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62节
一分钟后,方可以顺利获得一个完整属于自己的位子,平静坐下,低头继续刷视频。
余光却注意到旁边女生在偷偷打量,一下、两下、三……
方可以当场抓获,口罩上的一双眼睛微微眯起,露出疑问。
女生脸一红,低低问:“是方导吗?”
等等。
封闭的环境,拥挤的人流,疑似认出她的女生。
方可以马上联想到一些不太好的记忆,警惕地面无表情:
“是有人说过我们像…听说她最近又拍了部片子是吧?”
方可以接话的样子毫无磕绊,加上真人和镜头里毕竟有些差别(袁女士:那叫不上镜),女生看看他们所身处的地铁车厢,也觉得不会这么巧。
“不好意思,我认错了。”
女生有点认错人的窘迫,不过也许是谈到感兴趣的话题,又或者是感激方可以的雪中送炭。
“那部电影叫《菩萨行》,昨天刚上映,超级好看的。”还有点小兴奋。
虽然该名男子藏头露尾的生物外形让她有点紧张,但露出来的眉眼颇为斯文俊秀,而且盯人的眼神也比较收敛。
最重要的,这人坐下后大部分时间都下垂着眼,四肢乖乖呆在该呆的地方,绝无越界,这就显得很温顺了。
可能矜持的男人看起来都有几分相似吧,女生给自己找了个理由。
“…夏京影视艺术学院站,到了,请乘客有序下车。”
地铁到站。
乘客像从沙丁鱼罐头鱼贯而出,作鸟兽散。
女生发现这个有点像方可以的青年和自己同一站下车,同一个出站口,一路同道,走到了夏影门口。
然后一路找到了实验楼下。
实验楼底下站着两个女生熟悉的身影正在谈话,听到动静,直直迎上来,当先一位青年主动招呼:“方导你好。”
女生:嗯……?
方可以面不改色,顶着女生犀利中略带谴责的眼神,目不斜视地越过这名不知名路人女生,和对面握手。
“这位是我们电影官能实验室的教授李渡鱼李教授,我是实验室生活助理小林,您有什么需要随时来找我。”
“咦,小涂你也在,正好,这位也是我们项目组的成员,是神经网络工程学2025届的学生,跨专业过来读研三。”
“你好。”方可以一一打过招呼,轮到对面女生。
“…方导您好,我叫涂夏。”涂夏吐了口浊气,已经收拾好各种复杂微妙的心理,露出公式化的八颗牙笑容,恭恭敬敬地低头问好。
“原来李老师昨天说这两天会过来的人就是您,不好意思,刚刚没认出来。”
“涂小姐客气了,算起来我该叫你学姐。”方可以道,“还是直接喊名字就行。”
方可以这次来夏影这边,是因为前两天做《比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点点小问题,加上郑书秋的委托,所以昨天就先去找高文心,问问夏影这边有没有相关的辅助技术。
郑书秋的事方可以只是当个中间人牵线搭桥,就只跟高文心说她想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一下,尝试点新东西。
高文心虽然自己过不去那个坎,却很乐见别人在演艺事业上勇攀高峰,很爽快地就答应下来。
她和郑书秋此前虽未相识,但只要有心,三言两语就攀谈起来。到走的时候,两人已经火速敲定时间,约好改日带去话剧团。
至于方可以的事,高文心则当场摇人,就是这位李渡鱼李教授,说他这里或许有方可以需要的。
李渡鱼对方可以的来到展现出非同一般的热情:
“其实之前就想请你过来了。《秘密》上映的时候,我们课题组就注意到你的电影在感官刺激上的表现非常特别,为此实验室专门联系靳茜要了后台监测数据,开了个分析对应神经元的小组,本来还打算邀请你加入细化研究来着。”
方可以嘴边弧度原地凝固,眼角内眦都反射性开大了10度。
李教授笑了,摇摇头:
“小高说你光写个毕业论文就没了半条命,我还有点不相信。何至于此,最难的成片不都已经拍出来了?只是要你把自己拍东西的想法写成文字而已嘛。”
就差来一句这不是有手就行?
方可以表示又来了,跟你们这种学术大佬真的没法说。
讲道理,方可以也很憋屈的。她原来好歹也是能考上名牌大学中文系的脑子,忽然给她一杆子打到这世界来。落地的第一个小时就遭到一个半桶水晃荡的哲学系小爹指指点点,偏偏她当时还没法还嘴。
人一辈子的污点都有了。
虽然现在再提巅峰期的智力水平比较丢人,但方可以觉得自己的愤愤不平也是合理的。
原地变成个没常识的千禧学渣不说,“方可以”这个猪脑子,不知道是因为大脑营养被系统吸光,还是睡得太少,总之她到现在还没背清楚这个世界的电影学史和文艺演变源流。
搞得她平时说话都得瞻前顾后,唯恐当日在顾桐面前穿帮的惨案重演。
认识方可以的人则纷纷表示小方在专业方面真是太谦虚低调了。让她评价作品,她从来只会就事论事关注文本,绝不引申半点。
所以这叫她写个鬼论文?分分钟能产出n个自创词汇的那种论文吗?
哇,那还不如指望系统什么时候良心发现,给她发个脑域开发或者过目不忘之类的挂。
方可以暗示。
两边在经过一番让方可以痛苦面具的寒暄后进入正题,方可以提出来意:
“我想要一种能够模糊二维画面与三维人像之间割裂感的技术或者算法,让两者在视觉中和谐统一,同时二维画面需要在动画中应用。”
“就是一种,让三维现实人物在二维扁平但绘画性的世界中运动的感觉,能想象吗?在保持漫画式的浪漫奇幻同时,又不会有画风割裂的感觉,反而要产生冲突性的惊艳。”
方可以努力表达,这感觉,那感觉地讲了一通,说完回想了一下自己说了什么,陷入沉默。
可恶,到这种专业时候又失去语言了。
但是李渡鱼表现出指导学生论文多年后惊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
“是不是就像在《菩萨行》里面那种无相开天眼之后的绘画画面,然后你现在希望将这种绘画与真实人像运动结合,并且从静止转变成动态。”
啊对对对。
方可以感动极了。
昨天《菩萨行》才上映,李渡鱼说看过,方可以当他只是意思意思客气一下,结果居然是真的。
《菩萨行》的画面效果基本都是静态,所以都是美工一张张手绘出来,局部做线条特效,再让演员戴上动捕设备,在绿幕前拍摄一小段动作,拼接上去,再人工一点点调整每一帧的光影、阴影、碰撞体积和打击感等互动。
出来的效果还算不错,证明了这两个维度之间兼容的可行性。
但在《比丘》里,方可以打算将角色失明和弱视状态下的视觉信息都用这种模式来表达,而且还打算表现出两种不同层次的画面风格。
比如失明状态下是黑白线条水墨风格,大量留白。
弱视状态是大色块印象派梦核风格,需要模糊想象与现实的边界。
加上远比《菩萨行》多太多的人物动作和场景互动,如果全都依赖手动调整,那要赶在六月前制作完成并送展就毫无指望了。
*
作者有话要说:
修改了一下李教授的名字,我说为什么这么耳熟,仓木麻衣的渡月桥[裂开]
2025.7.12 23:10
——
方可以想要的画面感觉类似于油画和水墨风格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或者说三次元活人与莫奈画作互动。
——
同样感谢穆奇诺 7月8日空投的46颗月石。
昨天没看到,不好意思[笑哭]
第62章 想想办法
蓝星这儿技术进步太快, 哲学家和艺术家又死得差不多,并未给电影业这种新兴媒体留出足够探索和思辨的空间。
摄影在作为一种记录载体被发明的瞬间,就被无限放大了其“记录”的功能。
直到当代随着特效技术解禁与幻想文化勃兴, 才逐渐融进一点点的“制造幻觉”。
就这,刚开始的时候都算是违背祖宗的决定。
但在地球20世纪20年代,魏玛时期的ufa制片厂曾经就凭借强烈风格的画面表现,打破当时以法国为核心的文化垄断,将德国电影在默片时代推向整个欧洲。
当时以《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大都会(1927)》等作品为代表,德国表现主义学派电影人将几何化的平面布景与怪诞到扭曲的真人放置于同一环境,用强烈且充满象征性的光影弱化维度之间的落差,通过变形和扭曲,使不同维度在视觉上发生接触和互动, 让观众感受到本能的不适, 进而刻画人、家庭、社会的异化。
虽然随着拍摄技术发展、资本进驻行业, 平面布景在大众语境中逐渐演变成低成本破落户不得已而为之的次选。尤其随着现代绿幕特效技术出现,更是江河日下,逐渐衰微。
但,从1920s的先例即可看出, 这种人与平面的表现并非必然意味着粗糙与破绽。
还是那句话, 只要调性调得好, 冲突性就会成为表达性。
所以方可以在这方面就没有本地人的讲究,素来是什么合适用什么。
她的灵感的主要来源是一部cccp时代的电影《石榴的颜色(1969)》。
这是一部晦涩的艺术电影,讲述亚美尼亚诗人的生平,却没有任何人物对话。凭借诗化的语言、自言自语的旁白,明艳的色彩、奇特而均衡的构图、浓郁的仪式感、超现实化的宗教感, 共同塑造出一种强烈且杰出的风格。
这部作品就不追求虚构或者想象画面的真实错觉了, 而是刻意寻找真实的人与世界的平衡, 让两者共同铺设成无数如油画般明丽又庄重的画面。
方可以没有多少艺术细胞,但那充满象征性的画面却在完播后长久地停留在视网膜中,刻入成为她记忆的一部分,当她完善《菩萨行》和《比丘》分镜的时候忽然闯入。
像方可以这种地地道道的庸俗派小布尔乔亚,自然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这种不明觉厉的强烈风格击中靶心。
她意识到,装置艺术与血肉真实的界限可以无限大,也可以不存在。
一个o是没有,两个o就是无限。
拍摄期间方可以跟方如是表达这个念头的时候,很明显地看到方如是脸上露出了思维升华的玄奥表情,仿佛看见了一条设院学子新的康庄大道。
当然,方如是具体顿悟了什么,她没说。方可以只是能模糊地感觉到,到电影拍摄后期,来刷实习证明的美院和设院学生更多了,甚至有些表示不用实习证明,能进片场学习就行。
靳茜又赚麻了。
在《菩萨行》制作的时候,这个想法只是浅尝辄止,而《菩萨行》的积极评价,让她拥有了大展拳脚的勇气:
余光却注意到旁边女生在偷偷打量,一下、两下、三……
方可以当场抓获,口罩上的一双眼睛微微眯起,露出疑问。
女生脸一红,低低问:“是方导吗?”
等等。
封闭的环境,拥挤的人流,疑似认出她的女生。
方可以马上联想到一些不太好的记忆,警惕地面无表情:
“是有人说过我们像…听说她最近又拍了部片子是吧?”
方可以接话的样子毫无磕绊,加上真人和镜头里毕竟有些差别(袁女士:那叫不上镜),女生看看他们所身处的地铁车厢,也觉得不会这么巧。
“不好意思,我认错了。”
女生有点认错人的窘迫,不过也许是谈到感兴趣的话题,又或者是感激方可以的雪中送炭。
“那部电影叫《菩萨行》,昨天刚上映,超级好看的。”还有点小兴奋。
虽然该名男子藏头露尾的生物外形让她有点紧张,但露出来的眉眼颇为斯文俊秀,而且盯人的眼神也比较收敛。
最重要的,这人坐下后大部分时间都下垂着眼,四肢乖乖呆在该呆的地方,绝无越界,这就显得很温顺了。
可能矜持的男人看起来都有几分相似吧,女生给自己找了个理由。
“…夏京影视艺术学院站,到了,请乘客有序下车。”
地铁到站。
乘客像从沙丁鱼罐头鱼贯而出,作鸟兽散。
女生发现这个有点像方可以的青年和自己同一站下车,同一个出站口,一路同道,走到了夏影门口。
然后一路找到了实验楼下。
实验楼底下站着两个女生熟悉的身影正在谈话,听到动静,直直迎上来,当先一位青年主动招呼:“方导你好。”
女生:嗯……?
方可以面不改色,顶着女生犀利中略带谴责的眼神,目不斜视地越过这名不知名路人女生,和对面握手。
“这位是我们电影官能实验室的教授李渡鱼李教授,我是实验室生活助理小林,您有什么需要随时来找我。”
“咦,小涂你也在,正好,这位也是我们项目组的成员,是神经网络工程学2025届的学生,跨专业过来读研三。”
“你好。”方可以一一打过招呼,轮到对面女生。
“…方导您好,我叫涂夏。”涂夏吐了口浊气,已经收拾好各种复杂微妙的心理,露出公式化的八颗牙笑容,恭恭敬敬地低头问好。
“原来李老师昨天说这两天会过来的人就是您,不好意思,刚刚没认出来。”
“涂小姐客气了,算起来我该叫你学姐。”方可以道,“还是直接喊名字就行。”
方可以这次来夏影这边,是因为前两天做《比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点点小问题,加上郑书秋的委托,所以昨天就先去找高文心,问问夏影这边有没有相关的辅助技术。
郑书秋的事方可以只是当个中间人牵线搭桥,就只跟高文心说她想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一下,尝试点新东西。
高文心虽然自己过不去那个坎,却很乐见别人在演艺事业上勇攀高峰,很爽快地就答应下来。
她和郑书秋此前虽未相识,但只要有心,三言两语就攀谈起来。到走的时候,两人已经火速敲定时间,约好改日带去话剧团。
至于方可以的事,高文心则当场摇人,就是这位李渡鱼李教授,说他这里或许有方可以需要的。
李渡鱼对方可以的来到展现出非同一般的热情:
“其实之前就想请你过来了。《秘密》上映的时候,我们课题组就注意到你的电影在感官刺激上的表现非常特别,为此实验室专门联系靳茜要了后台监测数据,开了个分析对应神经元的小组,本来还打算邀请你加入细化研究来着。”
方可以嘴边弧度原地凝固,眼角内眦都反射性开大了10度。
李教授笑了,摇摇头:
“小高说你光写个毕业论文就没了半条命,我还有点不相信。何至于此,最难的成片不都已经拍出来了?只是要你把自己拍东西的想法写成文字而已嘛。”
就差来一句这不是有手就行?
方可以表示又来了,跟你们这种学术大佬真的没法说。
讲道理,方可以也很憋屈的。她原来好歹也是能考上名牌大学中文系的脑子,忽然给她一杆子打到这世界来。落地的第一个小时就遭到一个半桶水晃荡的哲学系小爹指指点点,偏偏她当时还没法还嘴。
人一辈子的污点都有了。
虽然现在再提巅峰期的智力水平比较丢人,但方可以觉得自己的愤愤不平也是合理的。
原地变成个没常识的千禧学渣不说,“方可以”这个猪脑子,不知道是因为大脑营养被系统吸光,还是睡得太少,总之她到现在还没背清楚这个世界的电影学史和文艺演变源流。
搞得她平时说话都得瞻前顾后,唯恐当日在顾桐面前穿帮的惨案重演。
认识方可以的人则纷纷表示小方在专业方面真是太谦虚低调了。让她评价作品,她从来只会就事论事关注文本,绝不引申半点。
所以这叫她写个鬼论文?分分钟能产出n个自创词汇的那种论文吗?
哇,那还不如指望系统什么时候良心发现,给她发个脑域开发或者过目不忘之类的挂。
方可以暗示。
两边在经过一番让方可以痛苦面具的寒暄后进入正题,方可以提出来意:
“我想要一种能够模糊二维画面与三维人像之间割裂感的技术或者算法,让两者在视觉中和谐统一,同时二维画面需要在动画中应用。”
“就是一种,让三维现实人物在二维扁平但绘画性的世界中运动的感觉,能想象吗?在保持漫画式的浪漫奇幻同时,又不会有画风割裂的感觉,反而要产生冲突性的惊艳。”
方可以努力表达,这感觉,那感觉地讲了一通,说完回想了一下自己说了什么,陷入沉默。
可恶,到这种专业时候又失去语言了。
但是李渡鱼表现出指导学生论文多年后惊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
“是不是就像在《菩萨行》里面那种无相开天眼之后的绘画画面,然后你现在希望将这种绘画与真实人像运动结合,并且从静止转变成动态。”
啊对对对。
方可以感动极了。
昨天《菩萨行》才上映,李渡鱼说看过,方可以当他只是意思意思客气一下,结果居然是真的。
《菩萨行》的画面效果基本都是静态,所以都是美工一张张手绘出来,局部做线条特效,再让演员戴上动捕设备,在绿幕前拍摄一小段动作,拼接上去,再人工一点点调整每一帧的光影、阴影、碰撞体积和打击感等互动。
出来的效果还算不错,证明了这两个维度之间兼容的可行性。
但在《比丘》里,方可以打算将角色失明和弱视状态下的视觉信息都用这种模式来表达,而且还打算表现出两种不同层次的画面风格。
比如失明状态下是黑白线条水墨风格,大量留白。
弱视状态是大色块印象派梦核风格,需要模糊想象与现实的边界。
加上远比《菩萨行》多太多的人物动作和场景互动,如果全都依赖手动调整,那要赶在六月前制作完成并送展就毫无指望了。
*
作者有话要说:
修改了一下李教授的名字,我说为什么这么耳熟,仓木麻衣的渡月桥[裂开]
2025.7.12 23:10
——
方可以想要的画面感觉类似于油画和水墨风格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或者说三次元活人与莫奈画作互动。
——
同样感谢穆奇诺 7月8日空投的46颗月石。
昨天没看到,不好意思[笑哭]
第62章 想想办法
蓝星这儿技术进步太快, 哲学家和艺术家又死得差不多,并未给电影业这种新兴媒体留出足够探索和思辨的空间。
摄影在作为一种记录载体被发明的瞬间,就被无限放大了其“记录”的功能。
直到当代随着特效技术解禁与幻想文化勃兴, 才逐渐融进一点点的“制造幻觉”。
就这,刚开始的时候都算是违背祖宗的决定。
但在地球20世纪20年代,魏玛时期的ufa制片厂曾经就凭借强烈风格的画面表现,打破当时以法国为核心的文化垄断,将德国电影在默片时代推向整个欧洲。
当时以《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大都会(1927)》等作品为代表,德国表现主义学派电影人将几何化的平面布景与怪诞到扭曲的真人放置于同一环境,用强烈且充满象征性的光影弱化维度之间的落差,通过变形和扭曲,使不同维度在视觉上发生接触和互动, 让观众感受到本能的不适, 进而刻画人、家庭、社会的异化。
虽然随着拍摄技术发展、资本进驻行业, 平面布景在大众语境中逐渐演变成低成本破落户不得已而为之的次选。尤其随着现代绿幕特效技术出现,更是江河日下,逐渐衰微。
但,从1920s的先例即可看出, 这种人与平面的表现并非必然意味着粗糙与破绽。
还是那句话, 只要调性调得好, 冲突性就会成为表达性。
所以方可以在这方面就没有本地人的讲究,素来是什么合适用什么。
她的灵感的主要来源是一部cccp时代的电影《石榴的颜色(1969)》。
这是一部晦涩的艺术电影,讲述亚美尼亚诗人的生平,却没有任何人物对话。凭借诗化的语言、自言自语的旁白,明艳的色彩、奇特而均衡的构图、浓郁的仪式感、超现实化的宗教感, 共同塑造出一种强烈且杰出的风格。
这部作品就不追求虚构或者想象画面的真实错觉了, 而是刻意寻找真实的人与世界的平衡, 让两者共同铺设成无数如油画般明丽又庄重的画面。
方可以没有多少艺术细胞,但那充满象征性的画面却在完播后长久地停留在视网膜中,刻入成为她记忆的一部分,当她完善《菩萨行》和《比丘》分镜的时候忽然闯入。
像方可以这种地地道道的庸俗派小布尔乔亚,自然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这种不明觉厉的强烈风格击中靶心。
她意识到,装置艺术与血肉真实的界限可以无限大,也可以不存在。
一个o是没有,两个o就是无限。
拍摄期间方可以跟方如是表达这个念头的时候,很明显地看到方如是脸上露出了思维升华的玄奥表情,仿佛看见了一条设院学子新的康庄大道。
当然,方如是具体顿悟了什么,她没说。方可以只是能模糊地感觉到,到电影拍摄后期,来刷实习证明的美院和设院学生更多了,甚至有些表示不用实习证明,能进片场学习就行。
靳茜又赚麻了。
在《菩萨行》制作的时候,这个想法只是浅尝辄止,而《菩萨行》的积极评价,让她拥有了大展拳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