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17节
门外的仆人听到了,全跑了进来。舒陵沉声道:“去煎一碗药汤来。”仆人见两位小姐都是面色不善的样子,忙领命去了。其余人将房内收拾了一番。
舒陵坐到下首位置,舒仪看着她,她刚才仿佛用尽了力,此刻一喘,疲态尽现。
“小七你可回来了。”舒陵转过头来笑了笑,欢欣无比,可笑意却有些萧索。
舒仪看见她的样子,又是疑惑又是惊讶,五姐舒陵是舒家出了名的才女,其容貌柔美,又生得一副玲珑心肠。舒仪与她虽不亲厚,但每次见她,总是容光焕发,光彩照人的模样,此时却形神萧索,眉目间掩不住疲惫,半年不见,何以变化如此之大,竟似换了个人。
“五姐,这到底怎么了?”舒仪皱起眉,问道。
舒陵笑容淡敛,唇动了动,说道:“这事说来话长……”
屏风后人影闪动,原来是祥伯亲自端了汤药来。说是药汤,其实是舒阀中的一种隐讳叫法。这种汤药的主要成分就是大黄芒硝,用来催吐下泻,做解毒之用。
舒仪接过药碗,一口喝尽,眉头也不曾皱一下。她幼时不知喝过多少汤药,苦涩的味入口,隔着袅袅热气,觉得往事如烟,仿佛今日就是昨日,不曾改变过。
舒陵见她喝完,这才安下心,对祥伯说道:“刚才做菜的和送菜的是哪几个?”
祥伯道:“都是在府里干了十几年的旧人了,没见有什么异动。”
舒陵咬了咬唇道:“旧人也信不得,以后送到这里的吃食你都要亲自看着。”
祥伯垂头应了声。
舒仪在一旁看着,心里的疑问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不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她幼时中过好几次毒,身体比之壮年的男子更耐毒,因此药效也来得慢。快入夜了药效才发作,舒仪开始上吐下泻。
她一日未进食,晚上吃的不过眨眼工夫就吐光了,接着开始吐酸水,肚子又阵阵地抽痛,身上渗出的冷汗直湿透了厚重的秋衣。
文绮平日处事稳重,却也是头一次碰上这样的情况,吓地险些掉眼泪,舒仪强忍着不适还要笑着安慰她几句。
舒陵将舒仪安排在自己的小院里,房间仅一墙之隔。这夜动静闹得极大,舒陵就披起衣裳守在外厢。
舒仪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又在肚子饥饿的情况下醒来。张开眼,满眼生花。原来是烟色纱窗透进了缕缕如金的日光,把窗格上所雕的花烙在墙上,浮光掠影的朵朵盛开。
窗前坐着一个人,此时轻声来到床边。舒仪以为是文绮守了一夜,展颜微笑,抬眼才发现是五姐舒陵。她还穿着昨日那件衣裳,光影映在她的脸上,眼下的一片青影浮现出来,似一夜未眠。
舒仪对上她的眼,心中一软,一时找不出话说,即使有千支笔也难以描述她此刻的心情。这样澄静而安详的早晨,那一点微薄而明亮的光影拢着她们的身影,其淡如烟,仿佛就像是普通人家的姐妹。
她几乎不敢抬头去瞧舒陵神色间的关切,别过眼,只把目光放在她的身后。
舒陵坐在她的床边,仔细地看了她的面色,说道:“你身体还不错,”又笑道,“可比小时候好多了。”
舒仪也笑:“再好的身体也需要吃东西。”
舒陵一愣,随即笑出声,像是安了心。
作者微博:朵朵舞_ivy,有兴趣的朋友来交流哦
第23章
待舒仪梳洗毕,文绮端着银盘走进房中。隔着好几步,舒仪就闻到清香如蜜,她顿觉腹中空空如洗,难受地紧。等走近一看,银盘上仅放着一个百福彩釉碗,盛着七分满的白粥。
舒仪从来不知道白粥也可以这般香甜,让她回味不已。
待文绮收拾完退出房,便一下子静了下来。舒陵所住的绣楼正对着院里挺拔苍郁的楠竹,隔着碧云纱飒飒轻响,房里没有燃香,却能闻到竹子的清冽,直沁肺腑。
舒仪有满腹的疑问在肚里翻滚,拿眼瞅着舒陵。舒陵却对着窗明几净入神沉思。
“我知道你想问,”舒陵静默片刻,说道,“可我也说不清楚到底谁要对舒家下手。”
舒仪听到“下手”两个子,眉微蹙。
“自从大哥他们还有你和小八离开后,太公就一直身体不好,半个月前咳出黑血,请了大夫来,他……他竟然说太公是中了毒,”舒陵说着,似乎想起当日,露出害怕的表情,“你不知道,大夫说这是慢毒,到太公这模样,这毒下了有三年了……”
舒仪悚然一惊:三年?谁能有这样的神通,居然能在老爷子身上下了三年的毒——舒老是何等样的角色,三十年屹立在朝不倒,为人老辣精明。
“太公呢?”她骤然想起进府一日多还未见舒老露面。
舒陵叹了口气:“向朝里告了假,京郊别院休养去了。”
舒仪又问:“没有找到是谁下毒?”
“府里的人都退地七七八八,只剩下一些旧人,还有一些被太公带到别院去了,”舒陵侧过头来,“可就是这些旧人也不让人放心。太公中的毒连大夫都弄不清,这慢毒太过厉害,你也要小心,以后的吃食就让你身边那丫鬟准备,她是你从昆州带来的,应该问题不大。”
舒仪见她满面忧虑,仿佛这些话藏在肚子里很久了,今日才找到一个可以述说的,有些泛青的面色与清亮的眼神截然反比。怕她太过伤神,忙岔开话题,谈了些昆州的事。
舒陵静静地听,面色稍缓,不禁含笑道:“想不到那个杜三郎倒也不像外面传地那般不堪……你和小八做地真不错。”
舒仪喜爱这一刻安稳祥和的气氛,靠在椅背上,还未梳洗的长发逶迤披散。
舒陵见她闲散的模样,抿唇一笑,伸出手为她打理头发,手才到她面前。舒仪眼神一闪,下意识地偏过头避开。舒陵微愕,有些尴尬地收回手。
房内似乎又静了下来,舒仪不知怎么,心里有些发酸,像是有好几团麻线在她的心里打着结,分不清哪头是哪头。
舒仪回京十来日,她和舒陵每日的膳食都由祥伯亲自在厨房监看,再由文绮送来。舒陵见府中多日安稳,才渐渐放下心来,气色也好了许多,可她对下人极为严苛,稍有过错,轻则责打,重则撵出府。
府中下人也察觉出些许异样,府大而人多,人多而口杂,渐渐地府里上下都流露出不安。祥伯对舒陵的做法也有些看法,转而来对舒仪说:“老爷的事已经让阖府不安,如果这时候再乱,于舒家大不利啊。”
这位终生服侍舒氏的老者曾跟随舒老经历过无数风浪,对危机的触觉敏感无比。舒仪依言劝了舒陵一番,府里重新安定下来。
舒仪在家中住了几日,并没有见到其他兄弟姐妹,经过打听才知道。大哥舒哲和三哥舒晏都分别在袁州和矩州,二姐舒颖本是辅佐四皇子,却被刘阀排挤,远远地派去了东都。五哥舒杰学的是医术,对权争毫无兴趣,也不受太子待见,去了曲州。
京城舒府此时只有五姐舒陵和舒仪两人。
这一日宫中来了人,为舒仪送来三皇子所备的礼物。
那是一个竹丝缠枝番莲圆盒。那送礼的宦官当着舒仪和舒陵的面打开圆盒,诞着笑脸说:“这是我们三殿下煞费苦心寻到的,一个月前就备下了,听说小姐回京,就马上让送来。”
舒仪接过礼盒,那里面放着两条银色的丝带,不知是什么做的,色泽光润,有如镂金。银带下压着一张纸柬。
舒仪有些迟疑,她不明白三皇子为什么这般用心——这场婚事的背后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谁也不敢说这婚事一定能成,三皇子在此时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实在让人费解。
那紫衣宦官笑眯眯地看着她,一脸的了然,像是把她的迟疑看成了矜持和害羞。
舒仪打开纸柬,瞧了一眼,上面写着: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卿可与同?
舒仪看罢一笑,唇角方扬起,脸色忽而一变,像是被针刺了一下。她拿起纸柬细细看,三皇子的字圆滑而有骨力,笔法飘逸,颇具古风,这一撇一捺看着这般眼熟,像极了一个人的笔迹。
她捏紧了手中的纸柬,问那宦官:“这是三殿下亲手写的吗?”
“这当然是三殿下亲手所书。”宦官垂目答。
她觉得自己的心绷在弦上,又紧又疼,听到宦官的回答,心里说不出是失落还是轻松。
舒陵将宦官打发走,他临走时一副喜笑颜开的表情,想是会把今日的情形添油加醋地汇报给宁妃。她轻叹一声,回头见舒仪仍盯着纸柬出神。
“三殿下这般用心,难怪你会动心。”
舒仪迷茫地仰首:“什么?”
“这个,”舒陵挑起盒中的银色丝带,“可真是用了心的。百年前我朝有个为妻辞官的权相,为向妻子表达情意,请了天下名匠,用雪域所产的天蚕丝和金丝所铸七根发带。据说这七根发带都失传了,想不到三皇子竟能寻到两根。”
舒仪感到好笑,原来全都当她被三皇子的用心打动了,她懒得解释,说道:“我倒是听说,那个丞相原本不爱他的妻子,这七条丝带是用来哄她的。”
舒陵含笑道:“听说三皇子容貌俊朗,风采夺人,圣上也赞他君子之风,这样说来,他也真算得上是无双的良配。”她打量着舒仪的神色,见她并不动容,这才缓缓道,“他是天下女子的良配,却不是舒家的良配。”
舒仪微愕,这才明白舒陵在婉言劝她。
“这是谁的意思,是五姐的,还是太公的?”
舒陵坐到舒仪的身边,深深地看进她的眼,叹息道:“你以为我们都以舒家为重,以你为轻?小七,我告诉你,你虽然跟我不是同胞姐妹,可你总是我妹妹,我犯不着阻碍妹妹的幸福,三皇子要是别的身份,就算只是个布衣,我今日就欢欢喜喜地祝福你。可他是天家人……他不算计别人,别人也要算计他。我们舒家身份特殊,朝里多少双眼睛盯着,你要真嫁给皇子,就是招祸。”
舒仪见她神色急切,显然是真的关心自己,心下微动,展颜一笑:“我什么时候说过要嫁给皇子了。”
舒陵一怔:“你刚才不是……”
舒仪一摆手:“刚才我想起别的事了。”
舒陵这才知道自己会错了意表错了情,嗔了舒仪一眼,心里却松了口气。
第24章
入夜后,舒仪借着烛火重新拿出那张纸柬,苍劲飘逸的字体在火光中朦胧。她凝视良久,纸柬渐渐被捏地皱褶,她的心也仿佛被捏住了,有些喘不过气来。
烛火忽然一晃,一滴烛泪顺着烛身滑落,竟没有凝结,兀自滴落在纸柬上,殷红如血。她心中不忍,想要去拭,迟疑着伸出手,终是忍住了。把纸柬放到烛火上,任由火光吞噬,片刻化为灰烬。
那样摇曳不定的烛光,忽明忽暗在她的眸中闪动。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纸灰轻落,惊起她恍然如梦的过去。
她记得那时才十岁,西席先生嫌她愚笨,又忌惮她的身份,久而久之,便如同把她忘记了一般,她也浑不在意,上完早课骗过一众丫鬟,独自从梨园小径上后山。
师父总是布衣素服,在遥遥一端对她含笑而望。
他目不识物,便执着她的手,一笔一划在地上教她写字。
每教完一字,他就柔声问:可会了?
听到这温润如春雨的声音,她心里突地一跳,忘记了回答。
他淡然含笑,又教着她写上一遍。
枝杆在地上划起深痕,撇,捺,横,勾,字随意走,铁画银钩,她从来不知写字也有这么多乐趣,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练习。
等到她十四岁时,早已不需他执手相教。他虽眼盲,却比明眼之人更明白,她在地上写字,他都能论出好坏来。
那日春风一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得清寒月辉相映,满院枝撑如伞,花色仿佛上好白玉,融融如雪,艳绝寒香。她带着两壶美酒,在山上与他对饮。
她平日对他又敬又怕,那夜却借着酒胆说了许多话,不管是奇思妙想也好,是胡言乱语也好,他总是面色温润,静静地听着。
她想,一定是那日的月色太美,酒太醉人,她竟折了一根树枝,缓缓在树旁写道:
相思相见知何日
侧过脸,问:“我这字写得可好?”心怦怦直欲跳出胸膛,她手心里渗出了汗,几乎要握不逐树枝。她这是破釜沉舟,是孤注一掷,是置之死地……
他坐在树下,眸中如沉月色,仿佛有异彩,又仿佛是寒光:“你已大有长进了。”
她心如擂鼓,这,到底是知,还是不知?
他唇边噙着淡笑,神色不改。
她忽然慌了神,羞得满面通红,不敢再留,一跺脚,转身就跑了。回到院中,她回首望去,幽黑一片中唯有一处光明如珠,在黑夜中光彩连连。
她又羞又喜又惊又疑,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当真应了那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第二日清晨,日光才现天际,她就兴匆匆地上山。
舒陵坐到下首位置,舒仪看着她,她刚才仿佛用尽了力,此刻一喘,疲态尽现。
“小七你可回来了。”舒陵转过头来笑了笑,欢欣无比,可笑意却有些萧索。
舒仪看见她的样子,又是疑惑又是惊讶,五姐舒陵是舒家出了名的才女,其容貌柔美,又生得一副玲珑心肠。舒仪与她虽不亲厚,但每次见她,总是容光焕发,光彩照人的模样,此时却形神萧索,眉目间掩不住疲惫,半年不见,何以变化如此之大,竟似换了个人。
“五姐,这到底怎么了?”舒仪皱起眉,问道。
舒陵笑容淡敛,唇动了动,说道:“这事说来话长……”
屏风后人影闪动,原来是祥伯亲自端了汤药来。说是药汤,其实是舒阀中的一种隐讳叫法。这种汤药的主要成分就是大黄芒硝,用来催吐下泻,做解毒之用。
舒仪接过药碗,一口喝尽,眉头也不曾皱一下。她幼时不知喝过多少汤药,苦涩的味入口,隔着袅袅热气,觉得往事如烟,仿佛今日就是昨日,不曾改变过。
舒陵见她喝完,这才安下心,对祥伯说道:“刚才做菜的和送菜的是哪几个?”
祥伯道:“都是在府里干了十几年的旧人了,没见有什么异动。”
舒陵咬了咬唇道:“旧人也信不得,以后送到这里的吃食你都要亲自看着。”
祥伯垂头应了声。
舒仪在一旁看着,心里的疑问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不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她幼时中过好几次毒,身体比之壮年的男子更耐毒,因此药效也来得慢。快入夜了药效才发作,舒仪开始上吐下泻。
她一日未进食,晚上吃的不过眨眼工夫就吐光了,接着开始吐酸水,肚子又阵阵地抽痛,身上渗出的冷汗直湿透了厚重的秋衣。
文绮平日处事稳重,却也是头一次碰上这样的情况,吓地险些掉眼泪,舒仪强忍着不适还要笑着安慰她几句。
舒陵将舒仪安排在自己的小院里,房间仅一墙之隔。这夜动静闹得极大,舒陵就披起衣裳守在外厢。
舒仪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又在肚子饥饿的情况下醒来。张开眼,满眼生花。原来是烟色纱窗透进了缕缕如金的日光,把窗格上所雕的花烙在墙上,浮光掠影的朵朵盛开。
窗前坐着一个人,此时轻声来到床边。舒仪以为是文绮守了一夜,展颜微笑,抬眼才发现是五姐舒陵。她还穿着昨日那件衣裳,光影映在她的脸上,眼下的一片青影浮现出来,似一夜未眠。
舒仪对上她的眼,心中一软,一时找不出话说,即使有千支笔也难以描述她此刻的心情。这样澄静而安详的早晨,那一点微薄而明亮的光影拢着她们的身影,其淡如烟,仿佛就像是普通人家的姐妹。
她几乎不敢抬头去瞧舒陵神色间的关切,别过眼,只把目光放在她的身后。
舒陵坐在她的床边,仔细地看了她的面色,说道:“你身体还不错,”又笑道,“可比小时候好多了。”
舒仪也笑:“再好的身体也需要吃东西。”
舒陵一愣,随即笑出声,像是安了心。
作者微博:朵朵舞_ivy,有兴趣的朋友来交流哦
第23章
待舒仪梳洗毕,文绮端着银盘走进房中。隔着好几步,舒仪就闻到清香如蜜,她顿觉腹中空空如洗,难受地紧。等走近一看,银盘上仅放着一个百福彩釉碗,盛着七分满的白粥。
舒仪从来不知道白粥也可以这般香甜,让她回味不已。
待文绮收拾完退出房,便一下子静了下来。舒陵所住的绣楼正对着院里挺拔苍郁的楠竹,隔着碧云纱飒飒轻响,房里没有燃香,却能闻到竹子的清冽,直沁肺腑。
舒仪有满腹的疑问在肚里翻滚,拿眼瞅着舒陵。舒陵却对着窗明几净入神沉思。
“我知道你想问,”舒陵静默片刻,说道,“可我也说不清楚到底谁要对舒家下手。”
舒仪听到“下手”两个子,眉微蹙。
“自从大哥他们还有你和小八离开后,太公就一直身体不好,半个月前咳出黑血,请了大夫来,他……他竟然说太公是中了毒,”舒陵说着,似乎想起当日,露出害怕的表情,“你不知道,大夫说这是慢毒,到太公这模样,这毒下了有三年了……”
舒仪悚然一惊:三年?谁能有这样的神通,居然能在老爷子身上下了三年的毒——舒老是何等样的角色,三十年屹立在朝不倒,为人老辣精明。
“太公呢?”她骤然想起进府一日多还未见舒老露面。
舒陵叹了口气:“向朝里告了假,京郊别院休养去了。”
舒仪又问:“没有找到是谁下毒?”
“府里的人都退地七七八八,只剩下一些旧人,还有一些被太公带到别院去了,”舒陵侧过头来,“可就是这些旧人也不让人放心。太公中的毒连大夫都弄不清,这慢毒太过厉害,你也要小心,以后的吃食就让你身边那丫鬟准备,她是你从昆州带来的,应该问题不大。”
舒仪见她满面忧虑,仿佛这些话藏在肚子里很久了,今日才找到一个可以述说的,有些泛青的面色与清亮的眼神截然反比。怕她太过伤神,忙岔开话题,谈了些昆州的事。
舒陵静静地听,面色稍缓,不禁含笑道:“想不到那个杜三郎倒也不像外面传地那般不堪……你和小八做地真不错。”
舒仪喜爱这一刻安稳祥和的气氛,靠在椅背上,还未梳洗的长发逶迤披散。
舒陵见她闲散的模样,抿唇一笑,伸出手为她打理头发,手才到她面前。舒仪眼神一闪,下意识地偏过头避开。舒陵微愕,有些尴尬地收回手。
房内似乎又静了下来,舒仪不知怎么,心里有些发酸,像是有好几团麻线在她的心里打着结,分不清哪头是哪头。
舒仪回京十来日,她和舒陵每日的膳食都由祥伯亲自在厨房监看,再由文绮送来。舒陵见府中多日安稳,才渐渐放下心来,气色也好了许多,可她对下人极为严苛,稍有过错,轻则责打,重则撵出府。
府中下人也察觉出些许异样,府大而人多,人多而口杂,渐渐地府里上下都流露出不安。祥伯对舒陵的做法也有些看法,转而来对舒仪说:“老爷的事已经让阖府不安,如果这时候再乱,于舒家大不利啊。”
这位终生服侍舒氏的老者曾跟随舒老经历过无数风浪,对危机的触觉敏感无比。舒仪依言劝了舒陵一番,府里重新安定下来。
舒仪在家中住了几日,并没有见到其他兄弟姐妹,经过打听才知道。大哥舒哲和三哥舒晏都分别在袁州和矩州,二姐舒颖本是辅佐四皇子,却被刘阀排挤,远远地派去了东都。五哥舒杰学的是医术,对权争毫无兴趣,也不受太子待见,去了曲州。
京城舒府此时只有五姐舒陵和舒仪两人。
这一日宫中来了人,为舒仪送来三皇子所备的礼物。
那是一个竹丝缠枝番莲圆盒。那送礼的宦官当着舒仪和舒陵的面打开圆盒,诞着笑脸说:“这是我们三殿下煞费苦心寻到的,一个月前就备下了,听说小姐回京,就马上让送来。”
舒仪接过礼盒,那里面放着两条银色的丝带,不知是什么做的,色泽光润,有如镂金。银带下压着一张纸柬。
舒仪有些迟疑,她不明白三皇子为什么这般用心——这场婚事的背后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谁也不敢说这婚事一定能成,三皇子在此时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实在让人费解。
那紫衣宦官笑眯眯地看着她,一脸的了然,像是把她的迟疑看成了矜持和害羞。
舒仪打开纸柬,瞧了一眼,上面写着: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卿可与同?
舒仪看罢一笑,唇角方扬起,脸色忽而一变,像是被针刺了一下。她拿起纸柬细细看,三皇子的字圆滑而有骨力,笔法飘逸,颇具古风,这一撇一捺看着这般眼熟,像极了一个人的笔迹。
她捏紧了手中的纸柬,问那宦官:“这是三殿下亲手写的吗?”
“这当然是三殿下亲手所书。”宦官垂目答。
她觉得自己的心绷在弦上,又紧又疼,听到宦官的回答,心里说不出是失落还是轻松。
舒陵将宦官打发走,他临走时一副喜笑颜开的表情,想是会把今日的情形添油加醋地汇报给宁妃。她轻叹一声,回头见舒仪仍盯着纸柬出神。
“三殿下这般用心,难怪你会动心。”
舒仪迷茫地仰首:“什么?”
“这个,”舒陵挑起盒中的银色丝带,“可真是用了心的。百年前我朝有个为妻辞官的权相,为向妻子表达情意,请了天下名匠,用雪域所产的天蚕丝和金丝所铸七根发带。据说这七根发带都失传了,想不到三皇子竟能寻到两根。”
舒仪感到好笑,原来全都当她被三皇子的用心打动了,她懒得解释,说道:“我倒是听说,那个丞相原本不爱他的妻子,这七条丝带是用来哄她的。”
舒陵含笑道:“听说三皇子容貌俊朗,风采夺人,圣上也赞他君子之风,这样说来,他也真算得上是无双的良配。”她打量着舒仪的神色,见她并不动容,这才缓缓道,“他是天下女子的良配,却不是舒家的良配。”
舒仪微愕,这才明白舒陵在婉言劝她。
“这是谁的意思,是五姐的,还是太公的?”
舒陵坐到舒仪的身边,深深地看进她的眼,叹息道:“你以为我们都以舒家为重,以你为轻?小七,我告诉你,你虽然跟我不是同胞姐妹,可你总是我妹妹,我犯不着阻碍妹妹的幸福,三皇子要是别的身份,就算只是个布衣,我今日就欢欢喜喜地祝福你。可他是天家人……他不算计别人,别人也要算计他。我们舒家身份特殊,朝里多少双眼睛盯着,你要真嫁给皇子,就是招祸。”
舒仪见她神色急切,显然是真的关心自己,心下微动,展颜一笑:“我什么时候说过要嫁给皇子了。”
舒陵一怔:“你刚才不是……”
舒仪一摆手:“刚才我想起别的事了。”
舒陵这才知道自己会错了意表错了情,嗔了舒仪一眼,心里却松了口气。
第24章
入夜后,舒仪借着烛火重新拿出那张纸柬,苍劲飘逸的字体在火光中朦胧。她凝视良久,纸柬渐渐被捏地皱褶,她的心也仿佛被捏住了,有些喘不过气来。
烛火忽然一晃,一滴烛泪顺着烛身滑落,竟没有凝结,兀自滴落在纸柬上,殷红如血。她心中不忍,想要去拭,迟疑着伸出手,终是忍住了。把纸柬放到烛火上,任由火光吞噬,片刻化为灰烬。
那样摇曳不定的烛光,忽明忽暗在她的眸中闪动。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纸灰轻落,惊起她恍然如梦的过去。
她记得那时才十岁,西席先生嫌她愚笨,又忌惮她的身份,久而久之,便如同把她忘记了一般,她也浑不在意,上完早课骗过一众丫鬟,独自从梨园小径上后山。
师父总是布衣素服,在遥遥一端对她含笑而望。
他目不识物,便执着她的手,一笔一划在地上教她写字。
每教完一字,他就柔声问:可会了?
听到这温润如春雨的声音,她心里突地一跳,忘记了回答。
他淡然含笑,又教着她写上一遍。
枝杆在地上划起深痕,撇,捺,横,勾,字随意走,铁画银钩,她从来不知写字也有这么多乐趣,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练习。
等到她十四岁时,早已不需他执手相教。他虽眼盲,却比明眼之人更明白,她在地上写字,他都能论出好坏来。
那日春风一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得清寒月辉相映,满院枝撑如伞,花色仿佛上好白玉,融融如雪,艳绝寒香。她带着两壶美酒,在山上与他对饮。
她平日对他又敬又怕,那夜却借着酒胆说了许多话,不管是奇思妙想也好,是胡言乱语也好,他总是面色温润,静静地听着。
她想,一定是那日的月色太美,酒太醉人,她竟折了一根树枝,缓缓在树旁写道:
相思相见知何日
侧过脸,问:“我这字写得可好?”心怦怦直欲跳出胸膛,她手心里渗出了汗,几乎要握不逐树枝。她这是破釜沉舟,是孤注一掷,是置之死地……
他坐在树下,眸中如沉月色,仿佛有异彩,又仿佛是寒光:“你已大有长进了。”
她心如擂鼓,这,到底是知,还是不知?
他唇边噙着淡笑,神色不改。
她忽然慌了神,羞得满面通红,不敢再留,一跺脚,转身就跑了。回到院中,她回首望去,幽黑一片中唯有一处光明如珠,在黑夜中光彩连连。
她又羞又喜又惊又疑,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当真应了那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第二日清晨,日光才现天际,她就兴匆匆地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