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一介男子,竟成了倾覆江山的红颜祸水?
这若坐实了,可是要遗臭万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所以李献再无翻身的可能了。
而他们,已跟着裴如兰浴血奋战,打进了这皇城深处!只要将她推上那九五至尊之位,无论她是男是女,他们都是从龙之功的开国勋贵,从此子孙后代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怎么会容得下李献这颗老鼠屎,坏了这即将到手的泼天富贵?
所以,绝不能让“妖妃是李献”这件事成为事实!也绝不能让裴如兰有丝毫让位之心!
从这一刻起,他们的主公,只能是裴如兰。
昔日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好兄弟们迅速交换眼神,旋即纷纷露出一副痛心疾首、全然为裴如兰考量的模样,七嘴八舌地高声道:
“主公!切莫被这奸人迷惑了!我们大哥李献,顶天立地,宁折不弯,早已被那昏君百般折磨,慷慨就义了!”
“对!此人绝非我大哥!定是那昏君死到临头,找来迷惑人心、混淆视听的替身!”
“我大哥何等英雄气概,岂会自甘堕落,做出这等摇尾乞怜、折节求生之状?此人形貌虽似,风骨全无,绝非本尊!”
“主公重情重义,难免被这等无耻小人利用!此人留之必成心腹大患,末将愿为主公斩除此人,以绝后患!”
话音未落,曾经与李献最为交心、受他恩惠最重的一名兄弟,竟猛地拔出佩剑,寒光凛冽,毫不留情地直劈李献脖颈!
李献惊骇欲绝,眼睁睁看着那毫不留情的剑锋落下。
如果不是裴如兰“恰好”惊呼一声,奋力将他向后拉扯,他早已人头落地。
看着昔日袍泽个个面目狰狞,争先恐后地要取自己性命,甚至纷纷“恳请”裴如兰以大局为重,“大义灭亲”,李献只觉心如死灰,遍体生寒。
裴如兰面上适时露出万分挣扎与不忍,泪珠滚落,连连摇头:“不可!万万不可!他终究是……”
她自然要犹豫,要表现得情义深重,这背负杀害“夫君”的恶名,岂能由她来亲手沾染?
就在这片刻的“犹豫”与混乱推搡之中,李献求生的本能压倒了一切,他猛地发力挣脱开来,踉跄着、连滚爬带地朝殿外逃去。
“别让那妖妃跑了”众人立刻高呼,纷纷拔剑追出,口号喊得震天响。
“诛杀妖妃,以正视听!清剿余孽,护我主公!”
裴如兰站在原地,望着那仓皇逃窜的狼狈背影和那群“忠心耿耿”、杀气腾腾追剿而去的队伍,唇角缓缓勾起一丝冰冷而完美的弧度。
李献最终“顺利”被“诛杀”于乱军之中,头颅被高悬于城门之上,昭告天下:祸乱朝纲、媚主误国的“妖妃”已伏诛,皇城已被义军彻底掌控。
各方犹疑观望的势力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表示臣服。
接下来,若裴如兰是男子,此刻便已乾坤定鼎,毫无阻力地顺应天命人心,登基为帝,开创一代新朝。
但她偏偏是女子。
即便她的核心部下因利益已与她紧密捆绑,选择性忽视了她的性别,铁心支持她上位。
但盘踞地方的传统势力、秉持旧念的文人清流、乃至天下尚未归心的芸芸众生,岂能轻易接受一个女主临朝?
于是,暗流汹涌,波折迭起。
第506章 在发癫短剧里为全员送终(16)
于是,暗流汹涌,波折迭起。
这场权力交接的博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好在裴如兰和裴泠早已筹谋周全。
什么“凤鸣于岐山”、“神龟负洛书而出”、“帝星耀于坤位”的祥瑞吉兆,一桩桩一件件“适时”地出现,通过种种渠道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所以,不是我裴如兰贪恋权位,实乃天命所归,上天注定这天下该有一位女主降临,她不过是顺应天命,代天牧民罢了。
谁敢逆天而行?
待到时机彻底成熟,朝堂上下、军民百姓“万众归心”,纷纷上书劝进,恳请裴如兰为天下苍生登基称帝。
裴如兰却谨守臣节,三次谦拒,姿态做得十足。
各方势力心领神会,最终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经典戏码,将绣着金龙的皇袍披在她身上,跪满一地,泣血再三恳求。
裴如兰这才“迫于天命民心”,“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帝位,荣登九五,御极天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
然而,就在裴如兰登基的第二天,一个消息骤然传来:裴泠死了。
裴泠太清楚了,没有登基的时候,裴如兰对妹妹的疼爱呵护是真的,那份血脉亲情炽热滚烫,甚至愿为妹妹舍命。
但一旦坐上龙椅,世间便再无姐妹,唯有君臣。
她聪慧过人,她算无遗策,她在幕后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掌控力,裴如兰岂会毫无察觉?
以往不点破,一是因为她确有大用,不可或缺。
二来,终究是血脉相连的亲妹妹,情分犹在。
可帝王之心,深似海,稳如山,哪里能长久容忍身边有一个智多近妖、能洞悉并掌控一切的人存在?
即便那是她的亲妹妹。
裴泠又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权倾朝野的显赫来的。
所以,不等裴如兰心中那根名为忌惮的刺长成参天大树,她便死给裴如兰看了。
一开始,裴如兰根本不信那般机敏绝世、算无遗策的妹妹会就此轻易香消玉殒。
她亲自反复查验,甚至以“哀思难舍,欲守灵尽哀”为由,将“遗体”留置在自己宫中长达七日,直至那躯壳腐坏,气味再也无法掩盖,她才终于相信,并接受了裴泠是真的永远离开了她的这个事实。
那一刻,裴如兰的心情复杂难言。
她对裴泠那份难以言说的忌惮是真的,可失去这唯一血脉至亲、得力臂助的彻骨痛楚与巨大空虚也是真的。
她下旨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令举国哀悼,极尽哀荣,要让天下人都记住并感念这位功勋卓著却英年早逝的皇妹。
而李献,其实并未没有真的死于那日的乱刀之下。
混乱之中,裴如兰早已安排心腹死士将他救下,秘密囚禁在一个绝密之地。
对裴如兰而言,李献还有巨大的剩余价值。
他来自异世,脑中那些光怪陆离的奇思妙想、那些远超时代的所谓“技术”,如他提及却始终未能成功造出的更先进的造纸术等,尚未被完全榨取干净。
此后漫长岁月里,李献被幽禁在暗无天日的深处,如同一个活着的知识库、思想的矿藏,被日夜不停地逼问、压榨。
每当他绞尽脑汁,挤牙膏般回想出一点有用的东西,换来的不是解脱,而是更严苛的拷问与更紧迫的逼迫
裴如兰凭借从李献那里持续压榨而来的思想火花、超前经验和技术雏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开明而高效的治国方略,最终造就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鼎盛的空前盛世。
社会的开放与包容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数女性得以从沉重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裴氏皇朝更开创性地立下《坤舆典制》,明定继承大统,不论男女,唯考德才。
映射到普通寻常百姓家庭,无论男女,皆可读书明理,出仕为官,皆可继承家业,自立门户。
当李献被彻底榨干,油尽灯枯,即将熬尽最后一滴价值时,裴如兰命人将他抬出那暗无天日的囚笼,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目睹那市井繁华、百姓安居乐业、女子亦可从容行走于街市、自信论道于朝堂的盛世景象,李献浑浊黯淡的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与恍惚。
或许是回光返照,临终之际,他脑海中突然涌入一段陌生而清晰的记忆。
那是他原本的命运轨迹:他登基为帝,坐拥江山美人,享尽世间荣华,一生极尽风光奢华。
然而在他的统治下,天下依旧是那个天下,甚至更为不堪,百姓依旧困苦潦倒,他的所谓文治武功从未真正惠及苍生,远不及裴如兰所开创的太平盛世的万分之一!
他终于绝望的承认,他倚仗的从来不是自身的雄才大略与英明神武,不过是仗着多了几分来自异世的信息差,侥幸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窃取并挥霍着旁人的智慧罢了。
即便如此,他的格局、他的胸襟、他的作为,竟连一个他从未真正放在眼里、视为附庸的女子都远远不如。
裴如兰不仅从他这里夺走了一切,更将他那些零碎、傲慢抛出的星火,完善、发扬、践行得远比他想象中更好、更彻底、更伟大。
原来女子的智慧、能力与魄力,从来就不在男子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这是他用一生自由和生命为代价,才换来的、血淋淋的、最终的认识。
历史的长卷之上,自此留下了越来越多璀璨夺目的女性身影。