留证据,何况要是找到证据,只怕妾的性命……”
宗亲中站出一人道,“事关英宗先帝两代君王,不能只凭娘娘的猜测,就说先帝皇位不正吧。”
郑衍性情好,京城宗亲勋贵都挺喜欢他,听人议论他的皇位继承有问题,顿时有人不满。
被人当面顶撞,兴庆太后也不恼,从袖子里摸出一张绣着龙纹的黄诏纸。原本眯着眼看着有些迷糊的祁王忽然睁眼,直愣愣看着那张黄色诏书不语。
全部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
京中的权贵,哪有不知道这种纸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