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0从民办教师做起 第8节
李可灼最后还是同意了李可染要求,因为在走廊上他也可以给李可染开外挂。
同时,让她在走廊上自学,也不会因为自己给学生上课的声音打扰到她的学习,这好像反而更好了。
于是从这天开始,学校就多了一个每天在走廊上学习的人。
李可灼上课的时候,李可染就在走廊上自学,李可灼下课的时候,就会帮她解答一下自学的时候遇到的难题。
“田老师,我晚上给我妹妹补课,你也一起来吧。”
吃饭的时候,李可灼找到了田水英说道。
田水英给了他25块钱的补习费用,对他帮助很大,所以他自然想要投桃报李,希望在最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能够帮田水英把知识掌握度提上去。
至于她能不能考上大学,李可灼也不敢保证,但至少是尽力了。
“李老师,谢谢你!”
对于李可灼的好意,田水英并没有拒绝,高考,同样关乎到了她这辈子的命运前途。
李可灼的教学水平让她非常钦佩的,她自然也是希望能够让李可灼多帮她补习。
现在李可灼自己要求多帮她补习,她自然是求之不得。
同时,她对李可灼也更加感激了。
如果25块钱就能让她考上大学,那么这将会是她这辈子做的最英明的决定。
在这个时代,大学生堪比古代中举,他们一毕业就会被各个部门和单位抢着要,前途不可限量。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在后世基本上都能成为有身份地位的人。
更是有很多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在后世成为了高级别的干部。
所以这也是李可灼考上了大学后,全村人都给他家借钱的原因。
“李老师,有你的信。”这天下午,李可灼正准备离开学校回家的时候,黄明生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李可灼说道。
“我的信?”李可灼诧异。
他接过信,只见上面写着:湘省大雍县小安乡小学李老师启。
全校好像就只有他一个姓李的老师,这信应该是寄给自己的,只是是谁寄给自己的呢?
再看看寄信人地址:魔都市魔都中学刘挽清寄。
魔都中学刘挽清?这个人是谁?好像不认识啊!
他曾经的女朋友倒是魔都人,但是名字也不叫刘挽清啊!
难道这个叫刘挽清的人和他以前的女朋友认识?
那也不对啊!她一个魔都人,怎么知道我在小安乡小学当老师的呢?毕竟我才当老师两个星期不到。
李可灼看了看信封后,朝黄明生感谢道:“黄老师,谢谢了!”
“不客气!”黄明生说了一句后就离开了。
看到黄明生老师离开,李可灼这才打开了信封,然后从信封里面拿出了一张折叠的信纸。
打开信纸,李可灼朝信纸上看去,只见信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看字体,应该是一个女人用钢笔写的,非常的娟秀。
李可灼被信纸上的字体惊艳了一下,随后他才去看上面的内容。
李老师你好!
收到一封陌生笔迹的信,你一定很感意外吧?我在魔都中学的围墙看到了你贴的寻笔友启示,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冒昧给你写了这封信。
……
你说你是上山下乡的知青,我对上山下乡运动很感兴趣,但是这个运动现在已经结束,十分遗憾不能亲身体验。
……
李老师,你说你今年会参加高考,其实我是一名高二学生,今年也会参加高考……
我想考复旦大学,但是复旦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非常高,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
你说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也看到了你写的诗文,写的非常优美。
和你一样,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写了一首诗,希望李老师能够帮忙斧正……
……
信就写到这里,真心希望能够与李老师成为笔友,希望李老师能够给我讲一讲你在上山下乡时的生活。
最后,期待受到您的来信。
1980年4月26日,刘挽清。
————
看完信纸上的内容,李可灼明白了,这封信并不是寄给自己的,而是寄给另外一个叫做李的老师的。
让李可灼诧异的是,他记得国内流行笔友不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吗?怎么才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有交笔友的了?
所谓的笔友,就是以书信往来与陌生人交朋友,因为写信是用笔写的,所以就叫笔友。
笔友盛行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达到巅峰,随着九十年代末的互联网兴起,笔友开始没落。
书信,是这个年代年轻人能够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年轻人通过写信与外地的陌生人交友更是成为了一种时尚。
其实李可灼不知道的事,笔友从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一直在国内没有流行起来而已。
在国外,笔友早就已经流行了,只是随着八九十年代的国内改革开放,国外流行的交笔友交友模式才在国内流行起来。
看着手上的信纸,李可灼陷入了思考,似乎发展一个笔友挺不错啊。
只是,这好像是别人的笔友啊,自己联系她有点截胡的意思。
------------
第11章 邮局
就在李可灼看完信后,想了一会儿,最后他还是决定聊一个笔友,不然在这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也太无聊了。
下午趁着有一节课轮空,李可灼准备去买一个信封。
在他离开学校校门的时候,他看到了从校外走进来的罗玉婷老师。
罗玉婷老师,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是乡里本地人,有家庭有孩子,在乡小教书已经十几年了。
“李老师出去啊?”罗玉婷先朝李可灼打招呼。
“是啊,出去一趟。”李可灼点点头。
然后他朝罗玉婷老师问道:“对了罗老师,咱们学校以前还有个李老师吗?”
“是啊,是李文博老师,他一个多月前还在我们学校教书呢,现在已经回城了。”罗玉婷说。
“罗老师是知青啊!那你知道李文博老师是哪里人吗?”李可灼继续问。
“听说是魔都人。”罗玉婷说。
顿了一下她朝李可灼问:“李老师,你打听李文博老师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就是看到一些教案上面有写李文博老师的签名,所以好奇问一下。”李可灼回了一句。
“哦,他在咱们学校教书好几年了,写了很多教案的。”罗玉婷点头。
“那个,罗老师,那我就先出去了。”李可灼说。
“嗯!”罗玉婷老师点点头。
随后,两人交错而过,罗玉婷进了学校,李可灼则是离开了学校来到了乡里的街道上。
小安乡并不是很大,所以在这个时代很出名的的七站八所,在小安乡并不是很全。
李可灼算了一下,发现小安乡只有种子站,畜牧站,农技站,林业站,卫生院,供销社,派出所,邮政所,等等这些机构。
七站八所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只要是有些人口多的村镇,都有所谓的七站八所。
七站八所,在九十年代下岗潮之后,才渐渐消失,最后只会剩下派出所,卫生院,邮政局,等等几个重要部门。
随着时间发展,有些乡镇最后只会剩下卫生院,派出所和邮政局都会撤销,只是在每个村选一个辅警而已。
李可灼离开学校不多久就来到了邮政局。
“同志,买信封和邮票。”李可灼朝邮政局的工作人员说。
因为是乡镇邮局,所以里面只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在上班。
听到李可灼的话,妇女用不耐烦的语气问:“邮票要本埠的还是外埠的?”
“要外埠的。”李可灼说。
魔都是在省外,所以买外埠的邮票没错。
“邮票八分,信封两分,一起一毛钱。”妇女说。
“有没有信纸?”李可灼又问。
“信纸也是两分。”
“行,这是一毛二。”李可灼把一毛二分钱递给妇女。
接过钱,很快,妇女就给李可灼拿出了一个信封一叠信纸和一张邮票。
“谢了!”李可灼感谢一句后就离开了。
买信封信纸邮票要一毛二,李可灼还是蛮心疼的。
后世的物价,普遍要比这个年代高一百多倍。
比如工资,这个年代,城里工人平均一个月才40元左右,而后世,普遍五六千甚至上万,工资涨幅达到了一百倍甚至几百倍。
还有物价涨幅也非常大,这个年代小学学费一年十块钱都不到,到了2020年,小学学费就涨到了一年一千多,也是涨了一百多倍。
当然,这只是单纯的学费,生活费等其他费用不算。
所以按照这个物价对比,一毛钱涨一百多倍也就是十几块钱。
同时,让她在走廊上自学,也不会因为自己给学生上课的声音打扰到她的学习,这好像反而更好了。
于是从这天开始,学校就多了一个每天在走廊上学习的人。
李可灼上课的时候,李可染就在走廊上自学,李可灼下课的时候,就会帮她解答一下自学的时候遇到的难题。
“田老师,我晚上给我妹妹补课,你也一起来吧。”
吃饭的时候,李可灼找到了田水英说道。
田水英给了他25块钱的补习费用,对他帮助很大,所以他自然想要投桃报李,希望在最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能够帮田水英把知识掌握度提上去。
至于她能不能考上大学,李可灼也不敢保证,但至少是尽力了。
“李老师,谢谢你!”
对于李可灼的好意,田水英并没有拒绝,高考,同样关乎到了她这辈子的命运前途。
李可灼的教学水平让她非常钦佩的,她自然也是希望能够让李可灼多帮她补习。
现在李可灼自己要求多帮她补习,她自然是求之不得。
同时,她对李可灼也更加感激了。
如果25块钱就能让她考上大学,那么这将会是她这辈子做的最英明的决定。
在这个时代,大学生堪比古代中举,他们一毕业就会被各个部门和单位抢着要,前途不可限量。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在后世基本上都能成为有身份地位的人。
更是有很多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在后世成为了高级别的干部。
所以这也是李可灼考上了大学后,全村人都给他家借钱的原因。
“李老师,有你的信。”这天下午,李可灼正准备离开学校回家的时候,黄明生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李可灼说道。
“我的信?”李可灼诧异。
他接过信,只见上面写着:湘省大雍县小安乡小学李老师启。
全校好像就只有他一个姓李的老师,这信应该是寄给自己的,只是是谁寄给自己的呢?
再看看寄信人地址:魔都市魔都中学刘挽清寄。
魔都中学刘挽清?这个人是谁?好像不认识啊!
他曾经的女朋友倒是魔都人,但是名字也不叫刘挽清啊!
难道这个叫刘挽清的人和他以前的女朋友认识?
那也不对啊!她一个魔都人,怎么知道我在小安乡小学当老师的呢?毕竟我才当老师两个星期不到。
李可灼看了看信封后,朝黄明生感谢道:“黄老师,谢谢了!”
“不客气!”黄明生说了一句后就离开了。
看到黄明生老师离开,李可灼这才打开了信封,然后从信封里面拿出了一张折叠的信纸。
打开信纸,李可灼朝信纸上看去,只见信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看字体,应该是一个女人用钢笔写的,非常的娟秀。
李可灼被信纸上的字体惊艳了一下,随后他才去看上面的内容。
李老师你好!
收到一封陌生笔迹的信,你一定很感意外吧?我在魔都中学的围墙看到了你贴的寻笔友启示,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冒昧给你写了这封信。
……
你说你是上山下乡的知青,我对上山下乡运动很感兴趣,但是这个运动现在已经结束,十分遗憾不能亲身体验。
……
李老师,你说你今年会参加高考,其实我是一名高二学生,今年也会参加高考……
我想考复旦大学,但是复旦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非常高,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
你说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也看到了你写的诗文,写的非常优美。
和你一样,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写了一首诗,希望李老师能够帮忙斧正……
……
信就写到这里,真心希望能够与李老师成为笔友,希望李老师能够给我讲一讲你在上山下乡时的生活。
最后,期待受到您的来信。
1980年4月26日,刘挽清。
————
看完信纸上的内容,李可灼明白了,这封信并不是寄给自己的,而是寄给另外一个叫做李的老师的。
让李可灼诧异的是,他记得国内流行笔友不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吗?怎么才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有交笔友的了?
所谓的笔友,就是以书信往来与陌生人交朋友,因为写信是用笔写的,所以就叫笔友。
笔友盛行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达到巅峰,随着九十年代末的互联网兴起,笔友开始没落。
书信,是这个年代年轻人能够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年轻人通过写信与外地的陌生人交友更是成为了一种时尚。
其实李可灼不知道的事,笔友从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一直在国内没有流行起来而已。
在国外,笔友早就已经流行了,只是随着八九十年代的国内改革开放,国外流行的交笔友交友模式才在国内流行起来。
看着手上的信纸,李可灼陷入了思考,似乎发展一个笔友挺不错啊。
只是,这好像是别人的笔友啊,自己联系她有点截胡的意思。
------------
第11章 邮局
就在李可灼看完信后,想了一会儿,最后他还是决定聊一个笔友,不然在这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也太无聊了。
下午趁着有一节课轮空,李可灼准备去买一个信封。
在他离开学校校门的时候,他看到了从校外走进来的罗玉婷老师。
罗玉婷老师,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是乡里本地人,有家庭有孩子,在乡小教书已经十几年了。
“李老师出去啊?”罗玉婷先朝李可灼打招呼。
“是啊,出去一趟。”李可灼点点头。
然后他朝罗玉婷老师问道:“对了罗老师,咱们学校以前还有个李老师吗?”
“是啊,是李文博老师,他一个多月前还在我们学校教书呢,现在已经回城了。”罗玉婷说。
“罗老师是知青啊!那你知道李文博老师是哪里人吗?”李可灼继续问。
“听说是魔都人。”罗玉婷说。
顿了一下她朝李可灼问:“李老师,你打听李文博老师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就是看到一些教案上面有写李文博老师的签名,所以好奇问一下。”李可灼回了一句。
“哦,他在咱们学校教书好几年了,写了很多教案的。”罗玉婷点头。
“那个,罗老师,那我就先出去了。”李可灼说。
“嗯!”罗玉婷老师点点头。
随后,两人交错而过,罗玉婷进了学校,李可灼则是离开了学校来到了乡里的街道上。
小安乡并不是很大,所以在这个时代很出名的的七站八所,在小安乡并不是很全。
李可灼算了一下,发现小安乡只有种子站,畜牧站,农技站,林业站,卫生院,供销社,派出所,邮政所,等等这些机构。
七站八所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只要是有些人口多的村镇,都有所谓的七站八所。
七站八所,在九十年代下岗潮之后,才渐渐消失,最后只会剩下派出所,卫生院,邮政局,等等几个重要部门。
随着时间发展,有些乡镇最后只会剩下卫生院,派出所和邮政局都会撤销,只是在每个村选一个辅警而已。
李可灼离开学校不多久就来到了邮政局。
“同志,买信封和邮票。”李可灼朝邮政局的工作人员说。
因为是乡镇邮局,所以里面只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在上班。
听到李可灼的话,妇女用不耐烦的语气问:“邮票要本埠的还是外埠的?”
“要外埠的。”李可灼说。
魔都是在省外,所以买外埠的邮票没错。
“邮票八分,信封两分,一起一毛钱。”妇女说。
“有没有信纸?”李可灼又问。
“信纸也是两分。”
“行,这是一毛二。”李可灼把一毛二分钱递给妇女。
接过钱,很快,妇女就给李可灼拿出了一个信封一叠信纸和一张邮票。
“谢了!”李可灼感谢一句后就离开了。
买信封信纸邮票要一毛二,李可灼还是蛮心疼的。
后世的物价,普遍要比这个年代高一百多倍。
比如工资,这个年代,城里工人平均一个月才40元左右,而后世,普遍五六千甚至上万,工资涨幅达到了一百倍甚至几百倍。
还有物价涨幅也非常大,这个年代小学学费一年十块钱都不到,到了2020年,小学学费就涨到了一年一千多,也是涨了一百多倍。
当然,这只是单纯的学费,生活费等其他费用不算。
所以按照这个物价对比,一毛钱涨一百多倍也就是十几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