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上青云 第118节
如今看来她还是那么难对付!
眼见着旁边的五娘子露出思索的神情,就失笑:“你这回孩子肯定是讨厌上这位三夫人了,只不过居家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还是莫要思虑过多,不长个子呢!”
五娘子却笑问道:“这位三婶为何穿着水田衣?我一路过来听母亲说穷人才穿水田衣,可看三叔一身潞绸衣裳,就知道三房不是没钱。”
水田衣t类似百纳衣,是将无数片巴掌大菱形的不同颜色布料拼凑在一起,只有外面买不起整块布料的穷人才会这么穿。潞绸是山西长治特产,因此太原府的富人都习惯穿潞绸。
太太和钱妈妈相对一笑:“恐怕是想装穷,只不过没想到小叔子穿得富贵,她那个女儿也是当众打脸,倒让她一番举动显得造作无比。”
顾一昭陪完太太也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比起江南摊大饼似的错落各处,太原老家的宅邸就要更紧凑也要更封闭一些:除了五进的大宅院,除了密密麻麻的四合院,周围还穿插着修建着不少二层三重檐木构楼阁。
顾一昭自己居住的就是其中一座小跨院,她倒不挑剔,带着丫鬟们洒扫完之后就将行囊放置铺好,舒舒服服泡澡后就开始安稳躺在大床上补觉——趁着长辈们不在,明天早上不用请安,她决定睡个天昏地暗,先将这些天的疲惫消除再说。
在三房居住的跨院里,三夫人正训常宁:“穿得肃穆简单些就是,我说了要叫你穿得朴素些,怎么这么花哨?”
她膝下只有这一个女儿,所以常宁格外骄纵,嘴一噘:“她们都是苏州来的,伯父又是大官,我才不要露怯呢!”
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左顾右盼;“我是太原府的,爹又是一介平民,本就低人一等,再穿得素净万一被她们嘲笑乡巴佬怎么办?”
她嘟着嘴,很是不满意。
三夫人舍不得骂女儿,转而怪顾一昭几个:“也怪她们,不过是庶女拿什么乔?一个个穿那么花枝招展,二嫂也是太惯着她们了!”
常宁不服气嘀咕了一句:“看她们衣衫也没多时兴嘛,看着灰头灰脸……”,对镜子理理花黄:“倒是她们挂着的玉锁很漂亮,娘,回头您帮我也打一个,免得她们笑话我乡巴佬。”
“她们嘲笑你乡巴佬才好呢,你好跟二伯去哭,我们才好从你二伯父手里拿钱。”三夫人给女儿出主意。
常宁点点头,懵懵懂懂学习着,眼珠子一转,又问:“娘今日对二房这么殷勤,是为了跟二伯父手里拿钱?”
“何止啊!”三夫人指点女儿,“还要撺掇着你二伯母从你大伯母手里夺回管家权呢!”,大房虽然死了丈夫,但她是老夫人的嫡亲儿媳妇,又占着一个长,所以一直牢牢把控着府上的管家权。
她自己是抢不过大房,可二房当着官,又是府里最有出息的男丁,二夫人的亲爹更是阁老,区区管家权还不是想抢就抢?
“可是娘……”常宁歪着脑袋思索了半天,“娘让二房夺回来,我们也没什么好处啊!”
“你想想啊,二房难道还在这山里待一辈子?”三夫人指了女儿额头一下,“反正你二伯父肯定会起复,你二伯母以后要走,不能当家,到时候我也能顺顺当当拿回管家权利。”
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得意一笑:“好戏还在后头呢!”
第78章
休息了一夜,第二天黄昏时已经见到了祖父顾老爷子和祖母贺氏,祖父头发已经花白,望之森严,反倒是祖母头发并没有全白,反而像是稍稍上些年岁的中年妇人,或许是常年烧香拜佛,她气质也浸润得慈眉善目。
大伯母林氏则符合守寡穿着,藏青色底衣搭配鸦青直领比甲,袖笼领缘都没有任何装饰。让人怀疑若不是公婆在世她肯定已经终年穿起了孝衣。
大伯母唯一的独生女儿顾寿宁已经出嫁,这回并未归家,所以见不到,大伯母一见几个小娘子就一脸慈爱,或许是想起了女儿:“一个个倒都长高了。”,叫人给她们分发见面礼,很是亲切。
最小的四叔顾介申一脸憨厚,站在旁边搓手:“没想到二哥回得这么早,嘿嘿,早知道我就不跟着娘烧香去了。”,虽然很热情,但这话还是让老太太眉头一跳。
顾介甫倒是知道这个小弟说话最不过脑子,赶紧打圆场:“母亲为全家礼佛,这是大好事,我这个做儿子的也跟着受佛光庇佑,若是下回有时间,我也要厚脸皮请母亲带我去祈福。”
几句话就让老太太神色稍霁。
偏四婶又开口:“二伯是信儒家的,儒家不是不许信怪力乱神么?”让好容易平息下来的氛围又变得紧张。
“咳咳……”顾老爷子本来在喝茶,听到这句话呛了好几声。
顾一昭垂首看手,努力憋住笑意:果然四叔四婶两口子都过分忠厚啊……
不过情商智商不够的人心思都摆在脸上,更好相处,不像三叔三婶两口子,看着热情,听着说话滴水不漏,可随便就能给人埋一个大坑。
他们的女儿盼宁生得粉雕玉砌,说话坦率可爱,见姐妹们过来亲亲热热就凑过来:“我可盼着有玩伴呢!在家好无聊!”
这就是说常宁在家跟她玩不到一处去。
顾一昭瞄一眼铁青着脸的常宁,不由得再次好笑:盼宁果然跟亲爹妈一样,说话直爽。
顾老子不耐烦敲敲茶杯,待到大厅安静后才开口:“既然二房回来了就安心待着,老二你写字煮书,潜心做个富家翁也没什么不好。老二媳妇则要带着内宅女眷们安稳做事,洒扫门庭。”
很有大家长的威严。顾介甫就带着妻儿行礼:“是。”
请完安就算彻底定下二房的规矩,老爷子叫顾介甫去书房,他们大约要谈论朝廷之事——毕竟有些话在书信里不好聊,面对面说得更透彻。
顾一昭惆怅看向他们离去的方向,若是在苏州府她肯定能跟着旁听,不过到了规矩森严的老家,她这个女孩儿暂时没有表现出出类拔萃的天赋,自然也不能指望老爷子对自己能高看一眼。
他走了,顾老太太也懒得应付下面的庶子媳妇们,就挥挥手推说自己累了,自己走了。
大伯母倒和气,招呼几个小娘子,又叫丫鬟给她们端新上市的樱桃:“黄橙橙像玛瑙一样,你们这些小娘子拿来吃也行,拿来照着描画鞋样子也使得。”,
投桃报李,太太也开口问大伯母的女儿:“寿宁可还好?她出嫁时我在苏州没来送,只能托人带了些贺礼,但心里总惦记着,还记得当初她摘了柿子做柿饼分发大家的情景,那时候我才嫁过来没几天呢,一转眼寿宁都要生孩子了。”
“唉。”提起这个大伯母就面露愁容,半天才无奈笑,“儿孙自有儿孙福。”
太太讶然,不过很快就遮掩过去:“说起婚事都是做娘的不放心,我家曦宁嫁得那户人家啊,也是,唉……”,好像自己也为曦宁伤心。
三婶瞥了一眼太太,冷笑一声:谁不知你家曦宁嫁得好?现在说这个不过是想拉近与大嫂子距离,不想在失意人跟前露出自己的得意,这个崔氏,倒是比几年前多了一丝滑不留手。
等太太应酬一番回到自己房里,没多久顾一昭就带着最新的情报来禀告了:“大堂姐夫家是个破落户,公婆多病,上头有两个兄弟,家里是贩卖骆驼的商户,也不是正经商人,而是去牲畜市上牵一头骆驼看看牙口,自己零散捡漏买低卖高,平日里也帮人掌掌眼买牲口收个提成。”
类似现代的二道贩子,连正经大商户都算不上,都是一单两单做生意。
太太旁边的钱妈妈很是佩服五娘子:这才多久?这个五娘子就能发现太太心中疑惑又赶紧安排人去询问内幕,不愧是太太身边第一得意的人儿。
顾一昭倒没她想的那么周到,实在是她身边的山茶天生擅长交际打听,这回到老家才一天,山茶就已经走访了各房自己的外婆、姨母、姨姥姥等各种亲戚,打听了一箩筐消息回来。
她是世仆,家里的姨母、姨姥姥、表姐都在各房梳头,自然是消息来源很多。
太太闻言吃了一惊:“怎么这么穷?”,顾家书香门第,在太原已经算是很有体面的人家,故去的大伯也是官员读书人,怎么会嫁了个这样的门第?
“说是因为大姐夫读书好,年纪轻轻就读到了举人,又是故去的大伯父的得意门生,所以大伯父瞧中了这个好苗子。”顾一昭也是早就知晓这些缘故。
这倒也常见,在古代读书好就代表能改命,所以大佬们赏识一个穷小子自然是屡见不鲜。
“大嫂膝下就寿宁一个女儿,自然也会陪送许多奁产,为何又会让大嫂这么愁苦?”太太纳罕。
陪嫁时的确丰厚,但架不住婆家用钱的地方多啊。
刚嫁进去就闹出债主堵门,原来他家娶寿宁时居然是举债办的酒席、置备的彩礼,若是寻常借贷也就罢了,偏偏是借了印子钱!
利滚利,滚几天就能翻好几倍,闹到寿宁发觉时已经涨到了三万两白银。
寿宁唬了一跳,只好含泪来娘家求助。
大t太太也去求了娘家说和,还借助了顾家的势力,最后定下只还了本金并一成的利润,饶是如此,还是还了三千两银票。
大姐夫温安生还了银票,感动不已,跪在岳母跟前亲口保证以后一定要记着岳母大恩大德,对妻子爱护有加。惹得大太太泪流不止,寿宁感动不已。
之后的日子他也的确说到做到,小意殷勤,白天给寿宁画眉,晚上给寿宁洗脚,身边半个通房丫鬟都没有,家贫就辛辛苦苦帮人抄写书籍,赚了几个铜板自己舍不得花半分,都拿来给寿宁买了绒花戴。遇上逢年过节还要来顾家亲自拜访,老太太信佛,他就抄写佛经,岳母腰疼,他就一粒一粒挑选了决明子菊花给岳母做决明子枕头。
说到这里时崔氏忍不住皱眉:“那样小意殷勤倒也罢,可到底男子是讲究顶天立地的。”
温安生心思都放在讨好岳家和老婆上,学业也不见长进,不过他倒还是一如既往脾气好,待妻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毁了。
“要是如此也就算了,可他家七灾八难实在太多了!”顾一昭忍不住摇头。
温家是真不幸,今日公爹买骆驼时被踢了背,伤筋动骨一百天;明日婆母洗衣裳时失足掉下河水,得了风寒差点抢救不过来;后天大伯子买到了染病的骆驼,做生意赔了好多钱;再后天二伯子的孩子肚子疼,要去名医跟前救治。
总之寿宁就嫁过去就不住掏钱。
“那能怎么办?婆家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去寻温安生,温安生又去磨妻子,寿宁难道还能眼睁睁看着婆家人遭殃?”
崔氏听到这里好气又好笑:“怪不得大嫂愁成那样,原来寿宁这嫁过去是连带着娘家给温家做奴婢呢。”
温家人要钱的手段非常高明,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策略:
像温爹和温娘就是主打一个对儿媳温情脉脉,寿宁刚进门第一天,公婆天刚亮就爬起来给寿宁做了鸡蛋红糖水,别的媳妇第一天都是起床忐忑给公婆请安,而寿宁倒反天罡刚睁眼就能喝到糖水。据说她的衣裳甚至小衣都是婆母亲自洗的,她不让陪嫁丫鬟洗,说自己洗得更干净。公公更是天天训诫儿子,不许儿子纳妾忘本。
邻居们都艳羡,羡慕寿宁:“你也不知道几辈子烧了高香,公婆待你比对亲女儿还要好。”
寿宁也感动不已,连带着大太太也感动,每次公婆出事,就算寿宁不出钱,大太太也要出钱的。
而像大伯哥一家就采取了胡搅蛮缠策略,他们拿不到钱就去找温安生闹,打滚、撒泼,停留在温家不走,要么是打扰温安生读书,要么是大闹惹得邻居都来看叫寿宁难堪,寿宁想获得片刻安宁,就只能将钱乖乖奉上。
二伯哥一家则是打感情牌,一遇上事就去寻温安生哭,回忆当年三兄弟是如何艰难求生,再说起温安生如今是怎么风光,末了来一句“你如今发达了就忍心看兄弟们受苦?”,一把鼻涕一把泪,惹得温安生也痛哭不已,最后含着眼泪去看妻子。
夫妻感情不错,寿宁哪里忍心丈夫哭?当然是乖乖掏钱。
“岂有此理!”崔氏听完后挥挥手,满脸愤慨,“这温家真当自己是抱上聚宝盆了?”
又恨铁不成钢说了寿宁一句:“这寿宁怎么就沉迷于那样小情小爱不能自拔?要说待她好,换成谁对聚宝盆都得捧着哄着,那算什么好?”
四姨娘想想自己女儿的择偶标准里头有一条就是不找穷的,不由得暗暗点头,觉得女儿真是省心。
她是底层上来的,自然明白底层一些丑陋之处,在旁感慨:“寿宁还不如招赘呢,起码招来的女婿只用管他一个,孩子还能随顾家姓氏,也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亲戚来烦扰。”
寿宁这桩婚事,坏就坏在既没有享受到招赘的好处,却要承担比招赘更大的责任。
叹息一回,崔氏却也不能多插手:“这是大嫂家事,她没有求助,我们也不好开口,更不知寿宁心思,也不能催她狠心。”
谁知过了两天,大房居然求到了崔氏跟前。
【作者有话说】
来啦。[红心]
第79章
顾一昭此时也是第一次见到寿宁,她中等个头,鹅蛋脸,一看就是温柔淑慎的性格,长得有点像大姐曼宁,见之可亲。
此时她满面焦急,本来秀气的柳叶眉因为焦急而微微蹙起,显得愁云惨淡。
前头是大太太,此时也好不到哪里去,焦虑问崔氏:“弟妹,按道理我也不应该求到你这里来,只是事出紧急,我手头的人参早就用光了,一时去配只怕药房仓促之间也配不到好的,所以冒昧开口问你买一根小臂粗的至少三十年老人参。”
人参这种温补品是古代许多女子的陪嫁,相应的还有犀牛角、牛黄、龙骨,要的就是一个救急治病。着急用钱时候还能随时出手卖掉换钱,可谓是保值增值、易于变现的“软黄金”。
崔氏自然是应下:“嫂嫂要什么开口就是,跟我还客气什么?”,一边打发人去取人参。
三十年的人参对她来说真不算什么。
“多谢多谢!”大太太松了口气,寿宁也跟着一叠声道谢,这时候才有功夫用手帕擦擦额角的细密汗珠。
“大伯母、大堂姐,喝口茶水。”顾一昭适时端了两杯老君眉上前,“她们去库房还要翻捡一会。”
大太太接过茶杯,和女儿道谢后,才坐在靠窗的大炕沿上,却还是满脸愁容。
崔氏便闲闲开口:“也不知道是谁用?”
眼见着旁边的五娘子露出思索的神情,就失笑:“你这回孩子肯定是讨厌上这位三夫人了,只不过居家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还是莫要思虑过多,不长个子呢!”
五娘子却笑问道:“这位三婶为何穿着水田衣?我一路过来听母亲说穷人才穿水田衣,可看三叔一身潞绸衣裳,就知道三房不是没钱。”
水田衣t类似百纳衣,是将无数片巴掌大菱形的不同颜色布料拼凑在一起,只有外面买不起整块布料的穷人才会这么穿。潞绸是山西长治特产,因此太原府的富人都习惯穿潞绸。
太太和钱妈妈相对一笑:“恐怕是想装穷,只不过没想到小叔子穿得富贵,她那个女儿也是当众打脸,倒让她一番举动显得造作无比。”
顾一昭陪完太太也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比起江南摊大饼似的错落各处,太原老家的宅邸就要更紧凑也要更封闭一些:除了五进的大宅院,除了密密麻麻的四合院,周围还穿插着修建着不少二层三重檐木构楼阁。
顾一昭自己居住的就是其中一座小跨院,她倒不挑剔,带着丫鬟们洒扫完之后就将行囊放置铺好,舒舒服服泡澡后就开始安稳躺在大床上补觉——趁着长辈们不在,明天早上不用请安,她决定睡个天昏地暗,先将这些天的疲惫消除再说。
在三房居住的跨院里,三夫人正训常宁:“穿得肃穆简单些就是,我说了要叫你穿得朴素些,怎么这么花哨?”
她膝下只有这一个女儿,所以常宁格外骄纵,嘴一噘:“她们都是苏州来的,伯父又是大官,我才不要露怯呢!”
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左顾右盼;“我是太原府的,爹又是一介平民,本就低人一等,再穿得素净万一被她们嘲笑乡巴佬怎么办?”
她嘟着嘴,很是不满意。
三夫人舍不得骂女儿,转而怪顾一昭几个:“也怪她们,不过是庶女拿什么乔?一个个穿那么花枝招展,二嫂也是太惯着她们了!”
常宁不服气嘀咕了一句:“看她们衣衫也没多时兴嘛,看着灰头灰脸……”,对镜子理理花黄:“倒是她们挂着的玉锁很漂亮,娘,回头您帮我也打一个,免得她们笑话我乡巴佬。”
“她们嘲笑你乡巴佬才好呢,你好跟二伯去哭,我们才好从你二伯父手里拿钱。”三夫人给女儿出主意。
常宁点点头,懵懵懂懂学习着,眼珠子一转,又问:“娘今日对二房这么殷勤,是为了跟二伯父手里拿钱?”
“何止啊!”三夫人指点女儿,“还要撺掇着你二伯母从你大伯母手里夺回管家权呢!”,大房虽然死了丈夫,但她是老夫人的嫡亲儿媳妇,又占着一个长,所以一直牢牢把控着府上的管家权。
她自己是抢不过大房,可二房当着官,又是府里最有出息的男丁,二夫人的亲爹更是阁老,区区管家权还不是想抢就抢?
“可是娘……”常宁歪着脑袋思索了半天,“娘让二房夺回来,我们也没什么好处啊!”
“你想想啊,二房难道还在这山里待一辈子?”三夫人指了女儿额头一下,“反正你二伯父肯定会起复,你二伯母以后要走,不能当家,到时候我也能顺顺当当拿回管家权利。”
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得意一笑:“好戏还在后头呢!”
第78章
休息了一夜,第二天黄昏时已经见到了祖父顾老爷子和祖母贺氏,祖父头发已经花白,望之森严,反倒是祖母头发并没有全白,反而像是稍稍上些年岁的中年妇人,或许是常年烧香拜佛,她气质也浸润得慈眉善目。
大伯母林氏则符合守寡穿着,藏青色底衣搭配鸦青直领比甲,袖笼领缘都没有任何装饰。让人怀疑若不是公婆在世她肯定已经终年穿起了孝衣。
大伯母唯一的独生女儿顾寿宁已经出嫁,这回并未归家,所以见不到,大伯母一见几个小娘子就一脸慈爱,或许是想起了女儿:“一个个倒都长高了。”,叫人给她们分发见面礼,很是亲切。
最小的四叔顾介申一脸憨厚,站在旁边搓手:“没想到二哥回得这么早,嘿嘿,早知道我就不跟着娘烧香去了。”,虽然很热情,但这话还是让老太太眉头一跳。
顾介甫倒是知道这个小弟说话最不过脑子,赶紧打圆场:“母亲为全家礼佛,这是大好事,我这个做儿子的也跟着受佛光庇佑,若是下回有时间,我也要厚脸皮请母亲带我去祈福。”
几句话就让老太太神色稍霁。
偏四婶又开口:“二伯是信儒家的,儒家不是不许信怪力乱神么?”让好容易平息下来的氛围又变得紧张。
“咳咳……”顾老爷子本来在喝茶,听到这句话呛了好几声。
顾一昭垂首看手,努力憋住笑意:果然四叔四婶两口子都过分忠厚啊……
不过情商智商不够的人心思都摆在脸上,更好相处,不像三叔三婶两口子,看着热情,听着说话滴水不漏,可随便就能给人埋一个大坑。
他们的女儿盼宁生得粉雕玉砌,说话坦率可爱,见姐妹们过来亲亲热热就凑过来:“我可盼着有玩伴呢!在家好无聊!”
这就是说常宁在家跟她玩不到一处去。
顾一昭瞄一眼铁青着脸的常宁,不由得再次好笑:盼宁果然跟亲爹妈一样,说话直爽。
顾老子不耐烦敲敲茶杯,待到大厅安静后才开口:“既然二房回来了就安心待着,老二你写字煮书,潜心做个富家翁也没什么不好。老二媳妇则要带着内宅女眷们安稳做事,洒扫门庭。”
很有大家长的威严。顾介甫就带着妻儿行礼:“是。”
请完安就算彻底定下二房的规矩,老爷子叫顾介甫去书房,他们大约要谈论朝廷之事——毕竟有些话在书信里不好聊,面对面说得更透彻。
顾一昭惆怅看向他们离去的方向,若是在苏州府她肯定能跟着旁听,不过到了规矩森严的老家,她这个女孩儿暂时没有表现出出类拔萃的天赋,自然也不能指望老爷子对自己能高看一眼。
他走了,顾老太太也懒得应付下面的庶子媳妇们,就挥挥手推说自己累了,自己走了。
大伯母倒和气,招呼几个小娘子,又叫丫鬟给她们端新上市的樱桃:“黄橙橙像玛瑙一样,你们这些小娘子拿来吃也行,拿来照着描画鞋样子也使得。”,
投桃报李,太太也开口问大伯母的女儿:“寿宁可还好?她出嫁时我在苏州没来送,只能托人带了些贺礼,但心里总惦记着,还记得当初她摘了柿子做柿饼分发大家的情景,那时候我才嫁过来没几天呢,一转眼寿宁都要生孩子了。”
“唉。”提起这个大伯母就面露愁容,半天才无奈笑,“儿孙自有儿孙福。”
太太讶然,不过很快就遮掩过去:“说起婚事都是做娘的不放心,我家曦宁嫁得那户人家啊,也是,唉……”,好像自己也为曦宁伤心。
三婶瞥了一眼太太,冷笑一声:谁不知你家曦宁嫁得好?现在说这个不过是想拉近与大嫂子距离,不想在失意人跟前露出自己的得意,这个崔氏,倒是比几年前多了一丝滑不留手。
等太太应酬一番回到自己房里,没多久顾一昭就带着最新的情报来禀告了:“大堂姐夫家是个破落户,公婆多病,上头有两个兄弟,家里是贩卖骆驼的商户,也不是正经商人,而是去牲畜市上牵一头骆驼看看牙口,自己零散捡漏买低卖高,平日里也帮人掌掌眼买牲口收个提成。”
类似现代的二道贩子,连正经大商户都算不上,都是一单两单做生意。
太太旁边的钱妈妈很是佩服五娘子:这才多久?这个五娘子就能发现太太心中疑惑又赶紧安排人去询问内幕,不愧是太太身边第一得意的人儿。
顾一昭倒没她想的那么周到,实在是她身边的山茶天生擅长交际打听,这回到老家才一天,山茶就已经走访了各房自己的外婆、姨母、姨姥姥等各种亲戚,打听了一箩筐消息回来。
她是世仆,家里的姨母、姨姥姥、表姐都在各房梳头,自然是消息来源很多。
太太闻言吃了一惊:“怎么这么穷?”,顾家书香门第,在太原已经算是很有体面的人家,故去的大伯也是官员读书人,怎么会嫁了个这样的门第?
“说是因为大姐夫读书好,年纪轻轻就读到了举人,又是故去的大伯父的得意门生,所以大伯父瞧中了这个好苗子。”顾一昭也是早就知晓这些缘故。
这倒也常见,在古代读书好就代表能改命,所以大佬们赏识一个穷小子自然是屡见不鲜。
“大嫂膝下就寿宁一个女儿,自然也会陪送许多奁产,为何又会让大嫂这么愁苦?”太太纳罕。
陪嫁时的确丰厚,但架不住婆家用钱的地方多啊。
刚嫁进去就闹出债主堵门,原来他家娶寿宁时居然是举债办的酒席、置备的彩礼,若是寻常借贷也就罢了,偏偏是借了印子钱!
利滚利,滚几天就能翻好几倍,闹到寿宁发觉时已经涨到了三万两白银。
寿宁唬了一跳,只好含泪来娘家求助。
大t太太也去求了娘家说和,还借助了顾家的势力,最后定下只还了本金并一成的利润,饶是如此,还是还了三千两银票。
大姐夫温安生还了银票,感动不已,跪在岳母跟前亲口保证以后一定要记着岳母大恩大德,对妻子爱护有加。惹得大太太泪流不止,寿宁感动不已。
之后的日子他也的确说到做到,小意殷勤,白天给寿宁画眉,晚上给寿宁洗脚,身边半个通房丫鬟都没有,家贫就辛辛苦苦帮人抄写书籍,赚了几个铜板自己舍不得花半分,都拿来给寿宁买了绒花戴。遇上逢年过节还要来顾家亲自拜访,老太太信佛,他就抄写佛经,岳母腰疼,他就一粒一粒挑选了决明子菊花给岳母做决明子枕头。
说到这里时崔氏忍不住皱眉:“那样小意殷勤倒也罢,可到底男子是讲究顶天立地的。”
温安生心思都放在讨好岳家和老婆上,学业也不见长进,不过他倒还是一如既往脾气好,待妻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毁了。
“要是如此也就算了,可他家七灾八难实在太多了!”顾一昭忍不住摇头。
温家是真不幸,今日公爹买骆驼时被踢了背,伤筋动骨一百天;明日婆母洗衣裳时失足掉下河水,得了风寒差点抢救不过来;后天大伯子买到了染病的骆驼,做生意赔了好多钱;再后天二伯子的孩子肚子疼,要去名医跟前救治。
总之寿宁就嫁过去就不住掏钱。
“那能怎么办?婆家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去寻温安生,温安生又去磨妻子,寿宁难道还能眼睁睁看着婆家人遭殃?”
崔氏听到这里好气又好笑:“怪不得大嫂愁成那样,原来寿宁这嫁过去是连带着娘家给温家做奴婢呢。”
温家人要钱的手段非常高明,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策略:
像温爹和温娘就是主打一个对儿媳温情脉脉,寿宁刚进门第一天,公婆天刚亮就爬起来给寿宁做了鸡蛋红糖水,别的媳妇第一天都是起床忐忑给公婆请安,而寿宁倒反天罡刚睁眼就能喝到糖水。据说她的衣裳甚至小衣都是婆母亲自洗的,她不让陪嫁丫鬟洗,说自己洗得更干净。公公更是天天训诫儿子,不许儿子纳妾忘本。
邻居们都艳羡,羡慕寿宁:“你也不知道几辈子烧了高香,公婆待你比对亲女儿还要好。”
寿宁也感动不已,连带着大太太也感动,每次公婆出事,就算寿宁不出钱,大太太也要出钱的。
而像大伯哥一家就采取了胡搅蛮缠策略,他们拿不到钱就去找温安生闹,打滚、撒泼,停留在温家不走,要么是打扰温安生读书,要么是大闹惹得邻居都来看叫寿宁难堪,寿宁想获得片刻安宁,就只能将钱乖乖奉上。
二伯哥一家则是打感情牌,一遇上事就去寻温安生哭,回忆当年三兄弟是如何艰难求生,再说起温安生如今是怎么风光,末了来一句“你如今发达了就忍心看兄弟们受苦?”,一把鼻涕一把泪,惹得温安生也痛哭不已,最后含着眼泪去看妻子。
夫妻感情不错,寿宁哪里忍心丈夫哭?当然是乖乖掏钱。
“岂有此理!”崔氏听完后挥挥手,满脸愤慨,“这温家真当自己是抱上聚宝盆了?”
又恨铁不成钢说了寿宁一句:“这寿宁怎么就沉迷于那样小情小爱不能自拔?要说待她好,换成谁对聚宝盆都得捧着哄着,那算什么好?”
四姨娘想想自己女儿的择偶标准里头有一条就是不找穷的,不由得暗暗点头,觉得女儿真是省心。
她是底层上来的,自然明白底层一些丑陋之处,在旁感慨:“寿宁还不如招赘呢,起码招来的女婿只用管他一个,孩子还能随顾家姓氏,也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亲戚来烦扰。”
寿宁这桩婚事,坏就坏在既没有享受到招赘的好处,却要承担比招赘更大的责任。
叹息一回,崔氏却也不能多插手:“这是大嫂家事,她没有求助,我们也不好开口,更不知寿宁心思,也不能催她狠心。”
谁知过了两天,大房居然求到了崔氏跟前。
【作者有话说】
来啦。[红心]
第79章
顾一昭此时也是第一次见到寿宁,她中等个头,鹅蛋脸,一看就是温柔淑慎的性格,长得有点像大姐曼宁,见之可亲。
此时她满面焦急,本来秀气的柳叶眉因为焦急而微微蹙起,显得愁云惨淡。
前头是大太太,此时也好不到哪里去,焦虑问崔氏:“弟妹,按道理我也不应该求到你这里来,只是事出紧急,我手头的人参早就用光了,一时去配只怕药房仓促之间也配不到好的,所以冒昧开口问你买一根小臂粗的至少三十年老人参。”
人参这种温补品是古代许多女子的陪嫁,相应的还有犀牛角、牛黄、龙骨,要的就是一个救急治病。着急用钱时候还能随时出手卖掉换钱,可谓是保值增值、易于变现的“软黄金”。
崔氏自然是应下:“嫂嫂要什么开口就是,跟我还客气什么?”,一边打发人去取人参。
三十年的人参对她来说真不算什么。
“多谢多谢!”大太太松了口气,寿宁也跟着一叠声道谢,这时候才有功夫用手帕擦擦额角的细密汗珠。
“大伯母、大堂姐,喝口茶水。”顾一昭适时端了两杯老君眉上前,“她们去库房还要翻捡一会。”
大太太接过茶杯,和女儿道谢后,才坐在靠窗的大炕沿上,却还是满脸愁容。
崔氏便闲闲开口:“也不知道是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