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28节
舒轩看看她,慢慢说道:“原本是一家人,可是在怀疑和猜忌中耗费了时间,姐姐后悔这个?”
“以前我总觉得太公对不起我,其实,是我猜忌他在先,我那时以为自己很懂,仗着年纪小,言行无忌,以为是他人对不起我,”舒仪心中一酸,声音低哑,“真奇怪,如今太公去了,我才记起他的种种好,其实他并没有对不住我的地方,至少他十七年来将我养大……”
舒仪轻声地说着,忽然想起幼时的一段岁月:那时舒老总把她带在身边,即使来了访客,也总让她待在椅旁玩耍。来到舒家的客人无一不是有身份的,舒老与他们总要相谈许久,她肚子饿了,就抓着舒老的衣袖喊“太公,我饿了”,舒老无奈地笑笑,把她抱起在膝,塞上两块桂花糕。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突兀地出现在她的脑中,舒仪觉得心里又苦又涩,忍不住落下泪来。
舒轩环住她的肩:“姐姐,我们不能为过去而活。”
舒仪点点头,拭去脸上的泪水,抬头看着摆放在高台上的灵牌,缓缓道:“我不是舒氏子孙中最聪明的,可您既然已给我指明了道路,我只有遵循这个走下去,将来的日子不知会是怎样,我定会竭尽全力保住舒氏王辅之名。”
舒轩搂住她,心里沉沉的,叹息道:“权力之争的路上满是荆棘,姐姐,我们一起走下去吧。”
第42章
在淮帝统治的二十余年中,景治二年是个极特殊的年份。
新春还未来临时,南方四洲,其中还包括三皇子治内的矩州都遭逢了连日大雪,牲畜冻死无数,大雪封路,导致三皇子奉了上谕却无法回京。矩南一道的百姓受大雪所苦,将这一年称之为“灾年”。
天下人口口相传,谣言说地多了,竟也有了几分事实的味道。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舒老突然驾鹤西去,又为这个多灾的年份添上惨淡的一笔。京中官员对他的死似乎并不意外,背后偷偷猜测他的死因,关于舒老死于积毒的说法就这样渐渐传开了,但凡聪明点的人都能看出其中必有玄机,把警惕的目光移向了宫中。
朝臣们一致谏言为舒老追封谥号,皇帝尚在犹豫不决,偏此时又出了意外——正月里,几个宗室子弟聚在京郊玩乐,碰上了刘阀的几位公子,他们相遇时为了些许小事感到不快,随之发生了口角之争。刘阀这几年正是春风得意,门下年轻子弟行事素来张扬,碰到宗室也不多让。在过去几年中,这样的碰撞没有十件也有八件,宫中上下并未在意。谁知几日后竟惹来了轩然大(da)波,几位老臣以此事为由,提出四皇子应该前赴藩地。
大臣们连理由都准备地非常充分,大皇子和三皇子都是在这个年纪搬离皇宫前往藩地的,四皇子自然不能例外。这样的表态已经将拥护太子的意图表现地极为明显。皇帝又气又恼,对这样的谏言一概不理。几位大臣也异常坚定:直谏,劝谏,引经论典,用尽一切办法想让宫中屈服。
君与臣,便这样开始了僵持。
舒仪敏感地察觉到这件事不像是一件突发事件,倒像是早有预谋的。她将最先上书的几位大臣的名字打听来,和舒老留给她的名册一对照,心里就有了底——这是舒老临死前的安排。
想到朝廷这几日的紧张,舒仪不禁感慨:舒老一经出手,就直接打乱了皇帝的部署。就以这份老辣来说,难怪皇帝再也不能容他。
元宵这日,皇帝下了追封舒老的诏书,舒老谥号忠敏公,用字规规矩矩,可以看出皇帝安抚人心的用意,与其说是赐给舒老,还不如说是赐给门阀贵胄看的。宫中为示恩宠,由皇四子郑衍为使臣,亲自送至舒府。
皇子的仪仗从正门迎入,日光映照在郑衍身上,舒仪远远望了一眼,只见他一身幡龙石青锦袍,仿佛霞光笼罩下的一株玉树——而他的眉宇间添上几分成熟,衣饰一换,竟然与舒仪记忆中的俊朗少年大不相同了。
接迎诏书自有五姐舒陵,舒仪趁空闲时退回内院。
舒府的梅花开了一整个冬天,此时已经谢了大半,三两朵幼小的梅花缀在枝头,也显得零星而寂寞。舒仪抬头看了一会儿,心想这几朵花真是可惜,来不及盛放就要凋谢了。她伸手折了一枝下来,放到鼻下一闻,依旧寒香入骨。转身正要离开,月牙门那头有人走了进来。
舒仪扫了一眼,不由停下脚步,等来人走到面前,她欠身道:“殿下怎么进内宅了?”
“听说舒府梅花开得好,”郑衍对她一笑,“路过院子的时候就闻到香味了,忍不住进来看看。”
舒仪看看枝头,将手上的梅枝递了过去:“时节已经快过了,剩下的也等不到开全了。”
郑衍接过手,仔细地看着她问道:“这些日子,你还好吧?”
他的乌瞳像是片云不着的朗夜,看着让人安心,舒仪微微一笑道:“家中早已安排妥当,谢殿下关怀。”
郑衍轻声一叹,沉默半晌,忽然道:“你不问问我这段时日可好?”
舒仪微怔,即使不用想也知道他的日子并不好过,朝堂上那些耿直的,或者别有用心的大臣们正把矛头对准他——而这些还只是明的,在暗处,还有多疑的太子,推波助澜的三皇子,甚至还有舒老临终前的安排,有意无意地都把他推到风口浪尖。
这一瞬间,舒仪不禁同情起他来。
郑衍拧紧的眉心稍稍舒展,温柔笑道:“你的样子,倒比我还要为难。”
两人走到亭下休息,石凳上躺着几片飘零的花瓣,郑衍随意一扫就坐了下来,见舒仪站着,一把拉住她的手:“你也坐,这里又不是宫里,没那么多规矩。”
舒仪一惊,略略脸红,抽回手,大方地在他身边落坐。
郑衍低头抚弄那枝梅,目光低垂,出神地想着什么,片刻之后他抬起头说道:“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看到你从墙上跃下来,我觉得你是不同的。当时也曾猜过你有可能姓舒,可你又和我所见过的舒家人都不一样,和你说话没有那么多忌讳。原本想这样的事只有一次,谁知后来又在宫中看到你——你不知道当时我有多惊讶:这样一个意气飞扬的女孩居然要嫁入宫廷,我忍不住想,三皇兄真是好福气。”
他顿了顿,转头静静地看着舒仪:“可是你没有被宁妃娘娘选上,这还真叫我意外,像你这样女孩,娘娘居然会不喜欢……”
舒仪忍不住打断他:“殿下,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郑衍笑了笑,声音清朗:“好不好,见仁见智。我在宫里连个能说几分知心话的人都没有,有位长辈曾教我,想要获得一个人的真诚,就必须先真诚对他——舒仪,我可以信任你吗?”
舒仪别开脸不敢看他的眼神,可光听他的声音就有一种低沉而无奈的味道,心里不忍,暗自叹了口气道:“殿下,如果你真有心事,不妨说出来,我不是个嚼舌根的人,你尽可放心。”
“我就知道你和宫里的人是不同的。”郑衍唇角勾起笑。
舒仪垂下头,心想刚才的一时心软不是鲁莽才好。
郑衍望着远处,缓缓开口道:“你家院子真是香,让我觉得精神爽利不少……你不知道这几日我有多不畅快。年前倒还好好的,年后全变了,那些大臣只劝我快去藩地,父皇那里没有旨意,我怎么敢乱动,大臣们倒还好说,他们劝不动父皇,只有把主意打到我的身上,可我身边那些人,怎么骤然都换了态度,不是刻意疏远我,就是极力讨好我。”
舒仪几乎能想象出宫中的景况,说道:“自古皆如此,殿下如果为此伤怀就太不值得了。”
郑衍诧异于她的轻描淡写,突然问:“舒仪,如果你是家中庶出的儿子,有机会得到家产,你会同你的兄长们争夺吗?”
舒仪一想,认真答道:“也许会吧。“
郑衍大为惊奇,他定定看着舒仪:“你……你,真的会去争?”
“我又不是圣人,为什么不会,”舒仪露出一丝悠闲的笑容,“如果兄长胸襟博大,即使我输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危害,如果兄长多疑狠辣,难道我不争,他就会放过我吗,既然已到了这种地步,争不争都没有退路,我也只好顺势而上了。”
郑衍神色变了变:“此刻退一步岂不是两全其美,少了许多事端。”
“如果所有人都和殿下一样想就好了,”舒仪道,“寻常百姓家,老父留下一亩地,兄弟间争夺都会闹上衙门——殿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同你一样。”
“我知道。”郑衍低沉地应了一声,手却攥地紧紧的,那枝梅花本就稚嫩,此刻一折就断了,零落的花瓣轻轻落到地上。
几名侍从正寻着郑衍,一路找到小亭,见舒仪和四皇子坐着说话,神色都有些不自然,其中一人道:“殿下,在忠敏公府中已耽搁太久,该回宫了。”
郑衍淡淡点头,起身欲走,忽然想起一事,挥手让侍从离远些,他走到舒仪面前轻声说:“听说父皇对忠敏公的后人极为关切……你要小心。”
舒仪心怦地一跳,郑衍已走开了。
第43章
舒老下葬后,舒府更见冷清。春风悄无声息地来临,沉寂的枝桠开始抽出新绿。舒仪和舒轩都等着回昆州,却一直找不到好时机,就怕一个妄动,惹来宫中猜疑。
三月初,皇家将要前去京郊猎场,这在启陵有个极雅致的名称叫“迎春宴”。皇帝和皇子将带着羽林郎在林间狩猎,满朝的文武官员,只要是够品级的都会携眷参加。
这本是属于启陵贵族的年轻男女的消遣。羽林郎们大多是官宦世家出身的公子,平日得不到机会的闺阁千金,还能趁这个机会,仔细打量这些羽林郎,好定下更好的归属。
舒府这日也接到邀请。舒轩是偷偷上京,这些日子还未出过府,舒陵寻思着不能让他出席。最后只定下了由舒陵和舒仪参加。
舒仪的骑术还是在昆州时学的,此时已忘了个精光。幸好舒府的院子够大,舒轩近来无事就帮她训练骑术。舒轩自身的骑术极为高明,教习的时候总怕她磕着碰着,连续学了几日,成效都不显著。
舒仪状似生气道:“你是不是怕我学地比你好,故意不好好教我?”
舒轩看着她的马速同行走差不多,暗暗好笑,取笑道:“姐姐,你不如带头骡子去,可比马稳多了。”
舒仪大恼,伸手要敲他脑壳,却忘记还在马上,这一动差点从马上摔下来,舒轩上前扶住她,忍不住一阵笑。
京城南郊的皇家猎场左有密林右有平原,三月时节,正是草长莺飞,树影剪剪。
舒仪听到礼官在行帐外高声提醒御驾将至,便和舒陵走出帐外,遥遥一望,由禁卫军护送的仪仗銮驾迤逦而来,銮铃泠泠作响,在这骤然安静的平原上传出很远。
御前大臣,贵胄子弟皆对黄幕所经之处行礼。帝后的行帐被众星拱月地围在中间,再依品级亲疏依次而下,舒仪和舒陵的行帐离帝后并不远,依稀可以看见几位宫中之主的面容。
皇帝的身体在开年时就被定为风寒入心,众人见皇帝面色虽然还好,可行止上已见老态,绝不能亲自挽弓狩猎,今日注定是留给皇子和士族子弟们。
行礼过后,舒仪仔细地观察了御驾的方向。皇帝似乎正和身边人低声说着什么,她注意到那个人站在皇帝的旁边,穿的并不是宦官的服饰,也不是骑装,而是一身圆领窄袖绯色锦袍,远远瞧来已觉得气度高华,意态闲雅。
舒仪看着他,心仿佛被一根绳子箍紧了,喘不过气来。
舒陵推推她:“小七,你脸色怎么这样难看?”
舒仪含糊地应了一声,抓住舒陵的手说道:“五姐,陛下身边那个人,你认识么?”
舒陵顺着那个方向细细地看了一下:“看不清脸。”她见舒仪神色慌张又迷茫,便安慰道:“我去打听一下,你先到帐里等着。”
舒仪坐在帐中,手无措地捏着衣摆,不过片刻,舒陵就回来了,神色怪异,说道:“那个人是安阳郡王。”
“安阳郡王?”舒仪怔怔地念了两遍,胸中一股苦闷憋地没有去处,定定瞧着前方不作声。
舒陵眼里掠过一丝诧异,看看周围没人,低声道:“怎么,你也知道安阳郡王?”
舒仪猛地抬起头:“姐姐你知道些什么?”
“我倒也没见过这位郡王,只是听太公提过。”舒陵坐到舒仪身边,安抚地拍了拍她的手。
舒仪着急道:“姐姐说给我听听吧。”
“你别急,让我想想,太公提过这事有好些年了,”舒陵蹙起眉头,“这事发生的时候,我六岁,你才周岁。当时逆贼朱耀礼在云州起兵,闹地很凶,几乎把半个云州给割了去,三叔正巧那时路过云州,被逆贼一党给杀了,三叔是太公最疼爱的儿子,太公为此几乎悲痛欲绝。这件事虽然家里没有人敢说起,但太公一直疑心是皇帝故意安排的,为皇帝做这件事的——极有可能是云州的申王。太公对申王恨之入骨,后来查到了一些线索,就联合云州官员弹劾申王的谋逆罪名,皇帝也无可奈何,申王一家上下被太公定罪毒杀,只有申王的长子被皇帝给救了下来,可是当时他双眼已经毒瞎了……”
舒仪心中一痛,以手遮面,泪如雨下。
舒陵轻轻握住她的手:“那几年太公正是权势最盛的时候,行事难免专断跋扈。申王长子被皇帝留在京中医治,可一双眼睛已是废了,后来被封为安阳郡王。据说他是个文武全才,又擅音律,只是太公在京城,他去安阳后一直没有回京。”
舒仪一只手按在心口,心痛和绝望化成了毒蛇,一口口地噬咬着她,脸上和手上已满是泪痕,却也宣泄不了她的悲痛。
“小七?”舒陵不懂她的心情,拿出锦帕要擦她的脸,却被舒仪一把甩开。
舒仪伤心地难以忍受,抛下舒陵跑出行帐,她目光涣散,在安阳郡王的行帐前被侍卫拦了下来:“陛下有旨,任何人不得打扰郡王。”
舒仪盯着前面,口唇微张,却只发出了一声沉沉的呜咽,泪珠不停滴落。侍卫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她茫茫然站在那里,泣不成声。旁边却突然窜出来一个人,一把攥住她,拖着她绕过侍卫,转到行帐僻静的后面。舒仪泪眼婆娑,模糊地看着他。
杨臣极怒,喝道:“你这是做什么,让全京城的人都来看热闹吗?”
“我想见师父……”舒仪哀哀啜泣。
“哦?”杨臣挑起眉,锐利的眼神几乎要在她身上划出刀口,“你知道师尊的身份了?舒家倒了,就想把眼泪流到师尊的面前?舒仪,这几个月你已摆明立场,现在就不要来这里做出楚楚可怜的样子。”
舒仪遥遥头,哑着声道:“我只想见他一面……”
杨臣冷冷打断她:“见了又能怎样?凭这点眼泪,你想打动谁?”
舒仪被他刺痛内心,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说地对——她的眼泪,打动不了任何人,她与师父见面,也改变不了什么。
她依然默默地流泪,杨臣心中厌烦,又看见周围已有好奇的目光注视过来,心里徒然生出怒气,唇旁勾起一抹冷笑,犀利如勾:“你要哭没人拦着你,你舒家笑话已有很多,也不差你这一件。”
他冷漠地扔下这一句就走了,舒仪脸色苍白,怔忡地站了片刻,情绪渐渐恢复平静,她擦干眼泪往回走,每一步迈得又快又急,像是要极力摆脱着什么束缚。
第44章
回到行帐时,舒陵正整理猎具,见她回来,说道:“再过一会就要出猎了,快准备一下,这里人多眼杂,不要让别人以为我们对皇家心存芥蒂。”
舒仪的眼眶犹带微红,心静下来后对刚才的莽撞感到一阵心虚,低声道:“姐姐不怪我吗?”
“以前我总觉得太公对不起我,其实,是我猜忌他在先,我那时以为自己很懂,仗着年纪小,言行无忌,以为是他人对不起我,”舒仪心中一酸,声音低哑,“真奇怪,如今太公去了,我才记起他的种种好,其实他并没有对不住我的地方,至少他十七年来将我养大……”
舒仪轻声地说着,忽然想起幼时的一段岁月:那时舒老总把她带在身边,即使来了访客,也总让她待在椅旁玩耍。来到舒家的客人无一不是有身份的,舒老与他们总要相谈许久,她肚子饿了,就抓着舒老的衣袖喊“太公,我饿了”,舒老无奈地笑笑,把她抱起在膝,塞上两块桂花糕。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突兀地出现在她的脑中,舒仪觉得心里又苦又涩,忍不住落下泪来。
舒轩环住她的肩:“姐姐,我们不能为过去而活。”
舒仪点点头,拭去脸上的泪水,抬头看着摆放在高台上的灵牌,缓缓道:“我不是舒氏子孙中最聪明的,可您既然已给我指明了道路,我只有遵循这个走下去,将来的日子不知会是怎样,我定会竭尽全力保住舒氏王辅之名。”
舒轩搂住她,心里沉沉的,叹息道:“权力之争的路上满是荆棘,姐姐,我们一起走下去吧。”
第42章
在淮帝统治的二十余年中,景治二年是个极特殊的年份。
新春还未来临时,南方四洲,其中还包括三皇子治内的矩州都遭逢了连日大雪,牲畜冻死无数,大雪封路,导致三皇子奉了上谕却无法回京。矩南一道的百姓受大雪所苦,将这一年称之为“灾年”。
天下人口口相传,谣言说地多了,竟也有了几分事实的味道。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舒老突然驾鹤西去,又为这个多灾的年份添上惨淡的一笔。京中官员对他的死似乎并不意外,背后偷偷猜测他的死因,关于舒老死于积毒的说法就这样渐渐传开了,但凡聪明点的人都能看出其中必有玄机,把警惕的目光移向了宫中。
朝臣们一致谏言为舒老追封谥号,皇帝尚在犹豫不决,偏此时又出了意外——正月里,几个宗室子弟聚在京郊玩乐,碰上了刘阀的几位公子,他们相遇时为了些许小事感到不快,随之发生了口角之争。刘阀这几年正是春风得意,门下年轻子弟行事素来张扬,碰到宗室也不多让。在过去几年中,这样的碰撞没有十件也有八件,宫中上下并未在意。谁知几日后竟惹来了轩然大(da)波,几位老臣以此事为由,提出四皇子应该前赴藩地。
大臣们连理由都准备地非常充分,大皇子和三皇子都是在这个年纪搬离皇宫前往藩地的,四皇子自然不能例外。这样的表态已经将拥护太子的意图表现地极为明显。皇帝又气又恼,对这样的谏言一概不理。几位大臣也异常坚定:直谏,劝谏,引经论典,用尽一切办法想让宫中屈服。
君与臣,便这样开始了僵持。
舒仪敏感地察觉到这件事不像是一件突发事件,倒像是早有预谋的。她将最先上书的几位大臣的名字打听来,和舒老留给她的名册一对照,心里就有了底——这是舒老临死前的安排。
想到朝廷这几日的紧张,舒仪不禁感慨:舒老一经出手,就直接打乱了皇帝的部署。就以这份老辣来说,难怪皇帝再也不能容他。
元宵这日,皇帝下了追封舒老的诏书,舒老谥号忠敏公,用字规规矩矩,可以看出皇帝安抚人心的用意,与其说是赐给舒老,还不如说是赐给门阀贵胄看的。宫中为示恩宠,由皇四子郑衍为使臣,亲自送至舒府。
皇子的仪仗从正门迎入,日光映照在郑衍身上,舒仪远远望了一眼,只见他一身幡龙石青锦袍,仿佛霞光笼罩下的一株玉树——而他的眉宇间添上几分成熟,衣饰一换,竟然与舒仪记忆中的俊朗少年大不相同了。
接迎诏书自有五姐舒陵,舒仪趁空闲时退回内院。
舒府的梅花开了一整个冬天,此时已经谢了大半,三两朵幼小的梅花缀在枝头,也显得零星而寂寞。舒仪抬头看了一会儿,心想这几朵花真是可惜,来不及盛放就要凋谢了。她伸手折了一枝下来,放到鼻下一闻,依旧寒香入骨。转身正要离开,月牙门那头有人走了进来。
舒仪扫了一眼,不由停下脚步,等来人走到面前,她欠身道:“殿下怎么进内宅了?”
“听说舒府梅花开得好,”郑衍对她一笑,“路过院子的时候就闻到香味了,忍不住进来看看。”
舒仪看看枝头,将手上的梅枝递了过去:“时节已经快过了,剩下的也等不到开全了。”
郑衍接过手,仔细地看着她问道:“这些日子,你还好吧?”
他的乌瞳像是片云不着的朗夜,看着让人安心,舒仪微微一笑道:“家中早已安排妥当,谢殿下关怀。”
郑衍轻声一叹,沉默半晌,忽然道:“你不问问我这段时日可好?”
舒仪微怔,即使不用想也知道他的日子并不好过,朝堂上那些耿直的,或者别有用心的大臣们正把矛头对准他——而这些还只是明的,在暗处,还有多疑的太子,推波助澜的三皇子,甚至还有舒老临终前的安排,有意无意地都把他推到风口浪尖。
这一瞬间,舒仪不禁同情起他来。
郑衍拧紧的眉心稍稍舒展,温柔笑道:“你的样子,倒比我还要为难。”
两人走到亭下休息,石凳上躺着几片飘零的花瓣,郑衍随意一扫就坐了下来,见舒仪站着,一把拉住她的手:“你也坐,这里又不是宫里,没那么多规矩。”
舒仪一惊,略略脸红,抽回手,大方地在他身边落坐。
郑衍低头抚弄那枝梅,目光低垂,出神地想着什么,片刻之后他抬起头说道:“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看到你从墙上跃下来,我觉得你是不同的。当时也曾猜过你有可能姓舒,可你又和我所见过的舒家人都不一样,和你说话没有那么多忌讳。原本想这样的事只有一次,谁知后来又在宫中看到你——你不知道当时我有多惊讶:这样一个意气飞扬的女孩居然要嫁入宫廷,我忍不住想,三皇兄真是好福气。”
他顿了顿,转头静静地看着舒仪:“可是你没有被宁妃娘娘选上,这还真叫我意外,像你这样女孩,娘娘居然会不喜欢……”
舒仪忍不住打断他:“殿下,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郑衍笑了笑,声音清朗:“好不好,见仁见智。我在宫里连个能说几分知心话的人都没有,有位长辈曾教我,想要获得一个人的真诚,就必须先真诚对他——舒仪,我可以信任你吗?”
舒仪别开脸不敢看他的眼神,可光听他的声音就有一种低沉而无奈的味道,心里不忍,暗自叹了口气道:“殿下,如果你真有心事,不妨说出来,我不是个嚼舌根的人,你尽可放心。”
“我就知道你和宫里的人是不同的。”郑衍唇角勾起笑。
舒仪垂下头,心想刚才的一时心软不是鲁莽才好。
郑衍望着远处,缓缓开口道:“你家院子真是香,让我觉得精神爽利不少……你不知道这几日我有多不畅快。年前倒还好好的,年后全变了,那些大臣只劝我快去藩地,父皇那里没有旨意,我怎么敢乱动,大臣们倒还好说,他们劝不动父皇,只有把主意打到我的身上,可我身边那些人,怎么骤然都换了态度,不是刻意疏远我,就是极力讨好我。”
舒仪几乎能想象出宫中的景况,说道:“自古皆如此,殿下如果为此伤怀就太不值得了。”
郑衍诧异于她的轻描淡写,突然问:“舒仪,如果你是家中庶出的儿子,有机会得到家产,你会同你的兄长们争夺吗?”
舒仪一想,认真答道:“也许会吧。“
郑衍大为惊奇,他定定看着舒仪:“你……你,真的会去争?”
“我又不是圣人,为什么不会,”舒仪露出一丝悠闲的笑容,“如果兄长胸襟博大,即使我输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危害,如果兄长多疑狠辣,难道我不争,他就会放过我吗,既然已到了这种地步,争不争都没有退路,我也只好顺势而上了。”
郑衍神色变了变:“此刻退一步岂不是两全其美,少了许多事端。”
“如果所有人都和殿下一样想就好了,”舒仪道,“寻常百姓家,老父留下一亩地,兄弟间争夺都会闹上衙门——殿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同你一样。”
“我知道。”郑衍低沉地应了一声,手却攥地紧紧的,那枝梅花本就稚嫩,此刻一折就断了,零落的花瓣轻轻落到地上。
几名侍从正寻着郑衍,一路找到小亭,见舒仪和四皇子坐着说话,神色都有些不自然,其中一人道:“殿下,在忠敏公府中已耽搁太久,该回宫了。”
郑衍淡淡点头,起身欲走,忽然想起一事,挥手让侍从离远些,他走到舒仪面前轻声说:“听说父皇对忠敏公的后人极为关切……你要小心。”
舒仪心怦地一跳,郑衍已走开了。
第43章
舒老下葬后,舒府更见冷清。春风悄无声息地来临,沉寂的枝桠开始抽出新绿。舒仪和舒轩都等着回昆州,却一直找不到好时机,就怕一个妄动,惹来宫中猜疑。
三月初,皇家将要前去京郊猎场,这在启陵有个极雅致的名称叫“迎春宴”。皇帝和皇子将带着羽林郎在林间狩猎,满朝的文武官员,只要是够品级的都会携眷参加。
这本是属于启陵贵族的年轻男女的消遣。羽林郎们大多是官宦世家出身的公子,平日得不到机会的闺阁千金,还能趁这个机会,仔细打量这些羽林郎,好定下更好的归属。
舒府这日也接到邀请。舒轩是偷偷上京,这些日子还未出过府,舒陵寻思着不能让他出席。最后只定下了由舒陵和舒仪参加。
舒仪的骑术还是在昆州时学的,此时已忘了个精光。幸好舒府的院子够大,舒轩近来无事就帮她训练骑术。舒轩自身的骑术极为高明,教习的时候总怕她磕着碰着,连续学了几日,成效都不显著。
舒仪状似生气道:“你是不是怕我学地比你好,故意不好好教我?”
舒轩看着她的马速同行走差不多,暗暗好笑,取笑道:“姐姐,你不如带头骡子去,可比马稳多了。”
舒仪大恼,伸手要敲他脑壳,却忘记还在马上,这一动差点从马上摔下来,舒轩上前扶住她,忍不住一阵笑。
京城南郊的皇家猎场左有密林右有平原,三月时节,正是草长莺飞,树影剪剪。
舒仪听到礼官在行帐外高声提醒御驾将至,便和舒陵走出帐外,遥遥一望,由禁卫军护送的仪仗銮驾迤逦而来,銮铃泠泠作响,在这骤然安静的平原上传出很远。
御前大臣,贵胄子弟皆对黄幕所经之处行礼。帝后的行帐被众星拱月地围在中间,再依品级亲疏依次而下,舒仪和舒陵的行帐离帝后并不远,依稀可以看见几位宫中之主的面容。
皇帝的身体在开年时就被定为风寒入心,众人见皇帝面色虽然还好,可行止上已见老态,绝不能亲自挽弓狩猎,今日注定是留给皇子和士族子弟们。
行礼过后,舒仪仔细地观察了御驾的方向。皇帝似乎正和身边人低声说着什么,她注意到那个人站在皇帝的旁边,穿的并不是宦官的服饰,也不是骑装,而是一身圆领窄袖绯色锦袍,远远瞧来已觉得气度高华,意态闲雅。
舒仪看着他,心仿佛被一根绳子箍紧了,喘不过气来。
舒陵推推她:“小七,你脸色怎么这样难看?”
舒仪含糊地应了一声,抓住舒陵的手说道:“五姐,陛下身边那个人,你认识么?”
舒陵顺着那个方向细细地看了一下:“看不清脸。”她见舒仪神色慌张又迷茫,便安慰道:“我去打听一下,你先到帐里等着。”
舒仪坐在帐中,手无措地捏着衣摆,不过片刻,舒陵就回来了,神色怪异,说道:“那个人是安阳郡王。”
“安阳郡王?”舒仪怔怔地念了两遍,胸中一股苦闷憋地没有去处,定定瞧着前方不作声。
舒陵眼里掠过一丝诧异,看看周围没人,低声道:“怎么,你也知道安阳郡王?”
舒仪猛地抬起头:“姐姐你知道些什么?”
“我倒也没见过这位郡王,只是听太公提过。”舒陵坐到舒仪身边,安抚地拍了拍她的手。
舒仪着急道:“姐姐说给我听听吧。”
“你别急,让我想想,太公提过这事有好些年了,”舒陵蹙起眉头,“这事发生的时候,我六岁,你才周岁。当时逆贼朱耀礼在云州起兵,闹地很凶,几乎把半个云州给割了去,三叔正巧那时路过云州,被逆贼一党给杀了,三叔是太公最疼爱的儿子,太公为此几乎悲痛欲绝。这件事虽然家里没有人敢说起,但太公一直疑心是皇帝故意安排的,为皇帝做这件事的——极有可能是云州的申王。太公对申王恨之入骨,后来查到了一些线索,就联合云州官员弹劾申王的谋逆罪名,皇帝也无可奈何,申王一家上下被太公定罪毒杀,只有申王的长子被皇帝给救了下来,可是当时他双眼已经毒瞎了……”
舒仪心中一痛,以手遮面,泪如雨下。
舒陵轻轻握住她的手:“那几年太公正是权势最盛的时候,行事难免专断跋扈。申王长子被皇帝留在京中医治,可一双眼睛已是废了,后来被封为安阳郡王。据说他是个文武全才,又擅音律,只是太公在京城,他去安阳后一直没有回京。”
舒仪一只手按在心口,心痛和绝望化成了毒蛇,一口口地噬咬着她,脸上和手上已满是泪痕,却也宣泄不了她的悲痛。
“小七?”舒陵不懂她的心情,拿出锦帕要擦她的脸,却被舒仪一把甩开。
舒仪伤心地难以忍受,抛下舒陵跑出行帐,她目光涣散,在安阳郡王的行帐前被侍卫拦了下来:“陛下有旨,任何人不得打扰郡王。”
舒仪盯着前面,口唇微张,却只发出了一声沉沉的呜咽,泪珠不停滴落。侍卫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她茫茫然站在那里,泣不成声。旁边却突然窜出来一个人,一把攥住她,拖着她绕过侍卫,转到行帐僻静的后面。舒仪泪眼婆娑,模糊地看着他。
杨臣极怒,喝道:“你这是做什么,让全京城的人都来看热闹吗?”
“我想见师父……”舒仪哀哀啜泣。
“哦?”杨臣挑起眉,锐利的眼神几乎要在她身上划出刀口,“你知道师尊的身份了?舒家倒了,就想把眼泪流到师尊的面前?舒仪,这几个月你已摆明立场,现在就不要来这里做出楚楚可怜的样子。”
舒仪遥遥头,哑着声道:“我只想见他一面……”
杨臣冷冷打断她:“见了又能怎样?凭这点眼泪,你想打动谁?”
舒仪被他刺痛内心,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说地对——她的眼泪,打动不了任何人,她与师父见面,也改变不了什么。
她依然默默地流泪,杨臣心中厌烦,又看见周围已有好奇的目光注视过来,心里徒然生出怒气,唇旁勾起一抹冷笑,犀利如勾:“你要哭没人拦着你,你舒家笑话已有很多,也不差你这一件。”
他冷漠地扔下这一句就走了,舒仪脸色苍白,怔忡地站了片刻,情绪渐渐恢复平静,她擦干眼泪往回走,每一步迈得又快又急,像是要极力摆脱着什么束缚。
第44章
回到行帐时,舒陵正整理猎具,见她回来,说道:“再过一会就要出猎了,快准备一下,这里人多眼杂,不要让别人以为我们对皇家心存芥蒂。”
舒仪的眼眶犹带微红,心静下来后对刚才的莽撞感到一阵心虚,低声道:“姐姐不怪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